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8:2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第一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构思:

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活动流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 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 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教学反思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009——2010学年度)

阿尔乡九年制学校

张丽妍

第二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平移与旋转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三、课件设计方案: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1、师:我知道大家平时都特别喜欢玩,今天咱们一起到游乐场里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有滑梯、缆车、摩天飞轮等的课件)。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一提到玩大家都特别高兴,其实玩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在玩中有所发现,那就更棒了。再来观察这些游戏,仔细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

2、指学生汇报。

3、师: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为2类:平移与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二、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像缆车、滑梯所做的运动叫平移,像转椅、过山车、摩天轮这样所做的运动叫旋转。边说边板书课题。

三、举例

1、师: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2、学生举平移的例子。

3、小结: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者平移。

4、师:瞧,风车在做什么运动?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学生举例。

四、表演

1、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表现出来。

2、学生表演:转圈、向前走、原地上下跳等。

3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手势表示),用“-”表示,把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旋转,用“0”表示。

五、判断练习

1、我们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下面有一道题你能快速作出判断吗?

2、出示课件:汽车行驶、钟表、风车等,学生判断。

六、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1、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办呢?

2、讲故事

下雨了,小蚂蚁的房子要被水浸了,所以两只蚂蚁决定把房子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红蚂蚁说它走的路长,绿蚂蚁不服气,于是他们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到底谁走的路长呢?请大家给当判官评评理。

3、出示课件:两只蚂蚁就这样抬着房子一步一步的走到更安全的地方,房子在做什么运动?两只蚂蚁分别走了几个格子?请小组长拿出学具,四人一组动手操作一下,蜻

绿

4、学生汇报,上前演示。

5、学生解疑:一样长。

6、师电脑操作演示红蚂蚁和绿蚂蚁走的路线,他们分别走了几格?(6格)

7、假如当时有只蜻蜓飞在屋顶上,那么蜻蜓又走了几格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蜻蜓也走了6格。

8、小结:两只蚂蚁都走了6格,蜻蜓也走了6格,所以小房子也走了6格。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找准一点,看这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七、填空练习

1、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会用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移的距离,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出示课件,小房子分别向四个方向平移的图形,中间虚线是房子原来的位置,看它向哪个方向分别平移了几格。

八、画图

师:我们既能判断出平移的方向,又能数出平移的距离,那么你们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形状吗?

出示一个三角形,把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学生做后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教师演示电脑操作过程。

九、拓展创新

1、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体育健儿的风采、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大楼、艺术家设计的美丽图案)。

2、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十、总结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案

——平移与旋转

(2009——2010学)

阿尔乡九年制学校

李军

第三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关键字: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学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于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儿童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本来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下册12课《让灯亮起来》,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打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同学们各种意见交流、启发、磨石、碰撞,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电灯发光、台灯发光、受电发光、节日彩灯发光、交通信号灯发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电灯,灯可以照明,可以

使我们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材料,同学们你能利用上面的实验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能有几种方法,怎样联不发光?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动手做起了实验,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同学们自由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中,我采用类比和推理的科学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和水,同学们学习了水的性质以后,发挥你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作用,空气有什么性质?通过同学们类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状透明的。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你用什么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请同学们自己设计,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疑难的问题教师帮着同学们自己解决。提醒同学们做实验时注意安全。

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第一种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针筒中间,用左手食指堵住针状的小孔,将针筒知立,活塞上放一个重物,活塞还是落不下来。说明针筒里的空气占据空间,松开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来。第二种方法,用带胶塞的漏斗塞住锥形烧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进烧瓶里内,说明空气占据烧瓶内的空间,如果将胶塞与瓶口松动一下,水便流进烧瓶里。第三种方法把第一个小眼药瓶尾部开一个小孔,把第二个小眼药瓶的颈口插在第一个小孔里,用密封胶密封,第一个小眼药颈口用帽盖住,第二个小眼药瓶底部剪开,把水倒入,水流不进第一个小眼药里,说明第一个瓶内空气占据空间,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第四种方法把粉笔,碎砖块投进盛水的水槽内,看到气泡分别从这些物体里冒出来,说明物体的空隙也充满空间,占据着体积。第五种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团卫生纸,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卫生纸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第六种方法,把空塑料瓶拧盖,伸入装满水的水槽内,在水中把盖拧开,把玻璃杯装满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对准倒置玻璃杯,挤压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气挤到玻璃杯内,玻璃杯中的水被挤出来,变成一个空杯子说明塑料瓶空气转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据空间,为

以后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利用六种方法证明占据空间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试验报告单,通过这次探究试验,使他们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为以后的试验教学做好铺垫。

