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

时间:2019-05-12 17: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

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

学生分析

中低年级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研究问题。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探究活动,因此还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往往探究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是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同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成功的良好体验连续不断。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在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下,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探究方法、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升腾。教学目标

1、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共同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

3、在经历的一个个探究科学活动中,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在反复的探究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不断的克服科学困难心理做铺垫。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

2、使学生知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水槽、烧杯、马铃薯、小玻璃瓶、题卡

(二)学生准备

铁块、橡皮泥、石块、泡沫块、桔子皮、线绳、精盐、搅拌棒

实验桌上有实验单、实验组的号牌。

学生分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不固定)活动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国老师呀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师:老师也非常高兴并且也非常愿意和咱们班同学上课,因为我听说呀咱班同学最聪明最听话了,特别是能积极回答问题,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怎么样,这么多人听课,对这节课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上课。(师生问好)师:(出示李咏照片)同学们来看,认识吗?这是谁? 生:李咏。

师:他是干什么的? 生:主持节目的。

师:他都主持过什么节目? 生:《幸运52》、《非常6+1》„„ 师:喜欢看他主持的节目吗? 生:喜欢。

师:能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看吗? 生:因为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生:因为紧张刺激。

师:嗯,同学们看我象李咏吗?是不是比李咏帅多了? 生:是。

师:今天老师呀就扮演李咏了,我们也来智力闯关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将有这么几个环节?请同学们来看,(出示实物投影片)各小组桌上都有桌号牌,我们以举手的形式抢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我们开始第一关,智力抢答。(同学们齐喊:智力抢答)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这么多题卡,都是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喜欢吗? 生:喜欢。

师: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要求是:老师说开始后才能举手抢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师:请听题:

1、石头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什么?

2、木头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什么?

3、潜水艇是不是能沉也能浮?想知道为什么吗?

4、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吗?

5、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6、你听过“死海不死”的故事吗?想知道为什么吗?

7、这堂课你能积极、勇敢、大声地回答问题吗?

(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按回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并把精美的题卡送给他们)

师:请接到题卡的同学高举题卡,大家看一看,哪组获胜了? 生:第三组。

师: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鼓掌)

师:我们已经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最佳搭档。(师生齐声)[新课] 师:如果说,智力抢答是某个人的功劳的话,而“最佳搭档”这个环节则需要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在研究活动结束后,我们要评选“最佳搭档”。师:(出示小玻璃瓶)同学们来看,这是什么? 生:玻璃瓶。师、对,两个玻璃瓶。(放入水中)怎么了? 生:沉下去了。师:(再放入另一个玻璃瓶)又怎么了? 生:浮起来了。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吗?(板书课题)

师: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动手实验,你们想办法把在沉的物体让它浮上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同学们先看看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你认为哪些是能够沉在水里的物体,请把它挑出来。挑完就坐好,看哪组同学挑的最快,开始。生:各小组挑实验材料。

师:好,你来说一说,你们都挑出了什么? 生:我挑出了„„

师:嗯,他们挑的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都挑对了吗? 生:对了。

师:记住先不要做实验,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将怎样让沉在水里物体浮起来呢?开始。

[小组设计研究计划] 师:研究好了吗? 生:研究好了。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方案? 生:„„

师:嗯,想法不错,其他小组同学不想说说你们的研究活动计划吗? 生:„„

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看一下自己的桌面,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活动记录表,这是便于大家在实验中记录所设计的。把你们发现的方法、结论都填在上面,可以简要一些,明白吗? 生:明白。

师:开始你们的实验研究吧![分组实验] 师:坐好,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研究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我们在课后继续研究怎么样? 生:好。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哪组同学先来说说? 生: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把沉在水里的铁块或石块上绑上比例适当的泡沫块就会浮上来。我们还做了几个实验,现象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认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师:说的挺好,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 生:能。(演示)生:我们小组把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捏成小船形或勺形就能浮上来,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师:嗯,挺科学,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能。(演示)生:我们小组把沉在水里的小桔子皮换成大桔子皮就浮起来了,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师:你可真聪明,这种方法也让你想到了。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能。(演示)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

生:改变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师:(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所做的小瓶实验是怎么回事了吧? 生:知道了。师:怎么回事?

