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 要:在公开课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信息;在公开课中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堂实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公开课教学;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就必然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众所周知,公开课具有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公开课的综合评估早已成为考察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作为一名电教专职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公开课教学的“联姻”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笔者近十年拍摄的所有获奖优秀公开课,无一例外都产生于网络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之中,而如今新课程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公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课教师通过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为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效热情的课堂效果,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课堂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带来的巨大魅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公开课教学中,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那些丰富的声音、图像、视频往往会华而不实,喧宾夺主。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在公开课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使用上的误区,本文结合几个公开课课堂实例对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分析和研究。
一、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应该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学校的多媒体硬件状况、师生的运用水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等,要选择最形象、直观、最能恰如其分说明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我认为教师在公开课教学设计中就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科教学的难点,突破时空障碍,创设立体化教学的情境。
比如以往化学教学中物质微观结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影、音、文字信息,为学生创造一个三维立体与时间可以前后推拉的立体时空型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98年我校化学教师在一堂化学公开课上就充分利用3DStudioMAX这个软件对三维图处理的高超能力和虚拟技术,将物质微观现象进行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缩处理,对瞬变进行定格分析,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学生通过在电脑上各自操控物质微观结构虚拟模型,掌握了技能、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技巧,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这堂课有效解决了化学微观教学的难点,开创了化学物质微观结构教学的新境界。
2.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
公开课上,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媒体,给学生提供新鲜生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榜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内容时,通过动画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把燕麦胚芽鞘分别放在均匀受光、单侧受光和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请同学们预测这三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学生很容易错误的认为:第一组直立生长;第二组是向光生长;第三组是不生长)。但是当动画展示出实验结果(分别为:直立生长;向光生长;直立生长)的时候,学生预测的结果与给出的实验结果不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出了探寻真理的主动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使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动感化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完美结合,学生仿佛亲身体验了这种生命的运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上给学生以启迪。
3.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能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公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练习次数和形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或素材库的查询,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音响资料或相关知识。同时,学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等互助学习的形式,从而建立起“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一堂《致橡树》网络教学公开课中,开课教师收集、制作、整理了大量有关诗歌的材料,制作成《致橡树》学习网页,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入bbs在线讨论、教师博客等工具,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地说:“原来读诗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通过这个网页学习感到诗歌真是有趣极了。”这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
再如我校物理组老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摩擦力》,教师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成不同的子课题组,自己去网上找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并制作成不同的主题网页,课上进行信息的交流。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一新的课程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课后,学生兴奋地议论:“这是一节我们从未上过的课,有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我们在主动学习!”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在拍摄多堂公开课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不是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引入,却是为赶时髦而引入,把多媒体课件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多媒体当成获奖的一个筹码;或者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学手段现代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很好,所以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美观和生动;更有甚者,干脆是把多媒体课件当成电子黑板等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而多媒体的灵魂则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2.多媒体技术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交互使用,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必须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从实际出发,做出客观的选择,不管科技与网络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学手段仍应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许多课程并不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如在地理课教学中学习地壳的物质构成时,用多媒体信息就远不如用矿物实体展示效果更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对立,两者是互补统一的,在教学中,要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的教育手段(教具、学具,甚至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3.在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
有的开课老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组织教学到基本训练,从新授课到巩固复习课都制作成课件,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交付于多媒体课件去执行。他们认为标准的录音,总比自己的方言动听得多,专家级的作品总比自己的板书手绘强得多,结果把自己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然而,这些教师没有想到,学生身边的师长,有时候一个赞同的表情,或一个满意的微笑作用,是任何一种多媒体信息都无法传达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当多媒体使用的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不相符、与根本性的教学目的相背离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过程,决不能成为电脑的奴隶。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平台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得当,会使师生们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使教学过程表面热闹好看,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如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和情景,使学生充满认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自觉地形成获取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能力。说到底,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教师手中的一种工具,它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无条件运用有可能妨碍教育教学的发展,怎么用好它是每个新时代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怎样上得精彩
