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周长》教学案例(xiexiebang推荐)
什 么 是 周 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 学 案 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图片5张、光盘、书、形状不规则的照片。
学具准备:卷尺、彩笔、直尺。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1、情境导入
师:美丽的秋天来了,热情的秋姑娘又给大家寄信来了。在信里,秋姑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信封来看看吧!(学生掏出树叶)
师:原来秋姑娘给大家寄来了片片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啊!同学们喜欢这些树叶吗?(喜欢)想不想把它画下来?(想)那就请你赶快拿起彩笔,用你灵巧的双手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把它的形状给描下来吧!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秋姑娘也给我寄来了几片大树叶,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呢?老师现在要找三位同学到前面描,其他同学就在自己的白纸上描出树叶的形状,描好的同学就用姿势告诉老师。
2、导入课题
师:老师看到有很多同学已经用姿势告诉老师他描好了,这三位同学也描好了,你们能告诉同学们自己的描法吗?请你在介绍时,用笔指着,给同学们说清楚你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生介绍描法)
师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同学们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刚才我们描树叶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这个数学问题是什么呢?下面,就请这只勤劳的小蚂蚁告诉你吧(课件演示小蚂蚁沿树叶行走一周的过程)原来,刚才同学们描的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一些有关周长的知识。板书:周长。
3、认识什么是周长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描树叶,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个个都是画画高手,那同学们会一笔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出示“练一练”第1题)这些图案就在咱们课本的45页,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打开课本看第1题,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描下来,咱们比一比,看谁描的又快又好!描好的同学可以给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谁愿意到前面来描呢?(描完后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几位同学已经描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的描法。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在描的时候,其实都是围绕图形画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就把它叫做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然后同桌结合自己描的图案再互相说一说。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
1、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光盘)问:它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圆形)你能指指的周长吗?(指对的同学得到光盘)
2、这本书谁看过?问:它的封面是什么图形?这个面的周长谁来指一指?(送书给同学,以示鼓励)
3、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形状特殊的照片,谁能摸摸它的周长?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周长,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就是黑板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现在,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的物体的周长吗?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互相找一找,摸一摸他的边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物体的周长,然后也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教室、墙壁等的周长)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找的结果?允许学生边说边指。活动三:量一量
师:大家找到的可真多!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而且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秋姑娘已经给我们带礼物来了,我们该给她回赠一件什么礼物呢?老师有一个建议,天气渐渐变凉了,我们给爱美的秋姑娘定做一顶漂亮的帽子吧!可是,要订做帽子,我们得先知道她的头围,头围指的是哪里呢?请你先摸一摸自己的头围吧。搞清楚了吗?现在老师来当模特,谁能估计出老师的头围大约是多少厘米呢?
师:估计的准不准呢?下面,谁愿意来量一量?(找同学测量)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测量结果,你能估计出你的头围是多少厘米吗?(生自由发言)
师:下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咱们比一比,看那一对同桌测量的最快、最准。(测量完后交流)活动四:算一算
师:看来,同学们的头围大约都在 50cm 左右。同学们会测量头围了,下去以后,同学们也可以互相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同学们,我们的头围、腰围都是圆形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那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出示“练一练”第2题)
生:不行。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和刚才一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他们的周长。(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交流。活动五:考眼力
师:同学们,在秋姑娘写给大家的信中,还有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秋姑娘说得等到大家解决完最后一个问题,她才能送给你。下面,请同学们往这里看,(课件出示“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先自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演示。活动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周长
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的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在设计这节课时,依据课改理念和教参中的教学建议,结合教学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和考眼力这几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愉快的接受新知,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过分追求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愿撒开手让学生大胆去学,一直是我的弱点。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说、大胆的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发展。因为有了这一理念,今天在做课时,我抓住重点放手让学生来说、来动手操作,可能是因为放的太开的缘故,所以教学时间把握不是太好,没有能够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在备课时未曾预料到的;今天我的第二个失误之处是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估计物体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都是二年级时学生学过的知识,但可能是时隔太长的缘故,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的比较厉害,这也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再就是今天我使用课件是泊来品,所以用起来不是太得心应手,这也是教学时间延误的原因。仔细想来,今天上这节课,让我有三个没想到:一没想到教学时间不够用;二没想到学生会不合作(因为我安排有同桌合作量头围的活动);三没想到测量学生会有问题。
总之,今天上这节课,我以组织数学活动为主展开教学,但因为班级大、人数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活动时不好操作。因此,上完这节课让我感到,虽然我的设计很完美,但是完成却不太好,这也给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我还需继续努力,灵活把握教学机制,在备课时还应再考虑周到些,争取把课上的更完美。
第二篇:周长教学案例分析
《周长》教学案例分析
随县小林镇中心小学 李秀金
【教学片断】
1、建立“周长”概念
A.今天咱们课堂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朋友——周长。(板书:周长)
