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

时间:2019-05-12 18: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

第一篇:《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

课题:

三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课件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课文,较准确疏通文意(重点)。

2、整体把握景物的特点(重点、次难点)。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1、三峡、作者、《水经注》的相关知识【学生默读《语文》P193注释①,画出关键词】

2、朗读感知(1)听范读。【留心节奏、字音】(2)注音

阙()

曦()

溯()

巘()

漱()

涧()

属()

嶂()

3、学生读书【自读、组内试读】

4、内容探究

(1)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口头翻译)

【小组分:

一、1段;

二、2段;

三、3段;许紫莲组、4段。】

(2)三峡的奇秀在山在水。山有什么特点?不同季节的水各有什么特点?(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

【小组分工:

一、1段;

二、2段;

三、3段;许紫莲组、4段。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自学时间:10钟,把握好时间。】

三、展示交流

四、反思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建议?有什么疑惑要问?【不求面面俱到】

2、评价表扬表现好学生。

五、巩固反馈(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做《阳光》P72“梳理”1-4;“达标”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描写山水的方法(难点)

2、文言词语的积累(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二、【分组分同第一课时】

1、怎样描写三峡山水的特征?【知识储备库:景物描写常着笔于形、色、声、味;可写静态,可写动态;可正面描写,可侧面烘托;可运用修辞增强效果„„】

2、写三峡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三、展示交流

四、词语的积累

1、听写:

(1)亭午(正午)(2)阙(通“缺”,中断,间断。)

(3)自非(如果)

(4)曦(日光,这里指太阳。)(5)襄(上)(6)沿(顺流而下)

(7)溯(逆流而上)(8)乘奔(飞奔的马)(9)属(连接)(10)飞漱(激流冲荡)

2、解释写短语(捡练习二)

五、反思小结

六、布置可外作业:

2、笔译全文

3、积累有个长江的诗词(名句)

4、探讨:三峡大坝建成的利与弊。

(朱常恒 2014.10.20)

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三峡奇秀的风光,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三峡描写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呢/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本文写景的方法。

指导自学

第二篇:听课老师教案

19、《春酒》

叶茂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家醅、炮制、煨炖、枸杞”等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有感情朗读并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和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文,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重难点】

1、学习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写作特色。【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法)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让我们跟随台湾作家琦君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春酒”。”

二、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障碍。(特别指出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1)在课文所写的内容中,作者总共喝了几次春酒呢?

(2).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作者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3、理解“春酒”的含义。

三、品读鉴赏。

1、四人小组讨论: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2、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1)同桌交流。(2)点名提问。

(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里把母亲的神态拍成“腼腆”不是更能表现母亲的淳朴吗?

3、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引导学生品析“乡情酒”。)

四、关注结尾。

1、思考:作者为什么再也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

2、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齐读结尾。

五、拓展延伸。

1.讨论: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2、教师小结。

六、编织故乡情结。

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

七、作业。

1、以家乡的风俗为话题,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短文,从写作中融入你对家乡的感情。

2、课外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八、板书设计。

第三篇:教案L

教材分析: L 《吃水不忘挖井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主要讲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全文篇幅短小,故事性比较强,句式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可是,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毛主席,学生了解得并不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毛主席,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全文识字、朗读时重点,感悟是难点。教学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以及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齐读两遍课题,并认识“井”、“挖”、“忘”三个字。

3、谁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挖井”是件容易的事么?

4、看着课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挖井人”是指谁?谁“不忘挖井人”?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好自然段序号,边读边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相机教学生字新词。1)第1自然段:新词:毛主席、领导、革命

2)第2自然段:新词:战士(战:翘舌音;形声字,与“站”区别。士:翘舌音;与“土”区别;扩词。)、乡亲

3)第3自然段:新词:解放、刻着、想念 3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1)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2)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4、再读课文,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1)说说挖井人是谁。简介毛主席。

2)不忘挖井人的又是谁呢?(乡亲们)

三、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这是哪里的乡亲们呢?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课文第1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有几句话。2)男女生分读,分组读,齐读。

3)“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那儿”指哪里? 预设:沙洲坝。(能否说得具体一点?)