【摘要】: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作者以地理公开课教学为例,浅谈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要上得精彩,应在“新”、“趣”、“实”、“美”四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课程;公开课;精彩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能上得精彩,大家也都在为此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困惑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刷新了原有的教学观念,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抛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自豪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怎样的课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私以为: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公开课要“新”----推陈出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求新颖别致,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要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呢。
(一)需要有崭新的理念包装课程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观念转变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资源观,评价观。这就要求教师多看新课程理论书籍,在自己的床头、办公室、书房多放一些相关的书,要求自己坚持每天看上几页并写读书摘记,如此一来,一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全新的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并设计一堂课,那么,这样的课才显得丰满而不俗套,新颖而不陈旧。
(二)构思新颖别致,有创意
俗话说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需要高超缜密的设计,而教学设计思路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公开课设计要出其不意,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思课”,确定一个公开课课题后,不要忙于写教案,要用心钻研教材,揣摩课题内容,谋篇布局,思考教法,研究学法,拟出提纲,总体设计。这就犹如导演编剧本,要有全局思想,同时要反思自己教过的成功课例、回忆听过的公开课,借鉴其中的闪光点,最后统筹兼顾,理清结构,一气呵成,写出教案。第二步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相关的教案、课件,可以是教参上的教案,也可以是网上的教案,拿到教案后不是找好的教案照搬照抄,而是集各大教案之精华,取其闪光点,集思广益,再结合自己教学特色、学生实际,创设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来。
二、公开课要“趣”----盎然成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据一项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关于课堂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有以下特征:
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
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有挑战;
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那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高潮。究是人类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天性,提供给学生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素材,教师都必须进行加工和制作,那些夸张、新奇的素材学生更感兴趣。
如某公开课一教师讲城市的形成因素时,他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城市进行研究:上海、武汉、开罗,叫同学们探讨一下这三个城市的形成因素是什么。课塘上学生的热情度较低,参与度不高。另一位老师上同样的内容,她一上课就对三城市进行大力渲染:在北半球,有一条神奇的纬线,在这纬线附近,孕育了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世界的主要大江、大河的河口就在附近,还有神秘莫测的百慕大三角洲,这就是北纬300线,在这纬线附近,有三个著名的城市: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1300多万;开罗-非洲最大城市,古老神秘;武汉-中国内陆特大城市。
师:“对这三个城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争着说:“我们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北纬300附近?”
师:“对啊,那是什么原因呢?老师也正在苦苦寻找答案,你们帮老师一起寻找好吗?”
于是,组织全班同学分组探讨,之后,学生纷纷发言,高潮迭起。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形成这些城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这一纬度带上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两位教师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老师对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肆渲染是课堂高潮迭起的重要原因。同样,我们看各类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如正大综艺、幸运
52、开心辞典等,其主持人无不是大力渲染情境的高手,观众参与度、兴趣度是那样的高涨,如果,我们的教师也象主持人那样善于渲染课堂情境,那么,必定会使公开课上的精彩绝伦。
(二)巧妙提问--妙趣横生
如果说好的教学是一场对话,则教学对话的关键是提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问按思维水平可分为两种:探究式提问和简单式提问。所谓探究式提问是指那些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就是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就可以摘到的“果子”。探究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也能使学生产生新问题。简单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只需回忆就可回答的,或者只是一些判断型的问题,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那么,如何巧妙提问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精选例题。做大量与公开课相关的练习,尽可能的把这些练习进行斟别、比较,从中选出几道相对较典型的例题,再重新加工和制作,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二,设计问题。设计一些与学生经验有着强烈反差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兴趣。
如我在教地球大气垂直温度变化时,让学生先说说在大气层中越往高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生说越来越冷,理由是自己爬山后的亲身体验;有学生说应越来越热,理由是越往高处离太阳越近,离热源近温度就高。而实际是否这样呢,越往高处大气的温度先是降低,后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眼光里充满渴望,学生那种渴望的眼光正是我们公开课所需要的,于是,我再让学生看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效果就很好。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最熟悉,也最关心,兴趣最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周边的现象引入课堂,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上的市级优质课,就是取材楠溪江“耕读文化”作为背景,提供素材带领学生进行课堂“眼睛旅游”,让学生研究“耕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先后在永嘉县和温州市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同一节课在杭州上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杭州的学生对永嘉的乡土文化太陌生,不感兴趣,缺乏共鸣,所以学生参与度较差,师生的配合不理想。又如我在上《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一课时,取材瓯北镇、温州市的城市化为背景,其效果也很好。我是这样导入的: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围城》中有句精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完后接上一句:城市化也罢,那么,现在我国正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请同学们以温州或瓯北为例,谈谈“城外的人”为什么要进来,而那些“城里的人”为什么又要出去呢?语音刚落,学生的发言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由此看来,这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学生是多么的喜欢和赞同。
三、公开课要“实”----实用有效
课堂的实用有效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不做秀,但不能上成纯粹的讲习课,因为虽然讲习课对知识的落实是最有效的,但这样的课学生最容易厌倦,最没兴趣学,学生不愿学的课,也就是最无效的课。再说,讲习型的公开课与新课程格格不入,专家往往不怎么认可。那么,怎样的课才是实用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应该是: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知识的建构+智慧能力的培养”要求一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太少,知识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如果过多,学生难以接受,消化不良;如果太浅,不利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太深,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个性的塑造” 则要求一堂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我认为这才是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
四、公开课要“美”----美仑美奂
