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

第一篇: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

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

遵化市建明镇中学 耿书艳

一、设计思想:本节微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典型诗句,引领学生从修辞、词语、哲理、典故、景色五个角度鉴赏古诗句,轻松体会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二、教材分析: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有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所以,我们要“授之以渔”,引领学生找准角度,鉴赏古诗句。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无穷魅力。知识目标:找准角度,鉴赏诗句。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诗词能力。

四、重点、难点:找准角度,明确诗词语言亮点。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微课目标《找准角度,鉴赏诗句》

(二)结合以下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巴山夜雨涨秋池”

依次从修辞、词语、哲理、典故、景色五个角度鉴赏。

(三)总结:找准角度,联系中心,鉴赏古诗句。

七、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师生共同探究答题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轻松应答。

第二篇:微课堂一年级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一年级----比尾巴》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比尾巴》微课程设计方案

《比尾巴》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篇二:一年级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 2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3 4 梅花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5 篇三:长春版语文一年级《浪花》微型课教学设计 2013---2014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aoe i uû

d—iã—()s—()—sâ t—()—tiě x—ûã —()()—uī—guī()—u— î—zuî 1

tiün shànɡ xiǎo shǒu dà r?n bái yúnshí yuâ ?r zirù kǒu jiǔ ɡa qī tiün tǔ dì

木 目

()耳()光()头耳()2 禾 和 chu()苗()平我()你 锄()

九、我会选词填空(6分)

朵头 条 只 本个

一()狗 一()河 一()白云 一()书 一()牛 一()苹果

大——()日——()3 口——()人——()二——()木——()

十二、我会给下面四句诗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1)春去花还在,(2)近听水无声。()去()()里,烟村()()家。

第三篇: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

找准教学起点,构筑高效课堂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并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本文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为例从教学前的思考、课前预学案的设计与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后的思考四个方面来剖析如何构筑高效的数学课堂.【关键词】 教学起点;列举策略;课前预学案;高效课堂

此文为江苏省重点自筹项目《求真课堂:基于陶行知儿童哲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案例成果.一、教学前的思考

1.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文中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崔允?t教授在《有效教学》第二章“怎样教得有效”的开篇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安排你上一节课,你在上课前会想什么,将做什么样的准备”.如果说陶行知先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愿学、会学、能学.那么,《数学课程标准》则指明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崔允?t教授则明示了要上好一节有效、高效课的路径与方法.2.《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列举策略是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因此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的同时,体会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3.这节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需要把握四个问题:

(1)对于例题学生解决的方式、解决的程度、能够独立解决此问题的学生范围等学情情况需要明晰.(2)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用语言描述时能否精当.(3)学生能否熟练应用列举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能否正确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综上所述,教学前的思考涵盖三方面:一是以“学生学”为教学中心;二是努力寻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二、课前预学案探寻学生认知状况

1.课前预学案的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储备,例如:低年级时学习过数的拆分,中年级时学习过帽子与木偶的搭配问题等,这些个案的学习为学生有序地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此外,关于例1中已知周长为22米,如何摆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此类型数学活动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时,已经安排了数学活动.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例1的数学活动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前预学案,以便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2.学生认知状况分析

例1是学生关于列举策略内涵认知的示例,通过个案让学生感知列举策略的价值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列举策略的基础.因此,正确了解学生对例1学习的状况,是找准教学起点的关键.①本班共有学生45人,完成课前预学案45人.对于例1的学习,所有同学都能够通过逐个罗列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其中44名同学没有出现重复与遗漏情况,只有1名同学出现了一例重复的列举.说明用22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学生的思路与方法比较清晰.②运用列举策略解决例1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形象直观的画图形式并不是学生首选,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逻辑性强、条理清晰、便于操作的列表形式.③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语言描述”状态时,我采取了访谈法.访谈对象共10名学生,含三种情况:写两种方式以上的学生3人,写一种方式的学生6人,出现重复情况的学生1人.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在访谈的学生中,有90%的孩子能够清楚地表述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并且能感受到,解决本题时,需要进行有序地一一列举.第二、学生能够感受到有序列举的价值,即有序能够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但是学生对这样的价值的表述还不够完整和准确.第三、对于画图、分合式计算、列表三种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3.基本结论

