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桃子评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这样安排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符合课标对练习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与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反思总结,适时升华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这里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并通过反思悟出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教学设计
作者:吕怀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28 更新时间:2007-11-13 10:40:4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五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同学们,你们会分桃子吗?猴妈妈有48个桃子,准备每个篮子放10个,猜一猜,拿4个篮子够吗?
1、指名用竖式板演:6÷3,18÷6,其余的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2、口算:48÷4 480÷4 指名任选一题说出口算过程。
刚才同学们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得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笔算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智慧老人看大家这么认真,他可高兴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图。(出示情境图)。师:小猴子想吃桃子,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有两只调皮可爱的猴子,想分掉48个桃子;为了公平,这两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1)、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该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8÷2(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可以摆小棒,可以在练习本上计算,可以??)
(3)请学生说过程。
(每只小猴先分到2捆,又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列竖式??)
(4)分析竖式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列竖式的方法,顺势引导学生说出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中我认为大部分的学生竖式计算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过程中,老师应该特别把错例举出,再利用错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这样的修改过程后,最后呈现出正确的算式,我觉得这样更水到渠成,也更能加深学生对除法竖式计算更深刻的理解。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是,2×24=48,所以48÷2=24。)
教师板书竖式。
2、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小猴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办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是再贴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引导学生列式。
(2)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跟军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在纸上画一画。)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在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学生汇报过程。
这里老师特别要注意学生对十位上的余数,是如何分析的,如果学生没有写下来,或在表述上不明确,老师要注意引导发现。
3、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十位)
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师: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啦 ?谁能说说? 《分桃子》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以下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篇二: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说课稿 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分桃子 》说课稿
贾 荣
《分桃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分桃子》。p54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下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计算,而且要让学生
在情境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
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
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列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的每一步算理。
三、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
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去花果山里转转吧。”多媒体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紧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小棒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自主探讨、认识算理”。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我准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展开。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发48根零散的小棒,第二大组发4捆10根和8根零散的小棒,让两大组学
生把这48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看看哪组分的快。
通过竞赛,肯定第二大组的速度快,那么慢的组就有意见,他们会感到游戏不公平,接着追问大家都是48根小棒为什么游戏会不公平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突破除法的算理。为后续的算法展示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合作交流、寻求算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设计意图: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篇三:分桃子说课稿
“分桃子”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桃子。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设效果评价等六方面进行陈述。
一、先教材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习除法意义的概念起始课。对于除法意义的教学,北师大教材进行了独特的处理,如通过分桃子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从“随意分”到“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并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物质分配的“公平性”和“平均分”的必要性。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按照以下三个维度确定的: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随意分”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教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难点为:感知“平均分”还可能
有剩余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习近平均分之前,不了解平均分的概念,但不等于对平均分的认识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除法已有了一定的接触。如:让2个小朋友自己去分4个苹果,往往在公平的基础上会每人分2个。这就是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组织预设本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法上,我紧扣生活实例,优化结合采用合作交流法,探究发现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法上尽可能突出4点:
1、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
2、问题解决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
3、知识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
4、学业让学生全员参与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
节:
(一)创快乐情境,激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新课伊始,我出示4只
蓝衣服小猴和2只绿衣服小猴一起拔河图,创设“你认为这场拔河比赛公平吗? 要 想做到公平,怎样分?”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初
步感受平均分的公平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每组3只小猴,每组小
猴一样多,比赛才公平。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冲突思考,抓住了学生知识的临近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出示桃子图片,并贴在黑板上)(并板书 课题:分桃子)
(二)探知识起源,悟“平均分”公平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平均分的必要性和公正性,我先让学生解决“8个
桃子,分给2只小猴,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桃子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用圆片
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再全班交流展示8个桃子随意分给2只小猴的不同分法,(屏幕出示7种不同分法)让学生感受随意分法的多样化。再提出现实的公平