一节课要上得好,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公开课更是如此,一节经过深思熟虑,专家点拨,同伴协助所设计的课,更是使听者愉悦,教者舒畅,当然,这样的课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么我们如何向这样的境界靠近呢?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独特的风格美。反思自己的个性特色,了解自己的课堂是诗意型课堂、幽默型课堂、激情型课堂还是智慧型课堂。
(二)煅炼自己高超的调控艺术,不断塑造氛围美
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一定的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新课程呼唤课堂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愉悦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它对其他因素起着积极作用,并扩大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及其人格魅力,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出课堂的氛围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艺术水平就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视界, 岳麓书社,2003.1.[2] 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九州出版社, 2006.1.[3] 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4]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5] 孙亚玲, 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8.怎样评价一节“公开课”
[摘要]本文论述了一节公开课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的问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开课 评价教学理念 教学评估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了一节课后,教师要知道学到了什么,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帮助,这是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问题。因此如何评价公开课就很重要了。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首先有没有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一节好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有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去展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从上课开始,就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确定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是不是满堂灌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要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有没有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因素。
例如,上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是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阅读后很多教师只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但如果是一节好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提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这节课的内容,要集中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在听课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应,有没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采取欣赏的态度,有没有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教材的处理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有经验的老师的优势所在。对教材处理的好坏是直接评价公开课好坏的标准。
1.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师能大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取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同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上教材的完整性,突出一两个重点,解决好一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明确的目的,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有没有发挥它的效率。比如,学生阅读课文,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老师心中是否有数。读完后,是否应该让学生谈谈这段课文的要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或是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能否提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等。
3.学生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目标,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尽可能设计出便于学生学习攀登的台阶,甚至可以把课题研究的形式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上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
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关注学生,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中肯。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同时,教师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关注,而不是仅仅对个别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不应当立即作肯定的评价,而是要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老师不应该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应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才能更大,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真正落实。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要保持冷静的情绪,控制矛盾的激化。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对于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目前有些教师只用它来展示自己会使用其进行板书,而没有真正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发挥到实处,没有通过它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加教学信息。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中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东北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第七中学)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公开课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交流形式受到体育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研探讨活动需要公开课,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需要公开课,教师学习先进理念需要公开课……但在公开课如此盛行之时,我们的体育教师却对什么是真正的体育课,该如何去上体育课产生了困惑。而观摩课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示范型”的公开课,其课堂教学表现更为艺术性,更难让大部分体育教师所接受。本文把观摩课从公开课中分离出来,对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一种相互共存、和谐发展的关系模式,使其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常态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1.1常态课的定义阐释
常态课也习惯被人们称为常规课、平常课或家常课等,一部分人认为常态课是学校里教师按课表进行的日常课,简单地理解就是“日常的课”、“经常要上的课”。还有人从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来定义常态课:用一节甚至更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常态课定义为: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学计划,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而进行的日常教学。教育家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提倡课堂要朴素真实,坚持本色,所以常态课的本质是其真实性,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1.2 公开课的定叉阐释
北师大教授裴娣娜指出,公开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开设公开课的目的和对象都很明确,即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课走人中小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在《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一书中,作者指出公开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供旁听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公开课具有示范作用、交流作用、评比作用、改革实验作用、推广教学作用等,一堂简单的课承载着太多的功能作用,怎么不会引起广大教师的争议呢?本人认为在新形势下公开课应定义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真实课堂教学水平展示,其目的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3 观摩课的定义阐释