(1)列举策略的序化思考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课堂教学可基于这样的起点,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提升,有效提炼列举策略的内涵与方法.(2)需要通过 “辨识”、“辨析”等途径和方法,通过丰富的、典型的例子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通过“模仿”、“变式”等不同题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基于学生学习起点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课前预学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知,重新确立了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学生认知呈现的基础上,通过错例辨识、优化方法、示例拓展、策略辨析等途径,促进学生完善认识,形成能力.1.认知呈现,点拨提升

教学片断1:

师:昨天预学案第1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哪名同学能够把你的解决方法与结果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1:我用的是分与合的方法.先用22 ÷ 2 = 11(米),求出一个长一个宽的和,再分别找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出不同围法的长方形的面积,从小到大,我发现当长是6米,宽是5米时,长方形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30平方米.生2:我补充一下,除了分与合的方法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与列表的方法.画图时,先画宽1米,长10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0平方米;再画宽2米,长9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8平方米;……;通过画图,我得出当宽5米,长6米时,面积最大,是30平方米.画图后,我觉得太麻烦,又将画图时的数据列成了表格,同样知道“长6米,宽5米时,面积最大”.师:下面是一名同学预学案的解答方法,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4:围成长6米、宽5米的长方形,与围成长5米,宽6米的长方形重复了.因为如果将长方形旋转一下,它们是相同形状的长方形.生5:这名同学首先画了最大的长方形,然后再画其他形状的长方形,顺序有点乱,我们最好按宽从小到大有序地去画,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小组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呈现可能的结果、有的小组画图、有的列算式、有的借助数的分与合一个一个找出所有可能结果,看起来方式不一样,但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6:他们把所有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分析比较,找到面积最大的.师: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有序地,一个一个找出围法,然后分析比较,选择适当的结果,从而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列举(板书)

通过课前预学案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因此,在第一教学环节的学习过程中,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让学生呈现解决例1时的思路与方法,并在汇报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水平,感受列举策略的价值,学会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通过错例辨析,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白出现重复的原因,另一方面强化列举策略的关键是“有序”.第三,优化了一一列举策略的方式,使学生在应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条理清楚,思路明确,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水平.2.例题拓展,掌握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解决例1困难不大.但是,对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独立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启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教学片断2:

师: 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靠一面墙(如图)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你能用我们刚学习的列表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练习)

课前预学案的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但是,学生对新知内容的建构会是肤浅、表面,而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别是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而言,知识建构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例题的变式,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巩固强化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深化了实际问题的难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3.策略辨析,建构体系

当学生面对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其思维是开放、多方位的,学生是否具有策略意识,是否能够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夕,教师安排了两道辨析题:

下面两个问题,你准备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

(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3本字典的高度是18厘米,10本这样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辨析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逐步建立选择适当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四、教学后的思考

1.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学得懂,懂得学”的课堂.“学得懂,懂得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把握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起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呈现与分享、讨论与交流、质疑与探究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发展的学与教的过程.2.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思辨与创新的课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高效课堂应该是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不断螺旋上升的课堂,高效课堂是知识与能力层层递进与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智慧火花在碰撞中不断闪现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创意无限的课堂.3.高效课堂一定是人格养成、人性发展的课堂.课堂中充满着真实、真诚、真心的人文氛围,教师尊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自信,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在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第四篇:阅读 微课堂+教学设计12.3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honor to share my idea here.今天我将从前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三部分展示我的微课。

首先,前期分析:课题Hard work----key to gold mine 选自《幼师英语》上册,Unit5 Part C,本单元围绕“努力”展开话题,本课是阅读与写作部分第一课时。我的学生来自幼师专业高一年级,她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但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策略。根据幼师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课教学重难点分析,我将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借助多媒体、手偶等教辅手段,通过丰富的任务活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策略,达到能读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寓意,并能借助关键词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教学目标,促进幼师职业能力发展。

课前我将学生分为6组,任务活动中利用星星图章量化学生表现,并计入课程评价总分,激励学生参与,促进师生互动。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步步深入课堂吧!

