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1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计划学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二、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不够清晰。对于文化创新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会比较难于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创新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2)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创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5.2文化创新的途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个学生英语话剧No Butterfly片段开始,讲述的是关于一段不同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这个话剧在去年底还荣获了“第二届北京中学生英语剧星大赛”特等奖,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奖等所有个人奖项。可能话剧片段中还有一些你们熟悉的面孔。
在观看的同时,请你思考三个问题: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播放话剧No Butterfly片段。(排练中场休息、排练中、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梁祝、谢幕、评委(中戏导演)点评等片段,约5分钟。)
即席品评。
学生观看话剧后,回答: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学生回答:服装、舞台、语言、动作、灯光、道具等。
(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学生回答: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好(好在哪?)演员表演到位……
教师点拨:构思好,从形式上,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表现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教师点拨: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话剧创作不是凭空产生、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践。这正是我们上节课所讲到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英语话剧的创新无不是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板书:
(一)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在话剧中,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作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大家可以设想:20年前能不能拍这样题材的话剧,别说学校就是家长也不可能让拍。这说明了什么?(好的构思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文化与时俱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因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胡锦涛说:“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板书
(二)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纵向)
其实这个话剧的成功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经典故事用英语话剧形式来表现。在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小见大,引发思考,正是英语话剧所提倡的,大家试想,如果这个内容用中文话剧来演,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会)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显得很肤浅。
对了,大家知道吗,在最初选择话剧表演的内容时,还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争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使大家改变了主意,就是“我们参加英语话剧比赛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拿奖,而在于借此能够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前面曾提到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乐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同学刚才提到演员表演很到位。
演员表演到位,(具体谈谈怎么到位?)语言、服装、内心情感、角色扮演等。
就连国外的评委在点评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生们近乎完美的表演确实使中戏的外国导演喜欢上了我国的经典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上了那首优美的《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冬陈刚与何占豪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表现形式是源于西方的小提琴协奏。在这一中西结合基础上的创造出来的新作品,不但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其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找乐团同学回答)
2.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板书
(二)基本途径: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横向)。
由于这次比赛是美国大使馆赞助的,获得特等奖的剧组又免费在上个假期去美国学习交流10天,让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当美国学生看完这个英语话剧后,在赞叹表演精彩的同时,对故事中中国学生与家长和老师的冲突感到震惊和诧异。为什么?(学生答)对,这就是不同的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是世界文化创新。这就要求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接下来的创意设计做好理论准备。)
以上我们在正确处理两对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两对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呢?
假如我们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静止看问题”,被称为“守旧主义”;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孤立看问题”,被称为“封闭主义”。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认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当今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呢?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交汇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合作与探究
1.现场调查:刚才我们给大家展示的只是我校英语话剧开展的活动,只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个,你还知道八中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吗?(校歌、跑操等;社团:动漫社、合唱团、模联社团、辩论社、管弦乐团、街舞社、棋社文学社;传统活动:才艺展示、艺术节、科技节、音乐会等)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活动,如2005年的冬日畅想曲,2009艺术节的“聚焦芭蕾”等。
2.分享《北京八中校歌》
作词:陶祖伟(北京八中原校长)作曲:李存(北京八中音乐特级教师)
北京八中美丽的校园
辛勤的园丁 团结的伙伴 党的雨露把我们浇灌 您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敬业乐群为我志愿 勤学苦练为我必坚 尊师敬友为我风范 自觉自强为我誓言 啊,八中,我们的摇篮
歌词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陶祖伟校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包括现在的“艺术节、科技界、教育节等”多是那时延续下来的。
这是在陶校长的鼓舞下,多少年来一届一届的八中毕业生在校歌声中走出校园,走进大学,走进社会,走向世界。几句歌词影响了一代人对人生的追求,激励了成百上千名八中学子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李林琢就其中的一位。
在八中校园西门“理想之帆”就是2003年9月1日李林琢为母校设计制作的。现在已年过花甲的他仍关注着八中的发展,前不久,他带着他的学生为母校又设计了一些壁画,为八中的校园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努力。看,这就是他为母校设计的“学校大门”壁画,我们仔细看,里面充分体现了什么?这种创新设计来源于什么?