生:一个瓶里有水,一个瓶里没有水。

师:真聪明,潜水艇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在水中沉浮的。想不想看看。生:想。

师: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找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祝贺你们挑战成功。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搭档”,大家认为哪组应当荣获这个称号。生:老师,我认为应该让第一小组获得“最佳搭档”。师:为什么?

生:他们找到了多种方法,他们小组合作的非常好。师:其他小组的意见呢?

生:我们也认为是第一组。因为他们小组找到的方法不但多而且解释也很正确。师:你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吗? 生:是。

师:那就把“最佳搭档”送给第一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靠实力连续闯过了两关,老师实在是佩服。看来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最后一关“智力陷阱”。(师生齐声)

师:嗯,老师这里有一块马铃薯,你们说它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 生:(有的说沉,有的说浮。)

师:嗯,老师给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马铃薯和清水,请各组派代表来取。请大家放在水中试试看马铃薯是沉还是浮。生:(学生实验,发现马铃薯是沉的。)

师:请你们想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先不要动,认真听要求,要求是:不许借助刚才实验所用的方法、物品,也不许改变它的重量、大小、形状,你,有没有办法,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嗯,有办法了吗?开始吧!生:有办法了。师:好,说说吧!你们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

师:嗯,真聪明,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板书:水中加盐)还有哪些组获得了成功,请举手,都是这个办法吗? 生:是。

师:同学们可真棒,太聪明了,连闯过了三关,祝贺你们。

师:坐好,大家看黑板,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什么课题?(师指、齐声)那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齐声)好,同学们,这堂课上的愉快吗? 生:愉快。

师:嗯,起立,再见。

第二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盐、土豆块等。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大家去过海边吗?有什么发现吗?(找一部分学生谈海边发现;播放课件:航行的大轮船、航空母舰)仔细观察视画面,其中有什么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生1:轮船这么大还能浮在水面上真神奇。

生2:怎么人躺在海里不动也不会沉不下去?

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水里的物体浮沉的问题。(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从对海边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发现问题,由生活现象引出探究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师:打开材料袋,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学生汇报,认识材料)

师: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猜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汇报,教师不作评论)

师:现在请大家把它们放到水槽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吧。(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学生汇报:木条、泡沫板是浮在水面上的,装水的小瓶、塑料片等都是沉在水底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明确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

(2)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师: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它浮起来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好不好。请小组长做好探究记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汇报,教师分别总结。

教师小结:以上方法都是通过借助其它物体使自己浮起来的,自己能浮起来的物体叫漂浮物,所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助漂浮物”(板书:借助漂浮物。)

师:不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吗?

生:把小药瓶中的水倒掉,能使小瓶浮起来。

师小结: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在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减轻物体的重量也能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形状不变,减轻重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满足学生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死海不沉的秘密

出示图片:平躺在死海里看书的照片

师:请看图片,躺在死海里看书的人为什么不下沉呢?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生:死海中含盐度较高,所以人才会漂着不下沉。

师:看来提高水中的含盐度也能使一些物体浮起来,想不想试试啊。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教师小结:老师给大家准备盐、土豆、一次性塑料杯,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水中加盐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提供了玻璃杯、土豆块、袋装盐,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环境,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到土豆块随着含盐度不断提高逐渐浮起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生活应用,理解问题

师:大家掌握了许多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现在我就要考考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些方法,小组内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学生举例)

师:老师也搜集了许多图片,你看看它们都应用了其中哪些方法?

播放课件(竹排、水上飞机、羊皮筏子),引导学生分析。

师小结:我们掌握了许多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如果要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你有没有办法?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汇报:增加物体重量,去掉漂浮物,改变形状,都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了解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开阔了视野,提高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本课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4.知识拓展,巩固应用

播放课件:海底沉船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碰到一个难题,在海底一艘沉船,影响了航道的安全,需要把它打涝上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合适。(学生汇报,共同分析探讨)

小结:大家讲了许多方法,但打涝沉船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运用到许多知识,现在国际上有许多可行的方法,大家课下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下课!

