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5篇

时间:2019-05-12 17: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

第一篇: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

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视,因为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更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第三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

无意中看过这样一次小调查,问题是:你平时上课常有没有课堂小结?结果是的这样的,虽然有一小部分老师说:每堂课上完总要小结的;但不少老师说:有时间小结一下,没有时间就算了;还有一些老师说:课堂小结有什么用啊,这点时间还是做作业好。这样的调查的结果其实不让人意外,这种对课堂小结草草了事的现象其实早已存在。

不光在平时教学中有,在各种公开课上同样存在。我参加一次优质课活动,一共听了十节的数学课。稍稍统计了一下,十位老师的最后的课堂小结都差不多问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把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梳理和概括了,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反映了教师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

透视以上现象,结合理论和案例研究,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课堂小结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不”。

一、数学课堂小结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

(二)效果上不能马上显现。课堂小结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的这种潜在的长期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

(三)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往往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练习等环节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

(四)小结形式上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

在分析以上原因后笔者认为这四个原因中前三个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的问题,这个关键是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丰富数学课堂小结的形式,提高课堂小结的有效性,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小结有效形式。

二、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形式

(一)激励式课堂小结

这种小结是以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激励学生研究新的知识的方法。七年级上册学习有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律、加、减、乖、除、乖方运算,八年级学习习近平方根、立方根、算术根的意义,学习无理数后,将数集扩展到实数集,这里指出负数不能开偶次方的问题。在课堂小结时告诉学生高中引入虚数概念后,负数就能开偶次方了,而且在实际运算中确实会常常碰到负数开偶次方的问题,这种小结使学生感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海之舟,再扬风帆的劲头和兴趣。

(二)悬念式课堂小结

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节课知识的同时,教师故设迷阵,以期提高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时,请同学认真观察思考能否发现这几种函数图像的内在联系;如果大家总结有困难,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这种小结法承前启后,巧妙地以悬念衔接新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系统掌握旧知识作了恰当的小结。

(三)点睛式课堂小结

这是一种常见的小结形式,只需寥寥数语提纲挈领地归纳新知识的内容。如教完因式分解后,把因式分解的步骤小结为“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教完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后,小结为“纵交横不变,符号看象限”。这种小结得当,有点睛生辉之功效,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又能使新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四)游戏式课堂小结

这种小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素质、知识面的情况,寓教于乐,使教授知识与趣味游戏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师就经常形象地编儿歌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小结,初高中学生可编一些顺口溜以加强知识的系统化。如教授三角函数的符号法则时,就将符号法则小结为“正弦一、二(象限)全为正,余弦编在一丶四中,正切、余切皆不然,斜插一三两象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多动脑筋,开展恰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掌握、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故事式课堂小结

青少年皆爱听故事,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配上欢乐的气氛烘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就抓住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将课堂小结故事化,收益颇丰。在初中数学中讲完集合小结时,我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某涉外公司,很多职员自学外语,经理要新招聘的调查员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他在调查记录中写道:本公司共同100名职员,其中学英语者72人,学日语者56人,有34人既学英语又学日语,还有8人不学英语也不学日语。这份记录经理看后,第二天,该调查员被解聘了,大家说说为什么?此故事一出,大家踊跃参加讨论,一段生动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

(六)强化式课堂小结 这种小结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使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慢慢学会作小结,对他们今后掌握本堂新学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在一堂课要小结时,教师可请几位同学(好、中、差皆有),让他们对本课进行小结,然后师生共同评论,教师再作出正确的小结。还可结合运用典型事例、典型习题、图表等加深学生印象。

(七)呼应式课堂小结

这种小结需教师在授新课前给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结时释疑解惑。数学知识本来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设疑置惑。这种呼应式小结寓教于乐,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掌握新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不应是教师的可有可无的独白,或仅提供现成的结论,给课堂划一个句号;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归纳与抽象、概括与升华的学习活动。虽然这一教学环节可能不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且用时短暂,往往不为师生所关注,但只要我们用心为之,就能够创造出“意未尽,味无穷”的境界,为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扎实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凸现数学思想、浓厚学习兴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从2010年起,我开始探索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及有效策略,以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研究。我认为影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主要有:

