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17:2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

第一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让家长了解孩子缺乏责任心的原因,深刻领会责任心教育对 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家长的责任心,言传身教,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家长,上午好!

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教室,百忙中来参加学习,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有这种经历,从孩子呱呱坠地后,即使再苦再累也浑身是劲;孩子上幼儿园后,点滴的进步使我们为之骄傲;孩子上小学后,我们全力以赴,即使是次数不多的老师的表扬也是满心的欢喜;对于孩子,我们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当我们的孩子,无视我们的付出,抱怨妈妈早饭没有给她买肉夹馍;当我们的孩子经常丢三落四……这时的您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牵手两代》第三册家长课程中的第六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责任心”的含义。

哪位家长愿意谈谈:你认为孩子有责任心的表现是什么?(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出示调查问卷

师:在讲课前,我们曾对孩子和家长下发了关于责任心的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共有22个问题。我们看到学生选择“非常像自己”占55%,选择“比较像自己”的占31%,选择“有点像自己”占8%,选择“不太像自己”占5%,选择“一点也不像自己”占1% 据以上调查可以知道,大部分的孩子在对他人和对集体的责任心方面做得比较好,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国家、自然的责任心。但结合家长的调查结果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尤其表现在自理能力和责任方面。

1、有54%的学生平时习惯乱放东西,没有一定的放置位置,这些学生也没有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44%的学生不经常有乱放东西的习惯;只有1个同学不乱放东西。

2、在个人卫生方面,已养成卫生习惯的仅有33%,还有33%的学生有时能做到,28%的学生家长催促才能做到。

3、有15%的孩子从没有忘记带课本、作业或文具,有85%偶尔有忘记的现象。而经过老师的调查,忘记戴红领巾、穿校服、课本、作业的同学,每天都有。

4、有41%的学生表示上学迟到会责怪家人或闹钟。

小结: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个人的责任感明显缺失。

5、有64%的学生难得做一次家务;只有36%的学生经常帮助家人做家务。

6、有46%的孩子不了解家庭的收入情况,有30%的孩子问过家庭的收入,有24%的孩子了解家庭经济收入。这也正是造成他们贪吃零食、乱花钱、互相攀比的主要原因。7、98%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为集体争光。实际上53%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只是把为集体争光当作一种口号,只有47%的学生有过维护集体荣誉的事情。

8、对于父母的生日,有33%的孩子知道,61%的孩子不知道,有2个孩子的父母从来没有过过生日。小结:从以上四条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家庭等他人的责任心也明显缺失。

师: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孩子对他人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责任心两方面的意识比较单薄,我们今天就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三、专题一: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

(一)剖析案例,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 请看案例

(一):

1.这是发生在班内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女同学不舒服,在教室吐了一地,教室里气味难闻,随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看我们事后的采访(大屏幕展示孩子们说的话):

(1)请谭文昊、于世龙、朱子健(主动帮助打扫地面的同学)说一说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2)请几位袖手旁观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看到这里,哪位家长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

3.师小结:当同学遇到困难,身体不舒服时,同学间的及时帮助,关心体贴是多么重要,这是每一个孩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关心别人,同时他也获得了尊重和信任。

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以此为话题召开了主题班会,并让孩子们各自写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孩子的认识很到位。相信孩子们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一定会有好的表现。

(二)剖析案例二:

师:这是孩子在校的一些表现。我们再来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对于您全身心的爱,我们的孩子满足吗?也曾因为什么事情抱怨过吗?

1、请学生谈一谈 2.请家长谈一谈

3、请两个学生进行表演情景剧:早饭,妈妈没有给我买肉夹馍。

4、请部分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5.结合课本学习教材

我们教材中的妈妈遇到了这种情况后,她又是怎么来处理孩子的问题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7—110页,相信大家肯定有收获。(家长阅读教材)

请家长畅谈读书后的收获。5.深入分析:

师:情境中的一幕,读了真让人心酸。为什么妈妈为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爱和心血,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孩子最起码的体谅?

6、剖析原因

师:心中有爱才会感觉到幸福,如果我们的孩子个人主义太强,不会去体谅父母,体谅他人,长大后又怎能对家庭、社会产生责任心呢? 引导家长思考: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孩子出现上述的情况?(1)过度溺爱。

现在,溺爱孩子已成普遍的社会现象。

孩子吃水果,家长给削皮;孩子吃鱼,父母给剔刺。不会叠被、铺床,不会洗衣服的孩子,为数不少;有的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还不会穿衣服,上了三年级还不会系鞋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从来没有自己系过红领巾…… 作为教师,我时常能看到和听到下面的事情:

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每早用摩托车把女儿送到学校门口,然后牵着她的小手把她送到座位上坐下,帮她拿出书本、文具盒才离去。有个小男孩,在家说一不二。父母接他时,必须带两个雪糕;他回家一定要和爷爷玩一场“打坏人”的游戏,非得把爷爷打“死”不可。电视频道由他选,别人是万万不能插手的。

某家吃饭时,孩子把他喜欢吃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恨不能一人包圆。家长不仅不教育,反而由着孩子,甚至特意把孩子爱吃的菜放到他面前,家长自己不动筷子,还说自己不爱吃。

这类家庭溺爱子女的特点是:爱之过甚,担心过度,照顾过头,迁就过多,夸耀过分,期望过奢。他们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奢侈要求,而忽视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不严格要求孩子。家长的这些做法,对孩子危害很大——

第一,由于家长对孩子娇宠纵容、百依百顺,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任性自私的心理。第二,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养成懒惰、依赖、懦弱的个性,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

总之,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会摔跤、碰壁。其实,孩子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更快地提高学习能力。

(2)错误的教导。

请看下面例子:一个刚刚放学的孩子看到妈妈在厨房烧菜、煮饭,便急忙放下书包冲进厨房,高兴地说:“妈妈,我来帮你吧!”谁知当妈妈的却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偷懒!谁要你帮忙,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孩子心中萌芽出来的爱的火花一次又一次被大人无情地扑灭了,这些父母对回报有错误的想法,认为孩子成绩好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渐渐地孩子认为什么事都有与他们无关,唯有学习、读书才是正经事,只要书读得好,成绩好什么事都好说,否则……。因此,他们变得“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不再“多管闲事”,以至于长大后,孩子们变得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周边的人为他们付出的再多,在他们的眼里也是理所当然的。(3)缺乏责任心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会从父母对长辈的态度上来习得。课本113页列举了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一个不孝的父亲嫌弃自己的老母亲,便用一只破碗给老母亲盛饭。孩子都看在眼中。后来老母亲过世,父亲就把这只碗扔掉了。可他的女儿却捡了回来,对父亲说:“我留起来,等你老了好用它给你盛饭。”父亲哑然。您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您的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您。

(三)群策群力,共商对策

师: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和培养。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会使孩子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的。相信每一位宽容、豁达、性格开朗的人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在这个关健时期,希望家长朋友们应赶快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家长精心经营对孩子的爱。

(一)请您出招:

师: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家长成功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措施一: 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或小植物,培养孩子的爱心。

戴祥瑜的妈妈:可以让孩子养一盆花,让她自己浇水、施肥,告诉孩子:这盆花就是你负责的,你要让它长得壮壮的,开出美丽的花朵来。孩子会很积极去做好的。高艺文的妈妈:让孩子养金鱼。

师小结:可以通过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培养孩子的爱心。(看课本112—113页)

孩子们在养小动物或小植物的过程中,就会变得细腻起来,耐心起来,会体会到付出爱的辛苦,既理解了父母的爱和期待,又培养出了爱父母爱别人的能力。2.措施二:让孩子帮着做点事

曹蒙恩的妈妈:让孩子多做些他能做的事。

王梦飞的妈妈:使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按时起床。梁天怡的妈妈:做事有始有终,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戴美珂的妈妈: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潘一婧的妈妈:家里的家务活,就让两个孩子分担起来:哥哥周一、三、五、七扫地、擦桌子;周二、四、六是妹妹干,他们从来不用大人吩咐,很自觉去干。

小结:要本着从孩子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小事到大事、从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去做,因为孩子的能力是由弱到强、由少到多逐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做这些事时,一定要向他讲清楚:爸爸妈妈对他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要负责,他也有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此外,一定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分给他越来越多的、长期固定不变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洗菜、定时给小猫喂食,给花浇水等,就是孩子偶尔不舒服了,也要他去喂小猫和给花浇水。这时就可向孩子说清楚:不能因为自己有点小病而让小猫饿着,让花木渴着呀。这样严格要求孩子,不仅能培养她稳定的责任心以及耐心、恒心,而且孩子也可以从这些家务事的分工里意识到自己的有用性、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出孩子的主人公意识,既感到自己不是“编外”人员,而是家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潘一婧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措施三: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巩超、陈正楠的爸爸: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待亲人、朋友和做事情的责任感,去慢慢影响孩子。师小结:

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电视上有一则动人的公益公告:妈妈洗脚。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措施四:通过感人的文章和电视节目,唤起学生沉睡的爱。

李星宇、戴承龙的妈妈:让孩子看有意义的课外书和好的电视节目,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现在和将来都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小结:教育故事中的妈妈也是利用一篇感人的文章巧妙地唤醒了孩子沉睡的爱,起到了满意的效果。这比对孩子的直接批评效果好得多。

措施五:让孩子认识到位

李竞宜的家长: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对做事的后果自己承担。

陈溪冉的家长:孩子的责任心具体到具体事例进行教育,帮助别人,关心他人。做事负责到底,有责任感。潘凯话的家长:说服教育,多提醒孩子。

杨晴家长:教育孩子有诚心、责任心、爱心,多帮助别人,这样才会是一个好孩子。王佳琪的妈妈:教她换位思考。

戴智辉的妈妈:平时教育孩子做事时,多提醒孩子。每做一件事要做好它,对自己做得负责任。师小结:以上五位家长通过不同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认识到有责任心的重要性。这也是很好的方法。

(二)师补充说明:

师:哪位家长还有些好的想法和成功的做法? 1.请家长交流。2.师做补充:(1)学会和孩子分享

如今我们家庭的生活水平虽然普遍的提高,但仍有许多美味不是随意那一个家庭都能消受得起的。我们不但要和孩子共享美味,而且还要让孩子一起分担苦恼。经常和孩子讲一件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往来,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时,孩子心中会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家长可以常向孩子诉苦:“妈妈今天工作好累!”“今天爸爸的工作遇到了些不顺心的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理解大人的烦恼,因此往往不愿跟孩子说自己的烦恼,更不会在孩子面前说自己很辛苦。其实向孩子诉苦并不是希望孩子能帮助解决什么,而是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这份关爱,也能从中多了解社会。(2)父母要让孩子有回报的意识。

《妈妈的账单》中的妈妈便是一个不图回报却重视培养孩子知恩图报意识的妈妈。有一首很经典的歌《常回家看看》,歌词里的每一句话无不道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期望,这首歌牵动了多少父母与孩子的心啊。父母可以不图孩子的回报,但必须培养起孩子回报父母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建立不仅对父母的幸福非常重要,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也至关重要。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无从谈起为父母过生日,这与孩子过生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过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要学会自己去面对,孩子自己自我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四、探讨专题二: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心

(一)大屏幕出示孩子自我责任心不强的表现:(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总是丢失自己的课本;

周一升旗忘记带红领巾和穿校服; 老师要布置作业了,他的作业本没有了;

别的学生开始写作业了,他的钢笔里又没有墨水了; 学习用品和课本经常忘了带;

让孩子带古诗词书,个别学生一周都带不来等等。

3、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对于丢三落四的现象,有2%的家长持批评态度,有6%的家长持不管态度;有92%的家长持多提醒孩子的做法;没有一个家长为孩子包办代替。

师: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提醒、批评、放任的措施都用过了,孩子依然会丢三落四呢?

