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初三物理 教案课件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 §11-1
认识电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
2、记住并会画一些电路元件的电路符号。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电源有正负极。
4、知道并能够识别通路、断路、短路三种电路状态,知道短路的危害。
5、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6、能够根据实际电路画出它的电路图,能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画出它的电路图。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读图及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认识电路、了解电源和用电器中能量的转化。
2、通过观察实验电路、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读图及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电的应用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让学生讨论废旧电池的收集和处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电路的组成及作用、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图的画法
(三)教具:电池两节,电灯、开关、电铃各一个,磁性黑板一块,导线若干根,电路常用元件示教板块。
(四)教学过程
一、电路的组成及各元件的作用。
1、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以及导线、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2、电路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压的装置。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都是电源。
(2)用电器:指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如电铃、电风扇、电视机等。
(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器件。有拉线开关、拨动开关、按钮开关等。
(4)导线:传送电流。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此时电路是闭合的,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如图所示:
2、断路:断开的电路,也叫开路。
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如图所示: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在一起或用导线把某一用电器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在一起。电源短路时电路中电流很大,会损坏电源,并使导线绝缘皮燃烧。连接电路时必须避免短路。
三、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① 示范:画出图1的电路图(图2)。
②让同学画出用电铃做实验时的电路图。让同学说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③变换一下图1实验中元件的位置,再让同学们练习画出电路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④根据同学们画电路图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小结:
1、电路的组成
2、电路的三种状态
3、电路图的画法
第二篇:初三物理教案 半导体(精选)
初三物理教案 半导体
初三物理教案 半导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半导体以及半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半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情感目标
知道半导体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强国的观念.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入手,进一步引入另一种介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半导体.接着分析了半导体的特点并提出问题.教材又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半导体的特性,说明了半导体地重要性.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半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有什么不同?你知道那些半导体元件?半导体都在哪些地方有应用?
方法
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半导体和导体、绝缘体的区别.【板书设计】
1.半导体
概念
与导体、绝缘体的区别
2.半导体材料
3.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探究活动
【课题】探究二极管的特性
【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查阅有关资料,总结、讨论
【活动内容】查找、总结
1、二极管的四个特性.2、判断二极管的方法.3、二极管的有关参数..
第三篇:功 热 初三物理教案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
图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重点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3)机械能: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第二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1、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板书:
一、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
二、机械能的转化
动能——势能 势能——动能
第四节
机械效率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7)=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新课教学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米=3焦,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
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
①W有=G·h
②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 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2.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3.提高机械效率
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板书设计:
第四节
机械效率
1.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 =Gh 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5.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W有用W总10%0,计算本实验η。
第十六章 热和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重点与难点
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 事实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 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小 结: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第二节 内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过程: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第三节
比热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 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第四节
热机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 难点: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了解热机效率. 教学过程: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由于燃料在试管外燃烧,热量损失较大,内能的利用率较低。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1)汽油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我们首先介绍汽油机 ①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②工作原理。
(边动作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
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③能的转化。
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一部分通过飞轮(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轮子)保存起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2)柴油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
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工作过程上:吸入的气体不同(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气);
压缩情况不同(问:汽油机压缩冲程末温度、压强多大?柴油机压缩冲程末,气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温度更高,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的燃点);
点火方式不同(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油燃点,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这种方式称为压燃式);
用途方面: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作业:
(l)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2)回答下列问题:
①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②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
第五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小 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从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到地质的、生物的现象,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小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都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电灯发光跟电流有联系,电能转化为光能反映了这种联系。植物生长更不是孤立的,要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反映了这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1933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β衰变的过程中发现,能量不守恒。于是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预言了还有一种未发现的粒子,这就是现在已被科学界公认的中微子。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第四篇:物理初三课件
物理初三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1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20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功率P=W/t 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进行新课:
1、探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学生分析P=UI
测出U、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电压U 电流I 电功率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5)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如何连接电路,从课后操作看来似乎还有较大问题,必要进行示范。
2、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复习。
第五篇: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
数学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非常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老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老师点评.
解:(1)x+18=54;(2)(27-x)=4x.列出方程后老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