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7:5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一篇: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

班级:

时间:

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尤其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画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情境演示: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请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瞧,他来了!(课件出示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形象)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大可以缩小。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放大或缩小的形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6页的图片)

说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解疑合探: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2、教学例4(1)出示例4,请学生讨论按2∶1放大图形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然后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3)画完后,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4)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5)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试一试: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读题。引导尝试:如果要把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在小组里说一说“按3:1放大”的含义,再全班交流。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三角形的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3倍)

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尝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P58的“做一做”、P61第1题。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例4的延伸

师: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1/3。(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并课件展示。

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课件展示图形,任选一个图形,按1:2缩小画在方格纸上(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小组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发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巩固练习:P61第2题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六、作业

“学练”P23----P24

第二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1、例2。

教材简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材是新课标实行后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是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有机结合的一节课。在现实情景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感知现象

同学们,喜欢刘翔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刘翔,这里还有一张刘翔的照片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提问:老师这是在做什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形状没变等等。

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画面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图形的放大上,初步感知图形放大是整体性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指名一生读数学信息。师:观察这些数据,算一算,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说一说这里2:1中的“2”指什么?“1”呢?(“2”指现在图形的边长,“1”指原来图形的对应边长,这个比就是放大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图形边长的比)

如果要求把一个图形按3:1放大,这里的3:1表示什么? 如果要求是按3:2放大,这里的3:2表示什么? 如果要求的比是1:2呢?还是放大吗?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请看大屏幕,投影图形的缩小,老师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就表示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想一想: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如果要求把一个图形按1:3的比缩小,这里的1:3表示什么? 观察上面的几个比,你能很快的判断出哪是要求把图形放大,哪是要求把图形缩小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3、找图形的相似

投影练习九第1题。老师这里有5幅图,请你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完成填空。

指导:5号长方形是1号长方形按3:2的比放大后得到的;3号长方形是 1号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得到的。

提问:为什么4号长方形不是1号长方形按3:2的比放大得到的? 为什么2号长方形不是1号长方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得到的?

通过刚才的练习、观察,你有什么感受?(放大或缩小图形时应注意什么?)小结:看来,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不但要按照对应边的比去放大或缩小,而且每一条边都要放大或者缩小。

根据你所掌握的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在生活中还有那些事物是利用放大和缩小的?请你举例说明。

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各种举例进行分类、比较,并加以语言或动作描述进一步体会抽象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长的变化和宽的变化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倍数或比来描述,揭示放大的含义;再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缩小的含义;再通过找图形的相似,进一步体会到图形放大和缩小时,都要按对应边的比去放大或缩小。

三、模拟运动,探究方法

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放大、什么是缩小,那么怎样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1、投影例2。指名一生读题。

(1)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画图,再展示、交流。

(2)重点交流题目的第二个要求,是把哪一个图形缩小?是把放大以后的图形缩小吗?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板书: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教师归纳总结:同学们,这就是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在放大或者缩小图形时,一定要牢牢遵循这一原则——大小虽然变了,形状始终不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画图操作,初步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

四、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1.把直角三角形放大

请你运用这一原则,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吧。投影“试一试”,指名一生读题。学生独立尝试,总结归纳画的方法。

生:把三角形的底和高放大到原来的2倍,把斜边连起来就可以了。师:斜边也是按照2:1的比放大的吗?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教师小结:经过验证,我们发现把三角形放大只要把底和高按比放大,斜边也会随之放大。

2.把平行四边形放大

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三角形的放大或缩小,现在再来把平行四边形放大吧。

投影:按2: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作在练习纸上。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各种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体会收获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课探索、合作中的表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六、随堂检测:练习九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

1、例

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在方格纸上把一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略)

谈话:刚才所看的几组图片,为什么有的图片变大和变小后,看得很清楚,形状没有变,而有的图片变大或变小后,却看不清并且都变样了呢?

同学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好吗?(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教学例1。

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几组图片,有的是变大与变小,有的只是图形变大或变小,而不是数学上的放大与缩小。那么数学上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一个图形放大的例子。(课件呈现例1图)

谈话:第二幅图是由第一幅图变大后得到的,现在大家要研究的问题是: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化后的长方形图的长与原来长方形图的长的什么关系?宽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

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

说出: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宽也是2倍或变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 :1,宽也是2 :1。(板书:2 :1)

提问: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是相同的)

谈话: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那就是“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 :1”(板书改写成对应边的比是2 :1)

谁来指一指两个长方形中的对应边?再口算一下这个比的比值。

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大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放大,这道题中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放大。

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 :

1、4 :1放大,放大后的图形与题中第二幅长方形相比,会怎么样?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谈话:刚才说到的2 :

1、3 :

1、4 :1,比值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大于1)如果比值小于1,例如按对应边的比为1 :2变化,你认为图形会怎么样?(缩小)为什么会缩小?(因为1表示变化后图形的边长,2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所以图形变小了。)这个比值是多少?

