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音乐上册 第二单元《老鼠和大象》教案 新人教版
《老鼠与大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会唱歌曲《老鼠与大象》的同时,能够根据歌曲的意义,无论是动作还是演唱都要达到模仿式的形象表演。
2、学生能够完成《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并在游戏中加入表演。
3、通过歌曲中的朗读,学生不断领会歌曲的意义,进一步感悟动物之间的生物链与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说儿歌,讲故事
1、听《小老鼠》歌曲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歌曲里唱了些什么?生: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淅沥咕噜滚下来。师:你们说,老鼠是我们的朋友?还是?生:它不是好动物,他给我们带来危害……。师:是呀,老鼠给我们带来得危害真的是很大了,而今天他却出现在了我们的课堂上。
2、出示《老鼠与大象》朗读部分的歌词
(二)说歌谣,模仿唱
1、学生有感情地读歌词第二段。
2、学生为歌词划分节奏,按节奏变换音色地读歌词。
3、师:这段故事的主人公是?生:老鼠,大象。师: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老鼠的叫声和大象行走时的声音如何?
4、出示《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
A、先拍节奏后填词按节奏模仿声音(拍节奏时,先拍大象的声音)。B、先分声部练习,再两声部合。
(三)做模仿,拓知识
1、按第二段歌词的故事内容,按声部,分角色,边有节奏的模仿声音,边模仿老鼠和大象的动作。
2、师:同学们,老鼠要吃糖了,那是什么行为呀?生:是偷东西,搞破坏……。师:那你知道老鼠都有什么危害呢?生:……。师:
1、在人居住的环境里,常见的有褐家鼠、小家鼠、黑家鼠等;在野外生活,有时进入住宅的有黑线姬鼠、田鼠等。家鼠多在仓库、厨 1 房、鸡舍、猪圈、下水道、地板下掘洞栖息。鼠的食性杂,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力高。雌雄鼠交配后,经过三周就可繁殖一代。每次产仔鼠4-8只,多时12-17只。仔鼠一般两个月成熟,即可交配繁殖。一对老鼠一年内能繁殖2-8次,可繁殖成百上千只老鼠。老鼠的寿命一般1~3年。
2、老鼠的危害众所周知,它不但偷吃粮食,咬坏家具、衣物、书籍文具、毁坏建筑物、咬断电线等,造成经济损失,在“四害”中危害最为严重。老鼠主要通过其体外寄生虫(鼠虱)对人的叮咬、吸血或其排泄物污染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传染病。我们人类现在已经开发出很多消杀和防御鼠害的措施,比如:堵、查、饿、捕、毒等等。(边播放课件,边讲解)实际上,并非只有人类能够消灭它,我们知道,动物之间都是有生物链的,你们说鼠的生物上链是谁?生:猫。师:对,你们说对了,就在老鼠要跨到大象背上吃糖的时候,猫来了。
3、播放全曲《老鼠和大象》
(四)感叹词,练和声
1、师:找出你们认为最难演唱的乐句。生:“啊”。
2、解决难点:一字多音的“啊”。(唱谱来完成每个声部,然后合唱)
(五)听歌曲,做表演
1、师:这首歌曲是属于什么体裁的歌曲?生:叙事。师:既然是叙事,那么每段的故事就是一个小小的情节,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好吗?
2、边说边做:按节奏读歌词,分角色演绎情节。
A、由尖子生带领其他同学按节奏读歌词。B、由个别学生分别扮演大象、老鼠和猫。(可按小组轮换的到前面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读歌词)
3、听全曲,齐做表演。(可三人为一个小组来进行)
(六)唱歌曲,再表演
1、师:让我们把旋律音高带入到表演中可以吗?
