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土壤与植物
【一年级科学教案12】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12.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记录。
3、愿意在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记录。
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在土壤生长的植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
1、师生谈话:同学们知道土壤上生活着哪些植物?
2、师生交流:土壤与植物有什么关系?
3、得出结论: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就是它们的“家”。
二、观察校园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
1、学生小组制定计划,在校园中划定观察区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1)学生小组观察划定观察区域内的植物。(2)学生描述校园中的植物。(3)学生数一数划定区域内植物的种类、数量,做好记录。(4)师生总结。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地方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校园其他地方的土壤上生长着哪些植物。(2)学生交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植物。
三、到菜地里取一些土壤放在花盆里,定时浇水,过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植物长出来。
1、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到菜地里取一些土壤放在花盆里,定时浇水,过一段时间再观察,有植物长出来吗?
2、师生共同总结,安排课外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土壤与植物》
土壤上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土壤是植物的家。
第二篇: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备课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7.土壤里有什么(第一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教材分析:
本课从土壤里有什么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1)学生观察土壤。(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7.土壤里有什么(第二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
1、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2、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3、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4、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5、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板书:
7、土壤里有什么
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无机盐等.土壤的种类(第一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材分析:本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 是各种各种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土壤的种类,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3)学生汇报。(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土壤的种类(第二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观察方法 :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土壤分有什么性质?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9.土壤与植物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植物与土壤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解释,能做到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文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植物扎根于土壤中,茂盛生长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你能说一说植物靠什么生长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吗?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1、谈话: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的资料,搜集到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各小组同学依次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3、动员学生: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搜集的最多、最好,并说出搜集的途径。
4、小组代表交流自己所搜集并整理的资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观点与发现,并适时表扬鼓励。
5、阅读资料卡,师生总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活动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师:刚才,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认识到了土壤对植物生长所起的巨大作用,你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组织各小组同学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各自的方案。(因为绝对化的几种不同种类的土壤不好收集,所以可以收集一些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教师进行演播视频:把同一种植物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入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了解不同土壤的分布及特点。也可以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自由活动: 组织小组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来赞美土壤的巨大作用。
师:通过交流我们认识到了土壤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就像母亲那样孕育着万千生命,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它吗?
(1)谈话:接下来,我们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创意新颖?设计、制作的有观赏价值?
(2)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制作剪贴报。
(3)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剪贴报。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的设计与创意。
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散文,做手抄报,制作网页等方式赞美土壤。
(四)拓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无土栽培”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无土栽培的认识。
动员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土壤与植物在新科技方面的信息,并随时带来与老师、同学交流。
10.保护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
2、知道水流作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及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通过设计、观察模拟对比实验,体会到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3、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爱护绿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三.教学准备:
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相关录像或图片、水槽、大烧杯、扁平托盘、适量土壤,适量带草皮的土壤等。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污染
1. 观看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视频。
2. 思考:土壤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土壤污染为什么会产生? 3.讨论:人们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土壤污染? 4.交流。
5.讨论:还有哪些人类的行为也会造成土壤被污染? 6.小结。
(设计意图: 抓住土壤污染的危害,引出对造成土壤污染途径的讨论。)活动二:水土流失 1.观看相关视频
2.交流: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3.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土壤不被水流冲走?
4、设计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案。
(设计意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依然要强调可比性,控制好实验的条件。)5.实施:模拟对比实验并记录。6.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流下的水的多少、状况和泥沙的多少的基础上,分析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7.设想: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可以删掉。
8.讨论:我们少年儿童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土壤污染的原因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进行讨论。)
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番茄与番茄酱
【一年级科学教案15】第五单元我们的产品:15.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教学难点: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教学准备:番茄生长视频。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它们是怎么来的?
1、教师出示番茄与番茄酱,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教师板书:番茄与番茄酱。
3、教师引出问题:番茄与番茄酱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与实践。
(一)番茄的生长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番茄是怎么生长的?
2、学生猜想番茄的生长过程。
3、教师播放番茄生长的视频。
4、学生针对视频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番茄是自然生长的。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
1、教师讲解番茄酱的制作方法。
2、教师提出制作要求。
3、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制作番茄酱。
4、番茄酱制作完毕后,教师指导学生谈体会,让学生知道番茄酱是人加工制造的产品。
三、拓展与创新。
1、教师提问:像番茄这样自然长成的东西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造的东西有哪些?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河流、房子是怎么来的,得出结论。
3、教师出示大量图片,如动物、植物、建筑物、纺织产品、家用电器等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属于人工世界与自然世界的物品。
4、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自然世界:番茄 人工世界:番茄酱
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布料
【一年级科学教案8】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8.布料
教学目标:
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教学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
二、活动过程。
(一)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
2、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
3、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
(二)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
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
3、学生分组探究。
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
板书设计:
《布料》
布料是一种常见材料。
布料的特点: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
第五篇:【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我们周围的植物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第四单元土壤与动植物:11.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与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知道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与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特征,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观察周围常见的花草树木。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教师展示多种多样的植物与图片,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使学生感受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2、小结: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征。
二、我们这样认植物。
(一)看花认植物。
1、观看图片。
2、引导观察。
3、归纳观察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观察比较花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点。
4、分组观察研究。交流发现,把比较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二)看叶认植物。
(三)看茎认植物。
三、说一说,植物生长在哪里。
1、出示植物图片:玉米、金鱼藻。
2、交流玉米、金鱼藻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
3、交流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
4、小结: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四、它们有什么不不同。
1、教师出示芫荽、芹菜的实物或图片。
2、学生观察两种植物的不同之处并汇报交流。
3、小结:外形相似的植物也有不同之处。
五、到田野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布置任务:到野外继续观察,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植物》
菠菜、柳树、月季……都是植物。植物属于生物。
(一)看花认植物。
(二)看叶认植物。
(三)看茎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