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 李广射虎 少年王勃教案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李广射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生字词。读生字词
2、说几句话,用上其中的几个词
3、这首著名的《塞下曲》写的是谁的事情?(李广)
4、通过预习,你知道李广是什么人吗?出示小黑板:李广是()。(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将军。)板书:神勇无比(理解神勇无比的意思)过渡:李光射虎的故事是根据卢纶的一首诗改编的,谁能来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评价
过渡: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李广将军去夜巡吧!感受他的神勇无比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你喜欢的记号画出来
(一)第三自然段
(1)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2)让我们大家齐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3)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4)交流(拈、搭、运、拉)(5)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拈弓:拿起弓。搭:架。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6)观察课文插图。
(7)说说李广的形象威武吗?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谁来表演一下。(8)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9)“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嗖’的一声”,说明了什么?(红笔标出“嗖”的一声)(说明李广的力气很大,说明箭的速度很快。)(10)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如此凶猛的老虎面前,如果李广将军的动作慢了一些,会有什么后果呢?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李广将军在紧张的气氛下,射虎的动作连贯而又迅速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特别投入,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进又说得出,是聪明人的读书。不过,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李广夜巡时,为什么会以为前方有老虎?
(二)学生第二轮自主阅读,交流:
明确:一是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二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出示:疾风知劲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是前方影影绰绰有动静。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 师: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高度戒备,十分警惕,这是一位将领重要的素质。)
(1)听范读,闭眼想象画面,感受射虎的环境 谁能读好这段话?
小结: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让男生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2)、读了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塞下曲》这首诗哪两句话的意思?(齐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多么紧张的气氛,多么神勇的将军!女生读一二两句诗,把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三)第四自然段
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广的神勇无比? 交流反馈:
1、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1)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力大无穷)
(2)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
2、出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1)《塞下曲》一诗中哪个词表达了“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的意思?(没,为没组词)“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了什么?(2)这时在场的将士们会说些什么?
(3)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没有一个将军能将箭(深深的)射进石头中,你佩服他吗?(佩服)你能体会将士们的心情,读出将士们的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生读)(4)你理解了哪两句诗
(5)请男同学读第三四两句诗,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着诗的意思和当时的情景。
过渡:《李广射虎》这篇课文用了几百字具体表现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武艺高超,而《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关,边关一定固若金汤,十分安全。难怪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示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们佩服李广吗?(佩服)让我们想着故事的经过一起读《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感情朗读全诗)
三、背诵塞下曲
(自由读背 前后桌互背 指名背 齐背)
四、布置作业:(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2)卢纶一共写了六首《塞下曲》,这只是其中之一,查找其他五首,摘抄下来,读一读。
板书: 李广射虎
胆大艺高
力大无穷
神勇无比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初步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按事情发展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条理。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教学重难点:
1、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用“胸有成竹”造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提到江西南昌市人们就会想起滕王阁,这座楼阁始建于唐代,它巍然屹立在长江的支流——赣江边,是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它之所以这么出名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有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师口述 “勃”的写法。这也是“生机勃勃” 的勃)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都有哪些人物?
2、回答。
(1)时间:重阳节那天(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
(2)人物:
过渡:在《李广射虎》一课时,文章清楚的介绍李广是西汉人。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中没有交代人物生活的朝代呢?那是因为人物太有名了。
a、王勃,初唐四杰。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大家知道这句诗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写的,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B、姓阎的都督(读准“阎”和“都督”)简单介绍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词,先读词再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
探望 南昌 宴会 野鸭 灿烂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四、三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读好重点诗句:
1、迅速浏览:a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方法:谁+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样)b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问题1: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出示:这就是《滕王阁序》里最有名的一句,出示诗句,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自读、指读、齐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讨论问题2: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4、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现在你知道“拍案叫绝”的“案”指的是什么吗?(桌子),“绝”在字典中的意思a断绝b没有了c气息终止c独一无二,没有人赶得上用“字义相加法”解释整个词。(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的赞赏。)
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5、见多识广的阎都督竟然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这样连声称赞、甚至拍案叫绝,是什么原因呢?