观摩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常态课课堂是相对隐秘的空间,教学是仅限于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活动;公开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常态课,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当前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尝试性实验与讨论就需要另外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实践与验证,这样的课被定为“观摩课”,大多数人把观摩课定为“示范型”公开课,“观摩”二字“观”是看,而“摩”《辞海》解释为研究、切磋。《札记·学记》中“摩:相切磋也。”“观摩”
即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要有新意。观摩课要让别人能得到某种启示,能从中学到一点什么,就得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拿出一点独出心裁的东西给人看。观摩课是一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定目标,凸显重点,拓展教材,创新教法,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形式。
2.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关系分析
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主要是“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这些表现归根结底来讲是公开课脱离了常态课,超越了观摩课,要想消除争议,让公开课、观摩课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建立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2.1 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常态课是一种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由于常态课的随意性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这些问题靠一人之力是很难解决的,所以我们通过公开课或观摩课来把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展现出来,在集体的智慧下,我们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说常态课是公开课和观摩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开课和观摩课所表现的形式,最终指向都是常态课,都是为常态课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说常态课又是公开课和观摩课的最终目标。
2.2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
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又不同于常态课,因为公开课教学不可回避的是它具有公开性,体育教师在公开课上可以也应当花一些时间对教学设计做更仔细的课前研究和推敲。让人家来听课,不做精心准备,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也是对听课人的轻慢和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但如果上公开课前体育教师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明确透漏给学生,指定学生并告诉学生上课程序及练习方法,同时,一遍一遍地请专家指导、修改,一遍一遍地进行试上,有的教师甚至重复试上十多节才正式“登台表演”。结果是教师一个口令或一个哨音,学生就可以站好一个队形或开始一个练习;太完美的公开课让人觉得假,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教师往往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来看课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2.3 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套开课的发展
观摩课的本质是让观看者参与交流、研讨、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观摩课并不反对预演,但所上的课一定要根据任课教师的特点,敢于创新,让课堂教学具有独特风格,给观看者以启迪。如果我们拿出一堂常态课作为观摩课给人看,恐怕观看者从中是不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有可能观看者闭着眼睛都知道你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是不礼貌的。所以观摩课要重点强调“摩”,让上课者与观看者都能“摩”到东西,“老一套”的课上起来会让教师感觉得心应手,但缺乏新意,也就是“课虽好,却无东西学”。所以要发挥观摩课所特有的创新、独特、表演功能,让广大教师通过观摩课去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让它在观摩课的课堂上呈现,为听课者提供观摩研讨的目标,最后把有价值的东西应用到常态课、公开课中去,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
明确了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后,我们认为常态课是朴素真实的课,既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基础,又是公开课、观摩课的最终目标;公开课是常态课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高于常态课,真实于观摩课;观摩课是常态课、公开课的一种发展趋势,引领常态课、公开课的发展;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开课、听课及评课中我们就会有具体的目标可依,而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之间的矛盾也会相对减少,对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0 顶一下
浅谈上好一节公开课对后续教学之促进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陈雪芹
08]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参加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课比赛,从最初的个人精心准备、向资深同行请教、随堂听课到最后公开课的圆满结束,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对新教改所要求的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并有着切身体受。随着新教改的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成为授课主题,本次公开课所梳理及所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亟需贯穿于后续教学活动中。公开课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参考大量文
[字体:大 中 小] 献,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同事之间互相交流、观摩、互相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都对后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开课 思路 理念 后续教学 促进
2008年11月份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教育局在易家桥中学举行第21届“濠滨之秋”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之一是安排新老教师,以新教改为纲上一堂公开课,本人有幸入选并参加了公开课活动。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五六年,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首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公开课活动,我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贴近新教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次活动有许多资深的老师和专家参加,在前辈面前,怕自己怯场。但更多的是兴奋,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观摩学习同行先进教学方法、全面梳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新教改的新教学思路和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水平。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学为主导、重建课堂、尝试成功”。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背诵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教师无法完全预设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将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紧紧围绕教研活动主题,深刻体会新教改精髓并以此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核心,参阅前辈同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从教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设计各种授课预案,构建一堂公开课的框架,认真准备是成功的开始。
首先,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我反复思考、比较各种方案,在选定好方案后,还会精心考虑细节,力求完美。在没有灵感时,求助于有经验同事,同事随口的一句话或不经意的一个小点子往都能给自己很大启发。准备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新教学思路、新教学理念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就是自身教育水平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其次,力求教学目标明确,步骤合理。这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围绕好莱坞著名星奥黛丽·赫本展开。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文中的三会、四会的重点单词和重要短语;帮助学生了解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事业及成就;同时能写出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围绕这个目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重点,丰富内容,详略得当,我进一步设计了导入、呈现、讨论、写作、巩固和作业布置等六个教学步骤,并使之环环相扣。以奥黛丽·赫本的成名作“罗马假日”的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单词和短语竞赛帮助学生掌握三会、四会单词和重要短语;用填表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奥黛丽·赫本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和慈善家按时间顺序所取得成就的了解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话题“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和慈善家必须具备那些素质”,开拓学生视野;每组模仿本课写一篇按时间顺序描述人物一生的文章并请班里其他同学猜猜他们的名字,他们所描述的人物必须既是艺术家也乐于慈善事业;以按首字母填充短文来巩固文中三会四会单词和短语,与单词和短语竞赛相呼应,形成一个圆,环环相扣;最后布置下一堂课的预习作业。
