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7: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但在整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过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间过多,导致新课没能按时完成。

第二篇: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认识》的教学,一般教师采取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诉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认识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认真听、认真记,用老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尝试发现、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机会,意在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起研究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采取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观察能力,发现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减少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执不下,……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推进,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提供给小组十多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考可能更适

xiaoxue.xuekeedu.com

合一年级的学生。

第三篇: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 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xiaoxue.xuekeedu.com

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由地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上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而问题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xiaoxue.xuekeedu.com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4、这个问题该不该提?课后,大家探讨了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要小朋友摆得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适?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提呢?提,还是不提?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教师最终目的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应该是后者,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提,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法。那么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办?可以适当地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一些铺垫。只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点到为止。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课前活动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成长中的他们需要活动,需要有趣的活动,需要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他们才会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会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快乐成长。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在一年级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一,巧妙设计教案,突破难点。

教学中我着重对“十进制”概念的建立。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第一次准备邀请课,说实话真不知道从何下手,自己就一个人先准备起来了,在参考了多个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准备的课试上给了师父王老师看了。整节课上下来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乱,非常乱。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只是在我的传授下机械地捆小棒,学生也不明白要他们捆小棒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来感觉也很累。之后就向师傅请教,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还是挺乱的。之后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重新跟我讲了一遍,怎么样做才会将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并清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习得本节课的内容。

经过修改,本节课的终于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这节邀请课。先来说一说这节课的一些问题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片断1:

出示10根小棒。

师:数一数有几根小棒?生:10根。

师:你会像老师这样竖着摆10根吗?看谁摆得又快又整齐,摆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问:这些小棒里有几个一根呢?生:10个。【板书:10个一】

师:接下来看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怎么样了?

课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师: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谁捆得又好又快。捆好后抱臂坐端正。

师拿着一捆小棒问: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几个十呢?(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生:1个十。【板书:1个十】

师:刚才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是】

追问:几个一是1个十?(再次追问学生“几个一是1个十”,强化概念的形成。)

(课件出示)生反复说这句话,开火车说。

教学片断2:

摆12根小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个十,那要摆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样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课件演示)

师提问:看,这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呢?生:1捆加2根。【板书:1捆加2根】

师:你会说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师:12根小棒就说1捆加2根,(边说边摆在黑板上),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说吗?

在教学这一过程时发现学生在说“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这据话时还是不太能够清楚地表达,课后就在想是否应该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照着样子去说。低年级的学生在说话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我们老师就得慢慢培养他们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是想法,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关注的重点。

下面简单说说上了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收获。

1、真正地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明白自己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白一节课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通过这次自己先试上,之后师傅帮助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怎样的问题才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易懂易答,什么样的问题才真正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课堂问题在一节课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问才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兴趣。

2、适时的鼓励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促进他们好好表现的动力,只要我一说:“表扬谁谁谁。”所有的学生都会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扬的话语要多变才会让学生感到新意,他们才不会腻烦,从而才能专心地听讲,积极地表现。

3、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也是要关注的,本节课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只回答一半,说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强调要说完整,但还是说不全,日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己学到了很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真正适合学生的认知,如何问才会让学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够正确地回答,如何组织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习得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是真正快乐的学习。通过这次邀请课的锻炼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到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到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到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今天按教学进度讲授了第七单元第一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差,不仅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而且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课后宋科长、李主任、朱校长给我进行了深入地点评,指出了本节课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方法渗透不够

学生在数学课上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思想,还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课上教师呈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马路的教学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出发现了9辆自行车,还有的孩子很快数出了有20条斑马线,可有的孩子对于数斑马线的数量感到困难,教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们交流一下数数的方法。当然接下来的摆小棒环节也是如此。

二、计数单位概念建立不清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十个一是十,理解十几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个难点对于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感知计数单位“十”。可是由于教师语言不严密,没有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定义,“十个一是一个十”,所以好多学生课上出现了错误。

三、教学节奏较慢,影响教学效果

今天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是很紧密,而且课上因为学生对于“十”的计数单位理解不清,所以课上的教学节奏较慢,好多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总之,分析教材、研究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缺一不可。一年级数学教学,我差得还很多,需要研究的太多。不耻下问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活动教学理论,他指出知识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而产生的。因此,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布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已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并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这一节课,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学生在活动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体验者。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得到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趣的数学活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经历、感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可见,只有让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是“合作学习”、“相互沟通”的过程。创造性的学习单靠教师的单向传递显然不行,必须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贯彻学习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主的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数学活动,为这种交流、沟通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学生或是两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们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启发,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活动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源泉,又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他们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地升腾,他们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发挥出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

四、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伟大的创造者。

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便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了条件。

在摆11根小棒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由地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以上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之后,认识15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5根的摆法。直至后面认识14、18、20、13时,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人数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而问题是没有把11的摆法处理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课堂上数数的活动过少,影响目标的达成。《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这节课中,培养数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强感性经验,逐步培养数感。但是,在课堂上数数的活动安排的太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数,可不排除个别学生还不会数的可能。如果能够安排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4、这个问题该不该提?课后,大家探讨了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要小朋友摆得让老师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适?因为小朋友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不该提呢?提,还是不提?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教师最终目的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应该是后者,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提,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法。那么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际生活经验,怎么办?可以适当地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作一些铺垫。只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点到为止。在这节课中,我也利用课前活动为学生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活动是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成长中的他们需要活动,需要有趣的活动,需要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他们才会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会把数学学习看做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快乐成长。

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认识》的教学,一般教师采取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诉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认识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认真听、认真记,用老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尝试发现、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机会,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起研究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采取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观察能力,发现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减少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执不下,……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推进,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提供给小组十多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考可能更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下载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 《认识11~20各数》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 潘媛媛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78-P79。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2.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大全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例1、例2,第7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数出11~20个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我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