五、教学反思

第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准备了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等实验材料,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验活动,将教学串连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推向高潮。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要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这不能理解为新课程允许教师不充分备课。作为科学教师课前不仅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这里所说的“实验准备”就是指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在本次实验课中,笔者提前进行了多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并及时解决。由于提前发现这些问题,所以在上课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一、预期学习效果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讲述:古时候有一位小朋友非常聪明,他的球掉到树洞里去了,他想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把球取出来了。

2、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3、学生回答后,教师边演示边叙述:老师手里有一个皮球,它能浮在水面上;还有一个橡皮泥做的小球,它却沉到了水里。这是为什么?一个浮,一个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你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吗?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橡皮泥浮起来。

(1)师生研讨,确定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或碗形。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浮起来。教师展示好的作品。

(2)组织学生讨论,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师生小结: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谈话:小船要是能装上货物就更好了,咱们来一个载物比赛吧!(4)教师宣布比赛规则。目标是“怎样使你们组浮着的小船装的一角硬币最多”!

统计每组装硬币数,分析冠军组小船有什么特点。

(5)总结规律(小船在水中占的空间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

2、认识漂浮物,做排筏。

(1)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一些其它材料能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课件展示竹排和木排图片。

谈话:木排不但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人载物。如果我们也做一个小木排,借助小木排的力量,橡皮泥是不是也可以浮上来了。

教师出示材料袋并简单介绍木排和塑料排筏做法。

(3)指导学生做排筏。在合适时机让学生在排筏上载物。

(4)谈话:同学们的小排筏做的比较成功,主要是材料选的好。木筷和吸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漂浮物很轻的特点。

(5)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理解并体会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谈话引出潜水艇并提问:你知道潜水艇是怎样工作的吗?学生回答后用课件播放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2)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原来潜水艇关键是有一个空舱,当空舱注满水时它变重会沉下去;当空舱排出水进入空气时,它又会变轻浮上来。

(3)帮助学生用玻璃小瓶的沉浮体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4)引导得出:改变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4、使鸡蛋和土豆浮起来。

(1)教师变个小魔术(演示在水里加盐使鸡蛋浮起来实验)。(2)播放课件,介绍死海常识

(3)指导学生在水里加盐使土豆浮起来。

师生小结:在水里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四种方法。

(三)物体沉浮的应用

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图片。

2、交流拓展: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在渔网上面拴轻物,在渔网下面拴重物)。(四)总结延伸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课后研究

第四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章吉营中心校 袁志新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水、橡皮泥、玻璃片、玻璃碗、铁片、铁片做的小船、潜艇模型、盐、土豆、烧杯、玻璃水槽、塑料泡沫、乒乓球、小碟子、可乐瓶、小药瓶。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教师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个杯子里是沉的,一个杯子里是浮的。

生2:左边杯子里的土豆沉在水里,右边杯子里的土豆浮起来了。问:看到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一个土豆沉了,一个土豆却浮着呢?

生2:我想知道一样的土豆,为什么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二)揭题: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研究橡皮泥的沉浮: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边演示边讲)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沉在水底,可是玻璃做的碟子、小碗却能浮在水面上;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它会沉在水底,然后铁做的小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儿还有一样小东西,是什么?(橡皮泥),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1)学生猜测。

(2)把橡皮泥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3)师生研讨,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师:下面就请你动动脑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这个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组的办法多?讨论开始。

(4)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讨论后开始举手。

生1:我们可以将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试试。

生2:我们认为做成碟子的形状也行。

生3:我们觉得做成碗的形状肯定也行。

生4: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生5:把橡皮泥放在乒乓球上。„„

师: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这些方法可行吗?做一做?

生:好啊!

师:行,那就用你们设想的办法做一做,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先不要动,注意听清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5)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浮起来。(6)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7)总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并板书。2.探究潜水艇的秘密:

(1)猜谜语引出潜水艇(课件出示谜语)。(2)学生说说对潜水艇的了解。

(3)出示潜水艇模型,引起学生探究潜水艇秘密的兴趣。

师:想不想玩?看大家的眼神,就知道大家很想玩潜水艇,老师这有好多的潜水艇,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课件出示要求)玩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过程,想一想它为什么能沉能浮?小组长领器材,让我们的小潜水艇下水吧。

