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南三中蒋晓红《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
淮南三中蒋晓红《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设计
2013-04-11 15:41:22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54次 评论:0条
咬文嚼字品诗情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明确省考试说明要求及考情。
2、掌握炼字的作用及考查方式。(重难点)
3、规范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重难点)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安排】
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践行271高效课堂模式,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课前预习】
1、预习《步步高》P121~124,掌握炼字相关知识点。
2、真题演练(2008,天津)《山居即事》,“遍”字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见导学案)1、2013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要求: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2、考情综述:
安徽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考试题型固定,都是两道主观表述题,一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个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各4分。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一个重要考点,包括语言风格、炼字、炼句三个角度,其中炼字考查得最多。安徽省2008、2012两年考查了炼字,去年高考,安徽、辽宁、湖北、四川四省考查了炼字。
3、考查方式:
考查方式1:请赏析××××字的妙处——直接鉴赏关键词
考查方式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先找出关键字,再按步骤鉴赏。
考查方式3:××与××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先表明自己观点,再按步骤比较鉴赏。
4、学习目标:
(1)明确考查方式;(2)掌握炼字好处;(3)规范答题步骤。
明确了考查方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掌握了炼字的好处,才能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字的妙处。学会规范答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避免失分。
二、故事导入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妹妹,她才思敏捷,经常与哥哥对诗取乐。聪明人脑门大呀,苏东坡就嘲笑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当即回敬道:“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这真是世界上最长的脸啊!
在一个微风轻拂、淡月朦胧的夜晚,兄妹二人和黄庭坚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就给二人出了一个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两句五言诗。请你猜一猜,下面三组词,哪个作“腰”最美?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摇/映,舞/隐,扶/失)
三、诗眼好处
扶:弱柳扶风,情意绵绵 失:梅月一色,相互交融
鉴赏(学生分析后明确):
“摇”“映”二字,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舞”“隐”二字略胜一筹,因为“舞”
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但“扶”和“失”字却是最妙。因为拟人化的“扶”字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而“失”字则更准确地写出了梅、月融为一体的情景。
《红楼梦》黛玉出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小结1】炼字的好处:(参《步步高》P121)
1、刻画形象:使刻画的形象更准确生动;(风轻,柳细,月淡,梅白)
2、塑造意境: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淡雅朦胧)
3、表情达意: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情意绵绵)
四、诗眼特点
【请指出下面划线字的词性或所用艺术手法。】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动词,比拟,夸张,比喻)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湖北)(动词,比拟)
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安徽)(第一个形容词,通感;第二个动词,比拟,以动写静)
5、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魏初《鹧鸪天》2006,江苏高考题)(副词)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词)
【小结2】诗眼的特点:
诗眼通常是诗文中最传神的字,从词性来看,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词性多有活用的现象。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大多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等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等的表现手法。
五、答题步骤
1、以第六次月考题为例明确答题步骤:
木兰花
唐·李商隐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①是此花身。
【注】①元:原来。
【问】请赏析“洞庭波冷晓侵云”中“侵”字的妙处。(4分)【答案】侵,原指侵入、渐近。(步骤一,释字义,1分)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粼粼寒意直逼云霄。(步骤二,绘图景,1分)一个“侵”字,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三,明手法,1分)赋予洞庭波以强健的生命,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洞庭湖送别的萧瑟、冷清的氛围。(步骤四,点作用,1分)
2、学生根据上题总结答题步骤:(参《步步高》P122)
※(1)释字义(注意词类活用);——有时可以并入第二步,但多写不会扣分;
(2)绘图景(翻译原句,尽量用主谓结构的句子);
※(3)明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有时没有特殊手法
(4)点作用(景物特征,画面氛围,表情达意)。(景—境—情)
3、【考场反馈】PPT展示阅卷中发现的典型错误答案,学生判分并分析失分原因:
3分,缺少手法分析。1分,知识性错误,仅感情沾边。
0分,太空洞,太抽象,没有实质内容,缺乏具体分析。
4、真题演练(2008 天津卷)
(找学生中四个典型答案,上黑板书写,另请两名学生代表点评。)
(学生书写时,其他学生读2013年高考必背诗歌中炼字例子。)
山 居 即 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鉴赏】前四句写作者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夕照满山,鸟鹊还巢,松树茂盛,少有人访,柴扉紧掩,环境清幽。后四句则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布置作业:比较鉴赏型如何回答?