三、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用“差异法”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实验1:找一个纸盒,把里面涂黑,盒一端用铁钉戳几孔,在纸盒里铺一张塑料薄膜,再铺一张潮湿的吸水纸,把几条蚯蚓放入盒里。盖上盒盖,让阳光从小孔一端射进盒内,使盒子这端最亮,并从这端向另一端逐渐变暗。过了几分钟,打开盒盖观察,蚯蚓都爬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说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2:在桌上摊一张纸,从内到外把干沙、湿沙、干土、湿土搓成约2厘米厚的四个同心圆环,把蚯蚓放到圆环中心,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发现蚯蚓在湿沙,湿土前徘徊时间较长,最后爬到湿土层,呆在那里不爬了,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提醒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重复进行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最后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蚯蚓放回大自然。因为蚯蚓是人类的朋友,是“耕田能手”,是“制造肥料的工厂”,也是“处理垃圾的能手”。蚯蚓同进是传统的中药,名曰“地龙”,有清热定惊,清肺平喘,引经通络的功效。所以我们保护蚯蚓,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个:世界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物,是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塔高300米,就是这座铁塔,一年之内要变化12厘米,是什么魔力使铁塔变化12厘米?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铁塔在夏天温度高,铁塔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温度低,铁塔要收缩变短,夏天铁塔比冬天长12厘米,所以在修铁塔时,地基一定要牢固。第二个:1852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为了铁轨牢固,政府下令把一根根钢轨焊在一起,整条铁路没有缝隙,结果这种铁轨到了夏天变得七扭八歪,左右弯曲,甚至有的地方向上拱起,到了冬季钢轨发生断裂,是什么魔力使用权钢轨弯曲、拱起、断裂?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钢轨在夏天时温度高,钢轨要膨胀变长,在冬季时,温度低,钢轨要收缩变短,所以我们在修铁路进,铁轨之间一定要留有缝隙。让同学们解释烧开水时为什么不能把水灌得太满?煮鸡蛋熟后,往往把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浸,为什么?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墨水瓶盖拧得太紧,转不开,怎么办?

同学们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五、留下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久发展。

科学研究有许多终点,但没有一个真正的终极,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改革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无限宇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同学们对“天上有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设

想制造了各种先进飞行器,能重复使用。性能安全速度极快,机动性能良好的航天飞机,环保安全的太阳能宇宙飞船,能和光速媲美的宇宙飞碟,在太空建立发电厂、工厂、宾馆、农场、加油站、太空城市等。通过引发学生创新设想,保证科学探究永久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备注信息:

作者姓名:徐川论文学科:小学科学 职务或职称:小语一级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綦江县乐兴中心校电子邮箱:xdc023@126.com 地址:綦江县乐兴街村邮编:401428

第四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尝试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尝试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探究性实验课的模式不唯一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教无定法之”说,凡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验探究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地点不唯一。比如很多的探究实验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关于《风的形成》的一些小实验,气流问题实验器材简单已取得,用纸条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比如《关于气象的问题探究》一般需要在操场上进行。像《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一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草和大树》问题的探究可以在田野里进行„„这样的不同的探究活动场所,给老师们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等。

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有的探究活动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几节课完成如《生豆芽》和《做酸奶》的探究实验活动,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大纸,堆了一堆潮湿的土壤,和一堆很干燥的土壤,结果上午堆的,到了下午同学们吃了午饭回来上学,都惊奇地发现,蚯蚓们不约而同地钻到了潮湿的土壤里去,结论便不言而明了。那就是说连课余时间也要用上。探究《蛇卵的孵化》至少要60多天的时间。所以,这需要学生们和老师们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更多的延展性。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候,有的学生呢捎带着探究了需要其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一定能够完成探究活动。每当学生们有了兴趣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大胆去研究,当然有的时候时间上不是很允许。(延展实例)

由于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同而且探究的的课题多种多样样,决定了探究实验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矫正,并及时回答一些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各有不同,班级里不乏有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自卑,有的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一般全靠兴趣而参与探究活动。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把探究活动进行下去。所以教师还要肩负着把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成员“拉进”小组中。

2、学生实验过程中需同一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果每小组都由个别学生

完成,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45分钟内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实验过程,是教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取小组间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时给予指导。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

4、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小组合作,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扩展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的班级里都是4人一个小组。其中有一名组长。不要小看了组长,组长的号召力探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质量。分组时候,多让一些积极向上的孩子当组长。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要营造好良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提供探究材料。感知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在物质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活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用具,以此来激发探究和创造欲望。

3、指导探究方法。探究,是指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但是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教案反思

探究性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教学

案例及反思

西华园小学 韩慧玲 2011-7《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案例及反思

背景: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因为它对学生的成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操作、体验,在过程中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同时,“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专利,是所有学生的权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适当的学习内容,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下面是我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

案例:

师:谁还记得我们这几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分数。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分数?