1、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不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影响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正确的引导,也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对于合作学习,受农村学校条件的影响,学校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配置不够先进,也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班内学习气氛不浓厚,也是影响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4、分组不够合理。合作学习的分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个性差异,学习成绩与能力,只凭所坐位置,就近分组,势必造成有组与组之间组员的水平不均衡。分组一定要合理,每个组员还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承担一定的责任。分组不合理,有的组整体水平差,组内成员不善于交流,小组的学习气氛不好,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要搞好合作学习,分组要合理,还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培训工作。

5、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时机、内容等教师安排不适当,缺乏必要的指导。实施合作学习的时机要安排恰当,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也要设计好,不能太简单,否则无意义,也不能太难,否则空浪费时间。

6、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任务不明确,教师也未对合作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结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小组学习往往以优等生完成目标而草草收场。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7、学习的竞争太激烈,有些学生的自私心太强。老师,家长每天向学生灌输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争取在升学考试的时候考上理想的学校。现在很多地市高中招生的名额会分配到各校。考不上统招,上高中就需要拿择校费。这样一来,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怕别人超越自己。因而不想与别人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私的本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出现这样的心理,显然是缺乏正确的引导。

8、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在从初三升为毕业班的时候,有的学校往往要重新分班,分班后实施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比较陌生,缺乏信任,没有默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个别学生个性方面的原因,也会使合作学习的效率受到影响。

9、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恰当,也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合作学习的低效的成因分析,特提出以下有效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1、社会、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学校要定时开学生家长会,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以及家庭教育的认识,让他们能够重视教育,为学校教育出谋划策。另外,初中的教育教学,应采用大循环,让所有的老师都得到锻炼,得到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让学生融入到温暖的集体生活中,没特殊情况,不随意分班。作为班主任还应当通过班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集体主义责任感,懂得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道理。

2、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要考虑到学生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每4-6人为一组。以4人小组为例,可以选出两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正副组长,各带一名学习成绩稍差些的学生,实行一帮一活动。让合作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课后学生照常能够进行合作学习。

3、建立学习小组后,每位成员都要给他们一定的分工,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责任,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各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各小组长能自如地组织小组成员,还能合理的分配学习任务,管好纪律。

4、在进行小组学习时,提前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差异,使设计的小组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5、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与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6、注意评价,重视团体。在合作学习中,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团体评价。教师可以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评价的依据。以此促进组间竞争,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通过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我们应深层次地推广实施初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让所有农村初中生都热爱数学,对数学有好奇心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

诊断分析课堂练习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和提高;

二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等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案例3中的教师在讲完例题后,选用的两道练习题,与例题有惊人的相似,练习1只是将例题中的“师”与“徒”换成“甲”与“乙”,学生可以不用思考就能得解.练习2表面上似乎对例题进行了变式,但实际上只是换了一种情景和数字,充其量不过是例题的机械模仿,这样的练习不仅对学生思维训练几乎为零,而且根本无法检测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课堂上老师脸上欣慰的笑容,学生口中的“真轻松”,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

对策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练习是高质量课堂的基础.要提高练习的质量,需关注以下3个方面:

1)及时反馈.练习后必须及时地组织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特别要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错误信息,加以有针对性的评价,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主动

学习.

2)体现层次性.练习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可分3个层次:第1

层次是基础性练习,使学生初步形成技能,练习是基本、单一的、带模仿性的;第2层次是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巩固技能,把掌握的新知识和技能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第3层次是思维性训练,使学生发展技能、启迪思维、开拓智力,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练习组合既能体现习题的层次与坡度,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其潜能;又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思考循序渐进,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让“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现实.