2.创新设计:畅想北京八中艺术节
大家知道,北京八中1921年建校,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北平私立四存中学和建于1947年的北平八中。到2011年,正好建校90周年。
假如你是北京八中2011年艺术节创作团队成员,请为“2011北京八中艺术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1)主题;(2)表现形式;(3)时间。
要求:(1)有创意,耳目一新;(2)发挥优势,分工合作;(3)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
3.创意展示:(6人一组)分组展示创意片断,希望大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人一票,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创意”。
4.创意比拼: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四)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见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与升华 我为“八中2011年艺术节”献计献策。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我校团委,期待八中的2011年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八中的校园文化”设计了三部分,即,一、品评篇──创设情境,即兴品评,建构知识;
二、探究篇──现场调查,典型事例,搜集素材;
三、实践篇──创新设计,创意比拼,反思升华。这三部分是依次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不断推进。
这节课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各个领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课后安排学生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团委,期待八中的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进而达到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篇: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二、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不够清晰。对于文化创新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会比较难于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3)创新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2)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创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5.2文化创新的途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个学生英语话剧No Butterfly片段开始,讲述的是关于一段不同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这个话剧在去年底还荣获了“第二届北京中学生英语剧星大赛”特等奖,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奖等所有个人奖项。可能话剧片段中还有一些你们熟悉的面孔。
在观看的同时,请你思考三个问题:(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播放话剧No Butterfly片段。(排练中场休息、排练中、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谢幕、评委(中戏导演)点评等片段,约5分钟。)
即席品评。
学生观看话剧后,回答: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学生回答:服装、舞台、语言、动作、灯光、道具等。(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学生回答: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好(好在哪?)演员表演到位„„
教师点拨:构思好,从形式上,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表现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教师点拨: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话剧创作不是凭空产生、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践。这正是我们上节课所讲到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英语话剧的创新无不是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板书:
(一)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在话剧中,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作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大家可以设想:20年前能不能拍这样题材的话剧,别说学校就是家长也不可能让拍。这说明了什么?(好的构思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文化与时俱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因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胡锦涛说:“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板书
(二)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纵向)
其实这个话剧的成功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经典故事用英语话剧形式来表现。在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小见大,引发思考,正是英语话 剧所提倡的,大家试想,如果这个内容用中文话剧来演,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会)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显得很肤浅。
对了,大家知道吗,在最初选择话剧表演的内容时,还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争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使大家改变了主意,就是“我们参加英语话剧比赛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拿奖,而在于借此能够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前面曾提到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乐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同学刚才提到演员表演很到位。
演员表演到位,(具体谈谈怎么到位?)语言、服装、内心情感、角色扮演等。就连国外的评委在点评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生们近乎完美的表演确实使中戏的外国导演喜欢上了我国的经典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上了那首优美的《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冬陈刚与何占豪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表现形式是源于西方的小提琴协奏。在这一中西结合基础上的创造出来的新作品,不但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其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找乐团同学回答)2.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板书
(二)基本途径: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横向)。
由于这次比赛是美国大使馆赞助的,获得特等奖的剧组又免费在上个假期去美国学习交流10天,让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当美国学生看完这个英语话剧后,在赞叹表演精彩的同时,对故事中中国学生与家长和老师的冲突感到震惊和诧异。为什么?(学生答)对,这就是不同的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是世界文化创新。这就要求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 4 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接下来的创意设计做好理论准备。)
以上我们在正确处理两对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两对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呢?
