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6课《珍珠鸟》教案
26、珍 珠 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中心含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抓住小珍珠鸟的可爱情态,分析“信赖”在沟通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2、唤醒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思考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比较、鉴赏能力的实践。
3、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描述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全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在我的关爱下,珍珠鸟(主要是小珍珠鸟)与我越来越亲近。我们还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质疑,每位同学都积极思考,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很有价值,昨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合作学习,解决了部分问题,确定了本文学习的重难点。这节课中解决。
二、新课学习
今天让我们与珍珠鸟作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1、首先,让我欣赏你们深情并茂的朗读。提问,读出对珍珠鸟怎样的感情?(喜爱)
2、作者在对小鸟的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很多同学朗读中处理得很好。文章写的细腻生动,文笔清新优美,很多语句都可学习推敲,能否找出例句,赏析一下。学生发言。
(1)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品味:虽然小鸟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精心为它重新加工、布置的幽静、安全的居室向鸟儿表明了“我”是它们可信赖的朋友,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轻松自在”的叫声,难道不就是它对主人的感谢吗?
(2)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品味:雏鸟是文章描写的重点,这句写出了小珍珠鸟的外形极为可爱。
(3)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品味:对小鸟动作的描写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情感:只见它欢畅自由地在作者的屋子里飞来飞去,随意地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因为“我不管它",它最后就落到作者的书桌上,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神气十足”表现其得意神态,“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充满人文趣味,好像是不懂得尊重权威,又何尝不是暗示:只有人的亲近才能带来鸟的信赖。“飞”“落”“站”“啄”“撞”“逃”几个动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淘气、欢快和自由的特点。(“只”说明小珍珠鸟活动范围小,还很胆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明小珍珠鸟很调皮、很可爱;“竟然”中看出初生的小鸟不怕人,胆子越来越大了;“挨近、蹦到、喝、瞧”等词中体会到小珍珠鸟像个想做坏事的孩子,一边做,一边看作者的反应,真是有多调皮就有多调皮!“索性、干脆”中可看出小珍珠鸟对我越来越信任了。)
(4)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品味:作者把人的灵性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几个动词,活画出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5)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品味:“我”在桌上写着文章,小珍珠鸟飞到桌上啄着我的笔尖。而我生怕惊扰它,一幅宁静、和谐的人鸟相依图就这样出现了。
(6)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品味: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地睡在人的肩头,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
3、鸟是一种非常怕人的动物,或许是我们人类对他们伤害太多吧,鸟在我们面前是心存戒备的。可文中的珍珠鸟却不是一只惊弓之鸟,而是一只快乐、自由自在的小鸟,它是那样淘气、放肆,丝毫没有顾虑,这都是因为谁的缘故?(我)我爱小鸟,从文中找出“我”的举动,刊看“我”为珍珠鸟作了些什么?
4、小鸟有何反应?
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
因为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所以小鸟会感觉“格外轻松自在”;
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因为“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敢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
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鸟对人的态度经历了从害怕,到渐渐胆大,到开始亲近,到完全信赖的逐渐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作为一名强者,不但没有以强凌弱,反而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们对人的信赖。
5、信赖产生的基础(前提)是什么?
关爱、尊重、理解、宽容……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关爱”学生很容易答出。其余要引导,如很多人都爱鸟,他们养鸟、溜鸟、赏鸟,可是小鸟会趴在他们肩头睡着吗?这种爱有何区别?(很多人养鸟也是因为爱鸟才养,但为什么就没有人鸟相依的情景发生?除了爱,还要有什么?)
尊重它的生活习性,小鸟喜欢自然、树木、丛林般安全的环境。包容理解,在屋里到处飞,给小鸟充分自由。信赖需要付出。
6、在生活中,人与动物信赖、关系和谐的例子有吗?
学生举例后图片展示。
7、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多么美好,但在当今世界上,人与动物有没有不和谐的景象、现象?
8、教师总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以自然界的主宰者自居,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滥捕、滥吃野生动物,任意残害着其他生灵的声明,还级的“非典”吗?不正是人类荼毒生灵带来的恶果吗?生命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生命是平等的,保护动物、珍视声明,用爱心去创造理想境界。
9、那么,人于人之间创造这种信赖的境界应该怎样做?