(书P122杜牧《江南春》)
七、拓展延伸 【请任选一句,鉴赏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醉”。运用拟人手法,霜林不是自己经霜而红,是因离别而醉,更凸显出离人的愁思。)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老”“肥”。形容词作动词用,风让莺雏的羽翼渐渐长成,在夏雨的滋润下,梅子熟了,果实硕大,果肉饱满。)
(电脑展示鲜花怒放的程序,播放汪峰歌曲《怒放的生命》)
八、教师寄语
正是人间四月天,花红柳绿醉春颜。怒放的鲜花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愿大家都能拥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珍惜这最后的六十天,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决胜高考,笑傲六月,愿我们的生命之花都能够在这人生的春天怒放!
第二篇: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回忆答题步骤
炼字题在以前练习和考试中也做过,请学生回忆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所用手法。——明手法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释字义,描景象
3、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意境/表感情
答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去做题,但不必拘泥于此三步的每个内容。
三、典题示例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千古传唱,尤其是“弄”字更是被后人称道,好在何处?(5分)
1、整体感知
对诗词的整体把握是做炼字题的基础(1)吟咏诗韵带学生进入诗词情境。(2)探讨词中情感。①感情基调是什么? ②为何而愁?
明确:愁春的离去 愁时光的流逝 愁往事不堪回首
2、炼字“弄”
(1)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出答案(2)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3)请学生从答题的步骤、思路和内容点评答案(4)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弄”之妙处。(5)展示PPT,进一步明确答题步骤、思路
“弄”,拟人(手法),玩耍、舞动(字义),“弄”字说明此时有风,描绘了一幅云破月来,风吹花动,花影也摇摆生姿的画面。作者说花弄影,赋予花影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花的可爱,营造了一幅月下风中影随花动的朦胧灵动的优美意境,表现了词人在经过一天的苦闷后由愁转喜的微妙的短暂的心理变化(意境、情感)。
四、强化训练
(一)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一字意蕴丰富,请找出并分析。(4分)
1、整体感知
师:根据对陆游和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大家一起有感情读诗。感情基调大家认为应当是怎样的?(悲壮)
2、学生思考并展示答案
3、学生点评答案
4、师点评答案并给答案评分,对其理解不够的地方做出分析。
5、师展示PPT,巩固答题思路
(二)找出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对字义的理解是做炼字题的基础。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2)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凉,悲凉、冰凉,“凉”既写出夜晚的凉,更表现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2)闹,热闹、喧闹,拟人、通感,描绘了红杏枝头繁花似锦,鸟儿似乎也叽叽喳喳鸣叫个不停,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3)自,空自、独自,年华流逝夫君却游学在外的感伤孤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诗人炼字往往炼的便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规范步骤答题,那便真真是极好的了。
六、板书设计
答题技巧 手法 释义 字义 描述
效果 意境 情感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微视频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十八中学
王黎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1、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而《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内容要求其中一条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近年的高考题看,对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很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那么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炼字的妙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巧抓炼字赏古诗。
二、教学目标(PPT)
1、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炼字对象。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
三、小题狂练(PPT分页展示)(要求:指出下列诗句中需锤炼的字词。)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风老雏鹰,雨肥梅子。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把握常见炼字对象:(PPT)
1、动词
2、形容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
表色彩词
(PPT分项展示)动词: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特殊词: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拟声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色彩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五、常见炼字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步骤:(PPT)
(一)常见命题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4、这个字能否换成其他字,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还应当考虑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如拟人、比喻、词类活用等。)
第二步:述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洁生动地描述景象。)第三步:析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六、例题分析:(PPT)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此诗写于作者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时。问: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用得好,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断”有“断绝”之义,“复”有“又、再”之义。(释字义)“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复”字写出这种情况经冬历春,时间漫长。(现景象)两字写出了作者贬谪后度日如年,思念亲人的痛苦。(析情感)
七、学以致用
附针对性学习检测题。
八、总结:
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对于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我们除了掌握方法之外,还要学会欣赏,只有带着喜爱欣赏的心态去对待,然后再辅以科学规范的做题技巧,才能打开思路,在考试中争到更多的分数。
第四篇: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第二课时)
授课人:朱鹏翔
教学目标:
1,总结炼字类高考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2,介绍常见炼字类型并体会其内在规律。
3,学习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炼字类高考题答题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构建。2,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
教学难点:
1,解读诗歌情景并准确分析诗歌关键字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找出下列诗句的关键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寺多红药烧人眼。4,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
8,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9,教学过程:
1,分析前一课时两道高考题训练的答案并总结炼字类考题答题方法及步骤。
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总结 :
“诗眼”分别是“咽” “冷”。“咽”即“呜咽”“幽咽”,“冷”即“清冷”。(释词意)山中流泉在岩石间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青苍幽深的松林间,让人感觉分外清冷。(作具体解释)“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出山中幽僻寂静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岑寂的意境。(作用)
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
兰
花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总结 :
“闹”字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之意(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写出杏花仿佛闹哄哄争相斗艳热烈地绽放,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的景象(描景象)。把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规律总结之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2,讲解常见炼字关键字类型及规律,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用恰当词汇合理组织语句规范答题步骤鉴赏此类关键字。
①动词鉴赏举例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裂开;浮,漂浮。(释义)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将吴楚两地在东南方向割裂开来,天地日日夜夜漂浮在动荡的水面上,(描述景象)写出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同时“坼”“浮”二字的动态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及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慨。(作用)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手法)羌笛吹奏出充满离愁别恨的《折杨柳》曲,似声声哀怨,(释义且具体解释)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作用)动词类炼字规律: 动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重对动词本身的动态性情状的描绘,更要注重对动词使用中为增加表现力而常常伴随的拟人等修辞的效果分析。②形容词鉴赏举例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显了枝叶的繁密。形容词类炼字规律:
形容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意选用合适词汇分析其从形、声、色等各方面描摹的事物的性状特点。③词类活用关键字鉴赏举例 a寺多红药烧人眼
“烧”字,夸张、通感手法的运用,(手法)突出了芍药花明艳似火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特点。(效果及作用)b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写出春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写出春风渐渐吹绿江南两岸动态的过程。词类活用鉴赏规律:
• 以形容词使动用法为多见 • 易造成通感的效果
• 形容词动用有静态转化为动态的效果 ④虚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自”均可释为“空自”,(释义)“好音”“春色”足可悦人耳目,但昔人已往,功业长逝,让身处乱世希冀英雄济世的诗人徒生草木无色好音空鸣的悲叹,(具体解释)也表达出诗人对蜀相诸葛亮的深沉缅怀之情。(作用)
⑤数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一”字突出天地之浩大沙鸥之孤单渺小的对比,形象表达出诗人晚年流落江湖的孤单寂寞及漂泊无依。3,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诗句关键字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杜甫)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学生回答,引导总结答案。答案要点:
“缀”突出楂梨青果累累下坠沉甸甸的感觉,“传”写出梅杏由青变黄的细微变化的动态感;“才”见秋水之清澈见底,“恰”写出小船承载恰好之稳重轻快。
4,课后作业:导学案题组一 附:
板书设计: 答题步骤:
释字义找手法——描述情景——点明作用 练字类型规律总结:
动词——动态性情状的描绘
形容词——形、声、色等性状特点 词类活用——通感、静态转化动态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推荐)
诗歌鉴赏之炼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识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或此诗有的版本作是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三、明类型: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长沙》毛泽东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苏轼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李煜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炼字——炼哪些字?
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修饰语(形容词
副词)
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沈德潜 “炼字”即“炼意”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炼字原则
四、悟规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邺(晚唐)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背”是背着,即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题思路归纳: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点手法)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情境)
五、熟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本诗第一句中有个字意蕴丰富,请找出来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飞” 用得传神,有“纷飞”、“飞快”之义。(释含义)
2、既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又写出了船儿在夹岸林中穿行的情形,衬托出行船之快。
(描景象、点手法)
3、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和诗人内心的欢悦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明情境)
炼字注意事项:
1、寻找关键词:意象刻画更准确生动 意境描摹更富有韵味
情感表达更真切感人
2、答题要求:“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炼字原则)、规范答题
六、提能力
请根据这首诗出一个炼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1、“老”本指衰老,这里有“使„„衰老”之意。(释含义)
2、秋风飒飒而起,吹得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描景象)
3、一个“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不仅写出了洞庭湖被西风吹老,也指诗人因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寄寓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意和迟暮之感。(点手法,明情境)
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试作分析。【参考答案】:
1、“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释含义)
2、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描景象)
3、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点手法,明情境)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言志、诗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的,诗人炼字往往炼的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那便是极好的了。
八、作业布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1、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