3)注重变式训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好问题同种蘑菇类似,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

仅就题论题,孤立地解题,而应该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将一个静态的封闭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层次、侧面出发,变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问题.在进行问题的变式时应注意:一要突出一个“变”字,变式题与原题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要使学生对每道变式题既感熟悉,又觉新鲜,要努力使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真正体现变中求“新”、变中求“异”;二要注意一个“度”字,变式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和挑战的欲望,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能够解决,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三要体现一个“宽”字,好的问题变式一定要内涵丰富,境界开阔,同时也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变式题应注意知识及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正面与反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贯穿,使学生在变式中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方法更巧妙.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案例3作如下的改进:

变式1学校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师徒两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一人先做一天再和另一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变式2学校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师徒两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要6天,两人先合作一天再一人单独做,几天完成?

变式3学校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师徒两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要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

要6天,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师徒合作完成,制作费共500元,问每人各得报酬多少元?

上述改进方案中的练习源于课本例题,但并非单纯地一仿到底,而是采用对例题的变式训练.在同一个主干问题下设计了3个分问题,这3个分问题源于例题,又高于例题,引发了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与思考.在解答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提升,如“分情况解决问题”.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合理搭配,帮助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解题技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现象4:多媒体喧宾夺主控制课堂

案例4公开课临近,王老师为了赶制一个教学课件,可谓费尽心机,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细微之

处,均称得上“设计合理”“界面美观”,“关键之处”还配上了梦幻般的动画,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一节课的课件制作绝不少于lO小时„„”

公开课的下课铃终于响了,王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整个课堂几乎达到“完美”,完全按照课件中

预设的流程“有条不紊”地展开:从情境导人到新课知识的呈现,从课堂例题到当堂练习、小结,课件无所不含,甚至连假想的“课堂高潮”出现时的掌声都是预设的.在这节公开课的课堂上,王老师高度紧张而又毫无差错地点击鼠标,学生的配合也称得上“完美”:总是能在关键之处“恰到好处”地钻进教师预设的“陷阱”,不时博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诊断分析本案例可称得上是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的典范.这节课非常流畅,一切皆在预设中,课

堂非常“完美”.然而,细细品味,即可发现,这里所谓的“完美课堂”,其实是以课件为中心而展开,实质上是缺乏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也是缺乏学生思维的课堂,是一节课件控制人的课堂.尽管画面设计精美绝伦、图像显示动静结合、文字出现反转飞动,到头来一切可能都是空中楼阁.真不知,课堂中万一教师一一个失误操作,甚至临时停电,教学还如何推进?万一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怎么办?„„

对策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但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而

且具有增强视听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然而,怎样让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我们认为应该着重关注4个方面:

1)以生为本.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应多思考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实现有效甚至是优质的教学,同时不应也不能因此而摒弃传统,让自己成为课件的奴隶,否则必将本末倒置,违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衷.

2)有现实意义.第一,制作的课件不应花费教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实际价值就不大;第二,教师对课件及相关软件必须能熟练操作与运用,而不是只会简单地点击鼠标,否则,课堂上一旦不随人意就会乱套;第三,课件必须能体现独到之处,解决一些常规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难以突破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第四,用课件必须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不是只起代替板书的作用;第五,制作的学科教学课件必须能很好地反映学科本性,哪怕仅仅是一个几分钟的教学片断.只有符合以上几个基本条件的学科教学课件才有实际的意义与使用价值.

3)具有交互性与生成性.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除了增加课堂容量之外,应让学生拥有更多进行深度思维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更多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互动与即时生成,回归朴素的教学原理,呈现“对话课堂观”的教学景象.

4)把握时机.现代教育技术何时运用最恰当?第一,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该出手时才出手.

案例4中的王老师,在课件制作时没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只要在课的关键处使用课

件辅助教学即可,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利用多媒体帮助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等等.