“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许,战争也会消失。
10、下面交流我们课前收集的有关鸟的诗词
读着《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
(1)南朝江总对自家梁上的小燕爱如子女,曾以他芳艳之笔,细细勾画出小燕的活泼之态:“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衔花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间戏,多从幕上飞……”(《燕燕于飞》)小燕衔泥弄草,拂叶啄花,出入庭堂,扯动帘帷,活像自家顽皮的儿童,人鸟之间多么和谐,多么信任!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的生活平添了多少情味!
(2)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咏燕》诗,与江总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小燕那么喜爱家园、依恋巢穴,同主人的善意与亲爱不无关系吧。
(3)与鸟儿建立起深厚情谊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甫了:“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诗人与鸬鹚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谅解与信任,进而成为须臾不离的朋友。建立起深厚情谊。
(4)秦韬玉笔下的燕子,与主人不仅相互信赖,而且相互体贴:“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燕子并没征得主人的同意便衔泥筑巢了,因为它清楚地记得,昔年它与佳人在此并头相偎,软语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抛却绣工,燕与人灵犀相通,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珍珠鸟一种怕人的鸟 松鼠对人一无所知,无所顾忌
信赖 喜欢人类滥施松鼠式的爱抚和亲吻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为人攫住
乐观(肤浅)悲观(深刻)
放飞珍珠鸟----理想的境界
第二篇:人教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4、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重点:
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曲、歌曲《爱的奉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同学们,请先看几幅鸟儿的图片。(学生欣赏课件)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情趣。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二、明确阅读要求。
1、学生打开语文课本,开始默读“阅读提示”。
2、师生归纳、梳理阅读要求。(出示大屏幕)
A、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B、画出珍珠鸟在作者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语句。
C、说说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三、学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阅读要求”开始自学课文。
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珍珠鸟在作者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哪些变化。
2、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
五、全班讨论交流:
1、珍珠鸟在作者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哪些化?让学生读所划的语句,教师大屏幕出示:
有十处,讨论,教师结合鸟的变化随机点拨:
(1)、一开始躲进吊兰丛中〖师导:从这一出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精心的为珍珠鸟营造舒适、自由的如丛林般的生活环境。)〗
(2)、渐渐地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一点点熟悉了。〖师导:看看作者又是怎么做的?(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体会到什么(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绝不打扰鸟儿)。〗
(3)、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4)、随后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跳到画框上
(5)、渐渐地胆子大了,落在书桌上。〖师导:我这时又怎么做的?(不去伤害它。)〗
(6)、蹦到杯子上、低下头喝茶。〖我这时又有什么反应?(“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这里体会到作者对鸟儿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7)、跑到稿纸上,绕着笔尖蹦来蹦
(8)、啄“我”颤动地笔尖。〖师导:作者是这样做的?假如你就是作者,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9)、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会说些什么?〗
(10)、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2、同学们,你从描写小鸟的这些变化的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A、小鸟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和我亲近、人鸟相亲……)
(B、作者喜欢小鸟,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
(C、人离不开鸟,鸟离不开人)
教师小结:作者为它们一家三口营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尊重小鸟,不打扰小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珍珠鸟付出了爱,同时作者也得到了爱的回报。作者却以爱心和行动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的爱的颂歌!
3、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鸟和人虽然不能进行语言的交流,但是小珍珠鸟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表示对作者的友好和信任。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处?
(珍珠鸟扒在作者肩头睡着了。)
(1)、让学生读第14自然段。
(2)、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扒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1、作者正在给我喂好吃的食物。)
(2、“我”在屋子里与作者捉迷藏,真开心。)
(3、我们一起到公园里玩耍。)
……
(3)、(看课本145页插图)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鸟儿趴在作者肩头睡着的情景。
4、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试着这幅图起个名字吗?请写在插图的旁边。
5、学生动笔起名,写后集体交流。
(幸福的一家;信赖;美好的境界;爱;深厚的友谊;甜美的梦,……)
教师适时评价,赞美有创意的名字。
6、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渡语:你的想象真具有创造性!是呀,多么好听的名字!可见你们也是一群有爱心的孩子。这时候作者看到熟睡的小鸟,也写出了此时内心的感受,那就是——(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延伸:
师:人与鸟竟能达到如此的境界,由此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怎么做?
