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2 17: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轴对称。(教科书第3~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出示收集的各种轴对称的图形)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出示例1:

(2)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5)即时练习: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

称轴。

3、教学画对称图形。(1)出示例2。(2)引导学生思考:

①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4)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四、作业布置: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教科书第5页的例

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2、问: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3、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4、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并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生活中的平移。

(1)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2)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3)学生体验一下平移。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认识生活中的旋转:

(1)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2)“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3)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3、学习例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4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9-6 =90÷30 =60(元)=3(名)=3(名)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

要先算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3)算式里有括号的,号里面的。(5)0÷23=(6)128-128=(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图案变换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感知图形变换的现象,体验过程、想象、推理和分析的想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进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体验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张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体积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条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课件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现场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内容安排是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也能砸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话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和化成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材先设计了话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在学生拥有的纸上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再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好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分析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吧简单图形旋转90°;教材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还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主题:《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图案变换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感知图形变换的现象,体验过程、想象、推理和分析的想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进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体验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张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

1、挂图;

2、方格纸;

3、七巧板;

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四课时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全书备课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阶段,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往人们认为,它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素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这部分内容概念集中,比较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由于以往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联系实际的素材不多,学习这部分内容,既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所以,学习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内容。

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主要的依据是《标准》的要求和所提倡的理念。“在《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降低,明确在1~100的自然数中认识有关的概念和性质,并且这部分内容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在教材的编排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到数的认识和计算中去。”①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意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使得上述两单元中相关内容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

(1)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①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够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②“分解质因数” 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质因数” 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失去了其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

(2)增加了直观和联系实际。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形式化,一系列的概念引出,似乎都与现实生活无关;从概念到概念,似乎都难以直观。而小学数学的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引出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注重提供直观支柱。因此,本套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注意内容的呈现、展开尽量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例题和习题都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和插图;用铺地砖的问题情境引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等。这样的处理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得出,“做100以内的质数表”,找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等等,都体现了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了拓展性和知识性。

内容精简之后,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第14页)、互质数(第83页)的概念,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第81页)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2.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还注意采取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里,引进分数概念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比较少,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例如,“分数的产生”提供古人测量与孩子分物的两幅直观图,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则通过直观插图,从两个方面说明 的含义(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2

在此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或精简。

其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适当后移,不再安排在本单元中。其二,分数大小比较与通分结合在一起教学。其三,将以往“约数与倍数”的部分内容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迁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识的螺旋上升。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不再采用唯一的、固定的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改进了过去只介绍单一的一般算法的做法,还介绍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如前所述,有关分数、整除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本套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探讨新知识。例如,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数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图形的变换”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o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让学生观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第三,设计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还设计了需要学生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的探究活动。例如,让学生判断某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和“剪开”,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则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为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材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往往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本套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变化是,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每种图形的特征,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编排还加强了联系实际。例如,从现实生活素材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介绍了容积概念后,还介绍了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使以往知识容量大且比较抽象的这一单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开放的教学空间。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内容安排是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也能砸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话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和化成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教材先设计了话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在学生拥有的纸上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再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好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分析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吧简单图形旋转90°;教材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还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主题:

《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图案变换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感知图形变换的现象,体验过程、想象、推理和分析的想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进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体验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张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准备教具:

1、挂图;

2、方格纸;

3、七巧板;

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3.第9页4题、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单元反思: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信息窗:认识正、负数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班级:四年级( )班 教学时间:2007年( )月( )日 备课人:郭剑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对称,会画一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2、二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些简单......

    鼎尖教案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一填。 1.20以内的质数分别加上2,所得的和是质数的有( )。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24,这个数一定是()的倍数。 3.一个四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找次品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