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身边的课堂教学时,就不难发现一些似乎细小的问题,但正是这些细

小的问题,导致课堂中的低效,要想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是教学的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理解是教学的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教学的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困境,努力实施优质高效教学.

第二篇: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感受地道英语•反思听说教学

——参加市教研室外教培训研讨活动有感

三月十二日我们初中英语组在开发区一中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外教培训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加拿大的Justin(贾斯丁)带来的一节听说课。第一次听外教讲的公开课,而且用的是我们正在教的课本。这节课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时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

课堂故事导入,营造听说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Justin执教的是八下的Could you help clean your room?这一课。他并没有直接导入领读短语、单词,而是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自己父亲的照片,给同学们一种亲切感,同时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展示一张凌乱房间的照片,并提问“Guess!What should my father say?” 水到渠成地导入本单元的基本句型。在导入新词组时,Justin引用了课本之外的一个词语chores(家务),更口语化,在外国人的生活中使用率比housework更高!同学们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听说活动,学习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注意力,开展听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更快地专注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反之,学生“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课中,Justin多次让学生close your books或open your books.在评课中,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心听说的习惯。回想自己的课堂,不管需不需要看课本,同学们习惯性地低头看书。即使与学生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学生也习惯性地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其实这样做,证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而且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与老师的交流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另外,Justin的教学课件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也没有精美的动漫和花边,但成功地吸引了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使用了最为简单的黑屏白字,每页上一两个学习任务,将要表达的意思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的课件,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怎么去做,于是将每一页课件塞得满满的,可谓“图文并茂”。这样,学生反而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设计有效活动,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课堂中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实效的基础和起点。

听的活动:在学生听之前,Justin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听前预测。他提出问题“Gues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同伴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能有准备地去听,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了听力活动的准确率。同时,也降低了听力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听的效果。

说的活动:在整堂课Justin一直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地说英语,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Justin对于A部分对话的处理。他让学生看图并进行读前预测“Guess,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ir relationship? ”学生不难推测出“They are fighting.They are brother and sister.”这种有效的读前活动大大降低了文本的难度,也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Why are they fighting?”。在学习对话的最后,老师让同学尝试写出对话中的几句话,写完后再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将这些句子说出。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对话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对话教学,一味地一个模式:提问题-听读-语法解释-背诵,难怪同学们提不起兴趣。

总之,这节课中Justin一直围绕听说这两个教学目标开展了丰富而有效的活动,从中同学们得到了大量的听说锻炼,许多地方都值得学习。我在感受Justin地道英语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对比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听说教学也真地应该变一变了

第三篇: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 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 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 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课堂导入得好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课导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导得不好,学生就会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上好一堂课,有时也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在导入时创设好情境,为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老师,您好!》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自从跨进学校大门,老师就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 “9月10号,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的自己的节日——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就把我们要对老师说的话说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一下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一下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学生们听到这样的导入,不用老师多讲,他们就已经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就会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颂读这首诗。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出示徐悲鸿“奔马”图几幅,把放大的课本插图也一起出示,鼓励学生欣赏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徐悲鸿的奔马为什么画得这么传神,徐悲鸿绘画技艺为什么会如此精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它会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然后教师半数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齐读课题。这样导入揭题就让学生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徐悲鸿这位画家充满了敬佩之情。

三、谈话导入,扣题引发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获得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谈话导入:“我国有许多别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霄节等。中秋节时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了固定的节日。中秋节月亮圆圆的,象征团圆,这一天人们家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因此中秋节叫团圆节。中秋节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历史上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协作经过。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苏轼这首词的下阙最后一句。”根据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这样“扣题引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产生哪些想法?”“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要“但愿人长久”呢?为解决这些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