(二)众说纷纭: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原因是什么? 1.请有此表现的学生家长谈一谈 2.请家长讨论,归纳原因

3、师小结:

1.不良的家庭环境、无序的日常生活、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孩子的行为养成带来负面影响。2.孩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3.家长的包办代替。

4.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紧追慢赶,往往就会丢三落四,忙中出错。5.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三)结合生活事例,讲解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措施。

1.请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和孩子谈一谈具体的做法。(王佳琪、戴美珂)2.师小结:(1)以身作则。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所以,要想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习惯。(2)心平气和,善待孩子

当您的孩子出现丢三落四成为事实时,发再大的脾气,也都于事无补,真正有效地做法是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该怎样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3)不要越位,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从调查问卷看,很多家长越位严重。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家长是无法推卸责任的。(4)教给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

当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做事的方法策略,对于帮助孩子克服丢三落四的毛病会大有帮助。(文中的教育活动把丢三落四的事情具体化的方法就很到位)

(5)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让孩子做自我检查的主人,承担自我检查的结果。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尝到检查好的甜头,也尝到检查不好的苦头。以后逐渐减少提醒,促使孩子养成好习惯。总之:要对孩子“从小抓起”

“从小抓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要从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注意责任心的培养,另一个是指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这些事情做的多了,做习惯了,他的责任心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案例:一次,母亲带着六岁的孩子去游乐场,一下子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票,交给孩子自己保管,而母亲只带孩子到入口处。结果,孩子做完转椅后找不到其余的门票了。母亲会怎么做呢?(1)请孩子们说一说:如果案例中的孩子是你,你认为你的母亲会怎么做?(2)请家长谈一谈:如果案例中的母亲是您,您会怎么做呢?(3)屏幕出示母亲的做法:

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母亲多想重新买一张仅几元的票啊,但这位聪明的母亲没有这样做。他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带的钱只够买今天的票,找不到就不能做了,下次注意吧!母亲没有责怪一位年仅六岁、第一次保管物品的孩子,没有让孩子感到委屈。因为委屈会诱导孩子设法推卸责任。那将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此后,在母亲的调教下,无论再交给这位孩子什么东西让他保管,他都没有遗失。这位母亲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入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和抽屉,还培养了他关于总结学习经验的好习惯。由于自己的过失,使孩子失去了一些做喜欢事情的机会,孩子会牢记在心的。

四、互动交流

五、小结

责任心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精神完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和才智的充分发挥等,都能起不可估量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作为家长,应该格外关心孩子责任心的及早逐步培养,绝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应该把这一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您的正确培养,必将对孩子的一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作业:

1、按照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孩子一起做一次感恩游戏,写出您和孩子的体会

2、记录您在培养孩子责任心方面的成功案例。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下发的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目标,请您写出近期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小目标及采取的措施。

4、通过今天的交流,请写出您的收获.

第二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第三册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第三册教案 各位家长:

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第三册《慢慢走,欣赏孩子呦!》的教材内容。这册书紧扣三年级段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现状,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从促进孩子德、智、体、个性等全面发展的角度,用自然而富有觉悟的心灵对白、真实情景下的心灵对话、美好而耐人寻味的亲子教育故事、典型的教育案例分析和点评,自然提示并深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家长朋友及众位读者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指导丛书。

本册教材共分为八讲:即《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强化孩子的自我管理》、《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孩子的成长需要自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孩子需要欣赏》。

第一讲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这一部分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孩子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后,课程增多了,加了英语和科学、品德与社会三门课程,需要重点记忆的东西多了,孩子可能会在一时间内感觉有些慌乱,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做不完的作业,烦。

二、我的学习有点难。

一、做不完的作业,烦

教学目的:找到孩子认为作业多的症结并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案例导学法、互动交流谈话法。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帮助家长找到孩子认为作业多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孩子的心理定向。教学过程:

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如,(一)阅读教育故事

首先引导家长阅读教材中的教育故事并展开讨论,评价学习故事中这位“爸爸”的做法:在发现孩子抱怨作业多时没有一味的着急上火,更没有去指责孩子,而是非常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通过了解同学和老师,理智地寻找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消极心理情绪的原因。并和老师达成共识,制定解决方案,由老师负责孩子在校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完成课堂作业,整理学习用品和做好值日等,家长负责培养孩子专心完成作业的习惯,并督促他加快生活节奏,提高学习和做事的效率。然后由家长朋友各抒己见,述说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遇到的困惑。

(二)走进专家课堂

和家长朋友一起通过学习教材,从理论和实践中了解孩子抱怨作业多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业的确多,这就需要家长在感情上要顺应孩子,并适时的给予安慰和同情,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以免产生抵触情绪。二是作业并不是很多,只是个别孩子感觉多。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并寻找孩子认为作业多的原因。大体说来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孩子有厌学情绪,效率低,学习上吃力。找到孩子抱怨的原因后就要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了。家长朋友一定要关注孩子积极和孩子沟通,切忌用指责和大道理把孩子的抱怨堵回去,让孩子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心情趋于平静,从而寻找到又快又好完成作业的有效途径。

专家建议:

(关于家长)

1、让孩子分阶段完成作业,保证孩子劳逸结合。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树立榜样。

(关于孩子)

1、书桌摆放整齐,不放与学习无关的器物。

2、不要边学边玩,更不要边学边吃。

3、把作业当作考试,抓紧每一分钟。

4、进行专项训练,提高思考和书写速度。

(三)交流总结。

教师针对家长的困惑和专家的建议进行总结。

(四)作业:

和孩子做一次心灵沟通,了解孩子升入三年级后对于作业的真实感受,和孩子一起努力。

二、我的学习有点难

教学目的:帮助家长寻找孩子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帮助其克服难关,进入轻松学习状态。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案例导学法、讲述法、互动交流谈话法。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孩子进入轻松学习的状态 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

(一)阅读教育故事,达成心理共识。

教材中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教育故事,故事中的妈妈在发现孩子学习困难后,积极帮助孩子寻找原因。她采取的做法是带孩子拜访成绩优异的孩子,寻求好的学习方法。如课前的预习,课中的专心听讲,回答问题积极,课后的及时复习,以及学科“不会本”的建立都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

(二)倾听同伴呼声,共谋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教育故事,请班级内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家长谈谈他们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是如何引导的,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然后教师加以总结,共同进入第三环节。

(三)走进专家课堂,聆听专家教诲。

在专家课堂里,除以上方法外,还给我们指出,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同时,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不要让作业挤掉了孩子玩的时间。

2、明确成功标准,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3、多肯定和鼓励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4、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帮助孩子端正学习动机。

5、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6、及时与老师沟通,尽量取得老师的帮助。

(四)教师总结,与家长取得共识。

在家长朋友从理论上找到如何帮助孩子进入轻松学习状态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加以总结,并与家长达成共识,从在家和在校两方面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愉悦学习,轻松学习。

(五)作业

了解孩子的学科学习特点,分析孩子在学科学习上的喜恶,和孩子做一次畅谈,并在生活中做好引导、疏导。

第三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三岁—发现自我的年龄”

【教学目的】

1、帮助家长认识三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解释孩子在三岁发现自我年龄这一阶段发生在情感及交友等方面的一些现象及其内在原因,指导家长给予儿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营造儿童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3、与家长交流、分析三岁儿童使感到家长棘手的一些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进行积极的探讨。

4、通过此次活动,全面提高家长对整个儿童期家庭教育的重视,提高家长学习意识和科学培养儿童的意识。

【教学方法】

鉴于家长的知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对象多为小班新入园家长,对幼儿教育知识了解的相对少一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与家长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孩子在三岁出现的一些现象,及家长的解决策略。

2、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适当采用讲授法,使幼儿通过案例和讲授,了解三岁儿童心理现象和情绪变化的原因。

3、情景演绎法:生活中的情景是家长极为熟悉的,演绎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家长的反思和对比,更能加强对家长教育实践的指导。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在正式进行活动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家长,今天我们为了什么而坐在这里?您觉得这个“家长学校”有多大的必要性?

对于家庭来说什么都能延误,惟有孩子的教育不能延误。有人说,中国有三种家长(1)家长有责任心,又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成才(2)家长没有责任心,也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任其自由发展,一部分也会成才(3)还有第三类家长,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却又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呢?为什么?往往用一些偏离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教育”孩子,而让孩子的发展成“问题儿童”。所以,为了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当一回学生,成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那么,我们现在正式开始我们的家长课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我们这么多有着高度责任心的家长坐在一起来讨论我们的孩子——一群刚入园几个月的三岁的宝宝们。

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喜事、快乐的事,然而教育孩子又是一件苦恼的事。当宝宝成长的某一阶段,我们会发现,从前乖巧、温顺的孩子突然间不乖了。①他可能变得很固执任性,爱发脾气、大哭大闹。②争抢东西,不许别人动自己的东西而且不肯与别人分享——什么都是我的,我的地方你别动,我的东西你别动,孩子为什么变的这样,这让我们想起了可怕的自私。③某一天突然孩子喜欢说不要,什么都说不。

这是否让你束手无策,孩子怎么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做家长的特别苦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问题:三岁——发现自我的年龄。

一、认识自我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说“我”(或者说知道照片上的哪个他是自己)。比如,我的女儿……

当孩子最初从镜子里面,慢慢认出自己,当他从照片当中找到自己,他在整个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发现了“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这样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悄然声息的到来了。(通过调查表我们也向一部分家长调查了宝宝的表现——家长发言)

1、自我意识敏感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知道了“我”,知道自己是与别人、与物体分开的,孩子会发现这个东西是我的,是我的,他用是我的这个来区别我跟你是不同的,我是我,你是你,这个是靠什么呢?就是靠拥有某种物质性的东西,这是第一个自由宣言。

第二个自由宣言就是说“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不,他那个时候真的不去吗?不是的,他就是什么都是不,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我可以不按你的方式做,孩子这在使用自我意识。孩子说不之后,开始互相对打或说“打你”“打死你”,这都是最早的独立宣言,是自我意识形成的表现。

2、出现的年龄:一般自我意识敏感期出现的年龄在2——3岁左右,有的孩子或早或晚,有的表现明显,有的表现不明显。

通过调查表我们也向一部分家长了解了宝宝的表现,您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吗?——家长发言 当孩子说不是您是怎么做的?

当孩子在一起玩,自己的宝宝不肯分享时您是怎么做的?

3、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发展过程中,有些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与我们成人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在这段时间孩子的所作所为常常会引起家长的误解:

(1)孩子说“打你”“打死你”

这个时候孩子是粗野的行为吗?这个时候孩子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孩子认为我要排除你,你应该立刻就消失,但你还存在,我就用手来排除你。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敏感期会自然过去,孩子就知道我可以通过别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他,不要去谴责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就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2)容易让家长误解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很多爸爸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在听话和顺从,孩子为什么总是说“不”,总是跟你扭着做。

当孩子形成自我意识之后,他开始坚持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刚刚形成的意识萌芽来做事情,不选择妥协,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这时如果你不遂他的意愿,便哭闹;但如果你遵循孩子的意愿,他便会出现顺从和安静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如果家长觉得,你不是跟我扭着做吗,我非要把你扭过来,这是否妥当的,如果你不想孩子长大后依赖性强,缺乏自立能力,做事没有主见,你就不要和孩子争斗,也不要和孩子较劲。

孩子处在反抗期时,你要特别注意你的语言,不要有暗示性——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是做什么,你说“你不要……”他马上就去做。比如……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也经常发生,有一次,我女儿又对鞋柜子上的鞋子跃跃欲试,就等我说“别碰”她就会把手伸过去,那您说我应该怎样做?(我就没理她的行为,然后说“我的眼镜呢?在哪呢?”不动声色地就把她的思维引到别处去了)

——这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也很好用,就是让孩子做选择题:如果你觉得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你可以说 “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 “你是现在洗澡呢,孩子看完动画片洗澡”……这样他也一定会被你忽悠!

总之,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过多地限制,也不能一味地满足。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3)容易让家长误解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孩子是不是自私

是不是自私呢?家长常常认为我不断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跟别人分享,是一个美德。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一个生命什么东西都没有拥有的情况下,你就让他去分享,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你先让他拥有,然后他再学会分享,这个过程应该这样完成,他跟自私没有任何关系,孩子有权利分享他的东西,他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是没有错误的,选择权在孩子,父母不应该依照自己的道德观来判断孩子。

如果我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培养孩子大公无私的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会怎样?结果是给孩子造成了对物质没有安全感,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可以被别人带走,这样他就变本加厉的看好自己的东西,直到最后就真的养成了孩子的自私行为。

但是如果宝宝抢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们要怎么做?

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如果让宝宝继续拥有他靠暴力获得的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就成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这无形中相当于鼓励了宝宝的攻击行为。

所以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期,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孩子以宽容、容忍相待,就会启发孩子将潜在的自制心转变为自制行为。相反,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自我,以命令、强制甚至体罚的方式来规范孩子,孩子为了维护“自我”就会奋力反抗。古语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在3岁时形成的反抗心会在一生中留有痕迹,左右终身。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谨慎。

二、探索情感边界。

当我们三岁的孩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异常丰富,有时候他们情绪激烈,容易大哭大闹,高兴起来又疯得无法自制,他们还经常用假哭酝酿情绪,用过度活跃的行为来表达自己。比如说,孩子入园时,比如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等……我想问一下家长,您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他会特别激动?你是怎样看待他的行为?