Everybody,let’s get moving.Follow me to sing and dance.Are you ready?(演示Teddy Bear)Good job!(顶呱呱手势)Give us a big hand.为了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我通过韵律说唱,激趣热身,开启快乐学习之旅。

第二环节,图片导入,初步感知。我将利用课文插图导入阅读课文。通过看图说话,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布置任务活动,限时2分钟快速阅读,提炼故事大意,回答主旨题。

第三部分通过由易到难三个任务活动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任务一,学生可利用手机电子词典查询生词读音、释义,组内相互学习,再派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呈现小组汇总生词表,依据表现给予该组1-3颗星作为奖励,教师做必要纠正,最后通过图文连线活动巩固读音、释义,从而突破词汇障碍;任务二,分段再读,捕捉细节,小组罗列关键词,理清脉络,形成故事框架,为课后复述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板书人物角色)可以第一段为例师生一起找关键词,示范并引导学生学会方法。You should ask questions by yourselves.who ? Where ? How ? What?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Grapery.Who does the story talk about?

A farmer.Any more? His 3 sons.How do they like?Farmer,hard-working.How about sons?Did they help his father?No.None of them helped his father.So the farmer was worried about their future.Can we use 3 sentence to tell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A hard-working farmer developed a rich crop grapery.His three sons were lazy.He was worried about their future.任务三,通过完成正误判断练习和课后排序练习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情况,老师强调语言点。

能讲、能演是幼儿教师必备能力之一,因此,在表演展示,职业拓展环节。Old farmer临终遗言是故事关键内容,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farmer的语气和心情,并请大家角色扮演临终话别儿子们这一场景。评选Best actor颁发奖章和小奖品。教师依据表现给予该组1-5颗星作为奖励。

第五部分,态度引导,总结评价。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请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再利用具体问题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Today we read a story about key to open treasure.Hard working is a key to a gold mine.Hard working leads us to treasure ,to succeed.Though the old farmer didn’t put the treasure in the field ,hard working can make endless treasure.The sons got to know the truth at last.How about you ? Have you found the key to open treasure?Study hard.(板书)Good.Think about how to study hard.List the things you can do.I think those are the real keys to get treasure.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评价表,量化收获,给予鼓励,总结不足,给予建议。

作业布置,课后延伸:所有学生都参与小组合作将故事编写成剧本并分配角色表演短剧,下次课展示。有能力的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最后是我的设计理念:本课我以幼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在任务活动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任务为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游戏、竞赛等丰富的、不断变换的活动形式,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细分任务,逐个突破,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学习效果,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差异性,注重过程评价与课程评价的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及自我完善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为幼儿园英语教学积蓄力量。That’s all.Thank you!

第五篇:《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 “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 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学生例举此类事例。

四、作业

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五、板书设计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孔乙己》中的我 《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 《水浒传》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视角)

下载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课堂《找准角度,鉴赏诗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角度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丛台区工程中心校孔庆军 教学内容:河北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56、57页例1、例2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型——“炼字”专项教学设计 ---------结合《整合资源,构建整体德育网络》课题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语文组陆琦 简要说明: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

    唐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新任教师汇报课 《唐诗鉴赏专题-------凉州词》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心 姓名:宿昕欣 指导教师:高秀英 《唐诗鉴赏专题-------凉州词》教学设计 怀......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歌剧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学习歌剧经典片段,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认识歌剧音乐的艺术价值,增......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定稿)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 朱利强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初步形成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能力 教学设想: 古诗词教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黑山县新兴镇中心小学 赵文娇 诗 词 鉴 赏 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养成......

    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第13节《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2、 通过欣赏......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五读三步”赏诗法 【智能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 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 3、能用“五读三步赏诗法”鉴赏古诗词。 【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