四、回忆影片,揭示课题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能不能说说这部影片的概况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教师继续导入“《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战争的起因是:从18世纪末起英国就对中国大量输出鸦片,1838年达4万余箱。鸦片泛滥,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飞涨。财政困难。1838年清朝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打退英军挑衅。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6月在英军在美法的支持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讲的这段故事。”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中国人民禁止鸦片的历史事实,课文中处处体现了禁止鸦片,销毁鸦片的坚强决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销烟》这篇文章,体会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板书课题:虎门销烟)。”教师如此导入,学生的爱国情绪就感染了。对课文的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五、揭题导入,引发疑问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科研这样导入“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地方,这处地方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1982年,这里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这里又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这里又被纳入世界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在导入之后,教师可引发学生疑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条沟?接下来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

六、谈话导入,启发思考如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天地时,心中一定曾经想过:这天地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人也曾经想过。他们想出了种种答案。我们今天所写的一篇课文,就从一个方面回答了这歌问题。它的题目是《开天辟地》(板书课题)“辟”是“开辟”的意思。“开天辟地”有三个意思:”一是说天地本来是混沌一片,自从盘古用斧和凿分开天地之后,才有了世界。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历史。二是以前“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是用来比喻“开创空前宏伟的事业。“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看到《开天辟地》,同学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

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学好每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诗词歌颂它。我相信大家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桂花的诗句,我们现在来对一对诗如何?”这样导入以后,教师可这样揭示课题,“大家找到的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和这些文人墨客一样都很喜欢桂花。今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板书并读题:桂花雨)” 又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还有就是吉林雾凇(板书课题:雾凇)。前面三大奇观都在我国的南方,而吉林雾凇则在我国东北的吉林。看到这歌题目,大家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导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初读感知课文。

八、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元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大家看到课题《元日》(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同学问:‘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有谁知道的?”“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公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公历1月1日。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俗。

“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了。”总之,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研究,才能使课导得更好,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

第四篇:课堂小结环节评价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在课堂小结环节评价学生科学概念达成情况的研究

一、界定概念

今天,我们要展示的是我们近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题目是在课堂小结环节评价学生科学概念达成情况的研究。这题目很长,那么,我们到底做的是什么,所以,在开始之前,有些问题我们需要先界定清楚

(一)所谓评价

这里说的评价,指的是教学评价。而关注教学评价,终极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大了说,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评价理念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言行举止,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考察方式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评价理念,就会培养出具有什么素质的学生。所以,教学评价对于整个教学行为的意义不言而喻。

理想中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目标是在天边放着的,路是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的。

1、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的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评价的宗旨是由科学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教学评价应通过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善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

2、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研究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

(1)主体多元化。被评价者自身,合作伙伴,教师,家长及学校。所谓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堂范围内,主要涉及到的评价主体就是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所谓多元化,就是在一项评价行为中,所涉及到的评价主体的丰富程度。

(2)内容全面化: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探究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态度等领域,更要拓展到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实现 “全人”评价,包括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等全面素质。

(3)方法多样化:从更广泛的背景(从教室、家庭到社会生活)中搜集信息,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4)时机全程化:科学教学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也称为即时评价。不但在一段教学结束后使用评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都使用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可以进行不同标准的分类。按照评价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是否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上,大家会发现,仅小学科学学科所能研究的教学评价的内容就非常的广泛,层次丰富,如果进行评价研究,这些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基础,但从操作角度讲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开展,真整不起。角度决定研究的深度,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切入角度,才能够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力度。我们小组成员在袁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决定从评价时机入手,将切入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中,小结环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这一角度之上,希望能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研究切口。

(二)所谓课堂小结

接着,我们需要界定一个,课堂小结。

1、什么是课堂小结?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教学环节。我们给我们的教学环节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导入,新授,小结等等。每个教学环节有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意义,我们重视导入,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我们重视新授,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今天,也让我们来重视小结,看看在每一节课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2、课堂小结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我们先来说作用:课堂小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时间点。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近因效应”,就是在一串学习材料中,我们记起来最事半功倍的是哪个位置的材料呢?你最先接触的和最后接触的是最容易记的,这就叫做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因。所以,有效的课堂小结环节,是提升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把重点的知识放在授课的前、后两个位置。根据这个理论精彩的课堂小结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这就发挥了近因效应。

