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0.石头
【一年级科学教案10】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10.石头
教学目标:
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
二、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
(一)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塑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
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
(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
板书设计:
《石头》
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布料
【一年级科学教案8】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8.布料
教学目标:
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教学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活动过程。
(一)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3、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
(二)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
板书设计:
《布料》
布料是一种常见材料。
布料的特点: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1课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3.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4.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4.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3.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4.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第二单元 动物
第1课
我知道的动物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它喜欢()
它的眼睛()它爱吃()
它的鼻子()它住在()
它的耳朵()它的胆子()
它的嘴巴()它走起路来()
„„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第2课
校园里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地观察校园或某一环境中的动物,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进一步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认识昆虫(或其它某一类动物)的特征。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观察动物的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比较准确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记录观察情况;能清楚地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几种动物,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而且它们无处不在,在我们校园里,也有着很多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第二课:校园里的动物。
二、新授
1.观察动物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识有哪些动物,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
学生凭记忆画完动物,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后,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主人公一起对阿静和奇奇画的动物——蝴蝶和蚂蚁进行评价,进而同桌互相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观察的不足。
思考,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认识它们呢?
教师启发,讲解。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明白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步骤。2.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寻找和观察蚂蚁。(1)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2)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3)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②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4)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 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5)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6)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2、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3、学生自主研究。
三、教师课堂小结,布置课后继续研究蚂蚁其他有趣的行为或习性。
第3课
观察一种动物
教学目标
一、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课堂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第4课
给动物建个“家”
教学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3.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第5课
观察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并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以及养鱼时的注意事项。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的能力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鱼的特征的兴趣,懂得照顾金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鱼的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只桶,里面装的会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描述一下,但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以及它独有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猜一猜是什么。
⒉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这位小朋友?
(二)学习新课:
⒈ 识鱼(发第一条鱼)
⑪
提问:领到鱼,你们会怎么观察?
小组分配任务(合作):仔细观察金鱼,把金鱼简单的画下来,并标上鱼的各部分的名称。其他的同学每人观察鱼的一个部分,看看这部分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并做一些简单的记录。
⑫ 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⑬ 各组展示说明
⑭ 结:通过观察知道金鱼的身体有鱼鳞,用鱼鳃呼吸,靠鱼鳍运动,生活水里。
⒉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⑪ 第二条鱼
想不想再有一条鱼,如果再给你们一条鱼,你们会怎么做?(发鱼)
先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两条鱼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⑫ 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⑬ 组汇报
⑭ 结:通过观察比较知道鱼的身体都有鱼鳞,都用鱼鳃呼吸,都靠鱼鳍运动,都生活在水里。
⑮ 赏各种鱼的图片
⑯ 面就从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观察研究。
⑰ 组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⑱ 组汇报
⒊
设计鱼的家
⑪ 鱼可爱吗?想不想带回家?首先得给鱼设计一个家,讨论讨论,简单的画一画,了解一下需要哪些材料。
⑫ 生设计
⑬ 组间交流
⒋
养鱼须知
⑪
大家都知道养金鱼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讨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⑫ 生讨论
⑬ 组间交流
⑭ 结: 养金鱼要勤换水,水要事先放几天;隔几天喂一次食,每次少喂一点;将金鱼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⒌
课后任务
刚才同学们也提了很多课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大家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后养鱼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观察。
第6课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1.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2.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上标上④号,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纸风车(本站推荐)
【一年级科学教案3】第一单元空气:3.纸风车
教学目标:
1、能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
3、愿意倾听、分享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
4、知道人类如何利用风车技术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教学重点:通过使纸风车转动起来,体验空气能流动的特点。教学难点:能看图制作纸风车,培养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教学准备:彩纸、小木棒、安全剪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几个制作好的纸风车。师:谁玩过纸风车?喜欢纸风车吗?你们会做吗?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纸风车?
