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活中感受音乐——《音的强弱》教学案例
在生活中感受音乐——《音的强弱》教学案例
一、设计背景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个人生活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二、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海浪声)
生1:我听到了水的声音。
生2:我听到了海浪的声音。
师:你听到的海浪声有变化吗?
生:有变化。海浪声有大有小。
师:第二次聆听音乐时,请你选择一种颜色用线条在纸上表现出你对音乐的感受。行吗?
生:行!
(播放第二遍音乐同时学生用线条在纸上表示,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说说你的海浪是怎样变化的?
生:我的海浪有高有低。(教师在学生画出的海浪线条上依照线条的走向注明强F、弱P)
师:海浪的高高低低也使我们听到了音乐有了变化,大浪袭来时,我们用力度记号强F表示,小浪卷来时我们同样能用力度记号弱P来表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能用线条来表示海浪的感觉,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呢?
生:老师,我们带了塑料袋,可以用吗?
师:当然可以呀!我们来试试!塑料袋可以有哪几种玩法?你能让你的声音有强有弱吗?
生:可以揉、搓、甩……
师:让我听到海浪的声音,好吗?
(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表现)
师: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现吗?让老师再惊喜一下吧!
生:老师,我们能不能用报纸来表现一下?
师:当然可以呀!
(学生用展开的报纸当成是海浪,在音乐的起伏中海浪也在变化着)
师:你们的表现真形象,我觉得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乐器,你能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生:人也能做海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次按座位起立坐下起伏滚动,形成一片人的海浪)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强有弱的声音,你能找一找吗?
生1:打雷的声音是很强的(轰隆轰隆)。
生2:下小雨的声音是很弱的(沙沙沙)。
生3:妈妈发脾气的声音是很强的。
……
师:你喜欢力度强的音乐还是喜欢力度弱的音乐?
生1:我喜欢强一点的音乐。
生2:我喜欢有强有弱的声音。
师:音乐中有了强弱这两个因素,音乐才更有生命力,更动听,下面听到的音乐里,请你仔细聆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生1:我听到了有强有弱的力度变化。
生2:我感受到了震撼!
……
师:播放一首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再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1:我感到很美的!
生2:我感到我一下子安静了!
……
三、教学反思
《音的强弱》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在生活中找寻与音乐相关的声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了两个基本教学理念:其一,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其二,音乐中的生活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音乐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引导学生理解音的强弱这一环节上,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身边的各种音响,并加以模仿,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别人合作获取知识,整合信息。
其次,音乐中的生活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要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使他们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响起来。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帮助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表现,自己去创造音乐。
第二篇:《音的强弱》教学反思
音的强弱是国家课改教材音乐第二册第5课中的内容,我将教学流程分为三块。第一块: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块: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块:唱一唱,表现强弱,在第三块中,我这样做:
“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学生寻找,然后举手发言)
“那我们能不能用具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方式)
“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敲一敲,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
(学生寻找,拍拍,敲敲)
鲁迅曾说:“纸上得来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建构主义也告诉我们: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有得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本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得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表现——探究——体会音得强弱,特别是上述描述的环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探究中,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在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在不断反思。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这便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与收获。
第三篇:《音的强弱》教案
教学内容:
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感受与分辨音的强弱。
2、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3、通过音乐游戏训练学生对强、弱音的分辨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的强弱知识处理歌曲。学情分析:
音乐课上,学生特别渴望老师与他们亲密无间,所以,师生交流的密度要大,要有自主学习、自我表演的并且人人均等的表现机会,学习机会,本课采用探究式、引导式、启发式等教法,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理念:
1、重视音乐实践,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充分感受音乐,设法走进音乐。
2、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音乐问题生活化。
3、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教具准备:
鼓、碗、碟、筷子、饮料瓶、大米、黄豆、塑料袋、纸、强弱卡片、音乐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中间都有碗,碟,筷子,饮料瓶两个,黄豆,大米。(设计意图:营造一种神秘好玩的氛围,让学生萌发出学习音乐与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一走进课堂,改变传统的秧田式的坐法,以小组就坐,更便于合作与互动。〉
一、组织教学 相互问好
师:今天大家见面都很高兴,让我们相互问候一下,老师敲鼓,学生随鼓声节奏拍手,鼓声一停便和邻近问好,要求要不断换伙伴。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礼仪,训练学生的听觉及节奏韵律感,培养合作意识及做人的礼节。)
二、活动实践 引出音的强弱 找一找:
师:你身边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 生:寻找,按教师的节奏去发出声音。师:请你找到与别人不同的声音。
生:变换不同物体敲击,体会音色的变化。想一想:
师:生活中都有那些声音?