2、课堂小结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概念的生成是略显零散的,而且学生有的时候不容易形成明确的界限。概括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恰恰可以在这里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做到有效的联结。

3、课堂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得那三个词,质疑精神,实证意义和逻辑思维。能准确概括知识、提示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小结必定能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进行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总的来看以上四个作用,其实可以归结一点,课堂小结,关键在于这个结字。能否结得有效,结得精彩,结得意味深长,关键就在于是们用什么样的形式,结什么样的内容。

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如何运用不同的形式,在小结阶段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教学评价这一内容在课堂小结阶段进行有效实施的一点研究。

二、我们研究的具体问题、意义和价值

(一)为什么要用小结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在小结阶段进行评价活动有什么意义。我们认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然后再去做。那么,为什么要在小结阶段进行教学评价呢?

1、及时检测是教学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高指挥棒。而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呢?最常用的是考试。我们通常在单元末,学期末进行检测性评价,而这种评价,检测功能明显,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们学得好还是不好,但是指导功能减弱,根据检测结果,教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对实际教学的影响,总像是事后诸葛亮。

2、适时评价是多方需要的产物。老师想知道,今天用的这个教学方法怎么样,学生想知道,我学得好不好,家长想知道,今天孩子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这都是评价需求,有需要,就会有市场。我们当然期望每节课都有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但是,我们如果为评价而评价,就会浪费大量的精力。所以,什么时候评,评什么,怎么评就是三个我们必须核心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对这三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就是,在小结阶段评,评价孩子的概念达成情况,用活动评。原因就两个,一可操作,二有实效。

(二)在小结阶段进行评价的作用:

如果在小结阶段进行了教学评价,都能有哪些收获呢?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1、知识性作用。评价,终究还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因为,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知识概念的巩固提升,所以,利用近因效应,在评价活动的过程中,也同时帮助了学生将本节课知识系统梳理,应用内化,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2、检测教师教学效果。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反思,反思不是说一句,学生们兴趣浓厚之类的就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而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获知自身教学策略的使用效果,这节课,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为什么孩子们有这样的表现,这样的思考就为教师的反思和改进提供了原料,所以,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成长有很大促进促进作用。

3、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为学生培养学习成就感。我们不让孩子们玩电子游戏,但既然电子游戏那么吸引人,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在,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学习到底它的魔力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应用在教学里,那就是电子游戏的激励方式。而这种即时性评价,操作好了,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策略。我们都觉得孩子们应该是我感兴趣,我努力,我成功,但现实往往反过来,我成功,我感兴趣,然后我努力。因为我们的孩子挫败感太多了,所以,既然我们想的是让他努力,不妨先让他感受成就感。进而提升自信心,激发兴趣,就像游戏的升级一样,我有成就,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付出觉得有意义,同时,我就有下一阶段的目标,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感。

(三)在本研究中对于评价各元素的界定

1、评价宗旨: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核心目的。

2、评价时机:就像课堂小结所处的位置一样,一节课的终了,既不像课堂进行中那样即时,又不像期中期末检测那样高屋建翎。但同时,比课堂中的即时评价更有概括性和指导性,又比终结性评价更有针对性。

3、所属分类:从评价范围看,属狭义评价;按照评价主体说,既有自我评价,也有他人评价,其中他人包括同伴和教师;按照评价内容看,以学生概念达成情况为指标,我们这是是一个单项评价,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关注其他,但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我们需要核心抓手;按照评价目的的看,我们研究的主要是诊断性评价。同时,我们的等级评定方法很少或不涉及分数计算,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更容易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三、我们的研究内容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一定还是,我们到底要如何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教学评价。其实,我们也还只是在操作的最初阶段。但,大家可以从我们的努力中先了解一些。