瑞金城外的沙洲坝。瑞金城外一个叫沙洲坝的小村子。随问题出示填空:

①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沙洲坝)住过。

②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坝)住过。③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瑞金城外一个叫沙洲坝的小村子)住过。

(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能把两句话并为一句话!)

4)分组读,1、2组读课文里的两句话,3、4两组读合并后最具体的一句话。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师:沙洲坝乡亲们为什么不忘毛主席呢?在那里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话

1)出示句子,你读懂了什么?画出“没有井”,“很远”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

3)师:假如你走很远的地方,你有什么感觉?(预设:很累,脚很酸……)

师:乡亲们走很远的路,还要挑着水,他们会怎样呢?

4)师引导用上“如果……”说话:如果遇上雨天……如果遇上雪天…… 5)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师:毛主席看着眼里,疼在心里,为了方便大家,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

2、学习第二句,感悟思考:

1)有了井,乡亲们就不需要那么辛苦地挑水了,你能想象出毛主席带领大家挖井的情景吗?

2)像毛主席这样不但自己带头挖井,又领导、指挥着战士们、乡亲们一起干,这就叫着--“带领”。

3)读第二句。

3、一起来把第2自然段读一读。齐读第2自然段。

4、毛主席为沙洲坝的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这么大的困难,怪不得乡亲们——(再读课题)。那么,沙洲坝的乡亲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再现生字,指导写字

1、指导识字。

1)出示生字卡,生拼读生字。(师及时提醒容易读错的字。)2)师提示生主动介绍识记的方法。

2、指导写字。

1)、师板书生字,生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字的特点。

重点指导:“忘”“想”“念”三字都是上下结构。比较难写的是“心字底”,不把“卧勾”写成“竖弯钩”。第一点是左点,不是撇。

2)、生书写生字。3)展评书写规范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沙洲坝的乡亲们为什么不忘毛主席。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村里有了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他们念念不忘毛主席的恩情,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碑。(出示课文插图)

大家一起读一读碑上的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乡亲们什么时候会想起毛主席?(吃水、用水──理解“时刻”。)2)乡亲们吃水时会想些什么呢?

3)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乡亲们的心情?(想念、不忘)

3、指导朗读。

4、齐读全文。

三、朗读课文 开展朗读挑战赛

四、复习生字

1、认读生字,要求组词读。

2、扩词:

井()()()乡()()()面()()()忘()()()想()()()念()()()

3、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4、在“我会读”的词语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5、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井台 很小 时刻 读书 井口

很甜 立刻 想念 井水

很高 刻苦 出发

2、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再写下来: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

有个。

有。

3、给字加部首变成新字写下来,并组词。亡()()井()()相()()今()()

4、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里本课的作业。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下我们要多搜集一些有关毛主席的故事,班会课中我们就比一比,看谁讲的故事最生动吧。

第四篇:三峡教案

2011年秋学期初一语文教案

课题:《三 峡》

审定:施云康

编写:蒋书霞

11月17日

教学目标

①能在自读的基础上正确朗读,翻译课文。②能说出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③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能说出文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成诵,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绝山献()飞漱()属引().... 1

2、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郦道元,(朝代)人,字,《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字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郦道元为《 ____ 》所作的注,做了扩充。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语: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任务:

a、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b、分清句子的停顿;

c、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重在读懂、读通。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教师注意巡回察看,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3、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如有不清楚或没有把握的字词,提出来,其他同学解答。

4、考查:

⑴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⑵文意看谁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

(同学自由发言。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如:你看书真仔细,背得准确等,这都是专心的效果。提问、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课堂秩序混乱,表面活跃的现象,教师应适当引导,控制。)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文中的语句)”说一句简单的话。

示范:三峡的山美,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

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能不能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呢?譬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好交流的代表)。

(2)班上汇报(每组派一位代表站起来交流)。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说出三峡的美吗?