生:窗外的风声、下雨时的雷声雨声、鸟叫声、狗叫声、跺脚、走步声、手拍掌,捻指、翻书、扇风、拍腿、闹铃响声、嘴里发出的声音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让教学“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导入强弱的辨识与体验: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面前放着很多东西,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生:能。
师: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看那个小朋友的办法多? 生:<积极发言>。
师:我们的本领真大,创造了那么多的声音,在老师这儿有一只大鼓,谁愿意上来让它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生:<让鼓发出强和弱的声音。> 师:这些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让一只鼓发出了那么多不同的声音,但老师对其中两种声音最感兴趣。<示范强弱两种不同声音>谁听出来了,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
三、直观形象 感受音的强弱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灵敏,但是在音乐王国里,我们把它取名为强音和弱音,他们还有两个小符号呢!<取出f符号用强音读f,f,p符号用弱音读p,p,〉你猜猜,哪个记号是强音记号,哪个是弱音记号? 生:f是强音记号,p是弱音记号。
师:被你猜中了,你真聪明,我们把“f”叫做强音记号,“p”叫做弱音记号。<出示卡片> 师:我们能不能在这些东西中选一样自己最喜欢的,让它发出强音和弱音?<请两个小朋友示范>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题目是《大雨和小雨》,可就是少了大雨和小雨的声音,你能想办法自己动手做两件能发出大于小雨声音的乐器来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动手做吧,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生:<把黄豆和大米分别灌入两个不同的饮料瓶中> 师:大家都做得非常快,做好的小朋友可以动手摇摇,听听你的乐器能发出多棒的声音?
生:<让自制的乐器发出声音> 师:瞧,很多小朋友都做好了,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手中的乐器,你来试试,你的乐器能发出什么声音? 生:<摇装了黄豆的瓶子> 师:哪些小朋友制作的乐器和她一样的,就把你的乐器举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生:<齐摇黄豆瓶> 师:那另外一个乐器能发出什么声音呢? 生:<摇装了大米的瓶子> 师:有没有和这两个不同的乐器呢?
生:<各自展示> 师:张开你灵敏的大眼睛。看见了吗,在每个小朋友的凳子上都有一个f强音记号和p弱音记号,现在把它们分别贴在你自制的乐器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准,让我们一起试试。
四、创编小故事 体验音的强弱
师:其实强弱之间是有很多变化的,只有细心灵敏的小朋友才会体会到声音变化带给你的快乐。让我们用自制的乐器来讲个《大雨和小雨》的故事吧,可你们得想一想,大米瓶和黄豆瓶,哪个适合给大雨伴奏,哪个适合给小雨伴奏? 师:天阴阴地,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生轻摇沙球>慢慢得雨越下越大,<重摇黄豆球>小树苗张着嘴巴尽情地喝着雨水,饱了饱了,雨公公,请您慢慢停下来吧,雨小下来了,慢慢停了,<轻摇沙球,越摇越轻>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播放“大雨和小雨”的歌曲音乐)
师:我们不仅能做乐器,还能用它来讲故事,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自我制作的球的办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与人的分工、合作和交流,使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五、运用音的强弱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音的强弱,每首歌都要按照强弱规律去演唱,如:2/4拍应该是强弱,3/4拍歌曲应该是强弱弱,才能使歌曲动听。下面就来为歌曲按强弱规律去伴奏。生:齐唱《小鼓响咚咚》
师:这是一首3/4拍歌曲,3/4拍的强弱的规律为[强
弱
弱]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范一起边唱,边用强、弱、弱为歌曲伴奏。
师:带来《小雨沙沙沙》和《小白船》音乐课件,请同学们创编节奏伴奏。生:表演。
(设计意图:把理论知识运用了歌唱教学中,让学生唱好歌,这是音乐教师最重要而又最艰巨的任务。)
六、小结
在本课,我们不仅知道了音有强弱之分,而且还能模仿、表现音的强弱,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高兴,今天这节课到这就结束了,让我们踏着音乐快乐的走出教室。
第四篇:(一年级)音的强弱-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学习音的强弱,通过听、唱、做、练等感受力度变化,懂得音乐中强弱变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音的强弱”这一课是音乐八个要素之一“力度”的第一次出现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从大自然寻找强弱不同的声音。用具有度对比的乐曲欣赏导入音乐。教具:
1、钢琴
2、投影仪
