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2 22:3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篇: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单位:湘乡市龙洞镇中朝小学

作者:舒丹

时间:2016年9月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下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和练习。等。

关键词: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 探究策略 探究性学习

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 21 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对某一阅读目标,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创新,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性课堂活动的组织应力求把握以下三点策略。

一.确定探究主题的策略 1.从生活中设定探究主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主题。我们班在神舟十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九’跨越‛、‚‘神十’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2.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主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主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学生:‚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b.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c.表现了红军什么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来研读全文。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

3.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主题。

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主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研读古诗《别董大》,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由此我得到启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剧本,并当导演,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诗人高适写《别董大》的背景,研究了当时诗人和琴师董庭兰(董大)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二.创设问题的策略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阅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中,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三.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

1.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合作形式。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整个探究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学生靠他们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负有主要的责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路,探究较困难的问题。‚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2.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合作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问题,批判性地倾听他人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并提出质疑。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例如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6篇课文,可以知道这些文章描写了6位杰出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辩论课,以‚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为论题,学生组合成三个组。课前准备阶段,学生自己选出本组的主辩、一辩、二辩、三辩,其他组员都是助辩。小组每一位成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合作,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自身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焕发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2]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3]潘涌.论语文探究性学习[J].学语文,2005年第1期.4—5.[4]褚治明.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教书育人,2004年12月.34—35.[5]邵林荣.浅谈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学习的策略[J].安徽文学,年第2期.64.2007

第二篇: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 策略 ,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学校教育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观的补充和发展。它的首要特征是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结论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大特征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表现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便是质疑,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发展能力是学习永恒的目标,而方法的发展能促成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能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其表现在语文活动中就是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新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另一特征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探究性学习必然要开放性地吸收知识,以大语文视野及开放性的思维进行知识的多角度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达成探究能力培养这一目的。探究性学习还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的特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探究将显得苍白,没有一定的能力积累,探究将无法进行。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以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同时,探究来自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没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整合与拓展,创新能力就无法表现出来。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儿童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 1

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展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对研究策略一无所知,不宜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利,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 “探究性学习”。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我国的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语文学习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有些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彻底摒弃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它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学习目的是应试。其优点是学习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认为,探究性学习观是与传统的学习观根本对立的,应彻底摒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学习的真正含义是不仅要“学而习得”,还要“得而发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继承”,更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整合、重组和发展,从而得到新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获得是传统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而传统学习是以知识的获得为终极目标。探究性学习重意识、精神和能力的“习得”,不单纯局限于知识的传承。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决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接收性学习。

误区之四:“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教学,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性教学方式。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学习中,一方面我们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决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的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但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探究的内容和频率。

误区之五: “解放思想”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它讲究一定的学习形式。但在一些教学中,有的人追求时尚,搞花架子,什么马蹄形、丁字形的座次排列,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生无所得”。有的观摩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美其名曰“解放思想”。我们知道,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的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还要确保合作小组工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

误区之六:重“程”轻“果”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道德要解决价值标准问题。由于其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影响,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则变得无关紧要了。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探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不能忽略认知的结果。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这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上面所述,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传统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探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 用相关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课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随之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 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围绕以上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

3、生成问题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

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点、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

4、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精心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 “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明确方向,自主探究 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 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诗的大致背景有了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 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 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想象作文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收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老师,假想当时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

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他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 综合实践,积累信息 分析归纳,形成报告。操作特征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收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历时五周,将调查、数据处理、制表能力、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途径很多,任何一种模式的本身只提供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教师应注意自我素质的提高,结合实际,组合安排,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效仿。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2]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A].优异网 ,2002-02-03.[3]郑晓萍.从“问题”到“课题” [J].上海教育科研 ,2001

[4]刘成坤,钱相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谈研究性学习进课堂[J]山东教育科研,2000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Z].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6]宋国庆 ,罗万春.创新学习误区析[J].人民教育 ,2002

[7]黄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小学数学 ,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第三篇: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并获得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阅历和潜能,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要创造时机、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探究,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制订书籍借阅制度,设计制作什么样的 借书卡等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采用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最常用的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很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板报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通过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

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在课题中发现问题。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了

什么?三是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一是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二是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三是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写写帮推荐)

让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与掌握,它更加重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倡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与心理需求,是一种富有趣味性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结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要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我们应该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主要手段。

一、精心导入,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制能力差,他们的探究动机主要依赖于外部刺激。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感情朗读。文章不是简单的字词的堆砌,其中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激起学生对文本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动机,就要学会运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摆在面前的不是枯燥而静止的书面材料,而是其中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情朗读更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巧妙设疑。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巧妙设疑,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教师指令下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而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与积极构建,是学生发自内心对认知活动的主观认可。

(三)音乐渲染。音乐同样是一种语言,它能够从新的角度来向人类传情达意,更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带给学生身心上的愉悦,丰富学生的想象,渲染氛围,让课堂教学更加活跃。这样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外乎是字词句,而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这些知识点的讲授,那么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率不高。而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将思维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从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认知取向与心理倾向,这样学生才能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语文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抽象而枯燥的语文知识寓于丰富直观的生活场景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更能将学生带入求和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带着心中的困惑展开主动探究。我们要运用提问艺术,在无疑处生疑,在关键处设疑,这样能够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主动学习。

(三)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将知识点寓于直观而生动的故事之中,更能以故事的生动幽默来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愉悦状态下顺利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三、创设机会,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整个教学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下机械进行,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处于被忽视地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学生失去了读思议悟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缺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也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最大障碍。

