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盐田区林园小学 林文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导入:谈话导出“不和”
(一)教师事先写好板书。
(二)导入:
(指板书)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齐读课题(生读“将相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生齐说“廉颇”),“相”指的是(生齐说“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团结)。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个人的名字。)
2.历朝历代,文臣武将都犹如君王的左帮右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与相和睦相处、相辅相成,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可是,将相就真的能完全亲密无间吗?比如,廉颇,蔺相如,有没有不和的时候呢?
(生:有)
3.你们从哪里看出的?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段。
二、了解“不和”的历史
(一)从“廉颇的话语”切入课文,引发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16段,朗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
1.廉颇不服气,蔺相如避而不见,他们确实不和啊。你从廉颇说的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只要差不多,教师都可以肯定,但要注意聆听学生发言,从这个答案中切如下面的学习)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这句话可以看出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所以心中不满。
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廉颇夸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口气可真大!是否真有其事,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了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只是带兵做准备能说明什么吗?
生:说明在秦王害怕廉颇,怕自己的军队打不过廉颇的军队。所以不得不放赵王走。渑池会赵王能够平安回去,也有廉颇的功劳。
师:廉颇得知你记得他的功劳,一定很高兴。你很会读书,课文的这一句话看似无关紧要的,其实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读,认识才会深刻。
2.师:(指板书: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看来廉颇确实有本事,他对蔺相如不服也是有理由的。那他又怎么看待蔺相如的呢?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句话有嫉妒的味道,很不服气。
师:“就靠一张嘴”是什么意思?(只会嘴巴说,没有真本事。)
“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生:“爬”在这里指的升官。把别人升官说成“爬”,是一种讽刺。说明廉颇看不起蔺相如。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哦,原来问题出在官职上啊!同学们,还记得蔺相如是怎么发迹的吗?(学生回顾上文,教师板书故事的小标题)
因为“完璧归赵”中立下功劳(板书“完璧归赵”),蔺相如由一介草民升为大夫;在“闵池之会”(板书)后又立刻提拔为上卿,真是平步青云啊!廉颇征战那么多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居然官职还在蔺相如之下。将相不和由此而生!
师:看来廉颇的不服气的话还真是理直气壮的,哪位同学能把高大威猛的廉大将军心中的不满读书来?
指导朗读。
(二)从“蔺相如话语”入手,深入探究,品读个性。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你们同意吗?请从文中1—15自然段划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联系当时的情境,边读边悟: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提起你的笔,在你划出的句子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说。此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相机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话的时候,教师就出示课件出示句式:“从_____________这句话,我读出蔺相如__________.”如果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这个句式就不用出现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轻描淡写“骗”回和氏璧
2.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机智勇敢,师: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吗?
师:蔺相如真要把脑袋和璧撞碎在柱子上吗?
生:不会,他答应赵王“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换不到城就要“完璧归赵”,万一秦王真的强逼他,那岂不是麻烦了?
生:他看透秦王想要璧。
师:这叫“知己知彼”.3.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谋略出众
4.“请您为赵王击缶”——维护尊严
5.“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不畏权贵,不怕牺牲
……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廉将军还不知道呢!谁来告诉他?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廉将军,蔺相如从一介平民走向上卿之位,靠的是_____,靠的是________,靠的是_________……
三、还原”和“的历程。
师:既然蔺相如如此有能耐,当廉颇的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和的重要
生: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是为了我们赵国呀。
师: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将相和“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渑池会。
师:人心齐,泰山移。将相齐心协力,赵王才能顺利回国。
师:如果当时将相不和,情况可能怎么样?
生:赵王蔺相如在渑池会凶多吉少
(二)和的智慧
师:将相不和,国将不国,将相和睦,敌人哆嗦。既然将相和如此重要,蔺相如直接去跟廉颇说,不是更快,更方便吗?
生:廉颇当时很生气,扬言见面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说了也白说。
师:有道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蔺相如通过手下告诉廉颇,避免正面冲突,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
(三)和的胸襟
师:现在,蔺相如的话已经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听了有什么反应?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课件,打出着重记号)廉颇觉得自己”真不应该“指的是—
生:为了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
师:那他应该怎么样?
生:顾全国家利益,与蔺相如和好。
师:他做到了没有?用的什么方式?(负荆请罪)
(课件上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强调一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看看,此时此刻,廉大将军在干嘛?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荆“,引起学生注意)知道”荆“是什么吗?(一种植物。古时候用荆条做刑具。)堂堂大将军脱下了威严的战炮,背上刑具,跪在一个他曾经瞧不起的人面前,说明什么?