“周长”朋友的名字里面体现了他的特点。谁认识这样朋友?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看看书本怎么介绍的,翻开课本41页,读一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通过书本和同学的介绍你了解“周长”这个朋友了吗? B.质疑“封闭”(学生解答:头尾相接)小结:所有线段、曲线首尾相接才是封闭图形。
2、感知身边的周长
A.“周长”朋友就在我们身边 a.钟面的周长在哪?指一指,摸一摸。
b.圆柱盒底面的周长在哪?„„(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
c.树叶的叶面 B.活动“找周长”
从身边找“周长”朋友,并摸一摸,和同组的伙伴说一说。„„ 【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是概念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概括起来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
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周长不是一无所知,所以上课伊始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出学生脑中对周长这个概念的潜在印象,然后根据同学们的认识,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等直观手段,体验什么是周长,由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提供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我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为孩子们不仅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准备了其他多种图形,五角星,三角形,树叶„„等图形周长的测量,整个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在测量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合作,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实际是让学生主体真正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使其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化”的过程。
(三)倾听同学的发言,欣赏每一个孩子
整节课中,老师很少讲解,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欣赏每一个孩子,用心灵和同学对话。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培养。“笑着当老师,蹲着看同学,乐着对同伴”,童心回归,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文化。
2016年11月18日
第三篇:《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
《长方形周长》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48页“长方形周长”。课前思考
“长方形的周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有些教师特别重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掌握,使学生最终能正确计算各种长方形的周长,却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充分展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淡化周长算法的总结、归纳和记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基于以上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课堂写真
片段一:灵机一动,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铃声响了,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彩纸,开始了“长方形周长”的学习。有了前面对周长的充分认识,学生经过认真测量和计算,不一会儿就得到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集体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计算方法都一一出现,并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致。
这时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儿嘀咕了一句:“为什么要先用长加宽,然后再乘2呢?”见他还有疑问,我便对其他学生说:“谁能帮助他再解释一下(长+宽)×2这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我的目的是既能帮助这个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检查一下其他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可是没想到一连叫了两名学生,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其他学生见状小手儿也开始往回缩,没举手的学生脸上也都露出疑惑的神情。看来虽然有一些学生探索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课前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也没有准备相应的学具,怎么办?头脑中思考着,目光掠过讲台上一盒彩色粉笔,突然头脑中闪出了个想法。
我从粉笔盒里取出两支不同颜色的彩色粉笔,在黑板上边画边说:“这是一个长方形(如下左图),现在我们把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拆开,重新组合(如中
1/4
图)”,然后我又在重新组合的图示下面分别标注上“(长+宽)”,最后写出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宽)×2。随着我的演示和解说,我发现学生的小脸儿逐渐有了变化,皱着的眉头慢慢地舒展开来。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我的引导和提示下明白了这种计算方法的道理。
果然,这次我再让学生来讲,举起的小手儿多起来,表情里多了几分自信。我特意叫起了刚才在下面小声嘀咕的那个学生,他站起来说:“这回我懂了,就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包含一个长和一个宽,所以算出长加宽的和之后还要乘2。”看着他脸上洋溢着的成功喜悦,我的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教学中一个偶然的“灵机一动”,竟然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片段二:拓展延伸,激发深入探索的热情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基础练习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周长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两个人合作,把手中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拼在一起,算出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教室里一片忙碌,学生们兴趣盎然,完成后纷纷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见周长的计算不成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小组内再把三个、四个同样的长方形,根据第一次的方法,拼一拼、算一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他们不时地争吵着,“多算了一条边的长度!”“减下去就得了,为什么还要重新算?”“咱们这样横着拼所得到的周长总是一个比一个多13厘米!”“一定有原因!”„„
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发现了拼摆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周长不同,而且还发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我欣慰地笑了,课堂上还有什么比这一幕更精彩呢!不经意间的一个设计,却唤醒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看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探讨得已经很透彻了,那么怎样自然地将其过渡到探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还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呢?这时,我发现有个学生正在折图形,于是说:“大家能不能用这个长方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
2/4
学生皱起了眉头,都没有做声,但手里却在不停地折着。
不一会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高声叫道:“我折出来了,老师你看!” “你怎么知道这是个最大的正方形?”我反问道。
“当然了,它的最短边是6厘米,所以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6厘米的。” “好吧,那就请你快速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接下来的活动与长方形周长的探讨类似:得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分别两人、四人合作,继续拼摆并求出所拼新图形的周长。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就像没听到,继续热火朝天地研究着„„ 课后解读