问题:怎么分2只小猴都会满意?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学生通过交流逐步感悟
到:只有每只小猴分得一样多,也就是8个桃子每只小猴分4个,这种公平的分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经历了数学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
能力的发展。
(三)梳知识结构,说“平均分”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自主交流得出两只小猴
平分8个桃子,会让小猴都满意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
分的一样多的这种公平的分法就是平均分。(板书:一样多、平均分)
上述过程体现了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开而弗达”。
(四)构数学模型,显方法多元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反复斟酌,我大胆进行教材处理,删除小狗分骨头的教学内容,将给小猫分鱼改变分鱼的数
量,由小数到大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完整性。12条鱼分给4只小猫,要每只小猫分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吃几条?该怎
么分呢?学生用小棒代替鱼在小组活动分分看。然后小组汇报并展示不同分法。并注重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分享合作成果。
分法有:(1)一条一条分。
(2)先每只小猫分2条,还有剩余,每只小猫再分1条,每只小猫分3条。
(3)3条3条分,每只小猫分3条。
假如是20条鱼怎么分?30条呢?60条呢?让学生感知先分大数,再将剩余的依次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和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发展性学习起到
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用数学知识,解生活问题。
1、这儿有几双筷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平均分.2、平均每盒放几枝铅笔呢?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3、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图呢?设计意图是按每份指定个数进行平
均分。同时我结合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及时进行德育渗透。
4、说一说,找一找,用平均分提一个数学问题。这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练习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目标只有
一个: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展示了平均分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使之成为一个浓缩的教案。
六、说教学预设效果评价。
整堂课,我注重让学生经历并感受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再加上课堂生成的灵活变通。我想,这节课的教学预设效果一定是成功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构想,如有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8 4 一样多
平均分 4篇四:分桃子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
《分桃子》说课稿 浮梁一小 鲍媛
一、说教材(出示课件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桃子》。《分桃子》这节课出自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课时是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所以,学生对除法意义及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有着好奇、好新、好动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时,通过开展大量“分一分”的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二、说教学目标(出示课件2)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出示课件3)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四、说教法、学法(出示课件4)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生于主体,也不发生于客体,而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中。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老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圆片 小棒和气球
五、说教学思路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我采用了故事激趣引入的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在们,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今天,老师就帮你们请来了一位。你们瞧,它是谁?(小兔)小兔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今天小兔要过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兔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兔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请你们帮它分分实物吧。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创设有效的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故事。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将按照以下的三个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一:八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
1、我让学生帮两只猴子分8个桃子。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交流,能说出多种方法,其中有随意分,也有平均分。也就是两只猴子分别得到1个和7个、2个和6个、3个和5个、4个和4 个。只要学生能说出来,这些方法都可以。进而我又引导学生,可是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学生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只猴子吃4个,因为这样分2只猴子同样多。
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这样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下面揭示平均分的意义起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 通过分桃,小朋友们分给了两只小猴一样多的桃子。现在,小兔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根据题目要求,必须将小鱼平均分给四只小猫,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知道四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讨论交流后,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分完12条鱼后,我抓信时机,将分桃子和分小鱼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随意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通过对比法教学得出平均分的含义是:把一些东西,分成每份同样多或一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让学生用平均分去说一说分鱼的过程。
活动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
小朋友们,小狗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它也着急了,于是叫了起来,小兔急忙拿出18根骨头来招待它们,要平均分给三只小狗。这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通过平均分鱼、平均分桃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完成后我让他们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
设计以上三个活动的目的在于: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挖掘教材资源
练习的第四题,是一个气球的情境,我选出本节课中表现最出色的4个小朋友,拿出9个彩色的气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体会有剩余的平均分,这时用气球作为分的原物,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有半个,所 也能比较有效地突破平均分也有剩余这一难点,如果用其他的材料比较难以讲解。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这样学生有了以上基础,能很快分出每个小朋友得2个气球,我立即问学生:还有1个气球给谁呢?为什么不能给?让学生知道,这剩下的一个分给任何一个人就不是平均分了。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剩余的平均分,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教材上有的资源,我也充分利用,让实物分完后再到书上用连线的方式进行强化,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设计以上环节的意图是:《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四)、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了形象直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把平均分,一样多,同样多提出来。得出结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的方法就叫平均分。张贴分桃子的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明了,进一步体现平均分的含义。这样的设计仅美观、简洁,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本文的知识重点一目了然。
分一分篇五:《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组 高丽伟
本周四有幸听了梁振洪老师老师上的《认识平均分》,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学中,梁老师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安排小猴分桃子、熊猫分竹笋、小兔分萝卜等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第二篇:三年级 评课 内容 分桃子 2013、11
分桃子