假如我们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静止看问题”,被称为“守旧主义”;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孤立看问题”,被称为“封闭主义”。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认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当今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呢?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交汇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合作与探究
1.现场调查:刚才我们给大家展示的只是我校英语话剧开展的活动,只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个,你还知道八中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吗?(校歌、跑操等;社团:动漫社、合唱团、模联社团、辩论社、管弦乐团、街舞社、棋社文学社;传统活动:才艺展示、艺术节、科技节、音乐会等)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活动,如2005年的冬日畅想曲,2009艺术节的“聚焦芭蕾”等。
2.创新设计:畅想太平中学艺术节 2010年我们学校刚好建校50周年。
假如你是太平中学2010年艺术节创作团队成员,请为“2010太平中学艺术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1)主题;(2)表现形式;(3)时间。
要求:(1)有创意,耳目一新;(2)发挥优势,分工合作;(3)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
3.创意展示:(6人一组)分组展示创意片断,希望大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人一票,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创意”。
4.创意比拼: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四)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见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与升华
我为“2010太平中学艺术节”献计献策。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我校团委,期待太平中学的2010年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太平中学的校园文化”设计了三部分,即,一、品评篇──创设情境,即兴品评,建构知识;
二、探究篇──现场调查,典型事例,搜集素材;
三、实践篇──创新设计,创意比拼,反思升华。这三部分是依次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不断推进。
这节课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各个领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课后安排学生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团委,期待太平中学的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太平中学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进而达到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1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
《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案
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授课人:杨雪妮
一、教学内容:《新时代的劳动者》是高一年级《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P41—P44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五课的结论课,在第二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了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基础上,这一框分析了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学习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理解:正确认识劳动的权利与意义,理解正确就业观的内涵。运用:如何择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学生维权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诚实劳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教学难点】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教法选择】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等。【学法指导】
①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总体判断,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②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认识到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劳动者的成就”,这些宏伟的建筑是谁建造的?——劳动者。再过几年的时间,我们大多数同学也要走向人才市场去寻找工作了。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我们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应该如何去维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劳动者》。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进入新课)
师:说到劳动者,当然就离不开劳动。刚才我们看到的宏伟建筑都是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劳动?劳动有什么意义?劳动者的地位?
(课件显示“劳动的含义”“劳动的意义”“劳动者的地位”标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劳动与就业
(1)劳动的含义:(多媒体展示)(2)劳动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从个人角度: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广大劳动者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中,从事各种各样的具体生产活动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②从国家角度:劳动者分工虽然不同,但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③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劳动创造了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并教给学生三维分析法:由小到大或由部分到整体)。
(3)劳动者的地位:
师:劳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光荣属于劳动者,所以作为劳动者就要积极参加劳动,而就业就是参加劳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些人却不以劳动为荣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啃老一族 师:你认同啃老族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不认同,因为他们不就业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归纳如下,并用多媒体展示)我们为什么要就业?
2、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角度:
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师:既然就业这么重要,作为劳动者应该努力去就业,而阿啃也在家人的劝诫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
(多媒体展示啊啃的艰难求职路)师:啊啃为什么这么艰难找工作?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一起总结: 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原因)客观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主观原因:劳动者就业观念不合理
师:那么,如何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生:……
(教师引导,并用多媒体显示)
(3)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①对国家来说:
A、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
B、具体措施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条件与环境。企业角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师: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顺利实现就业,关键还是劳动者自身,劳动者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生:阅读课文回答
师:很好,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念呢?(多媒体展示情景:)。生:……
(教师引导,逐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②对劳动者个人来说:
A、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a、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选择职业……)
b、要树立竞争就业观(提高自己的技能作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北大才子卖猪肉)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正当职业,实现就业。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如新闻线人、自由举报人、精神陪护、钟点文秘、专业道歉人、房产经纪人等。)B、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师:总之,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再加上个人的努力,相信每个人都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
(过渡)都说就业难,其实就了业也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劳动者的无奈。(多媒体播放图片第三回:频频受欺——王斌余讨薪无果杀人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师;这些民工或员工杀人或跳楼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师: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生:……(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 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生:……(教师简单讲解,并用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阿肯就业后的无奈)师:厂长侵犯了阿肯的那些权利?
生:……
师:请你帮阿肯出出主意,阿肯应该怎么办?(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
(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基础);依法签定劳动合同(重要依据);当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途径)。师:请大家说说有哪些途径? 生:……(多媒体展示)
(扩展)师:有没有人能说说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和国家应该如何去做呢?