(各小组成员展示)

以上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在课堂小结阶段进行教学评价活动的一些具体案例,虽然大家基于不同的课堂教学,用到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有共识的。

(一)小结阶段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要有针对性,我们的评价活动,指向本课的科学概念,也就是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本课的科学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只停留在字面的解读上。使得评价活动能够检测学生对于本课概念的达成情况。

2、评价要有实效性:本活动能否有效检测学生概念达成情况是最重要的标准,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都将是无效的,这是我们每个小组成员所取得的共识。

3、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一是这个活动可以用在课堂上,二是学生能够有效反馈,三是反馈结果我们可以进行检测性评价。就像我们成员设计的这些活动,在课堂上可操作,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或者落实到纸面等,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进行反馈,都能有效评价学生的概念达成情况。

4、活动形式要兼具趣味性。在有多个活动可选择的时候,我们如何取舍,除了上述有针对,有实效,可操作之外,我们最关注的是这个活动是不是有趣,学生乐于参与,使得原本枯燥的考试一样的内容变得活泼有趣,生机盎然。

5、评价活动要有激励和指导作用

虽然我们采取的都是三级评分制,按学生表现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有ABC评分,也有星级评定,这可以依自家不同,但我们的评价核心仍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检测和选拔,而是为了激励和指导。我们不是为了知道孩子们谁学得好谁学得糟,排出个顺序来,而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对自己有个较清楚的认识,也是为了老师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策略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反思,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成就感,所以,我们的评价活动以激励和指导主重要目的。

(二)评价活动设计的方法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设计这些评价活动呢?就像我们的研究本身一样,就两个字:整合。资源的合理整合就是一项很大的创造。

1、向内挖。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深厚的宝库,透彻地了解,深入的应用,就是对学生有莫大助益的活动。如:张晶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找磁极,就是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检测学生对于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极有针对性的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晓旋老师的寻找并联电路图的活动,是对教材的有效系统化梳理,学生不仅对已有知识进行了检测,同时更系统地了解了电路联接。颜岩老师从教材中磁铁对硬币的吸引出发,不仅检测学生对于磁铁磁性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是贯穿整个物质科学教学的,所以,这样的尝试也是很可贵的。

2、向外拓:科学是广泛的,富于应用的,接地气的。所以,在生活中,在更大层次上,到处都是我们的教学资源。亚梅老师让学生去超市采购食物,将科学应用于生活,我们是在传授科学概念,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样融于现实的活动是有趣并且有实效的。于老师的小水珠的旅行,既趣味横生,又惟妙惟肖,评价了学生的概念达成情况,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梳理。小景老师医生实习工作,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既检测了学生的概念,又巧妙的与生活实际相连,使学生在生活中知道如何应用科学学到的知识,使他们对本学科更感兴趣。庆霖老师,三关的设计精巧地把动物生命周期这样一个看起来枯燥的东西鲜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回忆了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特点,也系统地概括了动物生命周期的共同特征,可谓一石二鸟,一举双得。

四、这项研究,我们有哪些成果可以拿来用。

1、我们的研究实践证明,课堂小结阶段可以进行教学评价活动,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活动及有效的评价过程。

2、活动操作性强,并且易于积累。我们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好的活动进行整理,形成资源,评价活动本身可以独立成为一套资源。

五、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我们可以继续丰富单课的评价活动,使得每课中都可以有几个评价活动可供选择,在教学中可以像自选超市一样进行挑选和修改。

2、我们可以序列化这个评价活动,将其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挂钩,成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3、我们可以在评价概念达成的基础上,向三级目标拓展,使评价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层次。

第五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孙振英

(一)“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四五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1.三步:

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

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

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1)课前预习。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

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五种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三个步骤,同时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要在按照“三步四环节”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下载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