1、造成孩子激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固有的秩序感遭到破坏:

养育过孩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孩子已经形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孩子在某些方面便会躁动不安,表现出粘着妈妈不放,晚上总不肯睡觉等问题。比如,我们幼儿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不睡午觉,而入园时哭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而且尽量不要破坏这个规律。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在家的作息时间要尽量顺应幼儿园的规律:几点吃饭、几点睡觉等等。

还有一些孩子没来由的就是不原上幼儿园,家长送孩子特别困难,孩子每天早晨都哭闹,家长想尽办法安慰孩子,结果孩子越是厉害。但家长接时,却看到他兴高采烈,甚至不愿意回家。那说明孩子只是有前期的离别而造成的习惯性离别仪式。另外在家里呆了一晚上,上幼儿园的时候,眼前的情景使他感到不愿意离开家。在幼儿园呆了一天之后,幼儿园的情景又使他不愿意离开幼儿园,这是孩子感觉思维的典型状况。他们还没有成长起综合思维的能力,不能分析自己目前的状态。所以就会早晨不愿意走,晚上不愿意回。如果是这样,家长不必担心,可以把他早晨的哭当成一种仪式,这样的哭对孩子不会有伤害。

(2)另一种糟糕的情形是,在环境中的成人对他漠不关心。

当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他开始懂得向外界,向自己以外的别人寻求关怀与支援。比如,郭守鹏的妈妈在调查表中就提到:孩子经常对她说“妈妈你跟不跟我玩?”这就是在寻求您的关爱那么在家里,当孩子拈着你要求你做这做那时,或是问这问那时,各位家长您会重视孩子的反应吗?

(家长发言)

案例分析:

我的姐姐就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们应该好好地蹲下来听萌萌说话;我也曾经在一期教育节目中听到一位明星妈妈说:不管我在干什么,不管我多忙,只要我的女儿跟我说今天我们学校……我们同学……我都会放下手头的活,认真的听他说,而且要表现出非常认真的态度……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而且他回学习你这种友好亲切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如果你只是说“等一下哦!妈妈正在忙!你乖乖在旁边玩一会儿!”甚至只是“嗯嗯”的敷衍回应。在得不到大人重视的情况下,孩子多少都会感到有些失落。尤其是在不断经历敷衍之后,孩子当然难免会哭闹不休,甚至出现肢体动作以表达不满,如拳打脚踢、扔东西等。这种漠视会使孩子按照对妈妈的印象来理解身边的其他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不愿与人通融的。

①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实验,把两只出生仅三个月的小猴子分别关在两个空屋子里(这有点不人道),在其中的一间房子里放一只棉布做的猴妈妈,另外一间房子里什么也没有。可以想象,三个月后把他们重新放进猴群中时,两只猴子在融入集体的时候都会发生困难。不同的是,那只关在什么也没有的房间里的小猴子,刚开始时显得紧张不安,但给它介绍一些小猴朋友之后,这只被隔离的猴子很快就进入群体,不久便能正常生活了。而另外那只有布猴子妈妈的小猴子,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仇视其他猴子并攻击它们,一直无法融入集体,成年后,连正常的繁殖活动都不能进行,总是受到猴群的排斥,没有朋友。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出,如果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会按照理想的模式去想象亲人的样子。时间久了,他需要的亲人形象就会留在心中,给他的精神和情感以支持。反之,如果他是有亲人的,但亲人非常冷漠,不关心他,给予的反应不能满足情感需求,孩子就会产生企求、失望、仇恨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遗留在孩子人格中,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孩子利用对情绪的探索,来认知周围的人是可依靠的,还是需要远离的。当孩子与我们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不仅是想说一句话,想要我们帮他做一件事情,而是带着某种情感和深层的心理需求,所以成人一定要考虑到孩子深层的情绪护理。

②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案例:幼儿园在吃午饭,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朝照顾他的老师喊:“老师,给我剥一下虾皮。”对小男孩来说,剥虾皮的确有点困难,但他是可以做到的。

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怎样做?(家长发言)

这里还牵扯一个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果孩子一说“我不会”你就立即去帮他,也是不好的。我们的老师是这样做的:来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去,帮他剥半只虾,然后微笑着让他把另外半只剥掉。等他把虾仁吃到嘴里后,愉快地告诉他:“看,你自己学会了剥虾。”这样的处理方法,孩子同样可以学会剥虾,同样也获得了情感支持,认识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他可以被其他人接纳,将来也会这样对待别人。

在幼儿园了我们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包办太多而自理能力差,他们理所当然地说“我不会”。我带小班的时候有个叫张逸瑞的孩子,是奶奶带大的……

所以说给孩子情感的满足并不是说全面的包办,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总之,三岁的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绪边界,所以成人更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③幼儿园新生入园这段时间,一些老孩子会出现入园哭闹现象,这也是寻求关怀与支援的一种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分析幼儿园争怀现象,用哭引起注意)

三岁的孩子开始无意识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绪边界,所以成人更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孩子的情绪,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探索友谊。

除了向身边的亲人及熟悉的人寻求关怀与支援,会部不会向同龄的小伙伴寻求友谊呢?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集体生活中,在座的家长你认为三岁的孩子需要友谊吗?你的孩子经常回家说起小朋友吗?您是怎样回应的?(根据家长的回答逐个提问)。

三岁的孩子会产生最初的友谊,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凡尔登博士发现,友谊可以为幼儿园的宝宝们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使得他们在入园期间能够适应与父母的分离。

可是孩子的友谊并不只是“美好的”——有时候你的孩子回家时不高兴了,是因为某个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抢他的东西,有没有这种情况?您怎样来看待这件事情?怎样处理的?(家长回答)

作为老师我们会经常遇到孩子的纠纷,而且还经常面对家长朋友,特别是老年家长的投诉:我的孙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眼睛被小朋友挖红了!昨天耳朵这青了一块……

我先问家长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家长发言)

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宝宝被人欺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但你要明白,小朋友吵架一般是他们探索友谊的开始。许多成人看来的欺负、挑衅行为,其实作为当事人的宝宝却并不觉得怎么委屈。既然如此,爸妈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与心疼灌输给宝宝了。

如果每次宝宝啼哭时,你都匆忙地跑到他身旁,那他很难养成独自处理难题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上同样如此。如果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你不要盲目下断言,也不要急着给答案,不妨听听他的叙述,让他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时候,倾听是最好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教育。常常是,宝宝说着说着,就明白自己错了,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这种交往中,宝宝学习模仿别人做游戏的方式,也学着在欺负和被欺负的过程中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宝宝欺负别人也好,被别人欺负也罢,都是他成长过程中必须拥有的经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学到将影响他们一生的社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宝宝交一个好朋友,要比在其他方面的很多学习和教育都更有意义,他们学会负责任,开始关心人,懂得宽容与欣赏别人,另一方面,小朋友们的欣赏和信任,将反过来激励和强化宝宝的信心与责任感,使他感到付出的快乐,集体的可爱,朋友的信赖。这种交往能力和胸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宝宝一生的发展。为友谊父母该做些什么:

1、学习交往语言

宝宝一般都很想与别人交朋友,可是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因此,家长要给予正确引导,如:想参加别人的游戏时可以引导宝宝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当宝宝有想法想被大家接受时,可以引导宝宝:“这样行吗?”当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想法时,应教育宝宝,不要耍性子,等等。

2、教给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

宝宝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入园、入学、逐渐独立走向社会,无论哪个关口,宝宝都需要和周围的各种人群打交道。社会不会为宝宝而改变,因此,如果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应该对宝宝正确、合理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强化他们的良好认识和做法。当你看到宝宝礼貌而耐心地对待他人时,明确告诉他这才是成熟的做法。

3、最不可取的是以暴制暴

最不可以做的是将孩子被打的情况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大家都知道这样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使他变得更懦弱。

4、父母率先垂范

为了使宝宝养成与人相处时耐心、大方、礼貌和周到,父母要起示范作用。比如遇到堵车,你不要显得烦躁不安,可以和宝宝聊天,看车窗外的景致,使堵车的时间不致于变成堵心的时间。通过这样一些潜移默化的引导,宝宝会变得平和起来,善于自我调节,也善于安慰别人。

(家长提问时间)

结束:

感谢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坐在一起来探讨我们三岁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期,自我意识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证自我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

孩子是一本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耐下心来,细细翻阅,慢慢品味,只有当我们读懂了孩子,读懂了孩子的年龄,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孩子是件非常简单和愉快的事情,父母会从中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喜悦,而孩子也会在父母的理解中走得更好!

第四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四年级教案

《孩子的问题 教育的契机》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训班讲义小学段第四册

【开场白】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非常有幸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众所周知,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教育的三大体系,有专家说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60%-70%之间,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可以说,两年以前的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散乱的、支离破碎的,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教师,每个学校门前挂的“家长学校”的大牌子可以说是徒有其名。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我们有了《牵手两代——家长课程》这套丛书,而且有了教育主管部门对家庭教育的前所未有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家庭教育一定会在我们诸城的大地上遍地开花,直 至收获丰硕的成果。【教材分析】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这套丛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紧紧扣住“家庭教育要有利于孩子今天的发展,更要有利于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这样一个科学的理念,努力引导读者,克服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甚至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浅薄的教育思想。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关心、培养孩子,为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和积蓄发展的后劲奠定基础;它还告诉我们培养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变数”越来越多,千万不能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它告诉我们,培养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必须要了解、掌握、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的规律,重点关注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问题,学会动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让家长知道培养教育孩子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不要只关注教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和手段,重要的是让家长知道“孩子是因爱而产生的生命,要用爱来呵护他成长”。当然所有这一切的灌输和指导,除了这套教材本身特有的传输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作为桥梁向老师和家长们进行传播和指导。

这套教材共计14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是其中的一本——《孩子的问题,教育的契机》。本书共有8讲,分别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要积极关注孩子》《好的性格需要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学会观察 学会爱》《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接纳别人很重要》和《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学生和家长情况分析】

当我们讲授这本教材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将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好的习惯需要强化训练,不好的习惯还没真正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但是自理能力开始加强,同学间的交往开始有自己的选择和认识,对世界有强烈的探求欲望,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说正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最佳时机。而家长呢?据我的了解,很多家长在经过了孩子上小学开始几年的非常重视阶段(按时接送、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主动与老师沟通„„)开始有了思想上的松懈——作业不检查了,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了,觉得孩子大了一切可以自己自觉了„„这样从开始的很重视,到现在的不太重视,家长思想上的懈怠,导致了孩子对自己的放任或者对部分孩子来说导致他们突然的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就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中下等的孩子)好的习惯还未形成而不良习惯又很快抬头了。而对孩子来说,很多习惯关乎他以后性格的形成和品德的修养,比如孩子有没有耐性、独立性、胆怯心理、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而作为家长来说,其实我们的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只是有很多家长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所以难免在家教之路上会走很多弯路,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创造机会,多跟家长们交流沟通,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宽容、理解和爱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依靠这套教材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提高家长素质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途径。【教材通研的目的】

一、了解这套教材的内容,认识相应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二、指导家长形成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能根据相应的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特点,设计出简单易行而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教材通研的具体内容】

第一讲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孩子学习能力低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向家长介绍孩子学习能力低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等。这一讲主要是讲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可以说记忆力是儿童学习的最基本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记忆力不强等学习能力不足是这个年龄段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家长自由读文中的“情景对话”、“心灵独白”和“教育故事”,然后交流感受,生活中自己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通过教育故事,家长谈谈文中的父亲给了自己哪些方面的启示。

小结:这位家长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是把孩子批评一通,也不是让孩子下保证写检查,而是积极向他人求助,找到学习英语的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提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作出了选择,这位家长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2、解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般记忆特点: ★记得快,忘得也快。

三、走进专家课堂

1、每个人的记忆力相差不多,差别只是在后天的培养和锻炼。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他经过大量记忆实验,最后总结出的规律是: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让所学知识反复地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经过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记忆力就会大大增强。

2、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从以下方面入手:

★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情绪。记忆的培养在于有“我能记住”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精神抖擞,心情舒畅,也就有了记忆的热情。★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①系统记忆法:循序渐进、深入理解、点滴积累 ②图示记忆法

四、建议家长做法:

1、帮助孩子扫除“记忆力不如别人的”的心理障碍

家长平时一定不要责怪自己的孩子“笨”,不要用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孩子,当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产生了自卑心理,记忆就像久不磨的刀生了锈。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它可储存的信息量超过全世界所有的图书馆所容纳藏书的信息量。即使大脑记忆力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仍有有着挖掘不尽的潜力,关键在于家长要树立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忆的自信心。

男女在生理发育上有快有慢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不要数落孩子“不如人”,帮助孩子扫除“记忆力不如别人的”的心理障碍,否则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家长必须了解孩子为何学习困难,作适当的帮助,让他能面对在学校遇到的小小胜利或失败。

2、找出孩子记忆水平低的原因

家长要了解有关记忆和遗忘的规律,找准自己孩子的记忆特点,对症下药,相信只要努力,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一定会得以开发和提高。根据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所以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记忆的规律,每个人的记忆力都会提高几个档次。

3、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记忆力。

让孩子把学校当作快乐的场所,以产生向往之心,而感受学习的乐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孩子喜欢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老师的时候,他一定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记忆力的提高那是不求即得的事情。所以家长的引导是关键。记得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自己教育儿子和女儿的经验:在儿子小的时候,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的时候,他对孩子经常说的话就是:再这样就把你送学校里去,让老师来管你。这样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个印象,那就是学校是一个很不好的地方,那里的老师也很严厉,不好,我不要去学校。所以,郑渊洁的儿子从来就没有进过学校读书,郑渊洁儿子的老师就是郑渊洁;吸取了这个教训,等有了女儿以后,郑渊洁改变了教育方式,当女儿调皮或犯错的时候他就说:再这样以后就不送你去学校读书了,也不让老师教你了。结果,女儿却对学校和老师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4、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

有的孩子记忆力不高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告诉孩子:当你心不在焉,人家在背单词,你却在想怎么样才能抓到窗前飞过的那只小鸟的时候,你还能记住点什么呢?