第三,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是一种交际范围非常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学生很多情况下学的都是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好的语言环境的创设对学好英语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他们分成六大组,每组八个人围起来坐成一桌,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在习得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帮助,这样可以避免因害羞等原因不愿开口的现象出现。我在课件制作中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尽量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说错或发音不标准都不会影响你的表现,我都会帮助他们纠错并给予鼓励。
第四,努力寓育人于教学中。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堂课最后是教人学真,学做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我这一堂课主要是通过对奥黛丽·赫本如何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影星和慈善家的分析,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机遇只垂青有准备之人,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向上,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这堂公开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得到了学生和专家的好评,当然专家也给了我一些有益建议。课后,结合这堂课的效果,我反复思考几个问题,以上四个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衔接部分能否更自然些?跟学生的互动怎样更有机一些?猜人物游戏项目是否可以设计得更有悬念些等。这些问题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在后续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根据课堂效果,去摸索,去分析、去总结。
通过这次的开课,我收获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一个教学理念: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应该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果实》[M].列夫托尔斯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王海燕南通: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浅淡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四个转变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谢旭华
08] 长期以来,公开课作为探索教育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可否认,公开课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有些公开课变成了“做秀”,变成了“演戏”。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的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不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更是一种对
[字体:大 中 小] 学生主体精神的哺育。因此,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新课程要求公开课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公开课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应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要由以前的注重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应不再是享有权威的知识传授者,教学过程也应是实现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方式。此外,还可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动活动,增强其精神活力和学习的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公开课的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传统的公开课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公开课上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并对他们的思想,意见给予及时的评价;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应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四、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公开课强调对课时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强调教学模式的运用,强调教学过程的严密性、秩序性、完整性。目的是借此保证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保证教学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但过于强调过程的严密和完整,强调模式的运用,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这使教师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趋势。今后的公开课,课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观赏性,教师表现是否尽善尽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公开课具有一种无可重复性,却是人人都应追攀的。如果执教者自信地称曰:这堂课也许不算很可看,但很有个性……这就是一堂值得称道的公开课。进而言之,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教师很好地实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变,那么公开课将会发挥它应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成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新课程的理念也将通过公开课的示范效应很好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成功。
年轻老师请抓住“公开课”这只手
[日期:2010-09-来源: 作者:季义厚 刘党08]
桦
[字体:大 中 小]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公开课的磨砺。因此,如何上好公开课是每一位年轻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堂好的公开课要从教材、教法、教学理念等众多方面去考虑。只有通过课堂的打磨才能使自己尽快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紧紧抓住公开课这只无形的手去锻炼自己、完善自己。作为年轻老师,怎样才能上好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心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一篇文章,有它的教学重点,一堂语文课,有它的授课中心。只有把握了教学重点,掌握了授课中心,围绕着它们来做文章,写教案,上新课,提问题,做练习,才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统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二是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
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提调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学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三是上课要认真,细节要注意。
上公开课,不能抱着交差了事的心态,一定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特别是对讲课中的一些细节,要仔细琢磨,不能出现纰漏。比如,朗读时,要有感情,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分析时,语速不要太快,带着学生一块思考;板书时,所写内容尽量要完整,精炼,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注音时,拼音应当用醒目的颜色标示,让学生看清楚;教字词时,点出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词语,加深学生印象;讲重点时,提醒学生注意记下必须要记的笔记;学生回答时,认真倾听,听完后要抓住发言的中心,分析归纳,引导提高。
四是动静要结合,练习要多样。
以前讲课,多是填鸭式、满堂灌,老师讲个不停,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其中没有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做到动静结合,即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讲解,总结归纳,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学习不够自觉的情况下,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多默读文章,在静中思考问题或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是课后练习,可以选《新课标同步导学与评价》等辅导书上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出的新问题,在静中让学生调动头脑里的储备,积极思考,得出答案;让学生多做一点即兴作文,在静中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当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做了练习后,老师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对其加以评判,指出优劣,多肯定,激发学生热情,指不足,让学生加以改进。动静结合,练习多样,相信在这种课上,学生一定不会觉得疲倦。
五是阅读要广泛,知识要渊博。
语文,是一门知识浩繁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时一定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有些是关于作者的,他出生于哪个年代、是什么阶层、有些什么经历,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一篇文章,他想在其中寄托什么思想;有些是关于句子分析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整个句子有什么精彩之处,它如果有言外之意那是什么;有些是关于主题探讨的,对同样一篇文章以前有哪些说法,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是新颖的,哪些是符合现代实际的,哪些是该丢进故纸堆的;有些是关于文章比较的,将课文与其他的名篇对比赏析,它们在主题上、在写法上、在风格上有何区别……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不能不负责任地凭空乱想,或者讲的时候因为不清楚而一笔带过,而是要广泛地阅读,获得渊博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时力求准确到位,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佩服。
