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7的减法应用教学设计马进超
6、7的减法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求剩余的数学问题。
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本人认为任何数学创新思维都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只有在以数学模型为主的空间形式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2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7页是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前一节第一次出现情境图并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学习了简单的求和数学问题。减法意在让学生再次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才入学的儿童理解减法含义要比加法难,一是学生分不清该从那个整体里减,找不准被减数;二是分不清要求最后问题,该去掉那部分,找不准减数。学生列式时把回答问题的得数当做减数非常普遍。所以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类推能力。教学目标:
1、在上一节加法应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看懂减法图意。知道图上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及列式计算用减法计算的题目。进一步提高计算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知识技能目标)
2、提高数学观察能力,初步学习从具体到抽象,比较和类推的思想方法,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数学思考目标)
3、在情境变化和问题变化中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问题解决目标)
4、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完整的叙述问题,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正确用减法列式计算。
教法选择:在活动情境中交流合作,自我探究。
学法指导: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练习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和发现的问题,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具体的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由特殊到一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推到其他问题中。
教学准备:带磁铁红绿色圆片,问号卡片,尺子,随教材配备的课件。活动一、复习旧知。
1、引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田里的庄稼丰收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小朋友也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有了很多收获吧!你敢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一下吗?
2、出示5个绿圆片和二个红圆片,在下面画上大括号,大括号下贴出“?”。说说“?”的含义。学生先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把“?”分别贴在绿圆片和红圆片上,学生在说出“?”含义的基础上再列出两个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图四式”,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复习加法解决问题中大括号和“?”的含义,为学生类推出减法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活动
二、学习减法应用题。
1、观察:(出示47页情境图)请你仔细看图,认真思考,在这幅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提问:这里的大括号和7表示什么?(表示荷叶上和跳走的青蛙合起来一共、总共有7只。)“?”又表示什么?(表示要求出还剩下几只青蛙。)看懂的小朋友想一想你准备用哪三句话讲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叙述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2、交流: 学生汇报,理解题意:(荷叶上原有共7只青蛙,向水中跳走了2只,还剩几只青蛙?最后用手势边做动作边说题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通过手势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思考: 要求还剩几只,就是从7只青蛙里去掉跳走的2只,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学生独立在低算本上列式。教师巡视中注意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辅导部分学困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5、检验:解答正确吗?教师板书:7-2=5(只)后让学生说说7为什么要写在减号前面,2和5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不能列成7-5=2?还可用加法检验一下。最后再口答应用题。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步骤和基本方法。
活动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实践 :出示47页《企鹅图》,学生独立列算式,教师巡视。
2、交流: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算式中各数字代表什么?这一题与46页企鹅图画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口答出:46页是告诉左右两部分求整体,而47页是告诉整体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青蛙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加法的比较让学生学习数学比较的思想方法,认识加减法的联系。
3、实践:继续用课件展示48页1题橘子图,4题猜出右手棋子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减法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板书设计: 6、7的减法应用
图里有什么?
怎样解答?7-2=5(只)解答正确吗?
课后作业:练习十第6题。
第二篇:一(7)班减法教学设计
第6课《减法》教学设计
一(7)吕秀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6-29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 以内的数,掌握了5以内的分与合,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气球、嬉戏的小松鼠等,有利于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学习知识;还有的信息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如,从5倒着数,5,4,3,还剩2只。5可以分成3和几等。通过对话,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入对减法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探索计算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习20以内的减法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5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重难点:
1.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2.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数一数5以内的数。(1)从1数到5。(2)从5数到1。
2.引入:有几支彩笔?(5支)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几支?你们会算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5以内的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送彩笔”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探究新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内容。
1.智慧爷爷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请大家帮帮忙,他现在一共有几个智慧果?(教师戴上智慧爷爷的头饰,左手拿2个智慧果,右手拿1个智慧果)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智慧爷爷谢谢你!(把右手拿的1个智慧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师:智慧爷爷送给小朋友1个智慧果,他还剩下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2.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原来有3个智慧果,拿走1个,还剩2个。3.认识减法算式。
师:像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号“-”叫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板书)(1)带领全班学生读两遍算式。
师:减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减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3)小结: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1个,等号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设计意图:通过“智慧爷爷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及减法算式的读写法。
(二)运用减法算式的模型自主探究。
1.出示教材26页情境图。
(1)这幅图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引导学生汇报:小丑手中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3个。(3)提问。