生:明大义,知道自己错了,能放下身架真心诚意的来道歉,非常令人佩服!
生:知错能改,真心与蔺相如和好!
(四)和的原因——顾全大局,正是和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此时此刻,你们发现”将“和”相“能够”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两个人都能为了赵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
师:好一个”顾全大局“!(板书)这正是两位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胸襟的体现!
师:让我们穿越千年,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投影)请问,当时蔺相如和廉颇会说出哪些感人肺腑的话语呢?
四、评价”和“的故事(拓展)
(一)重温那千古传颂的动人画面——负荆请罪。
生生互动,同桌角色扮演。
(二)评价”和“的行为。
师:如果你是赵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廉颇或蔺相如的下属,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围观的百姓,你会说些什么?
总结:将相和睦,英雄相惜,他们的和好让赵国更加团结稳定,也让秦国心存畏惧,不敢随便进攻。廉颇和蔺相如两个熠熠生辉的人物是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请你们记住他们”和“的故事,”和“的智慧,”和"的胸襟,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五、作业:
(一)今天的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些什么?
(二)赵国虽然拥有廉颇蔺相如,但最后还是被秦国灭亡了,请同学们课后去了解这段历史。
第二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18《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词语
召集、商议、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允诺、隆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简单回顾: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时候,主要讲了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二、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关于蔺相如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小组展示:(研读“完璧归赵”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智慧过人】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之所以„„是因为„„”说话练习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要回和氏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叫他老班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勇敢机智】
强调动作“捧、退、靠、站”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不畏强暴】
(二)小组派代表发言:(研读“渑池之会”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勇敢机智、随机应变 】
(三)师生一起:(研读“负荆请罪”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3.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4.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胸怀宽广】
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
5.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人。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知错就改的人。
6.演“负荆请罪”课本剧
这篇课文很适合演课本剧,现在就请同学们演一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两两小组合作演练。完毕,请一个团队上台展演。
(四)说一说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蔺相如: 面对事情时,能够深思熟虑,随机应变;面对秦王时,能够不顾生死,敢于斗争;面对廉颇时,能够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2.廉颇:
性格坦率,能服从赵王的安排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
三、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就好了,没必要写“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了。对此,你同意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的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 “负荆请罪” 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四、小练笔
写一件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发展)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原因)不和
将
(廉颇)和(结果)
负荆请罪
相
(蔺相如)
第三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师:我们一起来看,同朝为臣的将相之间,却是分分合合,就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提示: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部分内容,思考将相之间“和”、“不和”、再到“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一)学习“和”。
问题:在渑池会上,将相之间 “和”的原因是什么?能结合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谈谈吗?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紧抓“拼”字。
师: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是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3、引入《史记》原文: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http://api.baike.baidu.com/history/id=19412786
4、创设情境。
师:咱们一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两个人相距只有五步的距离,可谓是很近了,而他们的身份却是一君,一臣,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要想既使秦王击缶,又不至于激怒秦王,除了高声厉喝?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爱国;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情境中读出理解来。】
(二)学习“不和”。
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官在廉颇之上,这时将相之间就不和了,他们不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引入资料:孩子们,廉颇何许人也呀,竟敢口出狂言,查找到相关资料了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69.htm
2、引入视频:据说有一次他三番五次的挡住蔺相如的去路。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将相和(其中的视频有剪辑过)师:想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听了廉颇的话,面对他的百般刁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蔺相如的忍辱负重、爱国,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三)学习“再和”。
1、师:廉颇心生妒忌,将相之间失和,换作常人势必会与他针锋相对,一决高低,可是蔺相如却不同,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后来他们怎么又和了呢? 蔺相如※【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师点拨:对照着廉颇的话看一看,他们心中都想得是谁呀? 2)引读。
师:身为堂堂的上卿,他的这些做法,手下都看不过去了,而他却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师读黑字部分,生读红字部分。
3)引入王立群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廉颇【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廉颇,可敬也!
