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线段的和差问题
专题:线段和差问题
线 段 的 和 差 问 题
几何中有许多题目要证明一线段等于另两线段的和(或差),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大体有五种,即,利用等量线段代换、截短法、接长法、利用面积证明、旋转等五种。
一、利用等量线段代换:证一线段等于另两线段的和(或差),只需证这条全线段的两部分,分别等于较短的两条线段,问题就解决了。
例1 已知:已知:如图,在△ABC中,∠B和∠C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一点D,过D点作EF∥BC交AB与点E,交AC与点F。求证:EF=BE+CF
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相邻外角∠ACG的平分线相交于D,DE∥BC交AB于E,交AC于F.求证:EF=BE-CF.AEFDB
CG
二、截长法(在第三条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第一条线段,然后证明余下的线段等于第二条线段)
三、补短法(延长一条线段,作出两条线段的和,然后证明这条线段等于第三条线段)
专题:线段和差问题
例3 如图所示,已知三角形ABC中,AD平分∠BAC,∠B=2∠C,求证:AB+BD=AC.四、旋转法:通过旋转变换,而得全等三角形是解决正方形中有关题目类型的一种技巧。
例4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45°,求证:EF=BE+FD
专题:线段和差问题
五、等积变换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证明。
例5 已知: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BD为AC边上的高,如果在BC上取一点F,过F作FG⊥AB于G,作FH⊥AC于H.求证:FG+FH=BD.练习:
1、已知:如图,△ABC中,∠BAC=90o,AB=AC,AE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BD=DE+CE.ADBCE
2、如图,已知AD∥BC,∠PAB的平分线与∠CBA的平分线相交于E,CE的连线交AP于 D.求证:AD+BC=AB. 专题:线段和差问题
3、如图,已知在△ABC中,∠BAC为直角,AB=AC,BD平分∠ABC,CE⊥BD于E.求证CE=1/2 BD
4、已知:如图,在△ABC中,∠A=90º,D是AC上一点,BD=CD,P是BC上任一点,PE⊥BD于E,PF⊥AC于F.求证:PE+PF=AB.
第二篇:“截长补短法”证明线段的和差问题
“截长补短法”证明线段的和差问题典例分析 河大附中 桑静华
线段的和差问题常常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将不在一条直线的两条(或几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线上.实际上是通过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目的是为了转移的边、角和已知条件中的边、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无法进行直接证明的情形下,利用“截长补短”作辅助线的方法常可使思路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CED例
1、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A
B 分析: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之和(差)常见的方法是:
(1)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短线段,再证明余下的线段等于另一条短 线段,这种方法叫“截长法”
(2)在其中一条短线段的延长线上截取另一条短线段,再证明它们与长线段相等,这种方法叫“补短法”.
FCEDC5E6D1A25634F(1)BA1234
证法一:如图(1)在AB上截取AF=AC,连结EF. 在△ACE和△AFE中
(2)B ACAF 12
AEAE ∴△ACE≌△AFE(SAS)
∵,∴,又,∴∠6=∠D 在△EFB和△BDE中
6D34 BEBE ∴△EFB≌△EDB(AAS)∴FB=DB ∴AC+BD=AF+FB=AB 证法二:如图(2),延长BE,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 ∴F4,又∵34 ∴∠F=∠3 在△AEF和△AEB中
F 312
AEAE ∴△AEF≌△AEB(AAS), ∴AB=AF,BE=FE 在△BED和△FEC中
56BEFE 4F ∴△BED≌△FEC(ASA)∴BD=FC, ∴AB=AF=AC+CF=AC+BD. 例
2、如图,在△ABC中,∠B=2∠C,A ∠BAC的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B+BD=AC.
分析1: 因为∠B=2∠C,所以AC>AB,可以在AC上取一点E,使得AB=AE,B
D 构造△ABD≌△AED,把AB边转移到AE上,BD转移到DE上,要证AB+BD=AC. 即可转化为证AE+BD=AE+EC,即证明BD=EC.
C
证明:在AC上取一点E,使AB=AE,连结DE.