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五、总结。

六、作业。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峡》,扫除了字词障碍,初步领略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这一堂课我们将重点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妙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适当把握语气和语调。)

3、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1理清思路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背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②深入研讨

1、教师指导语: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第1段中最后一句。

2、教师指导语: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1)、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水之景。(2)、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3)、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4)、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1)、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2)、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3)、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4)、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 4 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③揣摩妙点。

教师指导语: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一: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例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中“略”用得很好,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由于本文佳词妙句很多,应该给同学们充分寻找、思考和品味的时间。)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组长负责,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小组交流时,教师尽可能积极参与各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有已于峡谷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拓展迁移。三峡知多少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资料

(充分开发可挖掘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肯定学生的发现,对学生发言中生成的问题给以点拨或指导。)

三、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1、高声朗读或齐声背诵课文,领略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作者精美的语言。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B、注重字词的锤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他们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是他们自己所得,不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

1、完成随堂作业

2、准确默写课文

第五篇:《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b、学习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季节描写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c、学习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三峡四季不同的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章大意;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语句去分析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季节进行描写及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及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品读赏析法 [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使用背景音乐《高山流水》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观看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

指导:朗读要注意节奏、停顿、语调变化,情感到位。

如:读描写“山”的语句,语速则是先慢后快,语气则是高亢的,要读出惊奇;读描写“夏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稍快,语气豪迈,读出奔放;读描写“秋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缓慢,语气低沉,读出凄婉。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工具书和教师补充注释解决字词疑难。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如下补充注释:(1)字词注释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阳光)

或王命急宣(有时候)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很)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转折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沿溯阻绝(绝:断绝)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哀转久绝(绝:停止)

3、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品析美景

1、师: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

美在山,美在水。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2、师:作者是如何写山的呢?

三峡的山独特之处在哪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那么16个字,写出了连绵不断,高大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群峰连绵、山高峡长的壮丽。

3、师:作者是如何写水及其他景物的呢?

万物因水而有灵性,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 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

夏水:“沿溯阻绝”,“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景“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4、师:同学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三峡很美,你能说说这些美是怎样的美?

[例]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这是一种高峻美、状丽美。

夏水—湍急凶猛—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婉美

5、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师: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小组合作讨论后互相交流。

(提示: 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明确:除了上面讲的抓住特点写景外,文章在选景时有静立的高山,也有奔腾的江水;既有“林寒涧肃”,也有“高猿长啸”,动静结合;写法上正面落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同时在写秋景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让读者已经觉得凄凉,而“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一个“泪”字更将这份凄凉进一步升华。不禁让人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发挥想像,描绘三峡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假如你要到三峡旅游,你准备哪个季节前往?”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强化背诵,巩固积累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丰厚的文字功底,用一百五十余字囊括了三峡的山、水、四季景色,笔法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一定要铭记于心,为我所用!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结构去背诵。这样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A.教师小结: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第26课第一、二、三题。

2、请仿照郦道元三峡的写景手法,写一篇以“××之美”为题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静)(衬托)(高峻美)

三峡{

郦道元

水:夏日:湍急凶猛(动)

(奔放美)

冬景:清荣峻茂

(动静结合)

(清幽美)

秋景:悲寂凄清

(情景交融)

(凄婉美)

执教人:丁沛东

2013-11-28

下载《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教案{听课l老师使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教案

    《三峡》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

    三峡教案

    材料:红糖,大枣 做法: 1)锅内放清水加入洗净的大枣一起煮开,继续煮8分钟 2)放入姜盖盖煮3分钟 3)调入红糖饮用 番茄酸辣汤 材料: 中等大小西红柿三个, 土豆一个, 火腿, 木耳适量做......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初中组3号 汤河中学孟德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流畅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

    《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2014甘肃信息技术 嘉峪关中学语文02班 嘉峪关文殊中学 马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字词、作者及出处,积累文言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

    《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3.联......

    《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主备:韦丽娟 修改:谭红梅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情感目标 感受三峡的美......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设计 海河初级中学刘建峰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 针对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