生: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与除法有密切的联系。谁来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生:除法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的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

师:除法与分数有这么多的“相当”,二者的关系确实紧密,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对分数与除法二者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学到什么知识。(创设新知情境)

师: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辛辛苦苦往西天而去,这一天,唐僧化缘化来一张饼,对悟空说:“你把饼分分,大家都吃点吧!”

悟空拔根毫毛变成一把锋利的小刀,说:我们四个人,每个人吃这张饼的四分之一吧。刚要动手切,八戒哼道:我的肚皮这么大,才吃四分之一,不行。悟空眼珠一转说:好吧,那就让你吃这张饼的八分之二吧。八戒一听,又说:吃两块呀,还是不够呀,再让我多吃点吧。悟空一听,说:好贪吃的呆子,就让你多吃点,你就吃四块,吃这块饼的十六分之四。说完,三下五除二,切好了饼,吃完了饼,八戒有点晕,(部分学生在笑)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你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生1:八戒并没有多吃,他吃的块数虽然多了,但是每块却小了。

生2:、、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既然我们这么多同学都认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那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说明或者证明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组,想出办法来说明或证明。要把语言组织好,把道理讲明白。(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研究结果)生1:(画图)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分,1份就是四分之一;如果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八份,2份就是八分之 二,我发现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二同样多,同样,十六分之四也可它们一样多。

生2:我结合这个图,也可以这样想,先表示出四分之一后,如果把这里面的每一份现平均分成2份,这样原来的一份就成了2份,原来总的4份就变成了八份,原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现在的八分之二。所以二者相等。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十六分之四也和它们同样多。

生3:我也是用图来说明,只不过是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

生4:我是把分数与除法联系起来。

因为1÷4=2÷8=4÷16 而1÷4= 2÷8= 4÷16= 所以 = = 这是根据除法商不变的性质。

生5:我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算出这个分数的值,=1÷4=0.25 =2÷8=0.25 =4÷16=0.25 所以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真好。看来,这三个分数确实是相等的。可是,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确实是变化了,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变化规律呢?我想同学们也一定能找出来,大家试试看。

生: 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了2倍。从 到 分子与分母也同时乘以了2。看来在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的时候,分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大家都表示同意)。

师:换一个观察的方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倒过来观察,是分母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了2,这样分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生举例……)师:我们能根据这么多例子总结出来规律吗?(学生简短讨论交流)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同时乘或除的数不能为0,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相当于除法的除数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师:这是分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看看课本是如何描述这个性质的。(学生看课本的总结)

练习……

全课总结: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生2:我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又一个联系,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广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整堂课流畅自然,学生思维活跃。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根据不同内容正确选择侧重点。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往往结伴而行。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说“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是要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以“研究性学习”为重,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科学地选择。作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学习内容,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大多都朦胧地知道这一道理,但又未能形成严密的理论认识,同时学生具备用自己的方式、知识来解释、说明这一道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是非常适合的,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为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充分的时间与研究空间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语言来说明、证明已经朦胧感知到的规律。因此,我给学生留足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从简单地共同回顾、复习几个必备的知识点后,我用故事引入新课的学习,从形式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朦胧感知到故事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后,老师把进一步研究的任务交给了所有的同学,学生从心理上萌发了挑战的意愿与获取成功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没有干预学生的思维方式,相信学生能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出规律,得到思维与能力上的锻炼。学生也充分利用了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探索空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都想出了解决猜想的办法。在接下去的交流学习时间里,每一名同学都又接受到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证明方法的启发,从而给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增添了的动态生成资源,也进一步推进了学生的思维进程。

三、“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害怕教学任务与目标不能按时完成而拒绝“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其实,只要学习内容不完全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与生活实践,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能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极有效的途径。本课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证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学生动用了他们所能动用的所有方式。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高效而扎实的达成,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高效的锻炼。

下载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探究性学习教案

    课题:广告零距离 教学目标: 通过收集、整理广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养。 教学重点: 通过广告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

    《将进酒》探究性学习教案

    《将进酒》探究性学习教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成玉莲 教学设想:教师以“诵读、赏析、探究”的方法,引导解读《将进酒》,以此引发拓展研究,促进师生互动,增强语文课的活力与文化底......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张克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中逐步深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自身具备科学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

    探究性教案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案 廊坊市第九中学 刘兰华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并获得情感和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羊场镇大松树完小 一、课题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