在△ABD和△AED中,ABAEBADDAE ADADA
∴△ABD≌△AED(SAS).
∴ BD=DE,∠B=∠AED.
又∠AED=∠EDC+∠C=∠B=2∠C,B
∴ ∠EDC=∠C.
∴ ED=EC.
∴ AB+BD=AC. 分析2: 因为∠B=2∠C,所以AB<AC,可以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得AE=AC,构造△AED≌△ACD,把AC边转移到AE上,DC转移到DE上,要证AB+BD=AC. 即可转化为证AB+BD=AB+BE,即证明BD=BE. B 证明: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AC=AE,连结DE. 在△AED和△ACD中,AEACBADDAC
ADADE
E
D C
A
D C
∴ △AED≌△ACD(SAS).∴∠C=∠E.
又∠ABC=∠E+∠BDE=2∠C=2∠BDE,∴ ∠E=∠BDE.∴ BE=BD.
∴ AB+BD=AE=AC. A 分析3:若延长DB到点E,使得AB=BE,有AB+BD=ED,只要证出ED=AC即可. 证明:延长DB到点E,使AB=BE,连结AE,E B D 则有∠EAB=∠E,∠ABC=∠E+∠EAB=2∠E.
又∠ABC=2∠C,∴ ∠E=∠C. ∴ AE=AC.
又∠EAD=∠EAB+∠BAD=∠E+∠DAC=∠C+ ∠DAC=∠ADE,C ∴ AE=DE.
∴ AB+BD=EB+BD=ED=AE=AC.
学以致用: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DC,BD平分∠ABC.求证:∠BAD+∠BCD=180°
ADB
C
第三篇:初一数学教案 线段的和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感念和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2、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并学会简单应用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感念及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
四、学用具: 投影片、刻度尺
五、学过程:
(一)习回顾:线段长短比较的两种方法
(二)感念分析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7-18(见课本),从A到B的几种路线,并用红色粉笔标出最短的路线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出最短的路线的? 学生:利用观察、测量 根据学生的画图,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学生做)①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②
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③
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
如图1:
ACB
教师: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相等。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相等。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用几何语言表示:
AC=BC=1/2AB(或AB=2AC=2BC)
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 学生: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填空:如图2 已知点是线段的中点,点是线段的中点,ADCB
(1)AB=__ BC
(2)BC= __ AD(3)BD=_____AD “想一想”如图3,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如图3:
ACPDB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
点P把线段二等分,∴
AP=PB=1/2AB ∵
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AC=CD=DB=1/3AB ∴
AP-AC=1/2AB-1/3AB=1/6AB, 即
CP=1/6AB ∴
AB=6CP=6×1.5=9cm
即AB的长为9cm 课内练习P172 1、2及 P17
谈谈收获:①
两点间距离的感念
②
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③
线段的中点的感念及简单的应用 作业: 板书:
1、线段的性质:
例解:
2、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
(板演处)
第四篇: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根幼苗也会连根枯死。———书霍姆林斯基
方法:画线段图。
公式:大数=(和+差)÷2小数=(和和—差)÷2
例
1、把一条长100米的绳子剪成两段,第二段比第一段长16米。第一段长多少米? 例
2、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爸爸多少岁?
例
3、红红期末测试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得多少分? 例
4、甲、乙两校共有学生864人,为了执行教育局规定照顾学生就进入学,从甲校调入
乙校32人,这样甲校就比乙校多48人。甲校原来有多少人/
例
5、四个人年龄之和是88岁,最小是3岁,他与最大年龄之和比另外两个人年龄之和大
8岁,最大年龄是多少岁?
例
6、有灰兔、白兔、和黑兔若干只。白兔和灰兔关在一起共有10只,灰兔和黑兔关在一
起共有7只,黑兔和白兔关在一起共有5只,黑兔有多少支?
练习
1、期终考试王平和李扬语文成绩的总和是188分,李扬比王平少4分,李扬考了多少分/
2、小宁和小慧身高总和是264厘米,已知小宁比小慧矮8厘米,小慧身高多少厘米?