五、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1、ppt诗 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所描写的景色。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1)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按朗读提示练习,指名读,齐读,挑战读。
(2)(诗句和第三小节同时出示)想一想“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A、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重点讲“鹜”,鸟字底,什么鸟?)B、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读出动静结合的意境。
水天一色展现了宁静的美。这幅画上还有动的鸭和霞,“飞翔”和“飘荡”成就了一种动态的美。那么还有“缓缓”“轻轻”,请读一读这两个词,再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这是留恋,这是深情。生个别读。
5、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6、王勃就这样站在滕王阁上,沐浴着秋风,动情地欣赏着,美美的陶醉着,感受着水天一色、鸭霞齐飞的美景,心潮起伏。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7、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难怪,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奇才”的“奇”是少见的,特殊的意思。“奇才”就是指具有杰出才能的人
六.关注创作过程,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王勃的杰出才能还体现哪儿?默读2——4小节,划一划,想一想。
2、交流1:“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为什么不敢答应?).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在人才济济的宴会上,自信满满的少年王勃和不敢开口的众人对比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3、“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1)学习“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找字形规律:第三个字都有个“如”,“如”的意思?(好像)这两个词都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解释时先说字面意,再说引伸义。
(文思如泉: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不断冒出来,形容写作文时很顺畅。)(笔走如飞:笔像飞起来一样,形容写作速度很快,一气呵成。)(2)这两个词都说明王勃才思敏捷。
小结:短短十四字就能描摹出一个高远的意境;饱学之士不敢出声,小小的少年却能胸有成竹的应战;创作时700多字的《滕王阁序》一挥而就,自信从容。难怪“奇才,真是奇才!”
4、王勃的出口成章、出手成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找一找,想一想。
(1)“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重观察。(2)“边看边想”,善于想象。
(3)也离不开平时深厚的积累。所以写作时才做到了“胸有成竹”。这是个成语,预习时查字典了吗?(比喻做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再读一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勃“胸有成竹”?指读,其余学生画句子。
(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写作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的说——(生读)才能胸有成竹的做——
5、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6、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也因此不朽。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
1、照样子,写词语。
例: 笔走如飞:()()()
2、用“胸有成竹”造句。要有“胸有成竹”的具体的表现。
3、背诵3、4两小节。
板书设计 少年王勃
奇才!神情
动作
语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四)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ú 紫zǐ 川chuān
二、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 高的天空。“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 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三、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一、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1、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鸣míng 行háng 泊bó
2、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
3、解释“绝句”。
二、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东吴:指江苏一带。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景色?(生动优美)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四、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顺序是:由近及远。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习有关的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含”上部今不要加点。“吴”口天吴。
六、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板书设计:
第二篇:李广射虎教案
8.李广射虎(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神勇无比 “飞将军”)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课件出示《塞下曲》)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一)过渡:也许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但这首诗里还包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2.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屏幕显示黑夜)师:假如这时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说)(2)读中感悟。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屏幕显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指名读)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害怕。
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没有„„搜寻)引导学生说话:
生: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生:一阵风吹来,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人胆战心惊。师:什么是“搜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在搜寻中还发现,前方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师:大家真会学习!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 生:警惕性高!
生:李广却毫不惧怕,真是胆量过人!(板书:胆量过人)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师: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师: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课件出示文字:“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师: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理解字意。拈:拿。拈弓:拿起弓。
搭:架。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谁能上台表演一下,表演得怎么样?
师:前方的老虎李广看清楚了吗?为什么不等看清楚了再射?
师: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板书:箭法超人)
(3)联系诗句。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课件出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老师读了第4自然段后就有一个感受:用个成语来说,叫“出人意料”,你也有这种感受吗?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2)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师: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所以大家全都惊呆了!....使大家“惊呆!”的仅仅是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吗?还因....为„„
什么是“任”?你能用“任”字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师:这真是出人意料啊!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 生: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生: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生: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师: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3)联系诗句。
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哪句诗?(课件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三、读好古诗、欣赏动画,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屏幕显示诗句:指名读)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吧,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想欣赏一下李将军射虎的神勇气概吗?(欣赏动画)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跟老师读。2.学习《出塞》 3.课外作业:
(1)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广这位射虎英雄。(2)课外阅读《李广射虎》小说。再一次感受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附板书: 李广射虎
胆量过人
“飞将军” 箭法超人 神勇无比
力量惊人
第三篇:李广射虎教案
李广射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诗人卢纶及《塞下曲》的有关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了解“飞将军”李广的有关故事。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初识人物
1.唐代著名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出示《塞下曲》)谁来读一读?