(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宽容,和睦相处。……)
(3)试着仿照作者的这个内心感受,写一句有关信赖方面你自己的格言。(学生开始动笔,写后交流)
集体交流,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信赖,是创建友谊桥梁的工程师。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信赖,虽不是金钱,但比金钱宝贵的多,因为它能使人与人变得理解、宽容。……)
六、全文总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学生倾听,可随唱,结束新课。)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新人
教版
三、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课后一、二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解题、简介作者。
1)珍珠鸟:原产澳大利亚东部。因羽毛散落许多小白斑点,形似珍珠,故得名。羽毛鲜丽,体形娇小,叫声细柔。
2)介绍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鞭》,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2、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过关练习:
雏(chú)儿 呷(xiā)嘴 瞅(chǒu)眼睑(jiǎn)眸(móu)子 鸟巢(cháo)细腻(nì)垂蔓(màn)
生意葱(cōng)茏(lóng):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着别的颜色,在本文中是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朗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几只鸟?它们是什么关系?
(三只;两只大鸟生了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
2、哪些自然段写大鸟?哪些自然段写小鸟?
(第1-5自然段写大鸟,第6-14自然段写小鸟。)
3、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①大鸟和“我”由怕人到熟悉的过程。②雏鸟和“我”由疏远到亲近的过程。)
4、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我”与珍珠鸟一家三口由陌生、害怕到完全信任的过程。)
三、研讨与赏析:学生自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共同探讨。
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1、“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2、珍珠鸟对“我”的这些举动有什么反应?
3、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后,"我"是怎样对待它们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明确】: 设置环境 挂鸟笼 盖垂蔓 不加干扰 很少扒开叶蔓去惊动它们
②“我”对珍珠鸟关心爱护,它们跟“我”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怎样,后来又怎样呢?体现这一变化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A、关系变化:怕人
熟悉 B、有关语句: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格外轻松自在”
“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2、仿照刚才的方法,自读课文6-14自然段,思考回答:
①由于“我”的关心爱护,两只大鸟三个月后,生了一只小珍珠鸟。课文哪些语句写它的漂亮,找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什么特点? 句子:“红嘴红脚……蓬松的球儿”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小珍珠鸟的特点:又圆又肥
②“我”有些什么举动?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③小珍珠鸟对“我”的举动有什么反应?请找出相应语句。
(略)
3、归纳:
①“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加工鸟笼、营造绿色环境、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去惊动它。
②由此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爱护动物,富有爱心。③珍珠鸟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明确】:(怕人
渐渐胆大
亲近
完全放心)④通过"我"与珍珠鸟的接触,"我"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⑤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谈,答案不求一致。)
【明确】: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4、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开头部分要用单独一段介绍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明确】:“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传神的段落,请读给大家听,并从语言、内容和写法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老师先作示范,再由学生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语言精美,感染力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作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 ②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
③于诗意的描写中蕴涵耐人寻味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体验、反思、总结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爱护动物或伤害动物的事件,请给大家说说。
2、为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3、总结:(1)、“我”的爱护:提供环境——不去惊动——不去伤害——不去惊扰;鸟的变化:不去惊扰——显得怕人——渐渐胆大——开始亲近——完全信赖。
(2)正是因为有作者的一颗爱心,才会创造出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境界。同学们,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人类不能以地球的主宰自居,因为生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只有保护动物,珍视生命,才能创造出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示人与动物相亲和人类残杀动物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 课外练笔(选其一)
①以“信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②《读〈珍珠鸟〉有感》。
③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4、板书:
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附板书:
珍珠鸟
爱心——尊重——宽容 信赖 “我”——————————————→珍珠鸟
←——————————————
爱人←亲人 ←近人 ← 怕人