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就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与感悟体验的机会。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走进文本,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本,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四、引发想象,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想象至关重要。通过想象可以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还原真实的场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与情感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锤炼,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想象力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要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启发学生展开丰富而充分的想象。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桂林山水风光图,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桂林风光图。这样在强烈的画面视觉与音乐听觉的刺激下,学生浮想联翩,桂林山水风光图活跃于脑海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地理解山与水的特点,更能深刻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法,它更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一起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责编 金 东)

第五篇: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2013

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湖北利川都亭二小 张雪英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改变”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强度,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课改的需要.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能很好地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同时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习兴趣浓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视频手段,可以展现出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悠扬悦耳的配乐,这些都能增强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凉州词》的教学中,汹涌澎湃的黄河、远川高山、塞上孤城、河边的杨柳、玉门关、戍边人,我都制作成了FIASH MV,再配以幽怨,低沉的诗朗诵,以动画形式描绘出一幅在边地壮阔的广漠中悲壮苍凉的画面,以此形式来表现真正的诗中有画之特色,既直观形象,又轻松生动,学生对诗意境的把握也就更加明确.又如寓言《楚王好细腰》的教学过程中,文中有一段写道: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其中几个动作“胁”, “带”, “起”,写出了大臣在细腰过程中的痛苦,大臣“努力”有了成效后,满朝文武的脸都是黑黄黑黄的了,这样生动的场景往往无法展现,我将这段文字的内容制作成FIASH MV,以动画的形式加以体现.这些都是更形象地展现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生动趣味性,学生看得兴趣盎然,学起来也印象深刻,易于掌握.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字游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如古诗填题.看图背诗,猜画谜等,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也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二.利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优”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有关语言和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性的教材组成一体,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出版,教学时也是先完成文字讲解,再到电教室观看补充资料片,形成两次教学,学生收益不大,纯教材枯燥,纯图片单调,只有将二者协调结合才能既增强内容的完整性,又方便学生全盘吸收.因此,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超文本功能,将文,音,像编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如学生在阅读文字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观看影像数据时可随机翻动文字内容,构成一个既重感官享受,又有知识串联的学习环境,学生不用两头跑,知识的衔接性自然更加紧凑.学生都是生长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呵护的生活,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他们细品《狼牙山五壮士》所表现战士们英勇顽强精神,为了革命不顾个人安危,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借助影视片,这样不断直观教育了学生们珍惜生活,仇视侵略,热爱祖国.启迪了学生思维,同学们在学习讨论中纷纷联想到壮士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思维.能结合一个动作,说出壮士们的心里活动,同时也让我在教学中尝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甜头.在总结课文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教学过程优化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在与学生分析了小女孩划火柴后产生的五次幻想后,问:“小女孩的结局怎样呢?”学生回答:“小女孩死了,她在大年夜被冻死了。”这时,我把画面定格为:在一所高大的房子的墙角里,一个小女孩靠在墙角,两腮通红,身上覆盖着白雪。同时,伴有一段非常悲惨的音乐。学生看到这样悲惨的画面,听到这样凄惨的音乐,眼睛湿润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后,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对当时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感到强烈的不满。又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作者在亲眼目睹周总理的一夜的工作后而产生的感受,当时作者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种感情,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几组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场面。通过视觉感官,学生看到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场面,那种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感情就更深了。

三 利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易”起来

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知识面窄,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待培养.教师如何把抽象.死板,重难点的问题形象生动,轻而易举的解决好,.是多年来教育者研究的课题.今天语音室的出现,多媒体快速发展和运用,它高超的技术手段,达到了省时省效的目的.电子读物的出现使阅读对象从单一的文字扩展为图文并茂,三维动画为一体.使学生从抽象到直观再回到想象,使教学的重点,难点从信息中摄取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如《鲸》一课中,鲸的进化过程是课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人的进化图,让学生明白人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生存的环境。对这一点,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接着,我出示了鲸的进化图。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看到了鲸是怎样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这样子的。从而使学生明白“鲸不属于鱼类,它是哺乳动物”,轻而易举的突破了课文重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

例如在教授《黄河象》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黄河象的骨架,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和发掘,以及陈列在自然博物馆的FIASH,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再教授《琥珀》一文时,同样的课件就起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看着晶莹剔透的琥珀,学生直啧啧叹奇.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 利用多媒体,让学习效率“高”起来

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象都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坐在教室里,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的不断的延伸,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0分钟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如在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文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设计和运用,有时过多的直观浪费时间、分散注意,会影响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件色彩特别鲜艳,动画特别频繁,而需要着重突出的教学内容却显得相对不足,这样的课件由于教学主体不突出,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一头雾水,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展开。还有些课件接口元素布局不合理,无视觉中心,背景颜色相当刺眼,而屏幕上要显示的内容却过于暗淡,对比不明显,可视性差,学生辨认起来非常吃力,时间一长,既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滞后。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精心选择课件素材,合理组织相关数据,准确、有效地表达课文中所要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是使课件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课件制作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符合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要有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正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发起挑战。但无论如何,只有深入研究,合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对培养自主、探索、创新型人才有帮助,才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下载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举例说明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广西平果县铝城第二小学 凌美茜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中放飞,让他们的心灵在体验中完善,让他们的个......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五篇]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音乐,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高雅与俚俗,均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古典乐曲的博大深邃,通俗歌曲的鲜活真率,民歌的悠远多姿,戏曲的绚烂瑰丽。所有的这些,都为喜......

    让探究性实验教学走进高中物理新课堂(最终5篇)

    让探究性实验教学走进高中物理新课堂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张克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

    小学六年级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最终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学期进一步搞好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心得(模版)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学习了杨老师的《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