3、电脑
4、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听音乐进教室并师生互相问好。(用唱歌形式互相问好)
2、复习歌曲《铃、板、锣、鼓》,并请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3、新课 :结和教材11页图示,让学生回答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强、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弱? 1)放鞭炮。强 2)说悄悄话。弱
4、看多媒体课件听辩二首乐曲; 1)《摇篮曲》 2)《大刀进行曲》哪首乐曲表现的声音强、哪首乐曲的声音弱? 生答:1)声音弱 2)声音强。
教师总结:我们在大自然听的声音有强有弱,音乐中的音也有强有弱。
5、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听火车由远处驶来,又渐渐远去的声音。
提问:火车由远处驶来时声音的强弱是怎样的,火车渐渐去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火车驶来时声音是由渐渐到强的,火车远去的声音是由强渐渐弱的。)板 书:<---音乐要渐渐强起来。(力度记号:渐强)&---音乐要渐渐弱下来。(力度记号:渐弱)
6、让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强弱变化的声音。如:飞机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汽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7、用< &这两个记号拍以下节奏。
1)请同学用< 拍以下节奏 ×× × ×× × 2)请同学用& 拍这个节奏 ×× × ×× × 3)再请同学们用< &拍 ×× × ×× ×(渐强)(渐弱)
教师给予评价并示范正确的拍法。
8、通过语言练习。
教师读:小河流水 生:×× ×× 按< &读四遍,哗啦 啦啦
可边读边拍手,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做出渐强渐弱,控制音量。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词,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力度的变化。
如:一生问:小 雨 小 雨,一生答:滴嗒滴嗒; × × × × ×× ××
9、通过音色对比练习。
用打击乐器铃、板、锣、鼓按“<” 和“&”的变化敲出以下节奏 四二拍 × × |× ×|×× ×|×× ××|×× ×‖
10、模唱练习:(用声音感受和表现力度的变化,又达到练声的目的)师唱:四二拍 53 13 | 5— | 火车开来 啦
生唱:5 5| 5-|5 5| 5—|5—|| 呜呜呜 呜呜 呜
(4、5小节上有连音线和<记号)54 32 |1—|1 1| 1—|1 1| 1-| 1-|| 火车开走了 呜呜 呜 呜呜 呜(6、7小节上有连音线和&记号)
11、课堂小结:(由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什么新的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表示渐强 & 表示渐弱 教师总结:这节课通过唱、读、拍、奏等不同方式的力度变化的体检,使同学们对音乐渐强、渐弱的变化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
12、布置作业,下课,用唱歌的形式师生再见,听音乐离开。
第五篇: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白桦林好地方》教学案例
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在生活中寻找音乐
——《白桦林好地方》教学案例
教学理念:通过学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激发孩子们回忆童年的快乐生活。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让孩子们多观察身边的人和景。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觉、表现、创造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唱新歌的兴趣,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教学目标:
1、能用稳定的节奏,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2、尝试为歌曲编创歌词,指导学生编创赞美自己学校(或某一地方)的歌词唱一唱,体验创编的乐趣。教学重点:
节奏稳定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熟悉节奏,并能根据旋律创编歌词。教学难点:
掌握“f”“mp”在歌曲中的演唱,准确唱准两拍的节奏。并能创编歌词。教学过程: 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曾经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请你们猜猜是哪位同学?并让他来讲一讲,告诉同学们这是在哪个地方留下来的回忆。(本课首先回忆同学们童年时代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或景色?所以在上课前我收集了所上班级部分同学的照片,并让他们讲当时照照片的情况)
师:这张照片是谁?(大屏幕上出现同学照片,一开始都互相猜到底是谁,气氛热烈)
生:黄奔(好小啊,几岁的?)
师:大家都猜到了,这是黄奔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他给我们说说这张照片在那里照的,看到这张照片你想到了小时候的哪些事情?
