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

时间:2019-05-12 18: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一篇: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积累词语“商议、推辞、勃然变色、声色俱厉、便宜、能耐、有机可乘、负荆请罪、知己、同心协力”。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及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2、领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我们曾经学过《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中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丞相蔺相如,(板书:相)当时带兵接应的是大将军廉颇。(板书:将)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他俩之间的故事。(出示媒体图片)板书:补充完整课题:

3、齐读课题。

4、(媒体出示课题)“和”在这儿指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

1、出示学习建议,指名学生读。(媒体出示)

2、学生根据学习建议自读,课文。

3、组织交流(1)认读词语:

推辞

勃然变色

声色俱厉

知己

渑池

鼓瑟

击缶

便宜

有机可乘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2)看图了解缶和瑟。(媒体出示)交流:课题中的“和”指什么?(将与相,和好结为知己)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课文——第一位:第1节;第二位:第2-9节;第三位:10-15节。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分?(课文中包含着三个小故事)

2、动动脑筋给三个小故事取个题目。(媒体出示图片)

3、交流、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4、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述了言和的过程。)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说说将相“不和”以及“和解”的原因(媒体出示图片)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媒体出示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记录文中三个小故事的题目。

3、正确抄写词语:

商议

推辞

便宜

能耐

知己

有机可乘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勃然变色 声色俱厉

第二篇:课时2-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积累词语“商议、推辞、勃然变色、声色俱厉、便宜、能耐、有机可乘、负荆请罪、知己、同心协力”。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关键语句,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及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2、领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文中三个小故事的题目。(媒体出示配图)

2、看图说说将相“不和”以及“和解”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

(一)体会蔺相如人物特点。

1、我们已学过《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个举动或哪句话,你还记忆犹新?

2、《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又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请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找关键句体会感悟。(媒体出示)《渑池之会》: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1)蔺相如为什么叫秦王击缶?

(2)指导朗读,尝试读出蔺相如的义正辞严。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1)蔺相如凭什么敢逼秦王击缶?

(2)指导朗读,尝试读出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负荆请罪》:

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1)为什么蔺相如要避开廉颇呢?是他真的胆小吗?板书:请假避开(2)两句文句的意思是?(把两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从中还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顾全大局)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1)板书:热情相迎

(2)谁来做做蔺相如,演一演。(指导从蔺相如的表现,特别是动作、语言和神态中体会他的智勇双全、临危不惧和顾全大局。)

4、在《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在对待秦王和廉颇两人的态度和表现上判若两人,这是什么原因?

(蔺相如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却宽宏大量的高贵品质,突出他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

(二)体会廉颇人物特点。|

1、请大家学着刚才的样子,抓住课文中廉颇的言行表现来体会廉颇的人物特点。

2、交流。(媒体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1)板书:不服气

(2)指导朗读,尝试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1)前后对比一下,廉颇有什么变化?

(2)小结:廉颇他开始时的满腹怨气到后来能知错就改。板书:真不应该

课堂小结

三、总结全文。

1、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媒体出示)

2、像这类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或者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或者更敬佩谁?联系课文内容,选择一个句式(媒体出示)

课后习题

四、作业布置(媒体出示要求)

1、“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中包含着一个历史故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请再写几个。

()()()

()()()

2、课文还写了其他的人物,如秦王和赵王。读读有关的句子,体会他们又有哪些特点?

3、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排演课本剧。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 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 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板书)

1.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2.“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课文

1.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

三、品读感悟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写到了不和?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

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这样下去,赵国可要将国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4,。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

(3)可以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 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 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 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 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 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

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

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

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

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第四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

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

1、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在学习中积累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必须,为了有效地达成积累的目标,这节课选择这些词语来作为重点理解的对象是由于它们是常用词,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关于教学策略

1、本课文长容量大,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具到,这节课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这里有学生的默读、个人朗读、集体齐读;有理解性的悟读,有表达性的展读。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帮学生更好读书,学会提问也是学习课文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课里,分别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4、学习写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地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从文中学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节课的写法学习是潜化在从动作、语言这两方面体会人物思想的过程中的。

关于板书设计

1、为体现简约,本课的板书设计以词语面貌出现,内容包括课题、事件、人物、思想,文章的写法及相关的符号。

2、板书的内容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要领悟的人物思想,要学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板书中的符号提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直观明了。

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

第五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析题质疑,激活阅读期待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抓手,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一)研读“完璧归赵”

语段一: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

语段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阵不乱,他揣度秦王的心理,看出秦王没有诚意,借故把璧玉又从秦王手里拿了回来。语言在他看来是运用自如,达到个人意愿的强有效工具。指导学生用温和、讨好的语气读出这段。

语段三: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多么智慧的外交辞令!指导读

4.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四: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

语段五: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

语段六: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七: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语段八: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课文写廉颇负荆请罪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京剧却把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出来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以后:

语段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理清故事联系,评价人物。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2.评价人物: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四、总结拓展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

局,识大体

廉颇:威震朝野,耿直畅快,知错能改

下载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时1-将相和_教学设计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合集)

    教案背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第一课时,阅读教材教参,在网上阅读大量的《将相和》的优秀教案,并且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资料。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区二小 王 吉 君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将相和》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高桂玲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