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因(板书)

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影响(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讲明加“后”的原因)。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谁兵强马壮,拥有重兵,谁就当皇帝,那么,这种政权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藩镇割据继续扩大。教师总结:正因为如此,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疾苦,渴望统一,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第二篇: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知道五代十国的形成和实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诗句导入、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延伸概括、比较分析,使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走向衰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杜甫的诗《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学生齐读)

引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绘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惨状。那么,这场**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让我们在今天的新课中探索出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爱妃杨玉环图)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多媒体展示天宝十大节度使图)

(二)经过:

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路线图)

知识延伸:马嵬驿兵变: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称为“马嵬驿之变”

(三)影响

自主学习:读教材,归纳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一)黄巢起义

(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二)唐朝灭亡

(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知识回顾:唐朝兴亡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唐朝兴亡过程图)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自主思考: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出五代十国的形成、实质和发展趋势 1.(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形成)

答案提示: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实质)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

3.(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四、总结延伸: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 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 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五、板书: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三篇:《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教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的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三)合作探究 安史之乱——盛转衰

材料一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 3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学习与探究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哪些。(2)简单概述安史之乱的路线。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黄巢起义——致命击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学习与探究

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五代十国——相延续 学习与探究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 3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 3

第四篇:第5课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第5课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找出并记住以下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时间、发动者、危害。五代十国的政权名称。

2、学习唐朝灭亡后中国所形成的的南北局势——五代十国时期,思考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学生掌握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8世纪中期的“安史之乱”到10世纪中期北宋建立,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时期;第二个阶段:五代十国时期时期。“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是本课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判断能力,但是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仍然欠缺。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两个重点学习内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评价任务一

一、安史之乱

方法分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1、“安史之乱”的原因(1)唐玄宗后期重用奸臣,朝政混乱。

(2)各地方镇称霸一方,不停中央指挥,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危害

(1)安史之乱从755-763年,长达8年,百姓流离失所,昔日繁华的城镇沦为废墟,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进入藩镇割据时期。唐朝虽然结束了安史之乱,但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致命打击。(2)907年,唐朝灭亡。评价任务二、五代十国

1、五代的形成

907年,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此后,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

2、十国

与此同时,中原以外还出现了十个政权,史称“十国”,他们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前蜀、后蜀和北汉,除了北汉在山西外,其他九国均在南方,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小结: 作业:课后作业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下册(2012年新编)《南方地区》教学设计1

第二课 南方地区 水乡孕育的城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共处、共进,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通过水乡美景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对家乡、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知识与技能

1.感知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2.进一步锻炼收集、分类、检索资料的能力。3.加深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领会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按自愿的原则,综合学生的学习意向,以两个探索取向组合成“探索小分队”,创造机会,让学全在质疑中求证,在求证中解决,在解决中寻找发现新问题的契机。

二、教学重点

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设想。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思路

1.以学生定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他们对水乡的了解在某些方面远多于书本的阐述,脑海 中美丽的水乡画面要远比书本上的几幅图片生动。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一些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学生,可按自愿的原则组合成 “探索小分队”。2.以内容定学法。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希望教师能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 地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甚至走出课堂,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不学”中“学”。

3.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即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已有的社会知识,并着力开发网络资源,选取和课堂教学契合的资料,如乌镇的影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老歌创新境,导入新视角。

新课伊始,通过播放《太湖美》VCD,展现太湖流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河湖沟渠密 布、良田万顷、城镇密集的区域特色景观。动听的乐曲,秀美的家乡风光,激发起学生浓浓 的乡情。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张长江流域出土的三四 千年前炭化稻谷的照片,在做相应的介绍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你能讲述这 粒炭化稻谷的历史故事吗?”学生一脸惊奇:一粒小小的炭化稻谷,竟然也牵动着历史?一 位教育家说过,抓住学生的心,就抓住了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过讨论完成信息的交换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设置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思维障碍,有效地 启示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自然条件在太湖流域家农业发展史及后来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凸显新理念,力促学生发展。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场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温床和沃土。

傍水而居的区域自然条件,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乡古镇周庄的自然人文风景,按常规处理,以学生观看来获得体验、感悟为主。这样做亦可达成教学目标,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因为水乡少年们对这些镜头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之所以观看,完全是为了敷衍老师。处于这种心理态势下的思维活动会求异求新吗? 教师在此又出新招,在“研究小组”充分研究了事先收集的水乡古镇的各类资料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就这段影视资料介绍水乡古镇里居民的生活。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会竭尽所能,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做了介绍,甚至模仿《正大综艺》就某些镜头向全班同学设问,课堂的参与度远远超过教师“独裁”下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且思维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3.反思大发展,引发新争论。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创造的课程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让贴近学生的经验、生活进入教学过程,可使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在学习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时,教师组织了“你身边的变化”的小讨论,旨在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太湖周边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大变化。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水乡富裕乡镇的照片,最后教师点明,正是母亲湖──太湖的巨大奉献成就了太湖周边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当学生沉浸在对太湖深深的感激中时,教师讲述了亲眼所见的太湖实景,当教师叙述到太湖湖面被一层绿油油的油漆似的蓝藻所覆盖,并且发出阵阵的恶臭,严重损害了太湖的旅游形象,而这些蓝藻是由于生活垃圾、工厂的生产垃圾往太湖中乱排造成的。接着又充满激情地反问学生:“太湖的子民就是这样回报母亲湖太湖的,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镜头对视觉和情感的反冲击力使得同学们议论纷纷,竭尽所能地为太湖的将来出谋划策。这个课堂高潮的出现,充分说明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充分挖掘蕴藏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舞台,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生成等理念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4.发现新问题,激发新思索。

在区域自然条件的作用下,经过人类三、四千年的智慧累积,水乡的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感悟和探究,学生对此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到此,课堂教学无论从时间还是形式上来说,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下课铃声不代表思维的终止,而应是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教师此时可引发学生新的困惑,亦可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我们应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认识到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利用它。课堂的主要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一个在解惑后能让学生“生疑”并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那才是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现代课堂。

六、课堂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

在高唱“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今天,教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是指导者的责任。面对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尚不完备的初一学生,如果只是轻描淡写地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至于到哪儿去搜集,怎么搜集,则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据了解,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时间、学习能力等原因,根本无暇顾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假搜集、假发展、假课改。作为教师,应事先为学生列举几种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并给他们充裕时间、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总之,教师应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

2.理念不是行为,需要转化。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只有我们去认真地研读、揣摩,直至融会贯通,并以我们的智慧,创造性地把他们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取得理想的效果。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2016新编版)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 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练习题及答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了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讲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 一、吃透课标,整合教材(一)落实课标,确定教学主题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课堂教学设计 肥西金牛初级中学 孙启明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鉴真......

    第5课《黄河颂》学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二)能力目标:1、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5篇范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展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合影图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营造课堂氛围。 56个民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 (精选)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孙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