(课件出示变小的图形)提问: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 :2缩小,那么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指名回答,课件演示结果)再次出现一个长方形并标出长和宽的长度,让学生试着说出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小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缩小。

2.教学例2。呈现例2,指名读题。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几件事?那么你认为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呢?(先计算后画图)。

提问: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缩小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

学生各自在课本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关注画面布局)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提问:这样方格纸上出现了3个图形,观察这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谈话: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变,例如这道题中的3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都是2 :1,保持不变。

3.教学“试一试”。

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在画放大后的三角形时,你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

谈话:画图时,你们注意到了放大后的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三角形直角边的2倍,那么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请大家量一量,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也是2倍)

提问:你对“对应边”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谈话:图形放大过程中,对应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这样才能保持图形形状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共同评议,同桌相互检查。2.做练习九第1题。学生阅读题目,自主做题。指名回答,共同评议、订正。

3.做练习九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同桌相互检查。

四、全课总结

提问:图形的对应边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放大?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缩小?在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第四篇: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课时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观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按一定倍数把各边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观察出图形各边是按一定倍数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规律。

难点: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教学过程: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认识你们,并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这节课,那同学们你们想认识老师吗?生那老师把自己的名字介绍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师;有什么问题吗? 师:有什么要求吗? 师板书:放大 师:那我来把它放大,(教师边说边把图片拖的很大,使学生只看到图片的一个局面,)怎么样,现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指导学生发现图片太大了,可以缩小一些。教师板书:缩小,然后把图片拖到适当大小。师:刚才老师的名字经历了什么?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

(1)观看主题图。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放大缩小想象,那我们现在来观察两幅漂亮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指名学生回答。

二、探索新知

1、理解什么叫放大缩小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还真多。那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怎么理解放大和缩小?

师:原来你们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看看数学上是怎样理解放大缩小想象的。

师:国庆节期间老师去重庆永川动物园拍了一张大象的照片,由于是远距离的拍摄,图片很小,现在老师把图片放大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的哪些地方变化了哪些地方没有变。这些变化的地方与我们的放大有什么关系? 生: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同学还有其他发现吗? 如果学生观察的不够仔细,教师可以把放大缩小的过程多演示几遍,指导学生从现在图形的长是原来长的几倍,宽是原来的几倍。

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吗?你对他的这个发现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问一下这位同学

尽可能地引发学生与学生的争辩,通过争辩让学生对图形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规律理解的更加深刻,如果学生在这里提不出问题,教师则作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强调长和宽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的目的是什么呢?

指导只有长和宽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图形才不会变形。师:那如果是缩小想象呢?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小组合作观察,请小组代表汇报。

指导学生说出长和宽都缩小原来的几分之几,这个图形也不会变形。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规律。现在请同学们归一归,放大缩小的规律。学生归纳,教师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询问有其他观点吗

师:刚才同学们在归纳的时候老师也进行了总结,看看老师的观点和你们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3: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讨出了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不会变形这个规律。这个结论是否真实可靠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看大屏幕,如果我要把图片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由3格增加到6格,按刚才你们得出的结论,猜猜宽会扩大为多少格? 学生猜测可能

学生回答后能够课件直观演示,师:刚才我们把图形进行扩大,那如果要把图形缩小,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你们来试着猜想一下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抽学生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可靠性验证,再次证明,我们在把图片扩大和缩小后,你们发现什

师;要怎样才不会改变图片的形状呢?

师:也就是说图形各边只能按一定的倍数进行扩大或缩小,图片形状才不会变,那我们今天研究的放大缩小现象和你们原来生活经验理解的图片放大或缩小有差异吗? 三:练习巩固

师:我们刚才理解了怎样放大或缩小才使图形不会变形,现在大家动动眼,走进小小观察室,指名同学回答。师:刚才大家已经擦亮了双眼,现在大家继续走进小小诊断室?

师:刚才同学们开动了双眼,现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动手摆一摆。

生动手实践,再抽一两名学生作业到展示台集体订正并说一说。点评学生的操作,你们动手能力真强。

刚才同学在摆的时候老师也摆了一摆,你们看看老师的这些摆法正确吗?

师: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很不错,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自己,请看大屏幕的要求,小组合作摆,请学生上台展示。师:刚才同学们眼手都动起来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完成抢答提升。

指名学生抢答完成,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完成这么多的闯关练习,这节课一定收获不少吧,你都有那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图形各边:同时放大(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第五篇: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姓名:彭英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59至60页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体验从实践中 学习的方法: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教师引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同学们都熟悉,说说他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讲讲。(课件出示)

2、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1,操作探究,理解放大的意义。出示课件,初步感知。出示图景: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3、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像刚才观看的图片放大或缩小后,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体会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规律。

1、教学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放大的意义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注意:边长,周长,发现变化规律,面积呢?内角呢?}

2、操作探究,理解缩小的意义。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交流,汇报。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试一试:长方形纸一张

(1)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方格纸上画。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坏有

(2)汇报,引导自悟自得。

2、练一练

课件出示正方体,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一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方格纸上边做边讲。

4、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5、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图片,学生按要求放大或缩小,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在生活中找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图片:第一组金箍棒图片第二组是数字书在主题图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两个目的:

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

3、2:

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至6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常发挥,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达到了目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下载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 图形放大与缩小

    第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39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官坂中心小学 林华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达到教学目标,很好地突破重难点,练习既抓住基础又有提高,整堂课学生是在自主地学习中学会知识,掌握......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参考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7例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9.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案[范文模版]

    频数与频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 2.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3.......

    第七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定稿)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 (一)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 (2)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3)补充:把照片未......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融合了“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运动及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理解的难点主要有: 一、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柴仲雄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