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晶《搭配》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项教案
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魏 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环境】电子白板教室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环节】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这是谁的声音?
师:自从灰太狼上次偷袭羊村失败后,羊村就加强了警戒,羊村里聪明的小羊们为了防止灰太狼进村,在羊村的大门上安装了3把密码锁,小羊们必须记住密码才能自由的出入,有一天粗心的美羊羊出去玩却忘记了,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这时候灰太狼来了,多危险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新授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项教案
1、师:美羊羊只记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师:密码有可能是什么呢?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说一说。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组成这两个数的数字是相同的,都是1和2,但排列位置不同,就组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数。
师:大家真棒!门的密码是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那应该是几?课件:12<21
2、师:你们太棒了,我们再来帮助她解开解第二把锁,美羊羊记得第二把锁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师:猜一猜这个密码会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12、13、23……
师:有这么多答案啊,那么谁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么多数一个不漏的写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卡片先摆一摆,再把你摆出的两位数写在学习单一上,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研究一下,看看哪组的办法好。师:你写出了哪几个数字?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①
调换顺序法② 固定十位法 ②
固定个位法
刚才同学们总结了三种方法,我们来说一说这些方法好在哪里?
师结: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我们要学会这种数学思想,有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这第二把锁的密码是把这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谁能最快的找到密码?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是23了呢?
3、哇!第二把锁也顺利打开了,我们一起努力打开第三把锁,美羊羊记得是用0、2、3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回顾一下,同学能不能用解第二把锁时我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来找出这些两位数呢?
师:能利用什么方法?排列了哪几个两位数?下面自己就试着写一写。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项教案
师:这第三把锁的密码是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应该是几呢?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打开了三把锁,这回美羊羊可以顺利进入羊村了。
4、小结: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搭配的数学知识帮助美羊羊解开了密码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搭配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
三、巩固练习
师:为了感谢大家,美羊羊邀请我们班同学去羊村参观,村长正在和小羊们做规划,美羊羊向村长推荐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设计,大家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小羊们所在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师结: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羊村变得更漂亮了,正在这时平时最聪明的喜洋洋有些不服气了,他也出了一道难题,想考一考你,有信心吗?
四、总结:
同学可真聪明,今天我们用搭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我为大家感到自豪,小羊们对你们也是刮目相看呀,那你能说一说今天你收获了哪些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合点说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引入,并且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2、设计了三个闯关环节,通过为美羊羊找到开锁的钥匙,借住媒体的演示,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课堂练习继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情境,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哈尔滨市友协第二小学校
第二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魏晶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友协二校 魏晶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黄爱华老师《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评课
友协二校
魏晶
黄老师所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使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教材的编排力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体会比较数大小的现实意义。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而且在生活中他们也有过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所以教材中并没有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总结成书面文字,而是更注重学生真正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听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应该说这是我所听到的一节 “终身难忘”的数学课,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回味着,这节课为什么如此精彩和出色,下面我力求从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充分借助“游戏”,在“活动”中学数学。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竞赛活动更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神经细胞。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他认为数学操作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的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黄老师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完美地溶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长江队”与“黄河队”的“抽数组数比大小”比赛之中。因而学习活动充满了激情与挑战,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老师精心预设、组织的“竞赛”活动中,“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逐步的、水到渠成的、踏雪无痕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亲生经历并感受着“数学好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
(二)“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精彩课堂源自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不归纳成文字方法,注重让学生自己体悟方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方法”。本节课教师巧妙地把“比较方法”预设在三场次的“抽数”竞赛活动中。第一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个个位,再放十位、百位、千位,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场比赛,抽到的数先放在千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这一比较的顺序;第三场比赛,抽到的数自己决定放在哪位,比赛扣人心弦,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全面的认识。此外,课前教师还预设了多个“悬念”。例如:把数字卡片9倒置在口袋中,让学生误认为6,制造强烈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起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有了教师精妙的“预设”,课堂生成了无限的“精彩。”“预设内生成”是充分的、丰富的,“比较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简便方法”学生认识是深刻的,水到渠成的。“预设外生成”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使课堂大放光彩。例如学生创造出1□□□<4□□□,教师大加赞赏并予以推广。
(三)“生活味”与“数学味”水乳交融。
游戏、竞赛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数学课表面的“热热闹闹”,为“游戏”而“游戏”。本节课之所以“打动”人的,给人“终身难忘”的,是“数学知识”与“游戏竞赛”的完美结合,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更有“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如: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有感而发”,学生的“感受”恰恰是“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内化”。每个场次比赛完,教师让学生记下比赛“结果”,“数学”地思考。整场比赛后让组织学生交流、“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和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游戏是为了更为高效地、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
(四)教师出色地驾驭了课堂,并扮演了多重角色。
在这节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认知冲突的“制造者”,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学生情感的“调侃者”。一场别开生面的“抽数”竞赛,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教师多重角色的睿智把握为课堂的精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真不愧为特级教师,教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语言幽默、风趣、恢谐,极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
(五)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表面看,这节课教师似乎抛弃了教材另搞一套。深入看,教师其实是非常深入地钻研了教材,把握了教材的“实质”,再走出教材,创造性组织教学过程。如:教材呈现,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数大小,黄老师领悟这一“实质”,用现实生活中更具趣味的“竞赛”活动为载体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再如:教材并没有把“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写成结语,黄老师在教学中把“比较的方法、过程”暗含在游戏竞赛中,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六)真正落实“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
数学教学究竟为了什么,“为学生发展而教”是大家的共识。既着眼当前,更着眼学生的未来;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还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注重学习方法,还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上,黄老师极其注重培养、赏识孩子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培养。并着力让学生整节课上亲身经历着“数学好玩”,激发引导着学生长久地保留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感受着“数学不是生硬的”,“数学不是刻板的”,“我们是能够把数学学好的。”
第三篇:搭配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一)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南康市第五小学 吴爱平
教学内容:
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二、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多种办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学习排列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喜欢)
灰太狼喜欢做什么?(抓羊)
这一天,灰太狼抓走了美羊羊,把它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救美羊羊,就篡改了羊村大门的密码,以及为自己的狼堡大门设定了一个超级密码。喜羊羊为了救美羊羊,必须要过两道大门,要想过这两道大门,必须了解一个知识——搭配,(板书:搭配-简单的排列)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请跟喜羊羊一起进入第一关。
2、进入第一关: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能帮喜羊羊解决吗?(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12,21。
师:同学们将1和2交换位置组成12和21两位数,那密码到底是哪个呢?