生: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严禁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国家: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有一条主线:劳动光荣――就业重要――正确择业――依法维权。(结合媒体展示)通过学习我们要树立一个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两个观念(劳动光荣和正确的就业观念)【课后作业】
写一份个人求职信 【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第四篇: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市第一中学 李宏亮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 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1/49—50,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结合前面P48,注意双重性)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同时文化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例如:源于;源泉;引导、制约;网络文化中的语言进入了学生作文。“湖北武汉的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连老师看了都是一头雾水。“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 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说„„”
(2)How: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例如: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有些语言可能是好的,但是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实践的。
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这种艺术形式,从而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3)地位: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例如: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思想;博彩文化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能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功利心理;超级女生等“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思想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Why:
(1)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例如:书法艺术的发展(中http://)
国
书
法
网(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学生活动:请举例分析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繁荣的意义。
例如: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增强人们的向心力,如中国戏剧、书法、服饰、饮食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学生活动:“忆一忆”结合前面文化生活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在今天特别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扩大;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困境与突破如相声)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学生活动:你能举例分析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例如:古代的《诗经》、南京的老吆喝、民歌、俗语俚语,《金陵晚报》的小说接龙、民间艺术节。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例如:影片《抉择》反映的时代改革的意义、《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关注民生与需求;采风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P51材料,分析观点。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P52-54,理清教材的思路,即如何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
(实践是基础,纵向是在继承中发展,横向是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最好要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学生活动:活动P52材料+微雕,思考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雕刻艺术的发展是实践发展、材料发展的结果。实践发展表现为内容从单纯的物、人到事件、活动;另如绘画艺术的发展其内容与形式都是这样的)
(二)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文化创新从纵向上看就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2.文化传承的注意点
(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Why: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文化创新就失去了根基。例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孝”、“忠”、“仁”、“爱”等举例分析继承的意义。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
舞台剧的创新:如音乐剧《雪狼湖》、音乐话剧《桃花谣》通过女主人公桃花和新四军文化教员沪生的爱情故事,反映出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关系。第56届柏林电影节,由张元执导的《看上去很美》获得了欧洲电影艺术创新协会颁发的“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三)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What: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2)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3)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例如:中国的教育正在吸收西方的教育精髓(素质、过程)2.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如:鼓励文化的交流如中法、中俄文化的交流;西方的泡(酒、奶)吧文化
(2)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例如:求同存异地发展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如饮食文化的差异、交往中的礼仪文化差异(握手、拥抱、鞠躬等);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合作中竞争如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例如:中国的教育发展不能“全盘西化”完全的宽进严出的入学和素质教育,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扩展太快带来的就业压力、黑户大学生就多。
(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封闭主义”──拒绝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危害 例如:
3.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How: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Why:
1.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P46)
2.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二)“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What: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三)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How:
1.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成就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天涯若比邻(交互性)
三、小结
本课是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本课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巨大作用,进而着重探讨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文化创新。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评价手册》
2.以某一个自己喜爱和关注的艺术形式为例,收集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历程,体会文化创新的意义。
第五篇: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北京八中 李 敏(精选)
必修3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北京八中 李 敏
【计划学时】1课时。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二、教材解读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学习体验“文化创新”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不够清晰。对于文化创新这个热点话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会比较难于把握和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创新能力: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学习,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2)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六、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文化创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5.2文化创新的途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一个学生英语话剧No Butterfly片段开始,讲述的是关于一段不同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这个话剧在去年底还荣获了“第二届北京中学生英语剧星大赛”特等奖,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奖等所有个人奖项。可能话剧片段中还有一些你们熟悉的面孔。
在观看的同时,请你思考三个问题: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播放话剧No Butterfly片段。(排练中场休息、排练中、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梁祝、谢幕、评委(中戏导演)点评等片段,约5分钟。)
即席品评。
学生观看话剧后,回答:
(1)话剧中里面包含了哪些文化元素?
学生回答:服装、舞台、语言、动作、灯光、道具等。
(2)这个话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学生回答: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好(好在哪?)演员表演到位„„
教师点拨:构思好,从形式上,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表现早恋的学生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冲突。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也就是这种构思来源于哪里?