2、先随音乐唱几遍,并解决难点。(如:弱起的部分;带有附点节奏的一字多音,以及“鲜”字的一字多音)
3、演唱与表演同步展示。
(七)评价与小结
第二篇:四年级音乐上册 老鼠和大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最新版
老鼠和大象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2.完成老鼠和大级节奏游戏。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教学过程:
(一)简短地回顾上两堂课的内容,引人新课。
1.上两堂课同学们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听了鹅妈妈讲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这堂课我们听一听《老鼠和大象》的故事。2.放录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师板书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请学生分组练习,力求将这两种不同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然后组合在一起。
4.请学生朗读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读的音量和语气。然后在朗读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声部节奏背景。
(二)教师范唱《老鼠和大象》。
1.教师范唱歌曲。教师演唱之前,要求学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节奏游戏作为歌曲的前奏,教师演唱当中,要求学生朗读和表演带节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师与学生跟琴学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尽快做到用歌声讲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师分析歌曲中紧凑与舒展的劳动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比处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开阔。然后在学生的演唱中,教师加入二声部合唱的低音声部。
(三)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
1.在高声部轻声哼唱中,哼唱低声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学唱。
2.当两个声部各自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部,唱到声部融合的感觉时,稍微调整一下音量,达到2017.3.1 最新版
两个声部音量的平衡。
(四)合成表演,结束本课。教学反思:
学生有表现力的歌唱与表演《老鼠和大象》。能和谐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2017.3.1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音乐《老鼠和大象》教案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老鼠和大象》教案
课 题:老鼠和大象
教学内容:学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老鼠和大象》,能有表情演唱,并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发挥音乐想象力。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拓展更宽的音乐想象空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有表情演唱,并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发挥音乐想象力。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拓展更宽的音乐想象空间。
3.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力时,注意鼓励学生个人独立的感受和理解。4.引导学生有表情演唱歌曲时,要适度而不夸张。教学准备:钢琴 录音机 录音带 头饰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律动表演、激趣导入:
学生比较老鼠和大象(播放老鼠和大象的课件)
二、节奏游戏:(播放大象和老鼠节奏的课件)2/4 大 象: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咚|咚 0|| 小老鼠: 0 0吱吱|吱吱 0吱吱|吱吱 0吱吱|吱吱 0吱吱|吱吱 0||(1)学生模仿大象走路声音读节奏。
(2)学生模仿小老鼠叫声,拍手读: “ 0吱吱
吱 吱 ”
(3)男女生做老鼠和大象配合读的游戏。
三、学习歌曲:
师:刚才大家的配合非常默契,可是在我们今天的故事中,大象和小老鼠可没有这么默契。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听!
1、学唱第一段词:
(1)聆听音乐:[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大象的歌的课件] 师:在刚才的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大象驮着货物走过来。)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段音乐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勤劳稳重的大象,它驮着糖果和鲜花,把甜蜜和芳香送到各个地方。想不想唱唱大象的歌?(2)再次聆听、轻声哼唱。[播放谱例课件]
师:在刚才的演唱中,老师发现大家发音的口型和音乐的节奏对应的还不是很协调,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歌曲一字多音的情况比较多,现在请大家跟着录音开口默唱,听听录音中的声音和你心中的演唱是不是一致的。准备好了吗?(3)随音乐开口默唱。[播放谱例课件]
师:现在能不能随着伴奏唱出你自己的声音?在演唱中注意感受:歌曲中有没有重复的句子?(它驮着糖果和鲜花,送往各个地方,送往各个地方。)这些重复句子的旋律是否也是一样的呢?(4)师弹琴分句矫正,突破难点。
强调:重复句子的旋律也相同。找出自己演唱困难的句子。难点突破:唱“啊”的口型 开头的后半拍起唱
0 11(5)随伴奏演唱一遍。
师:你们真的很棒,这么快就把大象的歌唱下来了,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很喜欢这只大象,它走起路来虽然有些笨重,但却很勤劳可爱,可小老鼠却不这么想,它呀,只看到了大象的短处,而根本没有看到人家的美好品质,你看!
2、有节奏地朗读第二段词。[课件出示第二段歌词] “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出溜出溜跑过广场,刚刚偷吃了蛋糕,正在得意洋洋,刚刚偷吃了蛋糕,正在得意洋洋,这时老鼠遇见了大象,它嘲笑大象的笨样,夸耀自己的灵巧,要跨到大象背上吃糖„„”(1)指名朗读第二段词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很有节奏感。我们的音乐故事为这段话也编配上了节奏,你想听吗?[播放课件小老鼠的录音] 师:在我们听的流行歌曲里是不是也有很多这种说唱形式?想不想用这种方式表演一下?
(2)小组分句创编节奏,用带节奏的念白朗读。鼓励学生突出声音力度的由弱到强变化。
3、自学第三段:
(1)师:正当小老鼠盛气凌人、得意洋洋的时候,在一旁的花猫早就听够了它的骄傲言辞,扑过去一口就把小老鼠吃掉了。你听![播放第三段音乐](2)师:这段的旋律和第一段是一样的,你能自己试着唱一唱吗? 小组自学第三段。
师:刚才在练习中有没有唱不太准的地方?我们再仔细聆听一下录音,跟着唱起来!
四、巩固歌曲、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
师:我们的故事讲完了,现在你知道故事中的主角都是谁了吗?小老鼠和大象的差别在哪呢?(小老鼠骄傲自大,而大象勤劳稳重。)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演。(学生可自己设计表演动作。)
2、指名独唱,其他同学评议。
学生自由结合成演唱组、朗读组,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大象和猫用歌唱的方式、小老鼠用朗读的方式。)
3、分组展示。学生评议。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象大象一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你发现了吗?你能举出具有这种美好品质的人吗?(环卫工人、老师、妈妈等)这些人都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然而象小老鼠这样的人总是嘲笑别人的缺点,其实,在自己的身上也有不少的缺点,最后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场。希望我们每一个,都能好好发扬自己的优点,多为别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样我们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的愉快!你们说是吗?
