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4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新年选编了四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的时期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课文后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初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目标导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8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生通过读书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 拓展”。过程与方法: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2.课前应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予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提高自学能力。4.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要注意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2.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3.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5.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6.交流平台,交流令人感动的细节和学到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

《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灯光》、1课时 回顾 拓展 1课时 《为人民服务》 2《一夜的工作》

1课时 课时习作 4单元检测 2课时 课时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方法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品读李大钊语言、行动的语句,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李大钊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体会课文中对比描写的作用。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教学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b 被捕时: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 分角色朗读。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

四、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五、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3.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4.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5.交流展示、评价。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11* 灯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 1.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加强朗读、默读,体会感情,从中受到教育,培养语感。3.抓住中重点,加以指点,重点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24)【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3、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随想、心灵的独白„„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板书设计】

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方法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能明白全文围绕课题讲了那几方面的意思;左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初知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同学们对他了解多少?(教师相机引导,初知毛泽东。)2.析课题: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的演讲?(学生自由阅读“资料袋”后回答。)3.探究主人公:据你们了解,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会令毛泽东如此敬重?(可以用课件播放相关资料,教师随机引导并补充。)4.讲明背景: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读通课文:指定6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订正。要求:达到演讲的第一步──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有一定的语气变化。

2.学会字词: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

①生字:鸿、鼎、旺、炊。

(可以点4名同学上台板写并组词,其他同学观察笔顺、字形是否正确,尤其是“鼎”字,共12画,第6画为重点。注意读准字音:悼dào 炊chuī 受难nàn 送葬zàng)②词语:固、鸿毛、法西斯、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

(可以采用互问互答、替换词语、举例子、造句等方式来理解。)

三、再读,梳理文络

1.默读,用“~~”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者自己概括出小标题批注在课本上。(可以放一段轻音乐)2.交流找出来的中心句,适当修改后,让学生板书。

四、复述课文

1.依据黑板上的提纲,同桌之间复述课文。

2.师生集体复述课文。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传统但却很有效的环节,放在课堂结尾,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又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回归到课文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二、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5)板书(死的意义)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三、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

(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学生自读全文

四、展示演讲风采

1.自选课文一段登台演讲。

(师生从声音、停顿、表情、动作等方面予以评价。)2.演讲自己仿写的片段。3.即兴拔高演讲。

(用简短的语言演讲古今中外“为人民服务”的人。)

五、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你们的汇报中,我知道了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还知道了张思德同志──我们队伍中的一员,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时候,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让我们谨记党的宗旨及毛泽东爷爷的教导,从现在起,好好掌握本领,将来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六、小结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板书设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在了解课文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深入了解教材,引导学生质疑;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27)【教学进程】

导入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学生找出的词语可能有:一尺来高、一句一句、相当长、极其简单、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找出来之后,让学生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3.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很”“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四、小结 是啊,周总理是那么的简朴那么的劳苦,他身上还有许多的优秀品质,下去找找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作业布置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板书设计】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陈设简单、食物简单

工作劳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态度认真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 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课上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小组交流,最后说自己怎样为理想努力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六、作业

下来同学之间多交流,开成文字,抄写作文。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交流平台,交流令人感动的细节和学到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交流平台,交流令人感动的细节和学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回顾令人感动的细节,小结表达方法;对于日积月累部分,教师介绍背景,学生感情朗读;课外书屋,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人物书名,鼓励课外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五、作业:

读背积累运用并抄写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jí kě wù chōu ti kǒng bù()()()()xīng wàng āi sī chōng jǐng gé bì()()()()

二、给多音字组词

jiā()xuē()xīng()jiá()xiāo()xìng()

三、选词填空。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激励 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画画。

2、所以还需要(提醒 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 警告)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3、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明 发现)这个道理。

4、参加会议的代表(持续 陆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5、这孩子的门牙歪了,要及早(纠正 矫正)。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1、近义词。

恐怖——()沉着——()茂密——()

2、反义词。

尖锐——()含糊——()幼稚——()

五、选择关联词语天空。

不是„„而是„„ 宁可„„也„„ 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1、黑板上的小猴()李文画的()马捷画的。

2、周总理()浏览一遍就算了,()一边看一边思索。

3、()浪费时间在无聊的电子游戏上,()抓紧时间多看点书。

4、那位妈妈()自己不吃饭,()让孩子饿着。

六、按要求改变句式。

1、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改为反问句:。一群宪兵带走了父亲。

改为“被”字句:。

3、看,那不是出海的渔民满载而归吗?