2.学生朗读古诗,指导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相机点拨:塞,读sài;没,读mò。3.课件出示《塞下曲》的题意,教师介绍:塞,是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塞下曲,是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4.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什么事? 5.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课题:李广射虎。
6.课件出示李广人物图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对李广的认识。(预设: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被人们称为“飞将军”。)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导入,引出课题,然后在师生交流中对李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让学生对了解故事内容产生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1.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那么,李广为什么要射虎?他射到老虎了吗?认真仔细地读课文,你一定能有所收获的。
2.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3.出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生字含有注音,指导学生读正确。第一遍,自读,指名读,领读。
第二遍,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齐读。
(教师相机点拨,应注意:“唐、棱、朦、胧”为后鼻音;“绰、扎”是翘舌音;“搜、组”为平舌音。)课件中点出三个重点词:巡逻、警惕、猎物,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联系字义来理解字形和部首——逻,与走路有关;惕,与人的心理有关;猎,与动物有关。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请学生评议朗读情况。学生分段朗读时,相机出示以下句子,指导朗读: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1)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要用引号。(“夜引弓”“将军”是对诗句的引用;“飞将军”是对李广的特别称呼;“沙沙”“嗖”是模拟声音的词。)(2)提醒学生要注意引号的作用,把带引号的词作为重音,读好句子。5.请学生交流读文后的初步收获。
谁来说说,李广为什么要射虎,他射到虎了吗?(学生根据第三、四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交流。)设计意图:课文虽短小,但生字较多,有的字很容易读错或写错。因此,在字音教学中从出示拼音到去掉拼音,由易到难,让学生反复读记,有利于对字音的巩固;在字形教学中把字义与部首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字形,更使学生初步领会了汉字规律,这对他们将来的汉字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联系旧知,认识课文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吗?和这篇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课文中都含有一首古诗)2.教师介绍:这种形式的课文,就叫作“文包诗”,课文的内容,和 这首诗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3.课文的第一段就介绍了《塞下曲》这首古诗,那么,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与这首诗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桌交流看法。
4.组织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交待了诗中的人物;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诗中的事情。)设计意图:“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它的特点是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有益的帮助。这里让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与古诗的联系,再次认识“文包诗”的课文特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再读古诗,引导质疑
1.课文中的这首诗,你们理解吗?(课件出示《塞下曲》)2.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的。3.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
(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草惊风、引弓、平明、没、石棱)4.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但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解决问题,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自己的这些问题呢?(学生自由交流,预设: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书、请教他人等。)5.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其实,只要细细读课文,同学们提的大多数问题都能解决。下节课,我们就继续深入朗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古诗。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课尾安排这个质疑的环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也是暗示了下一堂课的学习方向。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2.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射箭本领之高强。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谁来说说这类课文的特点?(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文包诗”的课文,都含有一首古诗,课文描写的内容,与古诗有着紧密的联系。)3.提出学习目标:本堂课,我们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深入体会古诗中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从谈论课文特点出发,提出学习目标,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为学生精读理解作好了铺垫。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意思
1.出示《塞下曲》,学生齐读,请学生交流上节课针对古诗提的问题,教师课件中点出相关的词语。(草惊风、引弓、平明、没、石棱)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读课文。因为,联系课文理解句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与每一句诗 句相对应的语句,再在这些句子中找找有关词语的意思。3.学生自读,圈画,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先读出找到的对应的语句,再说说理解词语的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课件出示诗句、相对应的语句。
林暗草惊风——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草惊风: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将军夜引弓——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引弓:拉开硬弓)平明寻白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平明:天刚蒙蒙亮)没在石棱中——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没:深深地扎进)(课件出示石头,了解石棱:石头的平面与另一面的交接处)5.指四个同学分别读对应诗句意思的句子,每读一句后,教师进行概括。