在教学中,我注意随着故事情境的变化,创设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铺垫出一条由旧到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数学知识探究之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变化,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果,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标准提出的“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七、案例点评
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这是每个数学教师极为关注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封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注重感悟,是这节课的主要特点。
计算课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这是不少教师的同感。封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一句亲切的谈话让学生群情振奋,整节课都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在这样的氛围中求知,学生会没有兴趣吗?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封老师在这节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力求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学习真实、有效。
感悟和内化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目标和追求,它既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这是封老师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特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则来自于对所学知识、方法的不断感悟、内化和提升,只有在这样有意识的日积月累中,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这节课确实是一节真实、有效的课,但还有一些地方需引起重视和进行改进。如: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评价手段要多样化等。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个教师永远的追求。
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发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为了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获得良好的体验。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节课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像、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我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应用拓展部分,学生不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得到了很好的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了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造成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发展,还有待改进。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也很到位。
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很重要的过程,这个教案充分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
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在宽松、愉悦的状态,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探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教师真正走下了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本节课较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从教案上看描写的活动一、二、三略显单薄一些。其实,正是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活动之后,才能较好地体会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因此,期望读者对这几个活动环节特别要加以重视。
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选取游戏大使,为下面的环节做准备。
为本节课的引入做好准备,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试验的操作步骤,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2、每个小组都来做摸球游戏,并根据实验完成活动单。(1)轮流摸球,记录数据。(2)整理并分析数据。(3)讨论小组发现了什么?(4)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3、推测归纳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红球的数量比蓝球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篮球球数量比红球少,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4、自主探究: 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小组实验)总结幸运之星大抽奖;
收获与评价(组内分桔子)
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摸球游戏的活动。明白试验的步骤并按步骤完成。能够发现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学生自己归纳出来。
学生能够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对抽奖活动兴趣浓。
品尝到合作的果实很开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探索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引导学生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归纳出来并作出合理大胆的猜测。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通过抽奖活动在此让学生把今天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
板书设计
猜测
试验
数据分析
推测 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
红球多
大(很可能)
蓝球少
小(偶尔)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本节课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习,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 路程时间速度 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出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第三篇:《分桃子》说课
《分桃子》说课稿
白龙小学 罗绍祥
一、说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33页第一课时的“分桃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开放式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猴兄弟的生日宴会”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今天是两只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给兄弟俩做生日,一大早采了许多桃子回家,便取出8个桃子给兄弟俩,作为生日礼物,猴哥哥和猴弟弟高兴极了,两人马上分起桃子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分的?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分桃子)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四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独立思考:两只猴子可能会吃到几桃子?如果让你给它们分桃子,你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桃子图片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猴子,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分成1和7时,我抓住这个契机问:这样分两只猴子会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可能会说拿到7个桃子的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另一只猴子肯定会愁眉苦脸的。这时我展示课件)、同样2和6、3和5这样的分法得到多的猴子都很高兴,得到少的猴子一定都不开心。这时我再追问:怎样分才能让他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对比发现4和4这种分法才分平,像这样分得的桃子个数是同样多的或一样多的,我们在数学中就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展示课件)这样在动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二:通过分小棒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接着用课件出示判断随意分和平均分的练习。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动三:分小鱼,引导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