3、父亲今年44岁,儿子今年8岁,当两人年龄和是60岁时,父亲有多少岁?
4、
第五篇: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在小学中学习了和差问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和差问题吗?
二、典型例题
例1:小宁和小芳的年龄和是28岁,小宁比小芳大2岁,小芳今年几岁?小宁今年几岁?
1.学生读题,思考。2.指定学生画图分析。
师:据图所知:如果小芳增加2岁,年龄和也增加2;即28+2=30岁,30岁相当于2个小宁的年龄,因此小宁: 30 ÷2=15(岁)小芳: 15-2=13(岁)。
师:刚才我们把小芳的年龄增加了2岁,那我们能否把小宁地年龄减少2岁呢?
师:据图所知:如果小芳减少2岁,年龄和也减少2;即28-2=26岁,26岁相当于2个小芳的年龄,因此,小芳: 26 ÷2=13(岁);小宁: 13+2=15(岁)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解题方法。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差,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2)解答方法:
方法一:可以假设小数增加到与大数同样多,先求大数再求小数。方法二:假设大数减少到与小数同样多,先求出小数再求出大数。3)数量关系:(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例2: 小王、小张共买了20本书,如果小王给小张6本书那么小王就比小张少2本书。问:小王、小张各买了多少本书?
师:根据“小王、小张共买了20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和”
师:根据“小王给小张6本书那么小王就比小张少2 本书”,请问小王比小张多了多少本?先看PPT的演示。生:小王比小张多10本。
师:现在请同学们开始根据分析解题。解: 6+6-2=10(本)小王:(20+10)÷2=15(本)小张: 20-15=5(本)
答:小王买书15本,小张买书5本。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3)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甲乙两车发车时共有乘客75人,到某站时甲车增加12人,乙车减少17人,此时两车乘客人数恰好相等,两车发车时车上各有乘客多少人?
5、甲、乙两筐香蕉共64千克,从甲筐里取出5千克放到乙筐里去,结果甲筐的香蕉比乙筐的香蕉多2千克。甲、乙两筐原有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6、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这时两船乘客同样多,甲船原有乘客多少人?
和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和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和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和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5(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 1/4(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二、典型例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6
1、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提问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或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解答例题。(1)画线段图,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2)对照板演的同学,检查自己的线段图有什么不足。(3)提问:根据题意,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上半场的得分+下半场的得分=比赛的总得分。
上半场得分× 1/2 =下半场的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解:设下半场得x分 X+ X=42 2X+X=42 42÷(2+1)=14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 - 较小的数 = 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 = 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也可以利用比例的方法进行练习,还可以列方程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商店有洗衣机和冰箱共40台,洗衣机的台数是冰箱的 2/3,洗衣机和冰箱各有多少台?
2、李明爸爸妈妈每月的总收入是8000元,妈妈的收入是爸爸的3/5,李明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分别是多少元?
3、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4、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5、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数各是多少?
6、修一条公路,已修的长度是未修的 3/4,已修的长度比未修的少50千米,这条路共有多少千米?
7、公园里有樟树和柳树共420棵,樟树比柳树少 1/4,樟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
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差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差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1、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关键找出1倍数量(或说单位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方程或者比例解决问题。典型例题
1.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3/5,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5,已知女生比男生多5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全班多少人?
1、学生说思路
2、指名汇报
3、集体讲解。
4、小结方法。
巩固练习(1)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2)爸爸比儿子大27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求父子二人今年各是多少岁?
(3)商场改革经营管理办法后,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的2倍还多12万元,又知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多30万元,求这两个月盈利各是多少万元?
4、一根绳子长48米,截成甲、乙两段,其中乙段绳子长度是甲段绳子的3/5。甲、乙两绳各长多少米?
5、一套桌椅的价格是7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桌子价格的3/10。桌子和椅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6、体育馆内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3/4,篮球比排球多6个。篮球和排球各有多少个?
7、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6/10,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8、六一班男生比女生多6人,已知男生女生人数之比为5:4,男女各有多少人,全班有多少人?(多种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