1.直观展现长方形周长,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有了前面“什么是周长”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来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不困难。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测量并计算出长方形彩纸的周长,并将自己的计算方法向其他学生进行汇报和展示,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周长的每一种计算方法呢?特别是(长+宽)×2这种方法,虽然形式上最简洁,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最抽象、最不好理解的。教学中,如果不是一个学生的“无心之语”,也就不会有后面“灵机一动”的直观呈现,和随之带来的精彩瞬间。回想起来,将长方形的四条边进行拆分,之后重
新组合,并以线段图的方式展示出来,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思维上的差异性,以这种方式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更直观形象,有效突破了学生在长方形周长理解上的难点。
2.变换方式拓展应用,深入理解周长含义
学生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性的练习来巩固对方法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同时收获也不大。因此,教学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安排了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用多个长方形拼出新的长方形,如何求出周长”的现实问题。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探索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积极投入到研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动手拼摆、计算周长、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受着其中蕴含的规律,3/4
对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周长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而接下来对正方形周长的引入,既承接了前面对长方形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始终保持着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状态。
案例研讨
如何通过有效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研究的重点。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不仅更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很好地掌握了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在逐步深入的探索活动中不断挑战着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从“片段一”当中我们看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并没有十分“出彩”的地方,但是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机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地捕捉到了学生在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时的“瓶颈”,并且巧妙地借助直观呈现的方式,在最关键之处轻轻地“点上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难点也随之突破。这看似“偶然”的一幕,却恰恰反映出教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接着,看到“片段二”,让人禁不住感慨,学生们在求知的路上是多么容易“满足”!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可以展开探索活动的学习内容和时间空间,把他们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他们就会自主地走进去寻找“宝藏”,一路被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在探索发现的道路上流连忘返。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往往不喜欢安排这样的拓展练习,认为这样的活动占用课堂时间过多,看似“节约”了课堂时间,却剥夺了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新知识、获取形成新本领的权利和机会。
这节课的尝试与探索为“长方形的周长”这样一个很“常规”的学习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绽放出了与众不同的光彩。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一节几十分的数学课结束了,可是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有关知识和方法的思考却并没有停止,依然保持着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虽言已尽,而意犹存。
4/4
第四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的内容。
教学自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直尺、皮尺、纸质树叶。教法与学法
引导法、操作演示法。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多媒体动画。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小白兔种了许多的白菜,眼看就要丰收了,可是,有一群淘气的鸡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白菜。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被这些小鸡们糟蹋了,小白兔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白菜,小白兔想了一个办法,它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可是怎么围呢? 小白兔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为了保护好白菜,你认为哪种方案
最合理呢?(第种是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师: 同学们,秋天来了,很多树叶往下落,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片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你指出树叶的边线吗? 师:小蚂蚁也来凑热闹,沿着树叶的的边缘爬了一周。师:小蚂蚁爬完后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大屏幕演示)(小蚂蚁: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师:那么什么是周长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边缘爬行的动画情境,有趣的动画故事适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描边线,感知什么是周长。1.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用彩笔描出教材中“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数学书封面可以用直尺来描。(3)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2.说一说。
(1)师:你是怎样描的?(2)理解边线的含义:边线就是绕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所画出的路线。3.摸一摸。
找一找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摸一摸它们的边线。
活动二:认一认,说一说。1.看一看,说一说。出示两幅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蚂蚁铅笔在做什么?又在说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1.蚂蚁绕树叶爬了-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生2.彩色铅笔沿图形边线画了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集体交流。
师:如果蚂蚁没有爬够一周,那么它爬过的路还算是树叶的周长吗?(强调“一周”的意义)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这就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合作探究。
将课前准备好的纸制树叶发给各小组。
1.师:如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2.做一做。
同桌一组选择好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动手合作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说一说。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汇报方法和测量结果。
4.智慧屋
比较周长的长短;判断图中的图形是否有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画、描、摸、量、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周长的含义,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各尽所能。
活动四:应用计算。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师: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描一描。