5、指导孩子经常记忆、多记忆来锻炼记忆能力

许多记忆超群的名人,就是从小就开始对记忆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小的时候,为了锻炼记忆力每天早上都要强记一些单词或其他内容的知识,经过这种长期的锻炼,他的记忆力始终保持灵敏活跃,他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

6、注意膳食结构有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

葡萄汁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高过其他任何水果和蔬菜,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输能力,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记忆力。有利于提高记忆力的食品还有富含锌的芹菜、富含磷脂、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芝麻、瘦肉等。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准时上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充分的睡眠、运动、营养,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健康状况良好自然会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7、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想要记住的东西,就非记住不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计划,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制定时间表,告诉孩子必须确实实践,建立他的责任感。

五、交流讨论:

联系实际,家长谈自己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方面的具体做法,相互借鉴。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是一直在旁边指导,还是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你觉得哪种做法科学?请写下你的见解。

2、你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吗?如果没有,请给自己订个计划,争取定时向孩子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二讲

要积极关注孩子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正确把握亲子相处之道;

3、让家长知道如何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教学重点] 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正确把握亲子相处之道; [教学难点]

让家长知道如何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父母和子女的血缘亲情应该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但是,许多成长中的孩子和自己父母的关系却最疏远、矛盾最尖锐,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使孩子的父母颇感困惑。为什么“最近的你”成了“最远的爱”呢?怎样才能“让爱重来”呢?这是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家长自由阅读第一个案例《妈妈偏心眼》,然后交流讨论感受,通过教育故事,家长谈谈文中的妈妈和小姨给了自己哪些方面的启示。

小结:正是妈妈对静静的过高要求,过多管束和不公正的指责使孩子产生了妈妈偏心眼,妈妈不爱我的困惑。幸好孩子有个开明的小姨,她及时发现了静静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和静静妈妈的对话,使静静妈妈开始改变了对女儿的看法,开始主动学习与女儿的相处之道,应该说,这是这对冤家母女改善关系的良好开端。

2、专家分析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 ①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②亲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③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又缺乏尊重。

3、家长如何把握正确的亲子相处之道?

①用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②不要把已经渐渐长大的孩子看成小孩,要尊重孩子。③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允许孩子适当不听话。④用适当的技巧消除孩子的反抗心态。⑤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和游戏的玩伴。⑥把你的爱表达出来。

4、利用专家课堂告诉家长该如何关注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沟通? ①孩子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这一代孩子不单单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帮助.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选择,而不是替孩子选择。孩子不需要父母大包大揽,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②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行为的人对待。③学会接受孩子、尊重孩子、赞美孩子。培养孩子需要的是爱心、耐心,更需要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其实,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思想,要有健康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才能立足于社会。

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尊重孩子,赞美孩子。”要从孩子身上看到优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去鼓励他,挤出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成绩,用优点来帮助孩子改正生活中的不足,克服学习上的错误,用真情感动孩子。“用放大镜来找孩子的优点,闭上一只眼睛看孩子的缺点”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变得可爱,一天比一天变得懂事。而且家长的赞美会无意中巩固孩子身上也许是偶尔才出现的闪光点。④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我国教育家早已就如何关爱孩子的问题发表过许多观点.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琴曾说:对孩子要有八爱:

1、“爱的目光”(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你让我骄傲)

2、“爱的微笑”(面对孩子,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我爱你孩子)

3、“爱的语言”(鼓励孩子,常对孩子说,你真行)

4、“爱的细节”(细节最能打动人心,让孩子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爱,感受爱)

5、“爱的渴望”(让孩子获得爱,使他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靠自己努力)

6、“爱的管教”(约束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让孩子走好每一步)

7、“爱的胸怀”(要包容孩子,给孩子重新开始的机会)

8、“爱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索取可以使人满足,但付出才是真正的幸福)。把你的爱表达出来。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父母不能把爱转化成对孩子更高的要求,让爱成为负担,也不能仅仅把爱藏在心里,要用语言和行动把你的爱表达出来。当然我们说的爱,并不是对孩子的溺爱,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当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或者做的让你满意的时候,给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不顺的时候或者做的让你不满意的时候,送上你的理解和安慰,让孩子觉得你愿意帮助他、关心他、支持他、理解他。⑤做孩子心灵成长的榜样

人生的第一座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有一句教育名言:一千个好校长,也比不上一个好爸爸。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一句名言:一个好人的背后一定有过一个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误导。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应该是孩子学习的榜样。⑥做孩子心灵成长的倾听者。

父母把孩子所有的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孩子心灵的成长非常需要倾听。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我和孩子的关系就是“够朋友”三个字。一位清华大学的高才生讲起父子的关系,他说:我们俩的关系是一个字“铁”。只有够朋友,只有铁,孩子有话才能对你说,有泪才能对你流。家长首先要和孩子平等,要民主,要时刻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同伴少,缺少交流的对象,很容易造成心理畸形。

鲁迅说: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与孩子心与心沟通,不要把孩子越推越远,不要把孩子的心门关上。健康的心灵是孩子最大的财富,我们一起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做孩子心灵成长的倾听者吧。

5、用录音机展示情景对话《我和妹妹的较量》学习第二个案例。

6、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者过高的评价(哥哥),或者过低的评价(妹妹),无论哪种评价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

7、学习“教育故事”中爸爸的做法:

针对不同的自我评价,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通过“我能我会”或“我不能我不会”的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可谓润物无声。

四、交流讨论:

家长自由阅读《改掉孩子挑剔别人的坏毛病》和《让孩子在自我评价中更好地成长》两个案例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周末的时候,把自己也当成孩子,跟孩子一起打闹,一起捉迷藏,一起搞搞恶作剧。

2、根据孩子的自我评价弱点,参考教材40页的表格,帮助孩子反省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第三讲

好的性格需要培养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2.让家长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交往和学习过程中的胆怯心理。

3、让家长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教学重点] 1.让家长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交往和学习过程中的胆怯心理。

2、让家长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性格如何,直接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好的性格包括强烈的自信心、饱满的热情、富有同情心、灵活性强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等等。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呢?这是本讲的主要话题。

二、学习新课

1、放情景对话录音,让家长交流自己听了之后的感受,然后通过“心灵独白”部分与家长们产生共鸣,(联系生活实际,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孩子,可以说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师解读孩子产生胆怯心理的形成原因。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胆怯的性格

●家庭环境的影响

过分溺爱、过度严厉、期望过高

●学校教育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

2、带领家长走进专家课堂

对于胆怯的孩子,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扰,恢复活泼的天性。所以,专家建议: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体贴。●

重视孩子的情绪反应。●

多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

尊重孩子的个性。

3、告诉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胆怯心理的时候,父母唯一能做的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而不是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如:招待客人、自己到商店购买小商品、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②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

③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鼓励孩子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耍。④利用角色游戏。

模拟一些让自己感到胆怯的情景,让孩子理解很多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

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⑥用温和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

不要恐吓、讥讽或动辄打骂孩子。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4、“我等的不耐烦了”这个案例则是点出了孩子身上存在的耐性差的不良性格。告诉家长:孩子耐性差等不好的行为方式,其实很多都是由于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就如同案例中的孩子,如果不允许孩子做的事一开始就不许做,孩子便没有痛苦和反复,如果等养成了坏习惯再去纠正,那么一百个坏行为养成的坏习惯就需要两百个好行为去纠正它,必然事倍功半。告诉家长耐心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对他在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训练: ① 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

②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③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勿包办代替。④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等待。

⑤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⑦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鼓励为主。

三、进行课堂总结:

告诉家长:孩子亲近的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兴趣、举止、言谈、脾气、文化修养和为人,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孩子很像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做家长的千万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你家有一部“窃听器”,有一架“摄像机”,时刻在窥视着你,你的性格也将化为孩子的命运。家教,实际上是人生的传代。

四、布置课后作业

(1)平日里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2)帮助孩子测测自己的忍耐性指数。(课本60页)(3)怎样让孩子走出胆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

第四讲

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教学目的] 1.让家长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性很重要; 2.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学重点]

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让家长明确学习目的: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

1、家长先自主学习教材“情景对话”《我的事情我做主》《妈妈,我能参加夏令营吗?》及相关部分内容,然后让家长自由发言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的得与失。

2、走进专家讲堂: 让家长知道:

①有成就的人必然是一个自主的人。孩子的自主行动是自发的、自愿的,所以更容易坚持,更能促进孩子的自主发展。

②无数事实证明,缺乏独立性,凡事总依赖别人决断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也很难成熟起来。

③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要达到教育孩子的本质目的,首先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人。

三、建议家长做法

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独立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立起来。①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②把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的鼓励是孩子获得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孩子会从父母信任的目光、满意的微笑、赞赏的话语中得到鼓励,倍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保护孩子的自尊。

①自尊是孩子发展与成长的阳光和空气,所以,家长要保护孩子的自尊,不要有意无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抹杀他们的努力。②蹲下身子看孩子,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

③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要比,就要把自己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这样才能比出进步,比出信心。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时时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要给孩子说话的自由,常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必要现在就为孩子设定将来的生活和工作。

6、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会使孩子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回促进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7、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宽容孩子的过错。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家站个应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只要他能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就应该给予肯定,不要指责,更不能惩罚。家长的宽容,可以促进孩子的不断发展。

四、进行课堂总结:

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还应下决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每天给孩子一个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坚持一个月。

第五讲 学会观察

学会爱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孩子观察力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2.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3、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爱心。[教学重点] 1.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2、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爱心。[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了四年级,仍然有部分学生怕写作文,而且有些孩子到了高中、大学依然对写作文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协作的基本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观察能力差。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这是本讲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读案例一《我怎么没的写》中的情景对话及心灵独白部分,请家长自由发言,然后学习“教育故事”中爸爸的做法。

2、走进专家课堂:

①什么是观察力?在观察事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力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

在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更重要的还得用头脑去思考。②了解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缺乏稳定性

没有明确目的,易受事物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观察对象容易更换,对事物印象不深刻。

●持续时间短

●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③如何提高孩子观察力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

●帮孩子学会一些必备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连续观察法等。●帮助孩子养成作观察记录的好习惯。●引导孩子用心观察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应引起孩子的观察兴趣,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使观察活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其次,应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事物;再者,要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计划、有层次、深入、连续地观察。只要注意这些方面,孩子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家长自学第二个案例《蚕宝宝,快长大》的“情景对话”、“心灵独白”及“教育故事”部分,然后交流讨论自己对孩子“养小动物”这件事情的认识。

4、专家课堂:

●对喜欢养小动物的孩子,家长不要因为麻烦而拒绝孩子的要求。养小动物,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独生子女的寂寞和孤独。

●在很多情况下,是父母的行为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了孩子的爱心。●爱是相互的,既要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给予他的爱,更要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把爱施与别人。

●学习是重要的,但是让孩子学会爱更重要。

5、专家支招: 让家长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当好孩子的榜样。家长对他人的爱心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家长要做关心别人的模范。

●多与孩子进行闲谈式的情感交流,教孩子学会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就是指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例如让孩子感受并体谅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等。

●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的机会,培养表达爱心的能力。●呵护并支持孩子的爱心。

●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长有责任为孩子创设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学会做人。

●让孩子和大自然交朋友。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动物和谐相处,也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进行课堂总结

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 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

