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初中数学教学导入法的设计与运用
【摘 要】导入法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状态中所采用的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好的导入法是老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秦,是经营课堂气氛的首道关卡,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营造“启”、“发”氛围,产生“愉”、“悦”情感,使学生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导入法的设计与运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新课;导入法;设计与运用
一、实例导入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如,在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可这样导入:“王某想在甲、乙、丙三村的附近开一家商店,为了使三个村到所开商店的距离相等,你能帮王某找准这个位置吗?”如果我们将三个村抽象成a、b、c三个点,商店位于p点,如何求作点p,使pa=pb=pc呢?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的一点到其它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
二、联想导入法
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找到与新知识的“契合点”,把相关概念“植入”原知识,启发学生“联想”。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老师可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
(3x y-5)(3x-y 5)
=[3x(y-5)][3x-(y-5)]
=9x2-(y-5)2
=9x2-y2 10y-25
老师分析:等式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9x2-y2 10y-25,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
三、典故导入法
通过讲述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性的典故,使之产生好奇心,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个尚书叫杨损,一次朝廷要在两个小官吏中提拔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不相上下,所以负责提升工作的官吏感到很为难,便去请示杨损。杨损将两个小官吏召来后,当众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讨如何分赃.他们说,如果每人分6匹布,则余5匹;每人分7匹布,则少8匹.试问共有几个强盗?几匹布?”其中一名官吏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13人,布匹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官吏也心服口服。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算出答案的吗?
四、兴趣导入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与学生做一个“猜边游戏”,让学生画出几个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量出直角边的长度,之后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不用量,就能猜出同学们画的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不信,谁来试试?”接下来,学生们不服气地一连向老师说了几组数,均能轻松地回答正确。顿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老师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学好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会比老师更快地算出答案。”
五、实验导入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后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时,为每位同学发一根80cm长的软铁丝,请学生们弯成一个长方形,看谁弯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再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准备十多根长度不等的小木条,叫几位学生上来,随意拿起三根木条,有的学生能将三根木条组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感到惊奇,并思考任意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
六、歌曲导入法
在课堂上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给学生以激情和遐想,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在讲“列代数式”时,老师可导入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老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一辈子也唱不完,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地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七、问题导入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时, 通过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如,在讲解“圆周角”时,老师事先准备一张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的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但学生们回答,都需要尺规,这时,老师指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有解了。
八、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做到“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如,在讲解《等式性质》时,老师说:从前有只狡猾的狐狸,总喜欢戏弄人.有一天它遇见了老虎,对老虎说:“大王,我发现3和8一样大,你看有一个等式8x+3=5x+3,8x+3-3=5x+3-3,即8x=5x,所以5=2”。老虎瞪大了眼睛,听傻了。同学们,能帮助老虎弄明白其中的奥妙吗?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太“悬”学生望而生畏,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教无定法,“导入”更无定法。老师善“导”,学生方能“入”,无论是那一种导入法,老师都需按照“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凤头”作用,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教学境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具有调动情绪、点明主题、引导思路的重要作用。导语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进创新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探究的新课题。下面,就结合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实践地理课导入的设计。
一、设疑法
如讲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仪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白天黑夜是怎样产生的?当北京正午时,西半球的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谜语导入法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先打出一条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头指世界最大洋,尾摆全球大陆中”这是哪个国家?“中国!中国!这是伟大的中国!”学生踊跃回答,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
在学习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我准备了小小的奖品,由学生猜谜语:“七兄弟,四姐妹,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体,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猜谜领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效果十分突出。
三、创设情景法
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安徽黄山以及杭州西湖等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风景,同时配送古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说中华有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精彩的诗句,将诗与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其创设的情景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情绪高涨,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四、奇趣激励法
在讲世界地理“印度”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人老了进敬老院不稀奇,但牛老了进敬老院,你说稀奇不稀奇?吃饭进餐,西方刀叉东方筷,南亚印度你猜猜?在押韵词句、奇风异俗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五、时事报道法
在讲“西亚和北非”时,根据发生的国际事件,以“你们知不知道美国最想抓的人是谁吗?”学生立即回答:“本.拉丹。”“那么,本.拉丹现在在何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国籍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把学生引领进入新课。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收集素材,选择一些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材料,把学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教育论文网 编辑:姚莉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
新课的导入好比一出戏的序幕,一篇新闻的导语,一部乐章的前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能让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意味着成功的开始,可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创新,走向成功,真正让学生收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导入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以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或者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同一个边上,三个角成一条直线。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有益于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导入,浅谈几点本人的认知如下:
一、课堂导入的功能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教师远景规划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课始的标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4)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二、具体的导入例子
1、生活实际事例导入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
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事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对数概念的导入
铃声刚落,一位教师面带微笑这样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政府在1980年提出要使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因此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⒎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增长率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本节课我就来和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实例导入很容易牵动学生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又急于解决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数学史实导入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数学史有关,因此,在讲这些知识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史实,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3、根据“活动的数学观”进行设计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与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里亚尔都提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教活动的数学,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
性的外显性实验活动来导入, 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形成感知动作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 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这种通过演示进行观察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的导入方法,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 = x 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数学内涵丰富。
4、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根据“建构的学习观”进行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如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的知识, 并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6、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问学生:“这个圆环面积多大?”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
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这是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来导入。又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在引进新课时,可先提问:“具有什么特征的方程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在学生的多种回答
中,教师可提炼出正确答案,从而顺利导人新课。再如, 由旁敲侧击地问:“做一锅汤, 要知道汤的味道好不好, 怎么办呢?”来引入用样本估计总体也是很好的设计。
7、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注意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8、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注意事项: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9、类比导入
g·波利亚说:“类比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取之不竭的泉源。”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 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中,它们是最不容忽视的”。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如果在教学分式时, 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导入技能应注意时间合理、目的明确、富有启发性等问题。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设计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另外,预设的导入方案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实际效果。
第五篇:浅谈小说教学导入法
略谈小说教学导入法
黎埠中学语文组
陈景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在小说教学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驰神往,倍受吸引,产生深入学习小说的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说教学导入法多种多样,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种。
一、同类相比,同中求异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求得结论,领悟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小说教学中,将故事情节、思想内容比较接近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掌握的旧知识,在比较中欣赏鉴别,进而探求其本质。如在学习了《孔乙己》之后,再来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导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一旦中举,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就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孔乙己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但他没有中举,而又好喝懒做,迂腐可笑,以至贫困潦倒,被当作笑料,最后因偷窃而遭毒打,凄凉死去,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遭遇,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读书人,历经坎坷,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到54岁才考中,改变了艰难的处境。这是否能说明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好处呢?”
二、装扮形象,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表演菲利普夫妇船上巧遇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先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然后由此发散拓展开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联系旧课,串联导入
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故乡》时,联系旧课文《社戏》来导入:“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平桥村是‘我’的记忆中少年时代所生活过的故乡。后来,中年的‘我’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到故乡的人物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从这些变化里能看到些什么,悟出些什么。”这样导入新课,既联系了旧课文,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转入学习新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文。
四、活跃气氛,歌曲导入
很多小说都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剧中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熟悉,有的甚至成了流行歌,学生都很喜欢。讲授小说时,如果用有关的歌曲导入新课,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群情激昂,轻轻松松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放一遍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然后提问学生:“这是哪一部电视剧中的歌曲?你能把你所知道的好汉的姓名说出来吗?”学生回答问题后,很自然地切入课题。
四、明知故问,以错导入
如讲授《变色龙》一课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本文就是一篇介绍变色龙的说明文。”老师话音刚落,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就会抢着说:“不是写变色龙的说明文,是写人记事的小说。”老师随即加以引导:“既然是写人记事的小说,为什么要用虫的名字来命名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作这样的明知故问,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十足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小说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上文只是略述几种。这几种方式也可综合运用或交叉运用,力图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整篇课文的教学作铺垫,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