(4)学生玩小潜艇,使小潜艇自由沉浮。(5)学生分小组汇报活动情况。

师:现在大家明白潜水艇为什么能沉能浮了吗? 生1:潜水艇里面有空间,如果进了水,潜水艇就变重了,它就沉了,如果没有水,潜水艇就变轻了,它就浮起来了。

生2:如果往潜水艇里面打气,里面就没水了,潜水艇就浮起来了,如果往里面灌水,里面就没有空间了,潜水艇就沉下去了。

生3:当我们用橡皮囊往潜水艇里面灌气时,空气就将潜水艇里面的水挤出来了,里面的空间就大了,潜水艇就浮起来了,如果我们放开橡皮囊,水就进去了,潜水艇里面的空间就小了,潜水艇就沉下去了。

师:同学们观察的仔细,说的也好,大家的表现真是棒极了!真正的潜水艇就是这样的。

(6)播放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录像。

问:由此可见,潜水艇是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自由沉浮的?(板书:改变自身的重量)

3、死海探秘活动。(1)简介死海。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太好了!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喜欢玩水吗?都谁会游泳呀?有好多的同学都不会游泳,你们想不想不借助任何物体,就能够自由自在地漂浮在大海上呢?老师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看,(课件出示死海)这个地方叫死海。(2)猜测死海之谜。

死海的水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前几天,老师的朋友就去了一趟死海,还带回了那里的海水,你们看老师课前出示的这两个杯子,这杯里装的就是死海之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土豆能在死海水中浮起来的呢?其中的秘密在哪?来吧!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

生:很咸,里面有盐。(3)验证猜测。

师:死海的水里真的有盐吗?想不想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怎样制作死海之水?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是不是加盐就能浮?加多少盐就能浮?(4)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要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生抢着说“加盐”)。(板书“加盐”)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死海的风光?(5)播放死海视频。

(四)本课小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对照板书)

2、说说生活中运用沉浮性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例子,(课件随机出示图片)。

(五)物体沉浮的应用

1、制件魔瓶。

教师表演魔术引出魔瓶,要求学生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后制件魔瓶。

2、拓展题:怎样让鱼网在水中“立”起来?

(六)教师结课。

这节课大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出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几种方法,我们每个人通过仔细观察,正确分析事物变化的现象,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其实科学就是这样,不断的提问,假设,搜集信息,论证假设,我们知道牛顿从掉落的苹果研究出了重力,爱因斯坦从相向而驰的火车中得出了相对论,其实,只要你不断的思索探究,明天你也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多科学的结论。

板书设计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物体的形状

借助漂浮物

改变自身的重量

水中加盐

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内容,这一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同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在学生探究怎样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个教学活动中,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会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这一点,在导入本课时,我设计一个小游戏,出示分别装有水和盐水的杯子,两个土豆,让学生观察土豆放入杯后的现象,学生看到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他们在老师的表演中感到惊奇,必将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因此我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环节,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在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对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才容易引发自主学习。基于以上的问题考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和怎样改变“马铃薯的沉浮”在这两个活动中都是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这里都给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氛围,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目的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形成自主 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能力基础。

虽然,我在本节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以及我的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商榷。

例如评价方式,新课标中提出了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将学生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而我在本节课中体现的就不够。

另外作为科学教师课前不仅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在本课中我的准备就不是很充分,例如橡皮泥就不太合格,实验中出现散落或不好捏制的现象。

最后我要说的是,让我们与新课程共用成长,在探索与实践中共同进步。

第五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反思一: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亲自动手实践、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一、从生活常识入手,通过实验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主要是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学生在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确了改变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或水里加盐等方法,可以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在讲到如何使鸡蛋浮于水面这一环节时,学生兴致很浓。在学生看来,鸡蛋从来就是沉在水底的,怎么能浮起来呢。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发现这个常识似乎是可以颠覆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奇思异想。如利用水的张力,将鸡蛋放在自制竹筏上。虽然有的想法可行性较差,但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习惯的位置,开阔了很多。