教师点拨:现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话剧创作不是凭空产生、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践。这正是我们上节课所讲到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英语话剧的创新无不是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板书:
(一)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在话剧中,以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剧中剧,反映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作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大家可以设想:20年前能不能拍这样题材的话剧,别说学校就是家长也不可能让拍。这说明了什么?(好的构思还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要求文化与时俱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因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胡锦涛说:“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板书
(二)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时间 纵向)
其实这个话剧的成功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经典故事用英语话剧形式来表现。在整个故事并没有侧重任何一方,也没有对早恋现象进行评价,只是把它陈述出来,以引发观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小见大,引发思考,正是英语话剧所提倡的,大家试想,如果这个内容用中文话剧来演,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不会)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显得很肤浅。
对了,大家知道吗,在最初选择话剧表演的内容时,还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争执,学生绝大多数倾向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反复讨论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一句话使大家改变了主意,就是“我们参加英语话剧比赛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拿奖,而在于借此能够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前面曾提到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乐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同学刚才提到演员表演很到位。
演员表演到位,(具体谈谈怎么到位?)语言、服装、内心情感、角色扮演等。
就连国外的评委在点评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生们近乎完美的表演确实使中戏的外国导演喜欢上了我国的经典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喜欢上了那首优美的《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1958年冬陈刚与何占豪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源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而表现形式是源于西方的小提琴协奏。在这一中西结合基础上的创造出来的新作品,不但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生,而且“感动了全世界”,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其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找乐团同学回答)
2.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板书
(二)基本途径: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空间 横向)。
由于这次比赛是美国大使馆赞助的,获得特等奖的剧组又免费在上个假期去美国学习交流10天,让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当美国学生看完这个英语话剧后,在赞叹表演精彩的同时,对故事中中国学生与家长和老师的冲突感到震惊和诧异。为什么?(学生答)对,这就是不同的国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是世界文化创新。这就要求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接下来的创意设计做好理论准备。)
以上我们在正确处理两对关系的基础上,归纳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两对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呢?
假如我们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静止看问题”,被称为“守旧主义”;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在哲学上叫“孤立看问题”,被称为“封闭主义”。而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认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那么,在当今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呢?
今天,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交汇点,(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合作与探究
1.现场调查:刚才我们给大家展示的只是我校英语话剧开展的活动,只是我们校园文化的一个,你还知道八中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吗?(校歌、跑操等;社团:动漫社、合唱团、模联社团、辩论社、管弦乐团、街舞社、棋社文学社;传统活动:才艺展示、艺术节、科技节、音乐会等)我们学校每年
都举办艺术节活动,如2005年的冬日畅想曲,2009艺术节的“聚焦芭蕾”等。
2.分享《北京八中校歌》
作词:陶祖伟(北京八中原校长)作曲:李存(北京八中音乐特级教师)
北京八中美丽的校园
辛勤的园丁 团结的伙伴 党的雨露把我们浇灌 您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敬业乐群为我志愿 勤学苦练为我必坚 尊师敬友为我风范
自觉自强为我誓言 啊,八中,我们的摇篮
歌词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陶祖伟校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包括现在的“艺术节、科技界、教育节等”多是那时延续下来的。
这是在陶校长的鼓舞下,多少年来一届一届的八中毕业生在校歌声中走出校园,走进大学,走进社会,走向世界。几句歌词影响了一代人对人生的追求,激励了成百上千名八中学子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李林琢就其中的一位。
在八中校园西门“理想之帆”就是2003年9月1日李林琢为母校设计制作的。现在已年过花甲的他仍关注着八中的发展,前不久,他带着他的学生为母校又设计了一些壁画,为八中的校园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努力。看,这就是他为母校设计的“学校大门”壁画,我们仔细看,里面充分体现了什么?这种创新设计来源于什么?
2.创新设计:畅想北京八中艺术节
大家知道,北京八中1921年建校,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北平私立四存中学和建于1947年的北平八中。到2011年,正好建校90周年。
假如你是北京八中2011年艺术节创作团队成员,请为“2011北京八中艺术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1)主题;(2)表现形式;(3)时间。
要求:(1)有创意,耳目一新;(2)发挥优势,分工合作;(3)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
3.创意展示:(6人一组)分组展示创意片断,希望大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人一票,最后评选出一个“最佳创意”。
4.创意比拼: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四)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见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与升华
我为“八中2011年艺术节”献计献策。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我校团委,期待八中的2011年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八中的校园文化”设计了三部分,即,一、品评篇──创设情境,即兴品评,建构知识;
二、探究篇──现场调查,典型事例,搜集素材;
三、实践篇──创新设计,创意比拼,反思升华。这三部分是依次随着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不断推进。
这节课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各个领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课后安排学生将课上学生的精彩创意记录、整理下来,可以以书信或通过E—mail等多种途径发送到团委,期待八中的艺术节成为既深受学生喜爱又凸显“八中校园文化”和“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艺术盛宴。进而达到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