提示:10和20之间的一个数。
生:12。
师:你们真聪明,顺利进入下一关。
3、看,超级密码在等着他去破解,写着什么?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二人合作,有两个人思考摆出数字,另一个人写一写。拿出里面的表格和数字,开始吧。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方法才能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先选1,2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学生自己选择其他的数字组成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
提示:密码是按从小到大的排列的第四个数。揭晓答案:23。
二、实践操作 ,感知组合。
大门打开了,老师真为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心,老师更为小朋友开心,因为小朋友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帮喜羊羊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老师祝贺你们
美羊羊非常感激喜羊羊,从狼堡里救出了自己。她带喜羊羊到“娱乐园”,你们想去吗?
小小设计师:
用红、黄、蓝3中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动手涂一涂。汇报结果。
喜洋洋它们又来到了服装城,美羊羊买了两件上衣,一条裙子和一条裤子,怎么搭配好呢?你们来帮帮她?
搭配衣服,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生2:我是1号和3号,1号和4号,2号和3号,2号和4号。
师:书上没序号你也学会给它们编号了,真了不起!刚才这位小朋友从衣服入手,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从裤子连,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师:你们真棒!
搭配好了衣服它们来到了照相馆看到小明、小红和小丽三位好朋友排成一排照相,有几种坐法。生上台表演。
五、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第四篇:搭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设计
闵清凤
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 教学重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早餐食品卡片教学; 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2搭配问题。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衣服卡片、早餐食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同学们,“六一”节快要到了,小欣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可是,小欣遇到了麻烦事,她有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怎么样穿搭配才好呢?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欣吗?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欣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你会建议小欣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2.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 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 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与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5、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连线)
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后,再课件演示有顺序地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欣
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三、巩固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
第五篇:搭配教学设计
《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平安小学
张静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2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总结有几种方法搭配。2.技能目标:在进行探索、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能主动探究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搭配的过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体验搭配中科学、合理、巧妙地搭配。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师:马上到六一儿童节了,妈妈要给小华买一身衣服作礼物。可是小华在商场相中了五件衣服。(读出课件上衣服的名称)妈妈说:“小华,这些衣服有好几种不同的搭配,你好好想想,搭配全了妈妈就把衣服都给你买了。”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题目进行分析与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摆一摆,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两人为一组拿出学具衣服摆一摆,边摆边记录。
(2)展示摆法
•文字有序的表示‚文字加连线表示 学生介绍自己的摆法
师: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
学生对比两种表示方法得出文字连线方法更快些。在搭配的时候要做到有序,不重也不漏。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用“定上配下”和“定下配上”的方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搭配时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动手活动中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ƒ用符号记录法表示
师: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特别有创意。(展示学生作品)对比总结得出:用一些简单的符合代替复杂的事物是我们数学中常被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适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配早餐
(1)刚才我们帮助夏天解决了穿衣服的问题,她特别开心,穿好衣服以后她准备去吃早餐,她的早餐真丰富呀,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学生动手在练习单上连一连并总结出算式2×4=8(种)
(2)现在假如我再增加1种饮料,想一想会有多少种搭配?
学生得出3×4=12(种)(3)那再添一种饮料呢?
学生得出4×4=16(种)
师:我们回头看看,刚才贝贝搭衣服、吃早餐。你们发现两种物品进行搭配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总结方法:一种物品的数量乘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等于搭配的总数。练习运用:出示几种不同的饮料和点心,学生马上说出搭配总数。
(二)送礼物
夏天的妈妈明天就要过生日了,她是个孝顺的孩子,想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妈妈买一些生日礼物,如果她选择一束鲜花、一种蛋糕和一张贺卡会有几种搭配方法? 列出算式:2×3=6(种)6×2=12(种)【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把练习提升与导入串联在一起,过渡自然。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总结出列式计算的方法,层层递进,易于学生总结。
四、小结
师: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