四、布置家长作业:

1、给孩子一个养小动物或栽种一种植物的机会,协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每天记录观察日记。

2、当发现孩子有友善行为的时候,请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或亲切的拥抱。

第六讲 学会竞争

学会合作

[教学目的]

1、让家长了解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2、让家长知道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合作。[教学难点]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家长阅读《不能告诉他》这个案例及相关的教育故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一些与此相关的内容,以引起家长对此问题的重视。

2、走进专家课堂:

①故事中林林的表现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与讨论。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不仅是对朋友的帮助,同时也是对自己思路的清理,使之更清楚、更明白;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愉快和帮助被人后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将来参加社会活动打下基础。②当今社会,竞争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熏陶和成长环境造就了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的竞争观念是增强了,但是却不懂得竞争,不善于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理解什么是竞争。例如有孩子把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 “残酷无情” 等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是不懂得如何竞争,即在竞争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如文中的林林小朋友,为了不让好朋友超过自己,便欺骗朋友,故意说自己也不会做那道数学题,很明显,这属于不知道如何竞争,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小就培养孩子能够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

3、家长疑问及专家支招:(1)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了解孩子竞争心理特点,及时发现不良问题倾向。

●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竞争的含义。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一方消灭一方,而是自身与环境(对方)的共存。竞争对手永远都会存在,假如没有了竞争对手,自身的发展也就停止了。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教育孩子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让孩子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竞争,自身的实力是决定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提醒孩子要凭借实力和能力去赶超对手,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去战胜对手,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竞争。(2)怎样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过高的目标既加重孩子的负担,又容易使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择手段”,形成恶性竞争;过低的目标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有可能使他们变的不愿意去竞争,从而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帮助孩子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与自己的努力,接的自己可以控制,那么他在参与竞争时就会有更强的动机,有更强的进去心和好胜心,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反之,如果归因于伙伴,认为自己不能主宰,那么他很容易在竞争中放弃努力,也有可能为了竞争而打击同伴。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竞争心态。

●帮孩子建立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让孩子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3)如何消除孩子在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在竞争中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对手,对待同伴的成功,就容易出现嫉妒心理。在儿童中,妒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的嫉妒往往表现为疏远同伴,说对方坏话,不给对方任何帮助或便利,有意拆对方的台等。嫉妒不仅会破坏同伴关系,也会似的孩子变得冷漠、孤僻、敌对。因此,要认清嫉妒给孩子的危害,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防微杜渐,及时疏导,让孩子远离嫉妒。如正确的评价孩子的成败,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原则的与其他孩子做比较等。第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三、学习《游戏失败了》案例,结合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该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合作。

四、课堂小结:

诗人萧伯纳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我们两个相互交换苹果,那么每个人还是一个;如果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我们两个交换思想,那么你有两个思想,我也有两个思想。”教会孩子合作与分享,在合作与分享中体会竞争的乐趣是我们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五、布置作业:

1、跟孩子或孩子的同伴一起玩两人三足走或三人三足走的游戏,体会合作的重要和乐趣。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七讲

接纳别人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家长了解10岁左右孩子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从而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通过具体案例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如何化解孩子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学会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并主动接纳他人。

3、通过互动环节,给家长提供反思自己行为的空间,加强教学效果。【教学重点】 掌握批评孩子的艺术。【教学难点】

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接纳别人。【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互动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新课:

1、家长自学教材125页“情景对话”,并互动交流以下问题:

故事中的明明身上发生的事情,您觉得在自己孩子或者周围的人身上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家长自由发言)谈论孩子类似的表现,并要求家长谈谈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或者当时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2、案例分析:

象明明这样不容易接纳别人,不喜欢跟调皮,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玩是现在很多孩子都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孩子,这个问题显得更加严重,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当然,在其他孩子身上同样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其实,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缺少一颗宽容别人的心,所以不会接纳别人,尤其是当对方有缺点的时候。当然,这些现象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存在的特点。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家长担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的孩子跟表现差的同学在一块,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甚至为此找到老师„„

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不利于孩子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走进专家课堂:如何让孩子接纳别人?

1、要孩子愉快的接纳别人,首先父母要接纳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用时间与你的子女在—起。

如果父母没有用时间在子女身上,他们便会用时间发脾气、打架,或有其他忿怒的行为来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甚至有的孩子用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如果孩子没有这些过火的行为发生,那么他的内心一定会有积怨,这样就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从而导致青春期的叛逆性格。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即使再忙,每天抽出几分钟静静地跟孩子聊几句家常,聊聊孩子在学校里的见闻,孩子就会非常地满足了。这些都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孩子的感受。

真正的聆听是表示“我接纳你”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当父母用时间聆听,孩子就会感到被接纳。对孩子来说,爱就是时间。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接纳他们本人,会感到自己的独特和被欣赏。孩子眼睛的颜色、身体是矮胖或是高瘦,个性好动或好静,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接纳。

因此,善于倾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长互动调查2:

您觉得您的孩子喜欢他自己吗?如果喜欢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如果不喜欢,您又是怎么察觉到的?

(家长自由发言)

小结:有时候与学生谈心,觉得一部分孩子竟然找不出自己身上有什么优点,这说明孩子连自己都不接纳。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接纳的人,能接纳别人吗?

孩子良性的自我接纳,对自己优缺点的准确认识,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是接纳别人的重要一环,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集体性活动,甚至是让孩子“吃苦”的活动,就如教材中明明的妈妈一样,(见教材126页教育故事)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他人和自己的优缺点,使孩子能够准确的评价自我,积极而全面的评价别人,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从而使孩子接纳别人。

●掌握对孩子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及艺术。

我们既不要一味地表扬孩子,也不要经常批评孩子。一味地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很骄傲,不愿意接纳别人。经常被批评的孩于会感到失败、被拒绝和无能。所以批评孩子时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批评过后还要给孩子一定的感情慰籍,(俗语说的“打一棍子给个甜枣吃”)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情就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错了事情就不爱他。

2、孩子需要被接纳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学到责备;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学到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里,他学到羞怯;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愧里,他学到内疚;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里,他学到忍耐;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学到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里,他学到欣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学到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里,他学到保持信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里,他学到喜欢自己;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里,他学到这个世界有爱。

3、让孩子知道接纳别人很重要。

事例说明

四、家长必须掌握批评孩子的方法和艺术: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3、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批评。

4、要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5、要注意态度,要取得批评的效果。

6、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因为教材中已经说的很详细,所以不多做赘述。)结合以下几个教育孩子的典型事例,交流批评孩子的方法和艺术 【事例一】摔碎花瓶的故事

心平气和是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教育态度,充满智慧的表扬比直接的批评收到的效果会更显著。【事例二】四块糖的故事 【事例三】摘玫瑰的小女孩 课堂小结:

这一系列故事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批评孩子是教育的方式而不是目的,这点我们应该牢记在心。掌握批评的艺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维护孩子的自尊,相信孩子一定会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建议,并积极改正错误。

当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后,定能用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对别人的评价中,从而学会愉快的接纳别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如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就形成了具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每个人身上也总有些长处和短处。正如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各不相同但又缺一不可,世界也是这样,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才有了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世界才如此的千奇百怪,精彩绝伦。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出自己的精彩。因此,让孩子知道愉快地接纳别人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交往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孩子懂得接纳他人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并学着付出自己的支持和关怀,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孩子能逐渐接纳别人,尤其是能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

五、作业设计

1、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自己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你的处理方法科学吗?

2、当孩子向你抱怨同学或者伙伴的缺点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八、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

[教学目的] 1.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性教育; 2.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教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教学重点] 1.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性教育; 2.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教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教学难点] 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教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新课

1、家长自由读文的第一个案例: “我和她有什么不一样?”然后交流感受,通过教育故事,家长谈谈自己应借鉴文中母亲的哪些做法。

2、解读本学段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

10~11岁的孩子,离进入青春期还有几步之遥,仍然表现出儿童的基本特点,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的意见和观点,但是不可否认,个别发育早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所以,在他们进入青春期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有关的科学的性知识。

三、走进专家课堂

1、专家建议:

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男孩女孩有啥不一样?”等类似问题的回答,家长不要采取回避的方式,更不要通过编故事来糊弄孩子。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由于性问题的个别性和隐私性,家长不要寄希望于老师对你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才是最好的途径。

2、家长的困惑:①家庭中的健康教育到底应该讲什么?②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怎么讲)

①家庭中的健康教育到底应该讲什么?

●讲授科学的性知识。

对孩子性健康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开始,比如男孩子穿男孩子的衣服,留短发,玩汽车、枪炮,女孩子穿女孩子的衣服,玩布娃娃、小动物,留长发等。等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让他看到异性小朋友的生殖器官,他知道字的和别人的不一样,并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科学的回答是“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当孩子问“妈妈,你到底是怎么把我生出来的?”就告诉孩子,生孩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剖腹产,另一种是自然生产。可以借助图片等让孩子获得直观的认识。如果孩子再继续问“妈妈,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等更深入的问题的时候,也要正面回答孩子。当女孩子11岁男孩子13岁进入青春期前,妈妈要悄悄告诉女儿月经初潮是怎么回事,爸爸要悄悄告诉儿子遗精是怎么回事。当孩子第一次出现这些性征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特别庆贺,庆贺孩子长大了。只有当孩子真正知道了自己真实的生命起源,他才可能更尊重妈妈,更爱爸爸。

●让孩子了解身体的隐私,防止性侵犯。

②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怎么讲)

●自然交谈 ●书面交流 ●提供书籍

3、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谈性色变,要以平常心对待。②夫妻在孩子面前要亲近得体。

③及时给孩子讲一些与他们年龄、理解能力相符合的性知识。④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⑤帮助孩子正确接纳自己。

四、教师讲读或家长阅读第二个案例“他们嫌我娘娘腔”及相关的教育故事。

告诉家长教育故事中孩子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呢?

1、造成男孩子女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教育里,男性教育的淡出是重要原因。(2)家庭对孩子的期待有变化

(3)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是造成男孩子女性化的原因之一。

(4)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性别教育教材和课程,对学生传统的评价体制缺乏“性别体制”。

因此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杜绝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严重缺失 ●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性别教育。

2、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家长对男孩子的“娘娘腔”问题不能大惊小怪。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不过分干涉孩子生活,要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事情,使他们不过分依赖父母,让他们在生活中取得经验,特别是对男孩子,更要多多“放开”,多让其“独立自主”。

●父亲应尽可能多的跟孩子在一起,多陪孩子玩。即使没有时间,也应该通过电话、书信或邮件的方式互相交流。

●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一定要循循善诱,不能责备呵斥,最好做到不 留痕迹。相信这只不过是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而已。

●不要强调刻板的角色扮演,不要把父母对于性别的既定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五、进行课堂总结,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各位老师,在刚才的教材通研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把每一讲中的重点内容和相关的授课方法跟大家做大体的梳理,(关于家教课堂中常用的11种授课方法,开发区的吴老师将在最后向我们做具体的介绍)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要充实大量的事例和材料,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收集和整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教育故事,应用于自己的家教课堂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才能最贴近家长的心灵,引起家长的共鸣。真实的教育案例、生动的教育故事加上科学的理论引导,这样的课堂才是最受家长欢迎的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我们的家长请进家教课堂,吸引进家教课堂,甚至聘请有经验的家长成为家教课堂的授课主体,通过家庭教育,提高每位家长的教育素质,协助我们的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材。

【结束语】

各位老师,家庭教育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孩子心灵的成长就像七个音符,弹奏的好,就会成为一曲美妙的乐章,而弹奏者就是孩子的家长,我们所面对的家长有的是天才的音乐家,有的却需要经过无数的磨练才能弹出一段好曲子,教师就是这个小型乐队的指挥,家长在经受磨练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身在其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同样会提高自己,快乐自己,因为我们也是或者将来会是做父母的人。今天我的发言就是这些,因为水平有限,可能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很准,希望能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为人父母,哪个不望子成龙?靠自己的无私付出和精心抚育,早日把儿女培养成人,成就一番事业,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实施起来却绝非易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染缸”,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基础的奠基作用,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扰,家长们常常焦虑: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想要全面关心、培养孩子,就必须要了解、掌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的规律,要转变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寻求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丛书的适时推出,为家庭教育点了一盏指路明灯,也为学校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那么,班主任应该怎么样上好这节课呢?