六、听音乐出教室: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线与角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让学生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认识线和线之间的关系,了解平行线和垂线,会画平行线和垂线,知道五种角的名称以及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1课时平移与平行
1课时 相交与垂直
1课时 旋转与角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画角
1课时 走进大自然
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借助具体情景,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展示弯曲的毛线:这是怎样的一条线? 师:拉直弯曲的线:这又是怎样的一条线? 引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识
(一)活动一: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明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出示孙悟空的金箍棒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它的特征,引出直线。(学生说特征)
2、打开手电筒,学生看见了什么?引出射线。(学生回答)
3、出示斑马线的图片,销售人士并说特征。引出线段。(学生根据看到的回答)
4、举生活中的例子。
5、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6、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7、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二)活动二:
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学生自学教材16页的“读一读”。(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活动三 点与线的联系
1、过一点画直线
(1)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分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画直线
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3)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教材17页“试一试”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好多条路,到底那条路最近呢? 你发现了什么?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2、机动练习
教材17页“看一看 量一量”的第一题。
三、小结全课
师:你都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中发现,要想让学生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直观、抽象、还要进行三种线之间的辨别,课堂容量较大。但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有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效果比较好。
平行与平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白纸一张
格尺
三角板 小棒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初步感知平行线
师:同学们见过的双杠的两根杠是什么样的?(平行的)对,双杠的两根杠是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师出示教材18页“看一看”左图)看着这幅图,你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
生1:双杠的两根杠是两条直线。
生2:这两条直线好像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师:好!同学们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非常好。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这两条线是直直的。
生2:这两条线是直线,并且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师:你回答得真完整。)
生3: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相等的。
师:那么,这样的两条线叫什么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几个学生小声说:“叫平行线。”)
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板书:平行)
二、摆一摆,探究平行线的特征
1、移一移。
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学生准备两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一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两根小棒平移前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如何用字母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你能再给摆放的这两根小棒起个名字,然后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说说怎样才能够得到一组平行线吗?(平移)平行线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纠正并板书。
三、说一说,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中都有平行线,大家看图(教材19页中的“说一说”),说一说哪些线是平行的?
现在,你就在我们这间教室找一找平行线?
生1:黑板的左右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2:大屏幕的上下两个边是平行的。
生3:我的文具盒的上下两个边平行,左右两个边也平行。„„
师(满意地笑):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啊!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呀!
四、找一找,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
做教材“试一试”中的1、2两题。(学生先做,展示评议。
五、折一折,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请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平行线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印象。)
六、画一画,巩固平行线的特征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
(画后展示)
生1:XX画的不平行。
生2:老师,我很认真地去画,可一不小心就画歪了,怎么办呢?
师:在小组内研究一下,有好办法吗?
(小组研究)
生1:请同学帮忙。
生2:用两个格尺,一个在边上顶住,保证另一个格尺在平移时不歪。
师:这个办法行吗?大家试试。
(学生再次动手画。)
生3:我发现用三角板顶着格尺更稳。
师:嗯,你的经验可以推广。
七、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不但回答出了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等知识目标,而且说出了要观察生活,亲自动手摸,认真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课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习习近平行,使学生对两条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方法较多。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
正方形纸
直尺及三角尺
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师: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能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呢? 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他们是相交的)
2、导入课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是相交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习——相交与垂直。
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
1、看一看(出示剪刀和卫生标志)(1)让学生用直线来表示这两个图案。
(2)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
(3)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2、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条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2)作品展示
(3)认识垂直和垂足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O是垂足
记作AO⊥OB或OA⊥OB(4)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3、说一说
(1)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并让学生出来指一指。(2)如果要验证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3)(出示课本P22的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4、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步骤:
a、画一条直线
b、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c、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d、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步骤:
a、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b、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C、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三、小实验
四、学生谈收获。教学反思:
关于相交与垂直的关系,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关于本课的思维点:点到线垂线最短这个结论是在学生的实际计算、探究、讨论后得出,学生掌握较好。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
活动角、一副三角尺、钟面、折扇、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活中有一个我们常用的图形,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同学们猜猜看它是谁?师板书引出课题——《旋转与角》。
二、复习锐角、直角、钝角
①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摆出一个锐角。生操作,师展示学生成果并板书:锐角
②用同样的方法摆出一个直角。追问:直角、锐角谁大? ③师:你能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总结并板书:钝角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
①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转动另一边,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这种形状是不是角?(同位学生讨论)
②师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板书:平角
③请学生上台用教具展示平角形成的过程。
④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问:平角像什么?总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⑤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先画一点,再从点分别引出两条射线。)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
师:打开书,翻到P24。请同学们找出平角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吗?