2、配乐想象写话。
师:将相二人重归于好,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在纸上。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8%DF%C9%BD%C1%F7%CB%AE]&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CB%D5%D3%EE%BA%E7;;0;;0&lm=-1&attr=0,0&rf=zb&size=5557452&mtype=0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对比朗读感悟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爱国;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三、评价两人物,激发阅读兴趣。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任时光飞逝,任岁月百转千回,也难以抹去它所闪烁的熠熠光辉,故事读完了,在你的心灵深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事例评价人物的能力。】
四、再读小故事,感悟内在联系。
师: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回首本课题,品味“和”之文化。师:中国有句古话 “家和万事兴”,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意思啊。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蔺相如 机智 勇敢 顾全大局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动作“称病不上朝”、“转头往回赶”等语句,抓住廉颇的“爬到我头上„„下不了台„„”、“脱下战袍”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原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放下自己的架子,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细想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写的时间较短,使得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时间的安排和把控上多加注意。
第四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区二小
王 吉 君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 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 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 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 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 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品味“只好”、“只得”
① 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 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
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 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B、小结
①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 齐读2-10自然段。
③ 方法小结: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 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A、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B、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
(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
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C、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D、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
(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1)词语搭配
总
因
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
职位比廉颇高
(2)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前两个故事的()又是第三个故事的(),三个故事构成了()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注: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第五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4.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请齐读课题——《将相和》。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预设:(生)蔺相如升为上卿,官职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将相之间由此不和;在廉颇负荆请罪之后又和好如初。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师:
师:我们一起来看,同朝为臣的将相之间,却是分分合合,就此,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提示: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部分内容,思考将相之间“和”、“不和”、再到“和”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一)学习“和”。
问题:在渑池会上,将相之间 “和”的原因是什么?能结合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谈谈吗? ※【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紧抓“拼”字。
师: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是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3、引入《史记》原文: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http://api.baike.baidu.com/history/id=19412786
4、创设情境。
师:咱们一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两个人相距只有五步的距离,可谓是很近了,而他们的身份却是一君,一臣,这种情况下,蔺相如要想既使秦王击缶,又不至于激怒秦王,除了高声厉喝?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感悟蔺相如的不畏强暴、爱国;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在情境中读出理解来。】
(二)学习“不和”。
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官在廉颇之上,这时将相之间就不和了,他们不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引入资料:孩子们,廉颇何许人也呀,竟敢口出狂言,查找到相关资料了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69.htm
2、引入视频:据说有一次他三番五次的挡住蔺相如的去路。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将相和(其中的视频有剪辑过)
师:想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听了廉颇的话,面对他的百般刁难,会怎么想,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蔺相如的忍辱负重、爱国,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三)学习“再和”。
1、师:廉颇心生妒忌,将相之间失和,换作常人势必会与他针锋相对,一决高低,可是蔺相如却不同,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后来他们怎么又和了呢? 蔺相如※【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师点拨:对照着廉颇的话看一看,他们心中都想得是谁呀? 2)引读。
师:身为堂堂的上卿,他的这些做法,手下都看不过去了,而他却早已做到了心中有数。师读黑字部分,生读红字部分。
3)引入王立群的评价: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这样说,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外则置生死于不顾,对内则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可谓大志大勇也!廉颇【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点拨:这身战袍曾陪伴他驰骋沙场;大败齐国;逼退秦兵„„这身战袍,对他而言,是荣誉、是地位、是名利的象征,此时,他脱下了战袍,正所谓“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廉颇,可敬也!
2、配乐想象写话。
师:将相二人重归于好,此情此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象到的写在纸上。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8%DF%C9%BD%C1%F7%CB%AE]&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8%DF%C9%BD%C1%F7%CB%AE&si=%B8%DF%C9%BD%C1%F7%CB%AE;;%CB%D5%D3%EE%BA%E7;;0;;0&lm=-1&attr=0,0&rf=zb&size=5557452&mtype=0
【设计意图: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引入资料、对比朗读感悟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爱国,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爱国;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三、评价两人物,激发阅读兴趣。师: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啊,任时光飞逝,任岁月百转千回,也难以抹去它所闪烁的熠熠光辉,故 事读完了,在你的心灵深处,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事例评价人物的能力。】
四、再读小故事,感悟内在联系。
师: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三个小故事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五、回首本课题,品味“和”之文化。师:中国有句古话 “家和万事兴”,我们现在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意思啊。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蔺相如 机智 勇敢 顾全大局
爱国
廉 颇 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重在以言行刻画人物,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多次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所打动,给我更大触动的是他面对敌人秦王、要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时候是那样的不畏强暴,而当面对同朝为臣的廉颇的数次挑衅时,又能够屡次地忍辱退让,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而廉颇作为一元老将,种勇于改过的精神,也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通过抓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我就跟您拼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动作“称病不上朝”、“转头往回赶”等语句,抓住廉颇的“爬到我头上„„下不了台„„”、“脱下战袍”等语句,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朗读、引入资料、引入原文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品读完语句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只是简单的、笼统性的“爱国”、“勇敢”等评价,转化为深刻的、具体的“他这样做真正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作为丞相放下自己的架子,很不容易!”、“老将军廉颇,能够做到不顾及面子负荆请罪,很真诚!”„„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细想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写的时间较短,使得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自己内心的感受没能充分表达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时间的 安排和把控上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