用彩笔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3.数一数。
师:同学们,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说一说。
集体交流展示,分别说说各自的方法。
生1:我是从某一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师:那可一定要记清楚起点的位置。生2:我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相加。
师:你真聪明!这种方法可以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标在图形上,防止遗忘。
活动五:试一试,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出示教材第46页的情境图1。
1.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说说小公园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描一描。2.独立求出周长,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方法。3.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什么是周长,如何计算周长,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问题。
第五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宁兴学校 赵丽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5页“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指出图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
3、能与他人合作,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线绳、细铁丝、皮尺、厚纸片制作的树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感知周长。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你听说过周长吗?猜一猜什么是周长?
师:(出示数学书)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吗? 师:告诉大家,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归纳:先找一个点作为起点,从起点开始,沿边线绕一周又回到起点。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指一指自己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活动。
师:谁再给大家指一指黑板面的周长?告诉大家指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一生上前指出。
师:(出示乒乓球拍)这个物体有点儿怪,你能指出它一个面的周长吗? 一生上前指出。
师: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周长,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指一指,同桌互相说说。师:指出了身边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能再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周长。(板书)
(说明:学生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他们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感知,因而本节课先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数学书封面、黑板面、乒乓球拍的表面等中感知周长。)
2、课件显示几个平面图形:
让学生到黑板前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师:图(4)怎么会没有周长呢?(它从一个起点出发,回不到起点。)(它是开着口的,不是封闭的。)师: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完整: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周全的具体材料,通过指、看、说、辨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并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比较中感悟周长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体验周长。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想办法知道这几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吗?
师:请把你想到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师:谁愿意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1)圆形:
生1: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把它拉直,量绳子的长度。师:(拿出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生2:用米尺也能量。
先在圆上做一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他是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这和刚才那种先用绳子绕曲线一周,再拉直以后测量长度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归纳: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再测量出它的周长。
(2)三角形
生1:量三条边,再加起来。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把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3)正方形
生:量一条边,再乘4。师:为什么要这样算?
生: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4就是周长。师:对,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4)五角星:
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师略作示范)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长度,再乘以5就好了。(师略作示范)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以10就好了。(师略作示范)师小结:求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把这个图形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图形“有线段围成的,也有曲线围成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生从已经建立的周长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思想方法、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图形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二是使学生在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如:测量的方法、化曲为直的思想等),使学生体悟到图形周长的一般计算方法和灵活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辨证思维的启蒙,同时为今后教学探索长方形、正方形乃至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三、拓展应用。
师:每人课前都发了一张长方形纸,请你用手描一描它的边线。你会计算它的周长吗?请你先量—量,再算一算它的周长。
学生操作、计算后,全班交流。师:你能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1:长方形有4条边,两个长加上两个宽就是它的周长。生2:他是先把长和宽相加,再乘2,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加宽。师:几种算法不同,但都是把长方形所有的边长都加起来,算出的都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你能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吗?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师:你觉得每种分法中分出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你猜猜这其中—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会是原来大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吗? 师: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就是—— 师:比原来大长方形的周长多了多少?为什么会多? 课件:闪烁多出的两条边,师引导学生观察。
师:看来分法不同,多出的长度也不同,图形的周长也就不一样。
(说明:引导学生分开、合并长方形与小长方形,边操作边观察、计算图形周长发生的变化,并反思变化的原因,这是学生在学习周长时较难理解也常出错的地方, 教学真正“挠到了学生的痒处”。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直观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了抽象算式的由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四、总结。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