2、认识周角
①师:请同学们将角的一边绕着它的顶点旋转一周,大家发现角的两边会怎样? 生操作、师总结: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这时形成的角叫周角。②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周角。③互相说一说周角的特征。(问:周角像什么?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④知道学生画周角。⑤找一找生活中的周角。
四、练一练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P25练一练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指名说。想一想:时针和分针能组成周角吗?
五、探索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
1、师:请同位同学合作,一人摆出平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平角=()直角
2、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平角
3、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直角
六、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身体部位来表示角。
2、把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3、学生小结。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 1周角=(4)直角 教学反思:
学生在边老师的引导下体验到了角的基本单位的 形成过程,以及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本节课学生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在探究角的单位,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尝试、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度量角的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量各种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量角器 学具准备:
练习纸、一副三角尺、量角器、活动角、各种卡纸图形、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比较大小
(1)小组活动:
请同学利用教师课前给学生的学具(活动角、多个相同的小角、10°小角拼成的半圆),自由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请小组同学汇报并演示两个角的比较过程。① 利用活动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活动角,要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活动角易改变大小)
②利用多个相同的小角
说一说怎样运用,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摆。缺点是什么。③ 利用10°小角拼成的半圆
a.说一说这个工具是怎么形成的。(18个相同的小角拼在一起组成的)b.指出这些小角共同的顶点。(在这个半圆的“中心”)
指出每个小角的两条边,指出两(三、四)个小角组成的大角的两条边。c说一说怎么运用这个半圆。
(2)比较3种方法那种最好,为什么?
(3)运用这个工具再量几个角,引出小角太大,再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二、认识量角器
1、呈现“原始”状态下的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介绍量角器的“中心”(所有小角共同的顶点)、“刻度线”、“0刻度线”(角的一条边)、“刻度”、“1°”(指出角的两条边)。
找出20°、50°、90°、150°、170°(指出角的两条边)运用这个量角器量一个反方向的角,引出“内外圈刻度”。呈现改进后的量角器(现有的量角器)
2、介绍量角器的基本结构。幻灯片演示。(1)中心点
(2)认识零刻度线、90刻度线,注意零刻度线两头各有两个零。一个0在内圈,一个在外圈。
(3)认识内外圈刻度,读一读,引导学生观察内外圈刻度,找找有什么不同。(4)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里的各个部分。
4、认识1度角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1度记作 1°1小格是1度,几小格就是几度。
(2)认识平角=180°,周角=360°
(3)读度数。幻灯片出示40°,41°(内圈)79°,101°(外圈),指名读数。
三、自主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认识了量角器这位朋友,也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度。下面请同学看作业纸中第1题,先估计一下这个角是几度,再试着用量角器量出中这个角的度数。
2、小组交流,得出最恰当的度量方法。
3、小组汇报演示。边汇报,边幻灯幻灯片片演示。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教师板演示。黑板出示步骤。一盖:有量角器把角盖住;
二合: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三看:看另一条边,分清内外圈,读出度数。
5、幻灯片演示度量∠
2、∠3。比较大小。
四、练一练
1、完成作业纸上第二题。请用量角器量出∠4的度数。先估计,再测量。(1)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读数时)幻灯片演示。
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2)要区分是内圈还是外圈的数,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还可以先判断所量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度数,是钝角则选择较大的度数。
2、判断
打手势判断,说说为什么错?
3、量一量
学生量,指名核对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知识延伸: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度呢?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啊?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在学前,学生都认为自己对量角器很了解,很迫不及待的去测量,但真正在测量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系列主客观的问题。在共同的探究中,学生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几乎可以更加精准的测量角的度数。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复习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测量三角尺的每个角的度数。
2、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2、小组内进行活动,讨论画角的方法。
3、学生汇报,演示不同的画角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小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a.先画出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零刻度线对准射线(重合); b.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50°点一个点;
c.从射线的端点出发,过新记的点做射线,这两条射线的夹角就是50°的角; d.添上角度符号,标出角的度数。(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三、按要求画角
1、画60度角
学生可以使用量角器画,也可以使用三角板来画。
2、画75度角
部分同学用量角器画,部分同学会用三角板拼
3、画150度角
大部分同学用三角板拼,几个同学用量角器画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也可采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学生可以先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发现不行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5、学生比较三角板画角和量角器画角,哪种方法更方便?
6、学生谈收获,总结画角的方法。
四、课下思考题
怎样画一个210度的角 五:课后反思:
学生自主探索、完善了画角的方法,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可以准确的画出一个角。
第五篇:牧童 新人教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牧童 新人教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五、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