生:(自己介绍)大家看到背景都很熟悉。这张照片在我四岁时我妈妈带我到海上世界玩时站在鲜花前面照的,因为我小时候很喜欢花,每次我哭时妈妈就带我看花我就很开心。然后告诉我鲜花是不能摘的,一摘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所以我小时候的照片很多都有鲜花。
生:(哈哈大笑)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要爱护植物„„)......师:在加拿大有一片美丽的白桦林,那里留下了许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白桦林,追寻他们曾经留下的美好回忆。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因为照片是孩子们在三、四岁时照的,跟他们现在有点不同,学生在猜照片时气氛热烈,照片上的同学在介绍时也很开心,同学们都很放松。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始了新课)
三、新授:
师:先来听一遍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从歌曲的情绪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师:(再听)歌词描写了什么? 生:有山、有湖、有动物 生:有峭壁,很美。
师:“蓬得得蓬蓬”是什么意思
生:“蓬得得蓬蓬”表现了人们远去时的脚步声。师:请同学们模仿一下 生:„„
(这时候老师重点解决强f、与中弱mp到弱p的对比,为后面解决重点做铺垫)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师:欢快的旋律,美妙的歌词,老师从同学们的眼中能看出你们都很想学会这首歌曲,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试唱曲谱(强调节奏的稳定)
„„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唱歌曲。(随音乐学唱)
师: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一句,唱一唱!(跟唱对的同学学唱)
师:不仅要准确演唱,而且要有感情的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注:强调力度记号的唱法和最后一句:脚步远去时渐弱的唱法。
有感情的完整演唱
师:同样的一首歌曲,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也许表达的情感会是一样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师:这首歌曲我们如果将欢快的情绪变成优美、抒情的情绪来演唱,一定会别有一番感觉!请同学们试一试唱一唱
(歌曲只有1 2 3 5 6五个音组成的自然小调,旋律较为简单但朗朗上口,歌词的描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间,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同学们从渐强到渐弱的模仿也做得很好)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三:创编歌词
师:歌曲唱出了加大拿小朋友对白桦林美好的回忆和热爱。那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发?
生:可以唱一唱我们的家乡 生:可以唱一唱我们的学校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根据歌曲的旋律创编歌词,老师这里编了一首,仅供参考:大鹏湾好地方,深圳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航行。这里风光真好,我将要再回返„„
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创作)
生:欢乐谷好地方,孩子们的乐园,那里有摩天轮,自由旋转,我们玩得好开心,我还要回来玩,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小组跟音乐演唱)生:xx小学好地方,学习的乐园,这里有好同学,自由讨论,这里环境真好,我永远记得她,蓬得得蓬蓬,蓬得得蓬蓬„„(小组跟音乐演唱)师:同学们编得很好,唱的歌声也很动听,师:美好的童年为我们的一生奠定下了难忘的基石,带着美好的回忆我们一天天的长大,让我们伸天双臂、敞开胸怀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在歌曲的曲调上创编歌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热情。小组的创作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创编完词后唱自己作的歌又是另一种感受)
案例反思:
一.以身边是鲜活事例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体验音乐审美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自于身边的生活,音乐,根植于我们的身边的日常生活。大自然里原本就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小猫小狗互相追逐的叫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河水潺潺的流动、微风轻轻的吹拂树梢、雨水的滴答、小鸟清脆的歌唱、街市人群的叫卖„„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声音或者韵律,组成了音乐的世界。它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表达。
学问,存在于生活中,它就在身边。对音乐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经验,感受亲身体验过的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感受到音乐。使他们了解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服务生活。这与发现教学法的思想一致,与建构主义思想一致。
对于小学生来讲,社会阅历浅,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引导他们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或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充分挖掘学生的经历,对其进行放大、细化、精确化就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游戏、旅游,找出彼此熟知的生活环境,共同的生活经历,引起学生的共鸣,为音乐学习、探究发现奠定基础。这也充分体现乐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乐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要对这一环节下足工夫,设计得当往往能收到则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在探究发现享受音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兴趣何来,来自教师的引导,来自对音乐趣味的发现。世界上最有趣的是莫过意外,从日常视而不见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事物,新的意味。音乐也是如此。如何做到这些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构建去发现音乐与生活相联系的趣味,特别是于自己熟知的世界的关联,使学生不断感叹“原来这么简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全新发现种感到兴趣并且发现新的收获,使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征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音乐思维品质乃至思维本身都有极大的好处。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它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发现,摸索。它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并感受到成就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崭新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自主学习是自主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一种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需要学生的感悟,感悟最好的办法就是密切联系生活。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在活动中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形式、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成功体验,形成自主意识。
不仅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很强的可唱性、可听性,使学生从想听、想唱到爱听、爱唱。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
三、强调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音乐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南山区中小学教学案例
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音乐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学生的创造于参与,创造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音乐、创造音乐。音乐创造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童心、童趣出发,着力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势和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表现手段,即兴设计、即兴排练、即兴表演,不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刑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师应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音乐的丰富内涵,并加以概括和提炼,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身边的各种音响,并加以模仿,并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是自己思考出的新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不断走向新的高度,感受到新的音乐。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感受,获得音乐与情感的共鸣,这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联系生活,挖掘生活,探究生活,感知、创造音乐应成为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