夜晚 风吹草动 拉弓射箭 天亮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6.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板书,讲讲李广射虎的故事,有能力的同学最好不要看课文。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教学中把古诗与这两个自然段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句子及关键词语的意思,不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在读书中获得了理解古诗后的成功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了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方法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复述,则使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内化了文本语言,为接下来体悟人物形象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1.过渡: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完整、清楚地讲出来,很了不起!但我们还需要做到讲得生动,首先,要做到读得生动。2.课件出示与“林暗草惊风”对应的句子,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境,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交流预设:夜很黑,很安静,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结合词语具体体会。(课件中点出重点词语):月色朦胧——天色很暗;松林——茂密,看不清楚;一阵疾风、“沙沙”的声音——使人害怕。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5)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3.总结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句子读得更生动。请你们按照这个方法朗读与接下来的诗句相对应的句子,先要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然后再读一读,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4.学生自主学习,练习朗读相关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朗读情况:学生读句子,谈感受。重点指导以下语句(课件相机出示):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课件点出)体会李广的胆大和武艺高强。(预设:生1:影影绰绰:指名理解,说说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隐隐约约发现老虎,当时肯定很紧张;生2: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出示李广射虎的图片,请同学们做做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老虎,丝毫不惧,拉弓射箭,足以体现李广的艺高人胆大;生3:“嗖”的一声——体会箭射出去时刚劲有力。)(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速度稍快,体会李广看见老虎时的胆大和射箭技术的高超。)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1)学生交流朗读,师提问:两个感叹号表达什么感情?指导读出惊叹、惊讶的感情。
(2)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了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力大无穷)(3)指名读,齐读。
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1)根据学生交流,相机课件点出“深深地扎进”“怎么拔也拔不出来”。(2)想象“深深地扎进”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几乎整枝箭都在石头里,只露出一点点白羽)“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了什么?(预设:生1:说明箭扎得很深;生2:也说明了石头很硬,如果扎在其他地方,应该能拔得出;生3:更说明李广将军力大无穷。)(3)课件出示箭没石棱的图画,这时在场的将士们会说些什么呢?(预设:生1:这么硬的石头,将军的箭也能射得这么深,真是力大无穷啊!生2:将军真是神人,令人佩服!)(4)教师小结:在李广将军之前和之后,没有一个将军能将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有这样高超武艺的将军镇守边关,足以令敌人胆寒。(5)指导朗读,体会李广的力大无比和对他的敬佩之情。6.指导朗读古诗。(1)课件出示《塞下曲》。
(2)现在,你们也能把这首诗读得更生动吗?
(3)学生交流朗读情况,师生评议:前两句指导读出气氛的紧张,后两句指导读出对将军的佩服。(4)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因此,在体会李广的人物形象时,要重视学生的朗读体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点拨,把学生的感受向语言文字的深层推进,之后再让他们把自己体悟到的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反复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 到古诗的意境,人物的形象,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总结收获,引导课外学习
1.同学们,我们又学了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谁能说说自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说说从课文中得到的收获,也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收获。
2.学生交流。(预设:生1:课文方面的理解,如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广,读懂了一首诗„„生2:学习方面的收获,如知道了可以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古诗,知道了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关注重点词语„„)3.出示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也是描写边关战士生活的一首诗,请同学们课外读一读,背一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诗意,了解诗中讲的故事,体会诗中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畅谈收获,对本课学习进行回顾,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巩固了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统一。板书设计
8.李广射虎
胆量过人
“飞将军” 箭法超人 神勇无比
力量惊人
第四篇:《教案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9个生字,能认真书写。认识两个多音字。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难点:学习课文衬托和写景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景写作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卡查看预习情况,以便以学定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课前准备
复习古诗:前一段时间,我们同学背了不少的古诗,谁愿意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二)导入新课
1.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真是了不起。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骆宾王7岁就能写诗,被称为“神童”;司马光6岁砸缸救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少年才子王勃。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9 少年王勃)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课题。2.齐读课题
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样组词? 3.对于王勃谁能介绍一下对他的了解。
结合图片资料,介绍王勃。
(三)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读词情况
师: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能不能读好。
(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读准字音:
探望 南昌 都督 宴会 文章
少年 读书 姓阎 邀请 凝望
朗读:指名读—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少”“都”多音字指导。
读出节奏: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滕王阁序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理解:说说你知道的,问问你不懂的再次齐读 2.检查写字情况
(1)借助预习单检查生字的书写,小组内交流评价
师重点指导:督 宴 序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2)生练写 3.检查朗读情况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做到了吗?想不想展示给大家。
(1)看来大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在展示之前老师提点小小建议:读时声音要响亮,尽量读得有感情。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给出恰当的评价。
例:我展示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评价。
随机指导: ★第三段时:
指导读好长句。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指名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得很不错,让我们把目光再聚焦在题目上?齐读课题,想一想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写人)写人的文章应该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写?(抓住人物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王勃的特点。(有才华)
3.作者写王勃有才华主要是借助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4.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
二、(2-4)
三、(5)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读课文,了解原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了解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从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被邀的原因)(3)交流学习,深刻体会。
为什么邀请王勃?是到他家乡请吗?“探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此时你对王勃有什么感受?(敬佩)(4)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当堂检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ãn zhāng yàn huì qìng hâ wãn sī rú quán()()()()cái qì qiū jǐng càn làn bǐ zǒu rú fēi()()()()以上词语中表示王勃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成语是()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2.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3.水连着天,天连着水()
(三)给多音字组词
shào
()
dū
()少
都
shǎo
()
dōu
()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品读课文,感悟“奇才”,欣赏“诗景”。请大家默读课文,再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汇报一:“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1)指名读这句话,讨论交流:
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课件出示:远处,天连着天,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指名读
②这段话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小结:辽阔的天空、落日的余晖是静态描写;流动的降水、缓缓飞翔的野鸭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使人如身临其近,感受到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
③有感情朗读
从“突然回转身来”感受到什么?王勃“胸有成竹”是个什么样子呢(演一演、说一说)
(2)再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体会王勃目不转睛地看,情不自禁地构思,诗情大发,不吐不快地激情。
汇报二:“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汇报三:“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拍案叫绝”的意思。讨论:都督为什么拍案叫绝?
2.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3.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汇报四:“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1.“千古传诵”的意思。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引读诗句)。
2.这句话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精彩的一句,“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再读——奇才!真是奇才!)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总结全文,敬仰王勃
1.王勃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学到这里,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
3.总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二)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最好运用动静结合法。
六、板书设计:
少 年 王 勃
写 《滕王阁序》
一(第1节)应邀赴宴
二(2-4节)写成名文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奇才!真是奇才!”
笔走如飞
三(第5节)传诵千古
附《少年王勃》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可以读给同位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2.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一下词语:
探望 都督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3.对不能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三、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想一想,文中的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默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我会积累
1.收集王勃的资料和古诗。
2.收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例子。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清晰简洁。抓住了2个教学重点,一个是理解内容方面的,另一个是学习表达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运用表达方法,使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易教便学。符合课程标准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对王勃的了解积累较少。在感悟中有时调动不了学习热情,感情释放不够。有感情朗读做得不到位。
第五篇:教案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能简单概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周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勇猛无比的大将军李广,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个人——王勃。导入课题《少年王勃》。
2.注意“少”在这里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勃”即“生机勃勃”、“兴致勃勃”。
3.王勃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简介: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名句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展示滕王阁图片,简介。赣江边上,赣江在哪个省?你是怎么知道的?“滕”与我们前面学过的“腾”(腾云驾雾)相近。比一比,手指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阅读课文
读书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说明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是什么?(3)找出较难的词语,尝试理解
2.展示课文中的词语,要求学生先自己读,再个别读,相互纠正,齐读,开火车读。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手指写一写。
出示:探望 南昌 姓阎 都督
宴会 才气 邀请 庆贺
文章 凝望 秋景 野鸭 灿烂 读书 滕王阁序
解释:探望(你平时探望过谁?来为大家造个句子。)都督(古代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凝望(集中注意力一动不动地向远处看;凝视;无视)阁(一种架空的小楼,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序(文章开头的序言。拿出一本课外读物展示序)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句,你会读吗?
(1)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简单解释)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整体理解,感悟课文
1.词语、句子都会读了,接下来让我们将他们放到文章中再去读一读,看一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带着这么几个问题去读课文:(1)故事发生在哪一天?什么地方?(2)故事中都提到了谁? 结果如何?