①“飞走了”是什么意思? ②你会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③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4)小组交流后汇报。(板书:4-1=3)(5)让学生根据主题图编故事,并提出问题。(6)小结: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3个方面的知识:第一点是会说,能从图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能恰当地提出一个问题;第二点是会数,能准确地数出原来有多少个气球,飞走几个就是减几;第三点是会列算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算式来编一个故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做到一通百通。
2.出示教材27页情境图。(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有5只小松鼠在树上玩耍,跑了3只。①让学生叙述并试着提出问题。
②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小松鼠”的问题。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3=? ④质疑:5减3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①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出示课堂活动卡)③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明确了减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感知减法算式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通过看图摆小棒等不同形式的训练,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练习坡度,又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巩固新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应用拓展
1.教材26页“做一做”图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1)4人一组,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5把铁锹,农民伯伯拿走1把,求还剩下几把)(2)要求还剩下几把,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如何列式?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2.教材26页“做一做”图2。(1)看图,说说图意。(2)写出一道减法算式。
3.请你根据4-3和3+1各编一个小故事。(1)先请每个同学在组内编,再请同学在全班讲述。
(2)评一评:谁编的小故事最好?有什么优点?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4.教材27页“做一做”1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算式的理解,并通过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28页3、4题,29页7、8题。
七、板书设计: 减 法
①倒着数:5、4、3、(2、1)。
②利用数的分成计算:5能分成2和3,所以5-3=2。③想加算减:因为2+3=5,所以5-3=2。
《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能结合情境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每个学生潜在的热情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迁移,积极探究。
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通过加法来迁移,增进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了减法的形成过程。同时,通过动手摆一摆,也促进了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
第三篇:全神贯注教学设计马存超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东邱联小 马存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语言积累。2.理解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重点语句,体会罗丹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的欲望,敢于展示自我。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对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会罗丹对工作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教学难点
读中学写,体会课文抓住外在表现把人物写具体的方法,进行想象说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经说过: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近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第26课《全神贯注》。相机板书并指导“贯”的笔顺。
注意“贯”的笔顺,把其中的长横写开一些。
二、师生大反串
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大胆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讲课,教师适时调控课堂。相机指导以下内容:
1、词语的巩固
2、罗丹面对女像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出示相关语句
3、罗丹自言自语的表现
4、罗丹忽视茨威格场景
5、最后一自然段
通过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讲,教师为主导的有效地双边活动,扎实有效的推进课堂。
注意:
出示词语并认读:斯蒂芬·茨威格、邀请、挚友、仪态端庄、叽哩咕噜、痴笑、上锁。
注意“斯蒂芬·茨威格”的读法,外国人名译成中文,就按中文来读,读得连贯一些就行了。
把找到的句子都读一读。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到最高境界,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文字看到人物的动作,看到了人物脸上的神情,还能听到了人物说话的声音。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1)这句好在哪里?
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读一读,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2)想象当时的情景。在老师的启发下,随课件逐句想象当时的情景,并读出意味来。
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
(启发思考:对于美的追求,罗丹从不满足,面对挚友的热情祝贺,他说——
“啊,不!还有毛病„„
(可是毛病在哪儿呢?省略号告诉我们,罗丹在观察,在揣摩。他找到毛病了吗?)
左肩偏了点儿,脸上„„
(省略号告诉我们,罗丹的目光紧紧注视着女像的脸,在观察,在揣摩。他发现问题了吗?)
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即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省略号表示什么?
读写提示:这两个省略号,是思索的符号,是揣摩的符号,是罗丹向着完善的艺术苦苦追求的符号。这里的省略号用得妙!
再读读这句话,体会罗丹思考的过程。
读写提示:写作中,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重要。从这句话,我们读出了苦苦思索的罗丹,读出了精益求精的罗丹。这是多好的语言描写啊!
(设计说明:读写提示建立在对语言的内容与形式完全读懂的基础上,读中悟写就显得自然而深刻。)
2、体会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1)这段话怎么读,才能把人物读得活灵活现呢?
指导学生试读。
老师范读,注意通过神情与动作表演,展现出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
体会老师的读法,反复地练读。
读写提示:边读边想,想象罗丹的动作、表情,想象罗丹会说些什么话。带着想象读,就能够把人物从文字里读活出来。
引导学生走进罗丹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痴迷。
三、揭示人物四素概念,体会写作方法
1、揭示概念。
这两段文字,抓住了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写出了罗丹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写细致,写生动,把人物写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四个方面,老师给它起了个名儿,叫人物四素。
读写提示:抓住人物四素,才能把人物给写活,这是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四、回扣课题,谈收获 问: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第五篇:《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口算。2+1= l+2= 3+1= l+3=4+l= 1+4= 2+3= 3+2=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填空。
二、新课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学生:不相同。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小学数学教案《《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3)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
2、6-
4、7-
2、7-5的得数吗?学生: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4.学习写算式。(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2)学生练习写算式。(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2.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
五、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