当然,就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还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不光是教材选择、方法选择等,还有教师和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需要关注的。通过公开课的磨砺,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会有比较大的进步,所以上好公开课对于教师的成长发展还是能够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效果的。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南京市秦淮中学刘娟
内容摘要:本文是目前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在我省基本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并成为很多学校或上级主管单位考核教师教学实绩的重要考评条件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使用多媒体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二是在使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的一些问题,防止“为用而用”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传统教学模式效率效果原则误区等
“师说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而其优点却恰恰是其缺点。离开了老师,离开了教室,学生怎么办?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丰富,而单调的黑板是难以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从知识传授到智能发展,以“学懂”、“学会”到“会学”、“乐学”是现代教学重心转移的主要标志。面对既定的且暂时无法更改的教材,我们假如在教学中合理地渗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信会令学生在感受新科技信息的同时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智能,扩展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课题。把各种电教媒体与其他媒体(语言、文字、教具、模型、图表等),根据需要教学优化组合,把它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提高课堂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的情景感。
历史本来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课应该是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事。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人类的既往,过去性是其显著特点。教师要凭一张嘴为学生呈现历史的原貌,把学生带入历史的情景之中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它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不仅可以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发生的历史大事,使学生能畅游历史长河,而且能将历史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静止的历史场面、单调的历史图零散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示、动画、色彩、声像等方式直观、生动、系统地再现出来,把学生视觉、听觉等几种感觉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创设的历史环境,对特定社会环境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综合,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教学,离不开教师大量的板书和展示,浪费掉不少时间,使45分钟的有效利用率下降。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储存和支配大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扩展历史教育或历史学习的空间,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同时,也使历史教育摆脱了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历史学习空间。并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图片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历史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象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为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或僵硬的教材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提
高教材表现力,使学习历史知识更加简便,也更为有效。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上复习课,则更容易突出教材知识的中心,体现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开发智能,扩展思维,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引导。
在理解记忆方面,学生有快有慢,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才能发现,而且面对班内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也不允许,甚至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利用计算机,则随时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服务总站中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供训练。这样既避免了因照顾差生,好生吃不饱,又避免了因照顾好生,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因势利导,分别对待,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最终引导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性学习历史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检测,巩固教学效果。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还起着巩固课堂成果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储存量大这一优势,编制各类试题,供学生操作演练。教师将自己对检测的要求(范围、难易情况、类型、预计检测事件等),送入题库系统,计算机按接收的要求输出所生成的试卷,学生在终端上接受检测。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事务性劳动,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之不足,也可使学生在有效的事件内尽可能扩大知识量。比如,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硝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靠笔书写或叫学生回答,都要花很多时间,且很难全面,但靠在计算机上操作,师生共智共谋,则可以在段时间内完成这道题目。计算机这种快速处理能力可以随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能力、试卷编制水平和教学情况等信息的系统分析,为提高测试水平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总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图文并茂,音像结合,信息量大,既能提高趣味性,又能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现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智能,扩展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课题。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激发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置身于这样一种潮流,除了要紧跟形势,迅速掌握有关的技术以外,还应在积极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同时,有一份冷静地思考,应注意把握一些原则,走出一些误区。
一、技术的适应性原则,防止为用而用,缺乏目的性
任何现代化教学手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作用,仅仅限于服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千万不能把它的应用当成是目的,为用而用,最终忽略了教学目的,单纯发展教学手段,使教学重心发生偏移,背离初衷。由于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评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估标准,从而引发了中学课堂教学手段改革的热潮。各校都积极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作为学校现代化必备的硬件之一,并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然而,伴随而来也产生了一个消极后果,那就是部分教师可能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整堂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不断向学生展示动态画面或是大量的图片,声情并茂,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兴趣是被激发了,但一节课下来却有可能很茫然,不知看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脱节,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时,应当同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一样,时时围绕教学目的这个核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强化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