2.总结问题,通过补充句子来理解课文 “(重阳节那天),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邀请(王勃)参加,席上,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3.概括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原因(1-)经过(2-4)结果(5)(板书)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4.读完课文,同学们知道哪几段是重点?(2---4自然段)——那么第一小节讲的是什么?——故事的起因。齐读第一小节 注意:故事的起因需要简单地写。
(1)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看望)
(3)都督为什么会邀请王勃呢?从中看出王勃是个怎么样的人?——有才气„„
——那么最后一小节讲的是?——故事的结果。齐读最后一小节(4)总结: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都督又是怎样夸奖王勃的?——“奇才!真是奇才!”
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奇才”的“奇”是少见的,特殊的意思。“奇才”就是指具有杰出才能的人)
——正是因为少年王勃很有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宴会,那么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王勃是个奇才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王勃的奇才表现在哪里。5.作业:生字描红:宴 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读生字词
2.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说,《少年王勃》讲了什么? ——重阳节那天„„
二、精读课文,感受意蕴(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展开)
1.上节课说到,课文的哪几段告诉我们王勃是个奇才?——2--4小节。请大家读一读,提出自己的问题,2.都督举行的宴会都有谁参加?——有才的文人(王勃也被邀请,说明他很有才气)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为什么“谁都不敢答应”?——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写庆贺的文章很难。在场的人怕写不好丢面子,有损名气。体会到王勃是个奇才的。
3.这时,王勃在做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此时„„”(1)秋景美在哪里?读读课文,划出你认为美的地方,展现美的词语,并结合这个词谈谈感受,我请同学来回答。
(2)展示句子
——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望无际、水天相接、蔚为壮观„„夕阳下灿烂的云霞„„轻轻飘荡(温柔闲适、自在轻松的感觉)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
(3)凝望是什么意思?(边看边想,仔细观察)能换成“看”吗?为什么?(配乐朗读)
(4)王勃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景色?读一读。
(5)他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他会想怎样结合着这美景,来写一篇庆贺的文章。或他会想: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
(6)突然回转身来;说明他已经想好怎么写了。
(7)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强调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4.王勃也被这美景迷住了,于是转过身,胸有成竹地说„„ 提问: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比喻做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谁来读读这种感觉
(典故:北宋画家文同,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都常去竹林认真观察竹子,潜心琢磨,日积月累,竹子的形象深深印在他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往画纸前一站,竹子就立刻浮现在眼前了,所以每次画竹他都从容自信,逼真传神)借机说明生活中要处处留心观察。
——说明王勃很(自信)(谦虚)——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就写不出好文章来了。所以要多思考。
5.“胸有成竹”刚才我们已经解释了,那么你能解释: “文思如泉”: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不断冒出来,形容写作文时很顺畅。
“笔走如飞”:笔像飞起来一样,形容写作速度很快,一气呵成。王勃写文章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手不停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很厉害。到底这样写出的文章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6.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奇才奇在哪里?(独一无二的)
噢!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你知道“拍案叫绝”的意思吗? ——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地赞赏。
——(“绝”的三种意思“绝”在字典中的意思a断绝b没有了c气息终止d独一无二,没有人赶得上用“字义相加法”解释整个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7.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个读,读出意境、感情)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所描写的景色对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2)(诗句和第三小节同时出示)想一想“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A、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鹜”,鸟字底,什么鸟?)
B、点读、指读、范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4)读出动静结合的意境。“齐飞”——“一色”
——水天一色展现了宁静的美。这幅画上还有动的鸭和霞,“飞翔”和“飘荡”成就了一种动态的美。
——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齐读,分组读,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拓展升华
1.你都是从哪里看出王勃的才气的?
——大家都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凝望秋景后胸有成竹;写作过程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2.王勃的出口成章、出手成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找一找,想一想。
(1)“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重观察。(2)“边看边想”,善于想象。
(3)也离不开平时深厚的积累。所以写作时才做到了“胸有成竹”。
3.王勃14岁写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滕王阁因为王勃写的这篇文章更有名气)滕王阁序音频
4.课后作业:背诵三、四自然段;默写词语。板书设计
少年王勃 奇才 拍案叫绝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
课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