一、明确培训对象——学生的家长

我们面对的是家长群体,我们的目标是和家长一起探讨怎样教育孩子,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接受并认可,这也是我们上课的主要目的——给家长支招。

二、和家长达成共识——正确认识现在的孩子

所谓“因材施教”,首先得摸清每个孩子的心理及个性特点,这就是要和家长分析学生的情况,告诉家长现在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不管从物质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比我们优越的多,有些孩子可能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得健康快乐而充实,有些孩子也可能承受不了各种诱惑而误入歧途,所以家长的教育和教师的关爱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这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极大,特别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有的家长虽然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很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但因没有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反而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教育效果很差,所以我们要指导家长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施以不同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研讨《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部分第一册:《学习从习惯开始》。

一、教材分析

现在有太多的家长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讨一下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的行为。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们

应该借助每一次家长课程学习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本册书共有八讲,每一讲分两小节,围绕小学一年级阶段孩子的生长发展需要与性格行为特点,用心灵独白、真实生活场景下的情景对话、耐人寻味的亲子故事以及专家讲堂等形式,自然提示并深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在此基础上,从孩子与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与家庭(家族)、孩子与学校、孩子与社会、孩子与自然等关系和相应的生活情景出发,帮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家长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在此层面上,家庭教育所应有的心灵互动、交流体验式教育法和融于日常生活中、流淌于吃喝拉撒间的生活行动教育法将得到一个完美的呈现。引导读者认识到,培养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关心、培养孩子,努力克服片面的“一半的教育”和畸形的“单打一”培养的倾向,为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和积蓄发展的后劲奠定基础。

该书自始至终引导读者要认识到,培养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必须要了解、掌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的规律,重点关注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问题,学会动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努力

提高家长的素质;不要把培养教育孩子看成是单纯的技术性的问题,不要只是关注培养教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和手段。

书中的专家课堂重在剖析和探讨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教育背景的综合影响,解除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并帮助父母建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态度。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家长认识到相应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2、家长能根据相应的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特点,设计出简单易行而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

3、家长能正确认识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是“有爱无教”,这种爱如掌握不好分寸,就可能变为溺爱,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促使孩子走上邪路。)进行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4、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

5、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是对子女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把家庭教育搞活。

6、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智力开发和思品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文化科学知识和生活能力的培训缺一不可。

三、教学方法:(11种,老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1、讲授说理式:由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主题,直接讲授。

2、互动演练式:教师选择适当的安全,由家长扮演适当的角色,体会其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3、案例剖析式:选择一个案例,故事导入,引人入胜,深入分析,从中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法。

4、采访对话式:类似电视访谈和采访节目。从对不同家长的采访中推出不同的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或观点。

5、现身说法式:由优秀家长就某一方面进行典型性介绍。

6、亲子互动式: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参加家长课堂,由教师或学生作为导演,进行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或其他活动。

7、头脑风暴式:提前布置一个专题,让家长事先搜集材料,到课堂上各抒已见,其他人不评论不批评。

8、激情演讲式:由教师演讲,激情感人,感染力强。

9、正反辩论式:针对某些观点和案例,征求家长意见,现场组成两帮进行辩论,以理服人,在辩论中明理,说服家长。

10、教材导读式:带领家长通读某一部分教材,并给家长讲解,可以让家长谈体会。

11、我问你答式:现场提问问题,让家长回答,或者让家长提问问题老师回答,当场解决问题。

第一讲 重视孩子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

针对当前孩子与人交往时关系不融洽的问题,指导家长明确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及今后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孩子的人际关系,并掌握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帮助孩子搞好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使家长了解应该怎样协调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并掌握如何在家教实践过程中,协调孩子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演绎法,谈话交流法,案例分析法,总结讲授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多想让老师喜欢我

一、情景演绎课本第一页的对话。(请一位家长扮演妈妈,一位学生扮演孩子)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家长交流:

1、哪个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然而,心疼之后,我们该怎么办?(给家长思考的时间)

2、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呢?(让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虽然各位家长的做法和看法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家长们正努力寻求一种更圆满的解决方法。我们来看看案例中的妈妈是怎样处理的吧!

二、教师讲述课本第2页的教育故事,请家长谈自己的感想:这位母亲的成功之处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的确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好好学习,努力表现自己,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还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与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那么,父母对孩子和老师间建立紧密的情感链接,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为此,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学会巧妙的与老师沟通,从而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让老师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孩子。

三、家长学习4至10页专家讲堂内容后,与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互动。

1、你觉得孩子不愿意亲近和喜欢老师是为什么呢?(家长可以归纳课本上的答案,也可以自己谈自身的体会。)

2、你认为应该怎样和老师沟通呢?(请家长发言)(出示幻灯)教师总结: A、信任老师

B、避免批评(可用课本第7页中的例子举例说明)C、与老师分享喜悦。

D、紧密配合老师的工作。这时可以举教学中的事例,如:当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时,家长如何和老师配合等。

3、家长自己画出与老师沟通时应该掌握的技巧。(出示幻灯)4、家长之间交流当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出示幻灯)

四、与家长学习课本第10、11、12页教育活动部分内容,请家长谈自己的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回家后同孩子一起找解决策略。

五、总结: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需要家长的帮助,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家长的指导。

第二节 她们都不和我玩

一、家长自学情景对话和心灵独白,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否和文中的家长有同样的想法和做法?这种想法正确吗?你的孩子在交朋友时出现过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做的?(家长谈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讲述教育故事,请家长谈后来孩子的母亲是怎样转变的。

三、家长自学课本专家讲堂部分,回答教师的提问:

孩子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出示幻灯)怎样帮孩子纠正这种现象?

教师总结:如果孩子现在还不是很擅长与人沟通,当父母的不要着急,因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是有迹可循的。在孩子的游戏里,没有谁更吃亏、谁占了便宜这一说,只要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父母就不必大惊小怪。另外,即使孩子们出现了打闹,父母也不要参与其中,因为,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学习妥协、谈判、合作等与人相处的技能,学习处理冲突的能力和把握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学习,较之父母的百遍说教都要来得有效。

四、教师讲解教育活动中的内容,请家长总结如何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鼓励孩子多串门。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

2、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

3、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如生日聚会、各种各样的球队等 4、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温习功课。

5、鼓励孩子主动找别的朋友玩。

6、当孩子在游戏中同他人发生纠纷时,鼓励自己的孩子主动与他人协商。

五、教师总结:

希望家长们在帮助孩子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孩子在父母指导的基础上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作业:(幻灯片出示)

1、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2、在引导孩子与人交往中,你认为最难处理的是什么问题?

3、总结自己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在此方面的不同见解或意见等。

第二讲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

【教学目的】

针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教给家长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教学重点】

使家长了解怎样帮孩子学会自控和正确处理情绪,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

导入法,谈话交流法,案例分析法,总结讲授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孩子从幼儿成长为一个懂事的、有礼貌的、有一定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小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孩子的不少缺点和不良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到了学校,孩子忘了带书、忘了带红领巾,或者写字时把字左右写反了等系列问题。我们举行一场现场调查:凡是发现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毛病的家长

请举手。家长们也仔细回想一下,童年的自己或现在成年的你,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的问题发生?有的请举手。

通过这两个调查,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在这方面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甚至我们成年人有时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是说,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家长不必过于着急、担心和焦虑。今天的家长课程我们将针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找出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运用和处理好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情绪、责任等事宜。建立自信、树立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一节 老师怪我开小差

一、家长自学第一个案例(课本第23页情景对话):

总结:这个情景对话说的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文中的妈妈一开始就居高临下,对孩子透露出极大的不满,想一想,在座的家长是不是有时也以这种姿态和孩子交流?孩子说他不是故意的,窗外的小鸟可好看了,这说明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可是妈妈却没有看到这一点说别的同学怎么没看到呢?这个妈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看六七岁的孩子的问题,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个体间的差异,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比。孩子说只不过我看的时间比其他同学长了点。这说明这个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窗外小鸟)注意力还是满不错的。很

明显在课堂上犯这样的错误,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这位家长也同样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反而用恫吓的手段简单的处理了孩子的问题,这个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们认为怎样的沟通是正确的呢?请家长发表见解,教师最后做一总结:不管儿子怎样回答,家长先要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鸟的知识,但问题解决后,要给孩子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下次上课时,两眼紧盯着老师,看自己能不能控制着不去看窗外的小鸟,相信孩子会逐渐稳下神来。

二、家长自学课本第24——25页教育故事。

教师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您觉得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在什么地方?

三、教师总结并讲述专家课堂内容。

上课开小差在低年级孩子中非常普遍,这与孩子的稳定性和自控力有关。注意力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而批评和威胁是无济于事的。这样只能增加孩子的恐惧,刚才我们读的情景对话中的父亲的做法真是堪称一绝,既形象生动又有说服力。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经过一次深刻的教育可以提高的,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要解决上课开小差的原因,首先要弄明白开小差的原因,请家长们讨论一下孩子开小差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讨论发言后请家长们在书中画一画,教师总结:主要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

1、孩子的年龄特点。(课本第26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长:

1、2年级大约 10——15分钟;

3、4年级大约15——20分钟;

5、6年级大约25——30分钟。

2、感觉统合失调。(课本第27页)

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的运作。感觉统合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在各种外界的感觉刺激下得到发育和促进的。听觉综合失调的孩子,其主要一种表现就是上课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课本42—45页有感觉统合测量表),您可以帮着孩子测一下,如果确定孩子患有这种症状,就应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

3、课堂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事务所干扰,尤其是新奇和感兴趣的事情。老师新换的发型、衣裳,甚至新换的项链等都可能会干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教室两侧墙面上张贴的光荣榜、优秀作文等也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窗外的各种情形,如从窗边走过的人影、飞过的小鸟等,也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各种声音,比如说话声、汽车声、鸟叫声甚至其他孩子上体育课的声音也会让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开小差。

4、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是导致孩子开小差的一大因素。有些老师讲课枯燥无 味,引不起孩子听的兴趣,这时孩子就容易开小差;有时老师讲述的内容孩子早就掌握,缺乏新鲜感,孩子也会开小差,去想令他感兴趣的事情。

5、学习兴趣

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上课自然就开小差;还有的孩子学习困难,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烦躁不安,或者干脆就不听了。

6、怀有心事。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缺乏对自己注意力的约束。有些孩子上课时因惦记着连续播放的动画片、饲养的小蝌蚪、小鸭子等,而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具体问题集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孩子解决上课开小差的问题。请家长们看书29至32面,画出书上提出的解决措施,并针对措施谈一谈自己以前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教师应该重点强调给孩子积极的期待这一条。

四、教育活动:

家长自学课本32至37页内容。教师可向家长强调其中的部分内容,如:孩子做事时给孩子规定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可操之过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训练孩子的注

意力。(如:数数、划消、玩扑克牌、丝带等游戏)见课本第29—31页。和孩子一起学习书中的两个故事,并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含义。

第二节 都是粗心惹的“祸”

一、同家长一起学习情景对话和心灵独白。请家长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感慨和无奈,针对这一现象,继续学习教育故事中成功妈妈的教育案例,找有成功经验的家长起来说一说他是怎样做的。

二、教师讲述专家课堂内容:

粗心,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似乎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面对,但是问题虽小,却又十分普遍,而且很难克服。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家长,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总是在一些简单、很基本的问题上出错,并对如何克服粗心问题显得束手无策。教育故事中的专家已经对粗心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纠正孩子粗心的好办法。但造成孩子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纠正粗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下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造成孩子粗心的原因。请家长从书中42、43面找出答案并画出。教师总结:(幻灯出示)

1、来自家长不适当的强化。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观念是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强化给孩子的。其实,低年级孩子,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作业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父母看到很

容易的题目孩子都做错了,就说孩子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错误,目的是想引起孩子的注意,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而且还严重强化了孩子内疚、恐惧等心理,这就是负性强化。

2、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如分不清b和d,p和q,漏题,写反字等,这些粗心的孩子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3、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儿童对学习考试不够重视,做事没有常性,也会使孩子产生粗心的不良心理。

4、粗心有“理”。

对待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做出哪些努力呢?请家长看课本44、45面找出答案,教师也可请家长谈谈自己觉得哪方面说的最能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教师总结家长找出的方法:(幻灯出示)

1、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努力给孩子提供正面强化。

既然注意力不集中、粗心等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必然出现的问题,那我们做家长的就没有必要那么焦虑,要耐住性子等待孩子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会逐渐退化的。

2帮助孩子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

咱们的孩子还小,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教育孩子学会专时专用,引导孩子在完时完得舒心痛快,在做作业时专心致志,决不分心。

3帮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孩子写作业时,你离他越远越好,让他独立完成。等孩子写完了,你要让他先自己检查,然后你在帮他检查,但你不要告诉他哪里错了,你只能告诉他哪一行或者哪一段落出现错误,让孩子再自己找出来改正。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三、本讲总结:

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问题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解决的,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对这两个问题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知道了问题解决的对策。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积极引导,相信孩子类似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优秀。家长们对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写一写,把您的做法写成案例,让我们汲取您的经验,少走弯路,帮助更多的家长们解决这样的问题。

作业:

1、找出生活中孩子自我征服的案例,总结出来并即使鼓励孩子。

2、您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的问题吗?您是怎样帮助孩子解决的?