二、资料展示的时机性原则,防止停留表象,缺乏启发性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很好的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人入胜。然而,也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历史画面感受很深,却一直不能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因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资料的应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因此,首先要准确把握恰当的时机展示资料,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种把资料简单的堆砌、重复罗列的作法,是对教师、学生时间的浪费,也是对资料的浪费。其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绝非仅仅为了生动直观,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完成更高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教师构思设计教学课件,在把握好资料展示的时机性,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形象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历史学科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课件设计并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接受媒体。比如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关于“造纸术”一目,可先向学生设问:在纸出现前,中国人用什么来记录文字?最早的纸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缺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师事先编好的课件,直观形象,教学效果好,发挥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是从媒体中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课为例,在讲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时,先向学生展示日本在1938年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所面临的战争形势的变化,然后从中引出问题:日本为何要改变侵华方针?将如何改变?这样承上启下,较好的实现了知识的转移。
三、资料的精选性问题,防止应用不当,缺乏合理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能十分有效的组合声音、图象、动画、电影等集成信息,为教学服务,从而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启发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些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学的灵魂,任何先进的教学设备都不可能取代它,而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适时、适度、适量的选择组合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及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媒体和语言教学有机衔接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防止在讲课中出现断层,前后内容由此断裂开来。
在选择资料时,由于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能够容纳的资料增加,教师就应该在准备资料时注意他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引用影视作品时,要考虑到它的模拟性。它不同于史料,而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引用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这一点。可能的话,最好选择记录性的影视作品。当然,资料的选择,也应避免为展示而展示的做法。不能以为只要是真实的,就多多益善。教师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时间限制,选择尽可能符合教学目的的资料来使用。
总之,在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必须事先对整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精通业务,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再充分考虑到上述几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优化组合后,发挥有效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迅速便捷地搜集各种教学信息,而且可以运用影音等设备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优化课堂结构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苦学”为“乐”,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例如:教学《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视频课件: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乌云越来越暗,雷声轰响,闪电象一条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飞翔,越飞越高。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海燕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目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3通过融入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的领悟
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使其培养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性情陶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感知实际,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文中汲取闪烁着思想火花的精神精华。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给人思想启迪的篇幅更是数不胜数。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内蕴,仅凭文字字面理解难免单一枯燥,如果适当插入影视镜头,不仅使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还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切身感受作品背景和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播放《上甘岭》的部分镜头,更能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军人捍卫祖国领土和抵御外侵的民族气节,使学生透过直观的硝烟具体理解我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诗词,真正理解诗词深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影视镜头更是大有裨益。合理利用电化教学,适当插入影视剧情,提高学生感知、欣赏、鉴别作品情感的能力,使其文学鉴赏和人文素养同步提高。
4运用多媒体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我们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路径,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路径,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更牢固,又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口技》这篇文章的学习中,首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落实生词,教师可以再把学生找到的生词呈现在屏幕上,再由小组交流读准,并对这些词进行分类,(如文中用法特别的词、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5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积累和运用信息,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问题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搜集阅读大量信息,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这样学生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加思维的广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电教手段进行教学,都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直观、形象、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语文课堂上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化教学,更能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去研究、探讨、利用现代化技术媒体,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演奏出教育的新乐章。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一改沉闷、单调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用多媒体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和直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常有很多反映异域风情的课文,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使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多媒体展示离学生生活遥远的风土人情能很好地辅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时,由于文章著作年代较早,学生往往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了解,而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口述父子间的感情,无疑太过苍白,如果能用多媒体播放父子两人在车站分别的场面:肥胖的父亲是如何蹒跚的爬上站台的,再搭配上感人的音乐,学生很快就融入到父子之间的感人情境之中了。
二、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这不是靠简单的“说”就能实现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得熏陶,逐渐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例如在学习古诗《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春江夜景,然后再引入古诗《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去朗读诗词,体会古诗意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在实践中,经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被优美的曲调、古诗的美感所打动。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主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咀嚼,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开想象力进入到作品的请境内,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很多时候只需要播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就可以,这就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给师生的交流留出了更多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课文《雷雨》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雷雨》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寻找网络上的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等资源,利用互联网深入研究课本,通过网络讨论、课堂讨论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性格与情感。在网络环境中研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查找、分析、整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网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使信息技术贯穿到课堂教学上。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活力,减轻教学压力