二、活动过程。
1、做个纸风车。(1)指导学生看制作流程图。(2)指导学生根据图示的方法制作纸风车。(3)评价学生的作品。
2、让纸风车转起来。(1)学生自由玩纸风车。(2)了解玩法。(3)按照教科书中的玩法让纸风车转起来。(4)学生讨论交流其他玩法。
3、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1)提出活动主题。(2)小组内观察谁的纸风车转得最快,并分析原因。(3)互相观察纸风车,提出改进方法。(4)改进自己的纸风车。(5)交流让纸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并试一试。(6)总结让纸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
三、拓展活动。提出观察主题: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让学生了解风车的用途。通过观察教材上的压底图,引导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等贴在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纸风车》
注意安全 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青岛版
第一章我们一起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止于实验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规范的方法记录科学结果。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二 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6)教师讲观察叶子的方法。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在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植物的叶子画下来。(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仔细。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l.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生活问题,并尝试用科学地方法解决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比较感兴趣的玩具,如车、球等。教学过程:
一、介绍玩具,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讲解玩具的玩法和功能。
二、探究活动
(-)玩玩具,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玩跳跳蛙。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拧紧跳跳娃上的发条,将跳跳蛙放在桌上,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猜想。)3.教师演示跳跳蛙的玩法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用笑脸标志涂色个数表示记录问题个数。(二)交换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提出要求:在玩玩具时,同学们能提出多少个问题? 2.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玩具,再任意组合玩玩具 3.学生整理好玩具,集中展示问题(三)对比观察拍球游戏,提出问题。
1.找两名学生到讲台一起玩拍皮球的游戏。(教师故意将一个皮球放掉一些气,使之不容易弹起。)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拍皮球比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并提出问题。3.教师让怕皮球的两名学生交换拍球,然后谈自己拍皮球的体会。4.引发学生提问。
(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提出问题。1.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提出问题。
2.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或教科书中的插图(如彩虹、下雨、烧开水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一反思与评价
L.学生自评:算一算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强调在科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课余时间注意在校网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比一比,看谁能将自己的“小问号”和他人的“小问号”全部解决。
教学反思:
第二章我们怎么知道 第三节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
3.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学习细致的观察。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镜子、花朵、七巧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每个人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眼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想到什么好办法体验眼睛的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借助一个眼罩遮住眼睛体验眼前一片漆黑的感觉。学生戴上眼罩脚师的口令尝试完成相应的动作。
教师提出:“ 慢慢抬起你的左腿直到最高位置。”(学生慢慢抬腿,歪歪斜斜非常不稳。)“现在慢慢走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那里去。”(学生慢慢摸索,不时碰到其他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刚才看到的情形和体验。(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眼睛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保持平衡。(教师板书课题看一看。)
二、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们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让学生注意观察眼睛的外部特征,并意识到有很多附属结构,例如眉毛、睫毛等。
教师提示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相应的位置画出眼睛,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2.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眼睛除了能够直接看到物体外还有什么功能。教师借助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眼睛除了感受光线外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讲述看到的情况一——七巧板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等。(教师板书:颜色、形状、大小。)教师适时说出结论:“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让学生初步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3.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教师出示松树和松制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发现松树远看就是一个角形,近看能发现松树的松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教师借助花生和花生仁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两幅图是怎样来进行观察的。”
教师总结两种观察方法,提示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观察的方法。(学生说出其他的观察顺序。)4.怎样保护我们的眼? 教师提示学生眼睛是我们重要的观察器官,要注意保护。引导学生说出保护眼睛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总结
教师弓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出示拓展活动图片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拓展活动图片的动物图案和统计数量。
教学反思:
第四节听一听
教学目标: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了解耳朵的结构和作用。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手电筒、沙子、杯子、金属棒、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音乐《清晨》
2.教师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3.板书课题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这一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自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观察耳朵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并追问学生是如何知道的。(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耳朵的认识,了解学生对耳朵的认识程度。)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观察耳朵。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看不到耳朵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什么工具继续进行观察。
4.学生继续观察。5.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耳朵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法观察到耳朵内部。此时教师再提供手电筒帮助学生延续探究。)
三、听不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耳朵的功能。2.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4个杯子,让学生轻轻敲一下,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3.学生小组活动。4.学生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敲击不同的杯子,亲身经历耳朵可以分辨出声音的不同过程。教师通过追问"你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述自己的发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猜一帮里面是什么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3.学生展示交流成果。4.教师总结。
五、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常见的声音1比学生辨识,提出课下探究的活动指向。
教学反思:
第五节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摸感受身边的事物。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祥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摸到了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地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l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水的冷热,并用语言描述。教师总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ー谈这节深有哪些收获。
教师布置任务: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与配合;摸之前要洗干净手;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