第三讲 教育即培养习惯

【教学目标】

让家长了解孩子爱磨蹭的习惯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形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办法,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做事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教学重点】

让家长了解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习惯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

如何针对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形成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谈话法、教师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

成功的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您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

习惯呢?教师小结:看来让家长们最头痛的就是:“孩子做事磨蹭”和“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

第一节 妈妈说我小磨蹭

一、老师可跟学生演绎教材上的情景对话,结束后询问家长,究竟怎样做才能帮孩子改掉磨蹭的习惯呢?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出谋划策。然后学习课本上家长的成功做法。教师总结:爱磨蹭的孩子现在是比较常见的,磨蹭已经是孩子在学习中比较常见的毛病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磨蹭的。这位家长的做法固然有效,但实际生活中,帮孩子改掉磨蹭的毛病并不能单靠这一个办法就能解决,我们需要找出孩子磨蹭的成因,再寻求相应的对策。

二、与家长一起学习专家讲堂55到59面,请家长发言总结出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磨蹭的几种主要原因:(出示幻灯)

1、天生的慢性子。

2、缺乏时间观念,不知道如何叫“抓紧时间”。

3、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家长要求太严或包办太多。

5、竞争意识不强。

6、注意力容易转移。

教师总结:矫治磨蹭要对症下药。如第三种情况要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责任心上下功夫。第二种情况要在专时专用、提

高学习效率上努力。在教育活动这部分,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孩子改正磨蹭的方法,请家长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一谈你想采用的方法。教师与家长共同总结出纠正孩子磨蹭的方法:(出示幻灯)

1、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要想让孩子改变磨蹭的毛病,不能靠大嗓门,更不能打骂。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树立时间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是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珍惜时间取得的成功的故事来激励孩子,还可以在墙上贴上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让孩子明白磨蹭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2、让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长急得不得了,又是嚷嚷,又是亲自给孩子系纽扣,可孩子却一点也不急。最后,家长还得赶紧骑车把孩子送到学校。其实,家长这种做法正是促成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孩子会觉得,磨蹭点没关系,反正迟到不了,有爸爸妈妈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家长不要急,让孩子自己急。如果孩子迟到,老师肯定会问她迟到的原因。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第二天她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3、增加计时性活动。

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做作业磨蹭,穿衣、吃饭磨蹭。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

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孩子做事,家长为她计时,告诉并夸奖她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几分钟。这样,孩子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

4、改善评价角度,少说“慢”。

长期被说成“慢”,孩子会认为自己每次的学习时间都很漫长,自然而然地出现太多的“小插曲”:发呆、玩橡皮、上厕所、喝水等。在家里,家长要有意识地表扬她,并告诉她,你可以“快”起来,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不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爱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她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看谁洗澡快等。通过这些比赛,家长可以随时教给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

5、利用“速度测定法”,感受“我可以快”。

记录单位时间里(如5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几道题目。然后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结果肯定会使孩子惊讶:我能这么快完成呀!并且让她认识到“快得值得”。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许多父母会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全面发展:增加练琴时间或者额外增加作业,反正不能闲、不

能玩。孩子会觉得: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快任务越多。所以,你得让孩子感到“快得值得”,她才会去“快”。

6、任务适度,留有空闲。

孩子希望完成任务后就马上去玩,但许多父母却让他们接下来做其他练习,让他们看不到玩的曙光,所以孩子们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任务适度,保证孩子会加快速度。多激励,少催促。有些孩子做作业的确慢,但可能是作业的难度大,或者孩子已经养成了磨蹭的习惯,或者是智力有一定问题。如果是这些情况,父母越催,孩子越惊慌失措,反而更慢了。如果父母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如果考试时你更快一点儿,你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检查。”孩子受到正面的激励,就会在下次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

教师小结:有些孩子的磨蹭行为还与爸爸妈妈平日里自身的行为有关,这些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希望家长们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榜样。

第二节 上课总是爱讲话

一、教师请家长讲述情景案例,一起读教育故事,明确本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的问题。

二、学习教材65-68页内容,采用教师提示,家长自学的方式,找出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教师可从这四个方面详细和家长讲述孩子不遵守纪律的原因:(幻灯)

1、自制力差。

2、缺乏学习兴趣。

3、家长的溺爱。

4、对老师的抵触。教师在总结原因

后为家长提供解决方法:孩子在课堂上说话是令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除了孩子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外,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自制力差。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将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孩子调整座位,避免孩子在课堂上说话。作为家长主要是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是自制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注意力。

家长讨论:孩子在家都有哪些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家长会提出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玩橡皮,弄弄铅笔,挖挖指甲,看看电视,本来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他要花上半个钟头,甚至个把钟头才能完成等事例)各位家长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让家长畅所欲言。

最后教师可以为家长提出建议:

1、帮孩子清理战场。孩子做作业前,除了笔、作业本之外,其他东西都撤除,让桌面千干净净,清清爽爽。

2、创设环境。

包括少在孩子的屋内布置一些图画或照片,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等。孩子做作业前,其他的人不要大声吵嚷,不要把电视、收声机声音放得过大。

3、及时奖励。

孩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点滴进步,都要予以鼓励。如果孩子过去注意时间仅5 分钟,现在能坚持8 分钟了,就要立即表扬。孩子是夸出来的。

4、陪孩子做专门训练。

感觉综合失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到专门的地方,通过特殊的运动器械,由人指导做感觉统合训练;而对一般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进行一些旨在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训练,这类训练的方法很多,在我们的教材32、35、49、68页都有相关的介绍。另外还可以和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

在这一讲当中,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培养习惯的好的建议或案例,或者教给家长在培养好习惯时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等。

教师总结:各位家长,相信您的持之以恒会让您收获一份惊喜。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作业:(幻灯)

(1)听了今天我们一起交流的内容,您有什么收获?(2)您对今天交流的内容还有哪些困惑?

(3)您孩子身上还有哪些问题,您感到苦无对策?

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教学目的】

通过消费、劳动等问题的解决,不但帮助家长学会培养孩子合理消费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应使家长明确,孩子的社会化问题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教学重点】

弄清消费和劳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意识,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和责任心。【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和谈话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否只注意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投资,而忽略了孩子消费和劳动等社会化问题的培养呢?通过今天的座谈,将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节 我想要个新书包

一、故事启发,激活谈话:

1、教师讲述第一节案例:我想要个新书包

2、和家长谈话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样做的?(启发引导家长发言)

3、教师总结:虽然家长们的做法不一,但都是想以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下面请家长们自由阅读70页的教育故事,看看刚才的事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阅读后交谈:对照小楠的妈妈的做法,您觉得以往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有何不妥?应该怎样改进?请家长发言。

二、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家长学习专家讲堂与教育活动部分71-77页。

家长发言:行成孩子浪费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谈看法,教师总结: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孩子家庭条件好,对生活物质有求必应;二是部分孩子具有攀比心理引发了浪费行为。家长谈论浪费行为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什么后果?

与家长互动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教材中提供的防止孩子浪费行为方法的?通过讨论,教师进一步明确解决策略:(出示幻灯)

1、不要给孩子太多。2、学会对孩子说“不”。3、延迟满足孩子。4、取得家人的积极配合。5、家长给孩子做出节俭的榜样。6、给孩子讲节俭的小故事、买储蓄罐。7、带孩子去贫困家庭看看、做小小慈善家。

另外,提醒家长也可以对照教材中孩子活动的部分,和孩子行动起来,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定期清理家庭垃圾等。

第二节 我还小

一、情景故事:

1、找学生同教师配合演出教材中77页的三个案例。

2、试问家长,这是不是经常见到的一幕?现在看到有何感想?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教师与家长交流。

3、教师总结:父母生怕亏待了孩子,让孩子吃还穿好。事事为孩子代劳,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其实不如说是害孩子。因为这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成长、锻炼的权利!试想,如果父母为孩子包办了一

切,那么孩子做什么?时间长了,孩子把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当成理所当然,不会感恩不会珍惜,事事依赖别人,生活上不能自理、自立,精神上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和自信,还怎样具备独立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品质?

二、教育故事

1、请家长自学教材79-81页的内容,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2、请家长谈自己的体会:您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否可取?您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在生活中,您是否也有意识的教育过孩子学会照顾他人?

3、教师总结:

六、七岁的孩子虽然刚刚懂事,但已经萌发了关心、照顾他人的愿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意识。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种内在愿望,信任孩子,给他们提供施展的舞台,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做来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专家讲堂

1、请家长阅读教材81-86页,就里面的内容谈自己的感想,教师可以提问:您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参与劳动?是否具备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通过阅读教材,您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想法?教师和家长谈话交流。使家长明白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爱劳动的观念,是为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公民做准备。

2、教师详细讲解总结: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又不能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强者家长要做到:(幻灯)

A、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模范。B、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C、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D、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E、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和社会的实际情况。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只看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请还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更好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国家的人才。

作业:

1、当孩子自己想要买东西时,你会怎样回答?

2、您平时是怎么处理孩子与劳动的关系的?

第五讲 让孩子自主发展

【教学目的】

指导家长认识到应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须的自由空间,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事事限制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家长们掌握培养孩子自主发展地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

【教学难点】

让家长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自主发展的重要性,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家长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内某高校的一位的大学生,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一想到

要独自一人出国留学,无人照顾,不知道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于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苦了他。”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地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以来之后,一旦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为什么让孩子自主发展 第一节 妈妈,我想出去玩

二、情景案例

1、和家长一起看教材87、88页情景案例,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的。

2、教师和家长交流:我想问一下家长,您的孩子参加了哪些课外辅导班?孩子是自己愿意去的,还是家长强制参加的?你的孩子对自己参加的辅导班持什么态度?作为家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家长讨论交流,谈自己的想法。

三、家长自学教材中教育故事部分,体会文中李老师的教导。

四、专家讲堂:

1、教师讲解教材中95-97页的内容。使家长明确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扼杀孩子玩的天性有很大弊端,主要表现在:(幻灯)

A、高分低能。B、交往障碍。C、人格障碍。D、亲子关系紧张。

2、请家长发言:你觉得您的哪些行为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现在是怎样想的?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所处地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摆在我们和孩子们面前的将是激烈的竞争。可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在这些竞争中获胜吗?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与玩伴发生纠纷;担心孩子玩花了心,不少孩子成为一家两代甚至三代得重点保护对象,上学放学大人接送,日常家务不让孩子动手,还为孩子划出了许多“禁区”,这个不许,那个不许,比如刚才家长们提到的地上有一滩水、一堆沙,小孩全身心投入,可大人却大声训斥,脏水打湿了裤子怎么办?儿童不是小大人,不应该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我们来想,这样的孩子能够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吗?能够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吗?我们做家长的,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习教材中专家的建议(教材97页教育活动),从小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做出

选择,当然家长也可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节 妈妈,陪我做作业

一、情景故事:

1、请家长配合老师一起演绎。

2、谈话:您陪过孩子写作业吗?陪过的请举手。您是偶尔还是经常陪孩子写作业?您遇到过文中这种情况吗?您当时怎么做的?

3、家长谈论交流这样做是利是弊。

二、教育故事:

家长自学教材99至101页内容,看文中的那位妈妈是怎么做的呢?相信那位母亲的做法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启发。

三、专家讲堂:

1、教师讲解教材101-103页的内容,使家长了解依赖型人格的特点,明确,孩子让家长陪着写作业,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另一方面还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坏毛病。而这种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即童年期。所以,童年期,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长大的机会和空间。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不应该陪孩子写作业,也不应包办孩子应当自己做的事情,而应该让孩子养

成独立思维的习惯,独立生活的习惯,建立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维模式。

2、家长自学“不当孩子学习的拐杖”一文,谈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和今后在指导孩子作业时应持有的原则。

教师强调:,每一位家长在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孩子的成长谁也代替不了,将来的风风雨雨必须要亲身经历,未来的路也必须是靠自己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创造锻炼的机会,而不是凡事包办代替、做孩子的“代言人”,这需要父母理智的爱。在教材的105、106页上,专家给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幻灯)

1、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比如学习是他自己要做的事。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应该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写作业,检查作业,按时起床等。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再来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3、指导孩子自己检查作业。

4、收起一点爱。

5、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独立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6、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创造地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总结结束: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和抚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所以,每一位家长在爱孩子时,既要立足于未来,对孩子因材施教、适宜的教育,又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能力。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儿童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作业:

1、您觉得您的哪些行为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利?应该怎样做?