课文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课程,分析一篇课文常常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另一方面,传统语文分析课多是由教师领着学生去解读课文,不少学生觉得枯燥无比,这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又起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使得课文分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图形、视频等资源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把往事、古人与现实结合起来,即使是大篇幅的段落,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也变得很容易理解,这就节省了大量的分析时间。原本一潭死水般得语文也变的生动起来,尤其是有景观描写的文章,寥寥几幅画就能生动地表现出大量文字才能描绘出的景物,代替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丰富的教学手段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五、利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课必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使部分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不管教授什么内容,都盲目的去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少教师课件做的越来越漂亮,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却起到了“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学生的注意力被艳丽的画面吸引,课堂学习效率不升反降。因此,教师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做成课件,对于那些传统教学手段就可以展示的,不必用多媒体去展示,要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2.课件预设性太强,限制了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课件一旦完成制作,就有了固定的程序。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体验和理解文本内容,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一步步根据固定的程序去展示课件,不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去调整程序,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既定的程序中,限制了学生灵活、开放的去学习,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3.师生忙于多媒体操作,交流减少
多媒体是师生交流的媒介,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关注去一步步地操作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反馈信息。学生更多的去关注课件内容而忽视教师的语言传授。课件的内容表达固然直观,但由师生亲自去朗诵、表演岂不更好?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多媒体教学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应避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活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及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师幼的情感的交流、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等弊端。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幼儿教育 多媒体
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科技信息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带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进行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建立了一个更适合现代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将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形式。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利用画面、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方法,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并且使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因此,有效的教学环境更能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诱发他们与知识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收获更多的知识。
美国教育家诺尔曼·丹森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由此看来情感对幼儿的全身心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课件的展示幼儿能够看见、听到和容易感受到,并且在多媒体营造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拥有真切的体验情景,这样有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幼儿亲自探索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感受到美的存在,得到情感的满足。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教师是无法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这些知识内容往往需要幼儿自己掌握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音乐、图片等真实地模仿表现出来,就能够轻松解决自身无法用语言表现出来的问题,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对幼儿的了解,很多事物在生活中是不常见的,而幼儿的认识第一来源是自己周围生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孩子们看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常见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已经灭绝的事物,这样它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
以前,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让幼儿更好有效的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制作大量的直观教具,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不仅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使得教师身心俱累。如今多媒体教学能够为教师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节省更多的时间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为老师赢得更多的时间关注幼儿,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拥有非常片面的观点,希望幼儿一直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致使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减少。还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关上灯、拉上窗帘以降低教室内亮度,达到最好的显示效果,让幼儿更清晰地看清屏幕上的内容,但这样的环境对幼儿的视力不是很好。
很多教师常常会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加入一些不必要的色彩、图片、音乐和动画,目的是让自己的课件看起来内容丰富,凸显自己制作课件的技艺高超。一节课下来,幼儿面对声像俱佳的课件看似都很兴奋积极参与,但是效果不佳,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因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①根据本班的幼儿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②教学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问题;③教师要顾及幼儿的反应,注意突发事情的解决;④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让幼儿亲手参与,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占主导地位引导和尊重儿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个方面:①老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②教师要对自己教学的课件内容熟悉掌握;③对多媒体出现的紧急情况要机灵变通的解决;④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⑤时刻关注幼儿的反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幼儿园中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坚持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并且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萍.浅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123.[2]柯恒波,徐华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238-239.[3]章文逸.信息技术让课堂活起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08).[4]刘虹,杜瑞燕.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