创造美好境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昨天我们已初次接触课文,今天,让我们与珍珠鸟作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出示珍珠鸟的图片)
二、品赏课文: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为什么喜欢的理由。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鸟美、文美、情美……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重点品味:
1、品味对鸟珍珠鸟的动作描写是怎样的准确。(出示幻灯片,指名选择,并用表演来说明原因。)幻灯练习:
(1)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
出来。(伸
钻
探)(2)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拉
挤
扒)
2、品味、分析、朗读片断。(出示小黑板)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让我们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鸟儿的外形特征的?说说从几方面来介绍。(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划出珍珠鸟的外形。)
3、仿说练习。瞧,多么
,像。
4、朗读品味第8段。
如何才能读出小珍珠鸟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情态?应该在哪些字词上读重音,以什么语气来读。(指名说,试读,范读,齐读)
5、想象写作:
“大鸟生气地叫一声”,大鸟会对小鸟讲些什么呢?小鸟又会如何对答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写一则大鸟与小鸟的对话。
6、神态描写的表演及朗读。(11段、12段)
由一位学生朗读,两位学生表演,表演小鸟者要求演出“挨”、“蹦”、“俯”、“偏脸瞧”……等动作、神态。(课前准备图片珍珠鸟)
7、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1)谈谈学后的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理想中的美好的境界是怎样的?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如家庭中,班级里,朋友间,社会生活环境中,国与国之间等等。2)齐读,感受。(幻灯出示)
8、课外材料补充,阅读《麻雀的心》(附材料)
四、课时小结: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则《珍珠鸟》的读后感或小评论。(参考资料)
2、把《珍珠鸟》改写成一首诗歌。3 以小珍珠鸟的口吻介绍这段经历。4 写一篇“你与小动物的故事”。
麻
雀的心
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子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升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篷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矍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管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中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这样的发现使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人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思考
1、阅读了这篇文章,你能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吗?
2、学习了以上两篇文章,今后你会如何对待小动物?如何对待他人?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县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二、读《〈珍珠鸟〉随笔》(张华民)(节选)
真好!冯骥才先生送给读者的散文《珍珠鸟》,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恰似一颗滚圆的珍珠。在鸟的世界里,已没有顽劣的弹弓和狰狞的枪口;在人的视野中也没有了可供愉悦的小玩物。当我们目睹小珍珠鸟伏眠于“我”的肩头时,读者的心灵进入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人与鸟相 5 依相赖,和谐自然。人与鸟像是一支动人乐曲中不停跳动的音符,像是一幅美好图画中闪光的色彩。这境界是和谐的极致。
《珍珠鸟》着意描摹了生活,作家在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又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因此这篇生动隽永的散文便蕴含了很强的寓意。
行文至此,笔尖一动,流泻下一点感受:哲理,可以把文章感情升华到新的境界。
三、(其它)(节选)
“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尾一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画出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地睡在人的肩头,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
教学后记: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珍珠鸟》教学设计[定稿]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新教材七年级(下)的一篇现代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过程。
文章不仅记叙了一位爱鸟有情的“我”为一对珍珠鸟营造的人间乐园,细致入微的呵护,使双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事件,而且刻画了雏鸟亲近主人的憨态可爱的形象,让我们领略了鸟类人的性灵,也让我们感悟人与鸟和谐、爱意的相处。
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体验人与动物的挚爱真情,还能让学生领略散文的语言美,感受赋予鸟类人的性灵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具备散文的诵读和初步感知能力;虽然阻碍在含蓄语言的理解上,但初一学生对散文,尤其是小动物类散文很有兴趣,合理引导,可以调动学生探究、交流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
美读感知──探究领悟──品味交流──创作抒怀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探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方式。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品味语言,感受赋予珍珠鸟人的性灵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赋予珍珠鸟人的性灵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闭上眼睛,伴随轻快音乐,在老师的描述中感受珍珠鸟的美丽与温情。)
师: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百鸟争鸣,百花齐放。这里飞翔着一种小鸟,当地人称它“锦花鸟”,它羽毛艳丽,体态娇小,叫声清悦,常常在繁花嫩叶当中,放声歌唱。它们生性胆小,常常躲在密林中,悄悄探出小脑袋,露出红红的小嘴,只要微风惊动的地方,就有它洒落的呼告。这,就是珍珠鸟。
今天,它神奇地来到了我们教室。
(展示:珍珠鸟图片)
师:大家喜欢吗?如此美丽可爱的小生命,怎不让人喜爱!让我们与珍珠鸟来一次亲密接触,走进课文,感受珍珠鸟的美丽与性灵。
二、课堂互动
1、美读感知:
以喜爱的感情基调,接力赛读:
(教师首尾两段,学生依序展示,配乐接力)
⑴ 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养鸟)
⑵ 归纳:“我”为鸟做了哪些事?(重安鸟巢,添食加水,不打扰鸟)
⑶ 归纳:鸟儿对“我”有什么反应?