2、在学习上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第六讲 帮孩子认识自我

【教学目的】

让家长了解六七岁孩子的心理与知识特点,使家长认识到尽早地帮孩子认识自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地一课。同时探索出帮孩子认识自我地具体教育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演义法、讨论式谈话法、系统讲授法。

【切入点】

从亲子矛盾的真实案例入手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为什么我一定要听话

一、情景案例:

1、教师请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演绎教材108、109页的情景故事。

2、家长讨论,你的孩子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将孩子类似的表现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

二、教育故事:

1、一起学习教育故事《乖乖妈妈的烦心事》,让家长明确认识:顶嘴与争辩是六七岁孩子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再乖的孩子也会向父母发出“我为什么要听话”的质问,并在行动上对父母的要求予以抵制。

2.讨论故事中乖乖妈妈的做法与自己平日的行为有哪些不同?说说乖乖父母的做法有哪些可取之处?(不再强制而是只做简单的提醒、跟孩子约法三章让孩子试着管理自己等)

三、专家讲堂:

1、家长自学教材112-115页的内容。

2、孩子进入6、7岁时自主意识增强,开始不听大人的话,出现了逆反心理,请家长谈谈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幻灯)

A、孩子自主意识增强,这是成长的规律。

B、上学后,因社会阅历及知识增长,环境变化,孩子对权威的崇拜由家长转向老师。孩子入学后,外部信息扩大,这一时期的孩子信奉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甚至经常用老师的话来搪塞父母。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大大增强了,家长会感到孩子的理由多,还经常强词夺理,实际这是自主意识的体现。

C、父母习惯了自己说了算,缺乏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命令式教育,不给孩子留生活空间,引起孩子反感。

D、家长的行为举止,不让孩子佩服。家长应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充实提高自己,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E、对孩子过度娇惯,使其养成“我说了算”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3、教师总结:专家告诉我们,敢于和父母顶嘴,能够同父母进行争辩的儿童,在生活中会比较自信,工作中会更富有创造力。面对孩子的“挑战”,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争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争辩,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应对,主动给孩子创设自由、宽松、平等的争辩环境。

4、家长讨论总结当孩子顶嘴、争辩时应采取的策略:(幻灯)A、换个角度想孩子出现的问题。

B、冷处理,巧限制。如强制休息片刻、转移注意力、给孩子一个轻柔的暗示等。

C、多沟通,拉近距离。

多沟通,拉近距离这一条可以请家长在学习教育活动后说一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和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如:(幻灯)

做一个多了解孩子的父母,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要因自己不喜欢就断然拒绝,要多和他们商量,想办法。问问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多说下面这些能和孩子拉近距离的话:

(1)“孩子,你想怎样做呢?”

(2)“你的意见妈妈(爸爸)能够接受,但你能听听妈妈(爸爸)的意见吗?”

(3)“这样做对你来说没什么,但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别人会会批评妈妈(爸爸)”

(4)“哦,那正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做做看。” 第二节 我从哪里来

一、情景故事:

1、给家长读教材上“我是从哪里来的”故事内容。

2、让在生活中遇到过孩子问这种问题的家长举手,并说一说自己都是怎样回答孩子的。您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解释合理吗?

二、教育故事:

1、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故事,看看文中的这位妈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讨论文中妈妈的做法,您觉得是否值得借鉴?您的孩子还提出过哪些性方面的问题?您是怎样回答孩子的?

3、教师总结: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每个小朋友都是妈妈生的,而不是拿“街上捡来的”“河里捞上来的”等答案来搪塞孩子,让孩子对生命、对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到底怎样做才合适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专家的建议。

三、专家讲堂:

1、教师讲解教材122—126页的内容。

2、教师总结:保持性神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必然带着问题进入青春期,对性就会更好奇,甚至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所以,新时期的家长应该树立科学的育儿关,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通过看书,请家长讨论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该把握什么尺度呢?教师总结:

A、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B、耐心地、用孩子最容易理解的方法给孩子讲解。C、不要紧张,用平常的态度和口吻回答孩子。D、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回答的深浅度是不一样的。E、用正确的人体器官术语来给孩子解释。F、允许孩子提问,仔细听,考虑后再回答。G、和孩子一起看生命孕育的光碟。

四、教育活动

家长自学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尝试让孩子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知道感谢妈妈,妈妈生日的时候,帮妈妈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业】

1、请家长主动与孩子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并写下交流体会。

2、回家指导孩子做照顾洋娃娃的游戏,体会家长抚养孩子的艰辛。

第七讲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教学目的】

让父母了解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学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明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

【教学重点】

父母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以及亲子关系。【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谈话法。【教学过程】

第一节 我要妈妈,也要爸爸

一、课题导入:

1、请家长讨论发言,怎样就算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2、教师总结:刚才家长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见我们来学习的内容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二、情景案例:

1、教师读教材127、128页的案例内容。

2、文中的妈妈不想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孩子,怕孩子受到伤害,我们也都很理解孩子母亲的苦心。现在,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

步,您觉得这位母亲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受到的伤害呢?可以就这个问题请家长们讨论。

三、教育故事:

1、家长自读教材129、130页的教育故事,看一看那位母亲最终是怎样做的。请家长起来谈读后感。

2、教师总结:这位温柔善良的妈妈,是用她的心在和孩子交谈,我想,孩子在看了深爱着他的妈妈的这封信后,一定会谅解爸爸妈妈的行为,一定会和妈妈一起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

对于一个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拥有爸爸妈妈完整的爱比什么都重要。家庭气氛,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思想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生活在恩爱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较健康,而且智商也比较高。由此可以这样说,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人生路上的幸福,更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但是,离婚率逐年上升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离异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离异父母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呢?

四、专家课堂:

1、请家长阅读教材130-133页的内容。

2、请家长谈一谈离异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教师总结:国内有学者认为:“离异给子女造成的伤害仅次于死亡。”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就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比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因为父母离异,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消沉、孤僻、萎靡不振,有的孩子甚至出现性格抑郁、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倾向。还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爱母爱,感受不到温暖和快乐,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据调查,不少青少年罪犯就来自这种家庭。所以,离异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工作,做到提前预防。

3、家长总结离异父母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幻灯)A、给孩子思想上的准备。B、切实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C、呵护孩子的心灵。

D、让孩子明白父母再婚的必要。

五、教育活动:

家长阅读教材133、134页的内容,谈谈单亲父母应如何处理与子女的关系。

第二节 爸爸,请多陪陪我

一、教育故事:

1、教师讲读教材137页的教育故事。

2、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在座的家长有什么感想?

A、先请几位爸爸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历来谈谈感想。B、再请几位妈妈来谈谈孩子的爸爸在平时是怎么做的?你对他们的哪些做法是满意的,哪些做法是不满意的?

3、教师总结:缺乏父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家庭的孩子,但时下父亲在外挣钱支撑家庭,母亲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新型生活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亲忙于工作而很少参与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从而导致孩子依恋母亲,对父亲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做父亲的开始忽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而孩子的心目中,也形成了“爸爸忙”“爸爸不会”“爸爸不好”等片面印象,更无从接受父亲正面的有益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至于孩子的内心深处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爸爸,多爱我一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请两个孩子表演教材第136页“情景对话”内容。

4、统计爸爸经常出差在外,顾不上孩子和爸爸虽然在家,但照顾孩子的责任主要是在妈妈的身上的家庭,请在家遇到类似这种情形的家长请举手。

5、教师总结:其实这段情景对话和上面的教育故事都表明了同一种现现象,那就是父爱缺失。据一份调查显示,约有70%的父亲只有休息日才陪孩子一起玩。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亲这个

角色都处在“离岗”状态。父爱绝不是简单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上,其更深广的内涵是个孩子精神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怀。

二、专家课堂:

1、请家长阅读教材139-144页的内容,找出父爱在子女教育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总结问题答案:(幻灯)

A、父亲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的情感世界发展就越完善。B、父亲能够给孩子传递更多的信息,更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C、父亲的参与促使孩子在身体、智能、性格等方面健康的发展。D、父亲的角色让孩子更容易把握性别特点,有效避免了“男孩女性化”。

E、父亲的教育更具有目的性和远瞻性,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全面、理性。

三、教育活动:

1、教师讲解教材142-144页的内容。

2、请家长特别是爸爸谈谈今后将怎样教育和亲近孩子。教师总结家长的发言:

A、父亲平常多亲近孩子,尽量保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间。B、父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

C、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习。

教师总结:做父亲的应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大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妻子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健康美丽快乐的成长。最后,我有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只有孩子是快乐的,我们才是幸福的!

【作业】

1、请爸爸妈妈们周末抽出几小时和孩子一起读书。

2、请父亲和孩子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比如跳绳、背诗、爬山、跑步等。

第八讲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教学目的】

使家长认识到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给孩子留下一片创造的天空,保护孩子的创造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

使家长认识到应该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并采用多种措施引导孩子向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难点】

使家长理解“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孩子对周围的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小鸟会飞?为什么电话里会传来声音?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已经领教了孩子们的为什么。也许,这些为什么正是家长对孩子启蒙教育的开始。而正确的引导教育会对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乃至终生受益无穷。今天我们将借两个案例来探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第一节 我的小闹钟哑了

一、情景案例:

1、教师讲述。

2、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家长们有何感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请家长自由交流意见)

3、听了家长们的独到见解和做法,我们再来看一看孩子的爸爸是怎样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二、教育故事:

1、家长们自读教材146页的内容。

2、爸爸和妈妈的态度完全不同,您觉得爸爸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如果您是那位爸爸,也会这么做吗?请家长发表自己的看法。

3、继续学习其它两个教育故事,请家长说一说三个故事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当我们的孩子向您提出问题时我们该怎样妥善处理?

三、专家课堂:

1、家长自学教材149—156页的内容。

2、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位家长能回答一下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该怎么做?(幻灯)

妥善的做法是,先肯定孩子提出了一个好问题,然后想法子回答出孩子的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家长也可能不知道,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十万个为什么》、上网寻找答案或者请教物理专家。如果家长实在没有法子解答时,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妈妈也不是很懂,等你长大后学了知识就会明白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即使暂时没有弄明白原因,也会明白:现在许多不知道的问题,以后通过学习,就会知道答案。

3、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请家长谈谈。

教师总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幼年阶段为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

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游乐探索的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

家长应该善待孩子们的为什么,呵护他们宝贵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一步一步地把孩子引领到科学的殿堂里。在引领孩子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尽量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即使很清楚地知道答案,也要一直立即回答的欲望,否则就会丧失和孩子讨论、让孩子思考的机会。家长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科学不过是储存在成人脑中的一大堆事实,科学意味着各种烦琐深奥的解释。世界充满了各种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今天正确的答案明天可能就会被推翻。科学需要的是永远的探索,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所以,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脑思索,而不是仅仅掌握“正确答案”。

当和孩子进行科学问题的讨论时,家长不要急着做出对与错的评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去思索,像教材里面小玛格丽特的爸爸那样,这样孩子理解得会更加深刻。

4、请家长谈论并总结怎样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A、多向孩子提问。

B、和孩子一起读《十万个为什么》。C、和孩子一起观看科学探索类的节目和书。D、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E、经常给孩子讲科学家爱动脑筋的故事。

下载《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定稿]

    家长课程教案 第一讲、事物皆有正反面、心态亦分正与偏 第二讲、自古娇儿无孝子、溺爱后患悔不及 第三讲、恩爱慈爱家之幸、人和家和万事兴 过程: 一、提出课题:事物皆有正反......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第五讲 让孩子自主发展 一、导入 给家长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内某高校的一位的大学生,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

    一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

    第五讲 让孩子自主发展 【教学目的】 生活中经常看见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替孩子背书包,有的家长甚至替孩子检查书本、文具有无带全,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极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有......

    六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

    第二讲 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教学内容】 1.我要是外向就好了 2.我为什么不漂亮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我要是外向就好了》和《我为什么不漂亮》,指引家长正确了解内向和外向......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初中(推荐)

    初中① 第三讲 亲情关爱的需要 乔官中学朱瑞玉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关爱中的不当做法,激起家长想真正了解孩子的愿望。 2、使家长了......

    五年级《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案1[合集]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掌握孩子攀比和嫉妒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教学重点] 解决孩子攀比和嫉妒问题的引导方法及教育对策。 [教学难点] 转变家长传统的教......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六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六年级教案 第一讲 为孩子解读青春奥秘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引起孩子身体变化引起焦虑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3.让......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六年级教案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六年级教案 第一讲 为孩子解读青春奥秘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引起孩子身体变化引起焦虑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3.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