猴兄弟为了庆祝生日,请来隔壁邻居四只小猫,用12条鱼来款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同一结果的不同分法。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木棒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生在操作中都经历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四: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猴兄弟还请了好朋友3只小狗,并拿出它们最爱吃的骨头招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变换角色分骨头。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作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在此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还是以生日宴会这个情节,让学生在这个愉快的氛围中饶有兴趣的进行操作练习。宴会开始了,猴兄弟拿来了12只筷子给客人,够分吗?接着在宴会桌上,小猫拿出生日礼物铅笔和笔盒送给猴兄弟,那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文具盒?平均每盒能放几枝铅笔?这时好朋友小狗说话了:我们也有礼物,带来一个智力题考考你们,那就是用20个圆能拼成几个奥动五环?猴兄弟为了感谢它们回赠礼物,拿了9个气球送给小猫们,平均每只猫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也给小狗们出了道智力题,18只蜜蜂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把这些问题融合在故事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际中去发现、认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连气球活动的开展,学生都感知到了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4、归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们和猴兄弟一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在这次生日宴会中,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愉悦、开放、主动、发展”,以“猴子的生日宴会”这一富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即“故事一线牵,知识寓其间”。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采用故事情境法,音乐激情法,评价激励法,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时空,开放思维,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第四篇:分桃子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 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的难点 竖式来计算除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口算的相关基础上,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情境导入,在探索时,借助口算方法,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为了达到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 进行:
(一)情境导入
(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五)作业设计。
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个练习是每次一次都能整除的,第二个是要用试除的方法才能解答的,这样 两个典型的计算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我又试着出了两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检测一下学生对知识的延生能力。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结合本课的特点,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第五篇:《分桃子》教学评析
《分桃子》教学评析
授课教学:罗绍祥 评课教师:李培新
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罗绍祥老师执教的“分桃子”课堂教学实况,通过听课中观察,听课后反思,以及听了罗老师对这个内容的构思和设想的说课设计,整个过程都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感受很深。下面就这堂课,我谈一谈自己的不成熟看法,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
一、评教材处理
罗老师执教的《分桃子》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33页第一课时的“分桃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评教学目标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
三、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开放式教学法;
四、评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猴兄弟的生日宴会”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今天是两只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给兄弟俩做生日,一大早采了许多桃子回家,便取出8个桃子给兄弟俩,作为生日礼物,猴哥哥和猴弟弟高兴极了,两人马上分起桃子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分的?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分桃子)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四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独立思考:两只猴子可能会吃到几桃子?如果让你给它们分桃子,你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桃子图片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猴子,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分成1和7时,我抓住这个契机问:这样分两只猴子会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可能会说拿到7个桃子的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另一只猴子肯定会愁眉苦脸的。这时我展示课件)、同样2和6、3和5这样的分法得到多的猴子都很高兴,得到少的猴子一定都不开心。这时我再追问:怎样分才能让他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对 2 比发现4和4这种分法才分平,像这样分得的桃子个数是同样多的或一样多的,我们在数学中就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展示课件)这样在动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二:通过分小棒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接着用课件出示判断随意分和平均分的练习。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动三:分小鱼,引导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
猴兄弟为了庆祝生日,请来隔壁邻居四只小猫,用12条鱼来款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同一结果的不同分法。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木棒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生在操作中都经历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四: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猴兄弟还请了好朋友3只小狗,并拿出它们最爱吃的骨头招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变换角色分骨头。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作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在此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还是以生日宴会这个情节,让学生在这个愉快的氛围中饶有兴趣的进行操作练习。宴会开始了,猴兄弟拿来了12只筷子给客人,够分吗?接着在宴会桌上,小猫拿出生日礼物铅笔和笔盒送给猴兄弟,那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文具盒?平均每盒能放几枝铅笔?这时好朋友小狗说话了:我们也有礼物,带来一个智力题考考你们,那就是用20个圆能拼成几个奥动五环?猴兄弟为了感谢它们回赠礼物,拿了9个气球送给小猫们,平均每只猫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也给小狗们出了道智力题,18只蜜蜂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把这些问题融合在故事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际中去发现、认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连气球活动的开展,学生都感知到了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4、归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们和猴兄弟一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在这次生日宴会中,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愉悦、开放、主动、发展”,以“猴子的生日宴会”这一富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即“故事一线牵,知识寓其间”。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采用故事情境法,音乐激情法,评价激励法,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时空,开放思维,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评教师素质
1、教师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教学手段老练,方法灵活多样。
3、板书工整、合理、美观。
4、教师调控有序,善于应变。
六、评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教好,课内练习正确率也高,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总的来说罗老师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要求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2、教学程序及思路清晰。
3、学生的知道、能力、情感等得到全面发展。
4、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5、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
总之,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在例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但也有一点个人的不成熟见解,提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与罗老师共勉。
1、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讲的有点多,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2、在实践运用部分,在互批后发现差生有问题时,应给予指导,使他们有一个交流平台。
3、教师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上再完善些更好。
这些仅是我个人的不成熟见解,如有说得不当的地方,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罗老师给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