(怕人──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⑷ 思考:“我”与鸟的相处中最深刻的感受是哪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探究领悟:
学生任选一论题所对应的课文内容分组探究:
论题:
A、《鸟的家园》B、《人鸟情》C、《孩子鸟》
方式:“我认为体现论题《_______》的内容是……,我的感受是……”
三、教师示范
我认为体现《鸟的家园》的是第3~4自然段,我的感受是人类只有给动物营造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的绿色空间,动物才能轻松自在的生活。
学生探究。
教师总评。
3、品味交流:
轻读11~14自然段。
品味赋予珍珠鸟人的性灵的描写方法,交流展示。
方式:
我喜欢……,是因为……
教师示范:
我喜欢14自然段,是因为“我”为小鸟营造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家,“小家伙”“竟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小鸟非人,但人类的付出,让它产生信赖的举动,刻画了鸟孩子一样的乖巧、可爱,也写出了鸟人性的一面。
学生品味。
师生点评。
4、创作抒怀:
展示图片:
枪对准动物,大自然人为破坏等画面。
师:大自然是人与生物共同的家园。科学家说:动物每两年消失一种物种,鸟类每一年消失一种物种,植物每2小时消失一种物种……我们是珍珠鸟的朋友,请你以珍珠鸟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句话,表达动物的心声!
学生创作。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5.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5.“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烧毁珠玉锦绣、不用奢侈物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3.实行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4.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时)
2.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3.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第7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蜀道难》。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第8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1.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体”、“柳体”、“颜筋柳骨”。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2.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以唐人为例,简述衣食住行和一天的生活:我是生活在开元年间的一位四川农民。我的稻田因为用了育秧移植方法,用世界最先进的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拿着铜板来到成都,买了城里人都喝的茶,在饭铺里歇了一会儿。几个贵妇人从这里经过,她们的衣服好漂亮啊!花团锦簇,大红大紫的颜色。还有几个吐蕃来的人,可能是去长安经过这里吧。听说以前我们有个文成公主嫁给他们的赞普了。天要黑了,市要散了,我就赶快回家了。第9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3.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5.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靖康之耻)7.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8.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3)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4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7.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人:我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生活在东京郊外。有一天我去东京城逛了逛。我的黑麻布衣服在衣饰华美的城里人当中是多么寒酸啊。街边的店铺里传来了烤羊肉的香味,罐子里的冷饮也令人垂涎。可惜买不起啊!于是喝了几口粗茶,买了几个包子充饥。城里人住的房子真漂亮!瓦房、四合院,官员的房子更是像花园。而我还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在街上,有钱的人或赶牛车或骑驴,我还要注意为官员的轿子闪道。前面好热闹啊!瓦子的勾栏里,有说书的、卖唱的、玩杂技的,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买了一块布,等过元旦的时候给老婆做件衣服。
4.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
1、元统一是进步的。
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1.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②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③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④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⑤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北宋文学家苏轼气势豪迈,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表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5.宋朝书法以行书为主。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3.明清加强专制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3)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4.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时间: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3)功绩: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70、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军机处、文字狱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在雅克萨的侵略军头目。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的东段问题。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朝时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1)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6.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1.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 2.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3.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4.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1.明朝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时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