改为陈述句:。

4、花儿开了。

扩写句子:。

五、选词填空(6分)

格外

更加 渐渐 常常 居然 果然

1、过了清明,天气()暖和起来了。

2、久别重逢,大家()亲热。

3、妈妈说今天外婆要来我家,()外婆来了。

4、学校图书室的书,应该()爱护。

5、他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表扬。

六、成语练习(10分)

1、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成语。(4分)水中捞月()雷霆万钧()干脆利索()瞠目结舌()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5分)

(一)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1、按“灾情危急”、“奔赴战场”,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1分)

2、从“奔腾不息”、“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日夜兼程”、“气壮山河”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1)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2)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

5、朗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句话应用________的语气,读出______的气氛。(2分)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

备课人:夏维娜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会认18个生字。学生正确读写“书籍、含糊、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审阅、陈设、极其 ”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学生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行习作。

6.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拟定小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在打写中并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测生字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再读感悟,提出疑问

1、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六、打写题目:想像当时作者会问父亲什么问题的场景。用对话的形式来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三、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阅读,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打写题目: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

11* 灯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焦急”等词语。2.通过教师点拨“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会主要人物的语言,通过说话训练培养想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2.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4、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略)

6、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想像当时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时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学会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 等词语。

2、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搜索《为人服务》的相关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他们。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字词和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我想对张思德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①指名读、齐读。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

(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

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结合一种你熟悉的职业,写写你对“为人发服务”的理解。

【板书设计】

共同目标(党的宗旨)

两种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意义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教学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

3、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课文,比较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通过搜索资料,品读课文、拓展阅读,体会总理的工作作风和崇高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激发学生了解领袖事迹的愿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领全文的中心段,引发深思。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生答(略)

2、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篇课文中能找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找答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总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反映总理生平及工作生活的影像片段。

过渡:从录相中我们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党、为国、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诗人何其芳写的这篇文章,就是真实地再现总理忘我工作的情景。

2、通过课前学习,谁来说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哪几方面写这件事的?

三、自主探究“工作劳苦”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法提示:

(一)自主学习体现“工作劳苦”部分,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二)汇报交流。

2、生汇报交流,从而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过渡: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都懂得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总理工作十分劳苦,除了课文中的文字叙述,还有一处能体现总理工作的情境。那就是课文插图:

3、出示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给这幅插图添一句旁白

过渡:以上我们通过重点词句和课文插图,体会到总理工作十分的劳苦,身为一国总理,他的生活又怎样呢?

四、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法提示:

(一)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可采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也可创新性的选用学习方法,自主设计板书)

(二)汇报交流,展示板书。

2、生汇报交流,展示板书(略)从而体会总理生活十分简朴。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亲眼看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么让我们带着无比激动,难以平静的心情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五、读文悟情,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字幕(七、八自然段)师配乐范读。

2、生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师导读:作者亲眼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于是在回来的路上——(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导:由一夜的工作,想到总理无数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心潮澎湃,他想让世人都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位好总理,因此——(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4、生领读,合作读。

5、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把这句话改为设问句:“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

6、师:的确没有,当年总理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决定降半旗一周表示沉痛哀悼,这时有些国家的官员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不降半旗,而中国的周恩来去世却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这样回答的:“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没有一个子女,却抚养别人十几个孩子;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廉洁奉公,在银行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他的话使当时在场的人哑口无言,接着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可见,我们的总理以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赢得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难怪作者会发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如此的感慨!

六、拓展阅读

七、打写题目:看了周总理一天,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 认真负责

一夜的工作 敬仰之情

生活简朴 艰苦朴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五、作业:

读背积累运用并抄写

第三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重庆大渡口志成托管辅导 大渡口革新村 ***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打“∨”。

1、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dōu dū)笑了起来。.

2、我国首都(dōu dū)临淄住满了人。.

