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时间:2019-05-12 17:3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一篇: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理论之间有着相似性与内在的一致性。这些是在儿童早期在观察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存在于在大脑中的原始性的表象与思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儿童在学习某知识前,就已经从生活中形成了对某知识的表象认识。因此,《课程标准》要求: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要注意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

下面,由《角的认识》一课,来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先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角,开展找“角”活动,尽可能多说出身边角的名称;然后再手工制作一些“角”;最后总结“我们认识了角”。这堂课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这样堂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本身具有严密逻辑性、高度抽象性、高度概括性,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教学引入充分唤起了学生的惊奇感和疑问心

古希腊有“学问自惊异开始”的说法。“学问”一词,在希腊语中就是惊异、奇怪之意。日本教育家小原国方认为,怀疑、惊异是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那种对任何事物都感觉迟钝,些许怀疑都没有,不起任何惊异之念的人,是没有资格进入学问领域的人”。

三、体现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该学习内容的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对 “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感知,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它,但对它却没有认真观察、思考过。对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只是表面的感知,但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更说不出它们的特征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改造,使学生从经历过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角、认识角,在“找角――摸角――创造角”的一系列活动中感受角的内涵、角的大小以及角大小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全员参与,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活动中探索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入手,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引导小学生借助图象、实物、符号、音响等形象材料,促使学生进行分析、综合。采用教具、学具、实物等直观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形象思维的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总觉得以往的一些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有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弊端。因此,我把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实验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说明我虽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理论与实践仍有差距。另外本课例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五、教学环节有序、流畅,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迁移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要环环相扣,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不断建构新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

1.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精当的层次序列。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会深刻把握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善于利用能够揭示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巧妙组织教学素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运用。能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流程,精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空间,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得到发展。

2.在教学关键处质疑,引起深刻的数学思考。一节数学课能让孩子感到思考的欢乐,让思维像欢快流淌的小溪,而且是水到渠成,悄然无痕。数学老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关键处质疑,使学生有安静思考,有激烈争辩,让思维跌荡起伏、螺旋上升。

3.在教学难点、重点处,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思考的发展服务。电教手段的巧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思考和感悟。

六、动手实践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学生动手实践,恰好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落实。课堂采用操作的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动手折角,玩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方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在不同方法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体现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结合,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第二篇: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年级组王金芸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中,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两点:

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

二、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

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

(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

(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

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其次用估算检验。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

(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

(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

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2)消。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如+3与-3)对消,减少运算步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简便运算,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能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

第三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隐性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换词、质疑,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1、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字,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如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抓住其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读了此句,你有什么疑问?”很快,几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老师,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丰碑呢?”我连忙因势利导:“问题提得好,肯动脑筋。”继而向全体学生:“身体怎么会变成丰碑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下,同学们都紧锁眉头,陷入沉思。几分钟后,我又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更活跃了。有的说是由于大雪覆盖;有的说是军需处长坐在那里,很像一座丰碑-----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引导:“作者是不是只写军需处长的身体呢?如果不是,又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将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联系在一起: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身体成丰碑,实质上是写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二、联想、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的思维也就具有创造性。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余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狼可能会有几种结果?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饿死了;有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而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狼吃掉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具有独创性。想象的这个结尾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中心思想。又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时,可让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我肯定了这些都是救人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并引导学生领会砸缸之所以是最好的办法的原因。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演示、看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

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中“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一句里的“掠”字,就是机翼贴近山峰很快地飞过去的意思。但用文字这样解释,学生还感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掠”字的意思,我先做示范演示,然后要学生将书本立起来做山峰,以手掌做飞机,做一做“掠”的动作。这样学生对“掠”字的意思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会很快地领悟。又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里的“滚、扑、撕、咬”这四个字,学生不易理解,感到抽象。为了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也模仿做这几个字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对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能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全面深刻。如“看图学文”《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全面的理解: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哪些风筝已经飞上了天?哪些风筝将要飞上天?它是怎样飞上天的?当西边的天空飞来一架飞机时,放风筝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当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看图上各种风筝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他们仔细看图上表现“举、拽、收”等动作的细微部分。通过看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不仅扎实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总之,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强烈的意识,睁开慧眼,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引导学生认识角.doc

•学生认角巧引导

•克东县金城乡明德小学李继伟

•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这样一项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

• 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所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它们区分好,即使是教师用三角板反复演示,学生还是记不好,易混淆。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最大的收获,我创编了以下的歌谣:

• 我认识三种角

• 直角,钝角和锐角。

• 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 三种角不可少,• 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 这样,以儿歌加律动的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点滴。

1.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2.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3.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4.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4.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4.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4.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下载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执教《角的认识》一课,看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