二、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个实验是使橡皮泥浮起来。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使橡皮泥浮于水面。学生了解改变形状是条可行之路,但不是那么好操作,还有些碍手碍脚。结果是学生对于利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时,这个实验成功的只有三组(一共是八组),使很多学生对于改变形状这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感到疑惑,好在少部分学生的谆谆教导,勉强的使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课后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引导不到位,部分学生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过程中不理想,形状不对,还有现在出产的橡皮泥质量不过关,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后,橡皮泥就变得又滑又腻,再想把它改变形状就非常困难了。还有个原因是学生把改变形状后的橡皮泥放到水里时方法不妥当,导致橡皮泥没能浮起来,而是沉下去了,如果以后再进行教学时,我会有针对性的强调放置的方法和刻意强调形状改变,加大物体在水中的空间,另外在选择材料上还要有所考虑,利用其他的材料代替橡皮泥,我想效果会好些。

三、如何更好的照顾差异。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将辅助材料运用地得心应手,所以如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要事先考虑清楚。于是在学生实验时展示了泡沫。在这里,泡沫如同一个引子,领着学生向借助漂浮物这个目标思考。果真,更多的学生知道可以用自制竹筏帮助橡皮泥浮起来。

但是,对于拓展学生思维而言,这样的方法是否可取,还值得思考。对于一些学习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这样的设计也许会阻碍他们的思维发散,以至于最终得到的实验展示是千篇一律的,让教学失去了更多的趣味。

四、利用科学情境,问题层层深入。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物体的沉浮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对物体的沉浮也有模糊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对改变物体的沉浮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教师利用准备好的钩码、橡皮泥、土豆这三种物体放到水里后会是怎样的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由老师提出本节研究的问题,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课是一个训练逻辑的过程,问题的设计也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巧妙地设计问题,带领学生思考,该有多好。

反思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改变自身重量)

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出了一口气。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反思三: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是先向学生介绍死海现象及其原因,再让学生用实验来再现这种现象,以加深学生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这种实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它似乎也响应了课程标准提倡的动手做。但由于过早地揭开了谜底,孩子们也就没有了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心理准备。那本应展开地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被戛然阻断。而上述教学片段能上出了探究的味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教师突破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践行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理念。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我们不难发现,本教学案例中,有一根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线索贯穿始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活动。为什么一会儿是大土豆浮在水面上,转眼间又变成是小土豆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土豆的沉浮?是土豆的大小决定的吗?那为什么同样的土豆为什么在这个杯子里是浮的,在另一个杯子里却是沉的?孩子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的思索和猜测,不断的否定和提出了新的问题。终于,有孩子想起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的死海。这时,教者并没有过早的给予肯定,而是引导学生继续用质疑的态度去设法验证它(包括证实和证伪)。于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到底是不是因为水里加了盐?死海的故事是真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像一个又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把孩子们的探究引向深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充分激烈的讨论和探索,进行了精心而细致的实验,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科学探究的味道也因此变得浓烈起来。

其二,做足探究细节,引领学生真正地自主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由此,笔者认为,科学探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跟着做,更不是放任地让学生随意做。简单地跟着做只是一种缺乏主动思考地模仿,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放任地随意做则往往演变成缺乏思考和规划地盲目蛮干,更不能算作科学探究了。在本教学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当学生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时,教师没有马上让学生按照要求实验,更没有放任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看到的是教者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而细致地讨论。在这里,实验不再是缺乏规划的盲目蛮干,而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一种真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有思考、有实践、有尝试、有反思的探究,不正是我们科学课堂所追求的真正的自主探究吗?

其三,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思维火花的喷发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和谐、平等是这一节课给人留下的另一个难忘印象。正是这种宽松的氛围,给学生思维的勃发营造了必需的环境。从课堂一开始,教者变戏法般的让土豆一会儿沉,一会儿浮;再到对那个敢于品尝的孩子诙谐幽默的调侃等细节,无一不给孩子们一种友好、平等的暗示,这种暗示鼓舞着孩子们想自己敢想,说自己想说&&如果说一连串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探讨的激情中被有效延长的话,那么,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探讨氛围,则使孩子们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拓宽。在讨论土豆沉浮时,有人猜测是大的沉,小的浮;也有人猜测小的沉,大的浮&&在引导学生设法验证水里是否加了盐这一猜测时,有人想到了用嘴巴尝,有人想到了实验等等。尽管这些猜测可能最终都被否定,这些设想也可能最终只有一种是可行的。但正是这些多角度的、尝试性的思维火花,让问题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解决。孩子们的思维也在这尝试的过程中,逐步从单一走向多维,从狭隘走向宽广&&

反思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要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

下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