3、楚国仗着自己国势强(qiǎngjiàng)盛,想乘(chãng chân)..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1、“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果然其中有杨梅”。()

2、“应声答曰”与“应该”中的读音都是“yīng”。()

3、“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齐国人多。()

机侮辱晏子。

4、小军性格非常倔强.(qiáng jià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ā qínwēi fēngwãi mánzhāo dài

()()()()

dào zãiǎi xiǎo

()()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不()代价了如()()完好无()

面不()()若无()()小心()()喃喃()()得意()()不动()()()居()业

四、给下列加点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A、听见。B、用鼻子嗅。

2、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大太困.了。()

A、艰难,贫苦。B、疲乏想睡。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A、消磨(时间、日子|)B、派(出去)。

4,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A、指发展前途或志气。B、长进,出落。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

(缩句)

2、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

(改成双重否定句)

3、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改陈述句)

4、只有杰奎宁才是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的功臣。()

5、虽然打电话啰嗦费时,但是要办的事情能交代得更清楚。()

6、“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是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

七、理解课文内容,连一连。杨氏之子傲慢无礼晏子反应敏捷,回答巧妙,妙又不失礼节楚王说话啰唆,令人生厌 杰奎琳爱国,能言善辩啰唆机智,会想办法,善于伪装迷惑敌人八,下面的小故事中,萧伯纳的话包含着什么意思?萧伯纳的趣答在一次宴会前的演讲中,当轮到长得很瘦的作家萧伯纳发言时,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讥笑他说:“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答到:“嗯,先生,我见到您,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这句话使他的演讲一开头就充满了机智的智慧。九,读一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杰奎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他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少校 那么,晚安,小姑娘。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

熄灭了。)“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此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

1.选段中描写杰奎琳神态的句子是道?”2.用“可以看出。3.杰奎琳说自己想睡觉的用意是什么? 4.时间非常紧迫,杰奎琳临走前还要向“各位先生”,“妈妈”道“晚安”,原因是()A, 杰奎琳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B,为了不使少校起疑心。C, 杰奎琳觉得德国佬并不坏。5.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剧中的人物。伯诺德夫人一家:德国军官:

十、读故事,做习题。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得事情。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当务之急。吴王决心已定,便对大臣们说:“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就把他处死。”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烂 乱)说一句话,于是就匆匆退朝了。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然无法安宁,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于是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蟑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 注)意。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 撒)步,所以,他有意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 晨),吴王果然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

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把弹弓,眼睛死死地盯着树上,衣服都被

露水(侵 浸)湿了,却(豪 毫)不在乎。吴王觉得挺奇怪,就问他:那位大臣故意装着仿佛才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 陪)罪道:

“刚才只顾着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怒 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你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只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的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这三个体家伙,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笑了笑说:“你讲的很有道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用﹨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划掉。

2、给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加上标点。

3、第二段中有三个括号,下面哪组词使用最恰当?()A、如果 因为 所以 B、因为 应该才是 C、虽然 但是才是

4、文中的吴王虽然有时“专横、固执”,但也是一个能“知错就改”的人。用“”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最后能够表现吴王专横、固执的句子。用“~~”画出表示吴王能“知错就改”的句子。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大臣巧妙的以的故事,使吴王知错就改,既达到了 的目的,又了杀身之祸。(2)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这个成语。还常把它与“”一起连用,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

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位隐藏在身后的。

十一、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一个职位;“六一”联欢会上,要你代表全班同学作个简短的确发言;你得了围棋冠军,请你在领奖的时候谈谈感想„„遇到这些场合,需要写份发言稿。请像根据需要,想像当时的情境,写一份发言稿,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

1、自转时间相似;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

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 :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1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1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附:板书设计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纪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备受酷刑,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恩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恩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教学目的编选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四、教时安排

1、两篇精读课文可安排4—5课时

2、略读课文可安排2—3课时

3、口语交际可安排1课时

4、习作可安排3课时(包括讲评),“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与“日各月累”合用1课时

5、课外书屋”的1课时可以开展一次班组读书会,让学生交流阅读革命题材小说后的感想。

下载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你一定能规范地写出来!(3分) bù xíng hóng wàng tì cán 恐( ) 绞( ) ( )毛 兴(......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部分(34分)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dùjìdūduyǔnnuò()()()dǐyùwǔrǔléigǔ()()()二、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负()请罪同心()力完()归赵理直气()天()地设拖()挈女神()妙算抓耳()腮三、给带点字......

    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9.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21.莫泊桑拜师 这篇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相关......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重点班级姓名课文复习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录。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父亲李大钊被捕......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诗文精粹 8、三打白骨精(新增) 1、《三打白骨精》本文通过记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

    2014(原创)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

    普育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 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共30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0题,20分) 1.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