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共)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六六班
李权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六篇课文: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七言绝句《出塞》、记叙文《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狼牙山五壮士》,文言文《螳螂捕蝉》教材还编写了《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和故事《塞下曲》。六篇课文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塑造的人物有80岁高龄的老士兵,有机智聪明的少年,有壮士,有君王,既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放映的主题既有揭露战争的残酷,又有歌颂战争中的人民勇敢、爱国的。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战争主题。
《十五从军行》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出塞》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夜莺之歌》讲述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作“小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圈,是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歌颂了苏联儿童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小英雄雨来》节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螳螂捕蝉》讲述了少孺子说服吴王不要攻打荆国的故事,写出了吴王的野心、专横、知错能改和少孺子的机智勇敢、细致周到及爱国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名句及寓言《螳螂捕蝉》告诉我们,和平,是人民向往、追求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发展。
这个单元的“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伟大的抗日战争展开调查,了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用八年的时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可歌可泣的 英勇史实,激励学生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贡献力量。在活动中,结合“金钥匙”,有目的、有组织、有重点、有实效地做好搜集、整理、使用资料的工作。
二、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上:
1、独立识字学词,写好摘录笔记,能说出“劫难、趔趄、沉寂、埋伏、聚精会神、阻击、兴致勃勃”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说出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在正义的战争中,人们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团结奋战、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3、继续深入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了解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及凝练的语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揭示出的诗歌的意义。
能力上: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与默读质量。
2、继续练习按照正确的步骤和方法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写好自读笔记,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及基本的表达方法。
3、积雪培养学生查找、整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4、完成有关战争题材的调查报告、读后感或者观后感。情感上:
激发学生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及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充分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不同的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古诗,加强对比阅读以理解这一主题的意义。
3.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夜莺之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可以进行表演从而深化对小夜莺人物形象的建构,但同时要注意学生易于把反面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英雄形象,以真正做到提升学习英雄人物的情感。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第一步
教学《古诗二首》,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第三句格言。
第二步
活动导语;班级活动安排;分组,选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背诵《塞下曲》。
第三步
教学《小英雄雨来》。第四步
教学《夜莺之歌》。检查活动准备情况。第五步
拓展阅读《狼牙山五壮士》。指导调查报告的格式写法。第六步
教学《螳螂捕蝉》,背诵“日积月累”的前两句格言。第七步
完成综合活动“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会”。
下面主要针对本单元中《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来重点解读。
《小英雄雨来》在最初发表时题为“雨来没有死”,新中国成立后被选进全国语文教材,更名为“小英雄雨来”。这部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课文一共有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写了雨来家乡的优美景色和他游泳本领高强。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写雨来爸爸的突然夜归和雨来的所见所闻。第四部分些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五部分写雨来与日本鬼子展开英勇斗争。
第六部分写乡亲们误认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但雨来并没与死。
一、学习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特点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目标(一)
1、独立识字学词,认字7个,写字12个,积累词语8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交流抗日战争的资料。
4、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脉并能根据内容概括每一部分的小标题。
目标(二)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并说出雨来的英雄品质,并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2、能找出并说出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
3、能找出并说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4、能说出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的关系。
5、写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或《小英雄雨来》的读后感。
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下面主要从字词、阅读、习作、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及策略。
一、字词教学
分四步走:
1、课前预习,生字词独自认读、会写、会组3个词,结合资料、语境初步理解词语。
2、课中重点指导,① 注意一些字的读音,一骨碌的“骨”的读音,在这里读一声。“趔趄”(liâ qiâ):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本课多音字较多。如:“还”、“弹”、“扎”、“拧”,在本课分别读“huán”、“dàn”、“zhā”、“nínɡ”。② 注意一下字的写法。“戒”的笔顺。“囊”的笔顺。
③ 理解重点词。课文中有些词语,现在已不常用,如“晋察冀边区”、“扫荡”,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理解基本意思。还有些鬼子说的话,具有日语特点,如“这个,金的,也给你”,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劫难”一词离学生生活远,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要联系课文理解,体会侵略者的残暴。“民兵”、“交通员”“鸡冠花”、“门槛”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资料来理解。“趔趄”、“推推搡搡”可以结合直观的表演来理解。
晋察冀边区:晋,山西省简称,察,察哈尔省(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河北、山西两省)简称,冀,河北省简称。晋察冀边区是我抗日根据地之一。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也有用石头的)。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劲推的样子。劫难: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鸡冠花:一种草本植物,开的花形状像鸡冠,通常为红色。泥鳅(qiū):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晌(shǎng)午:注意“晌”的读音。晌午就是中午。枪栓(shuān):注意“栓”的读音。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漩涡(xuán wō):注意“漩”字的读音。“漩涡”就是水流时发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g)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 lāng,“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
3、课后练习333.4、当堂小测验。
二、阅读教学
依据我校提出的五步十环教学模式,设计思路大致是:搜集资料——引导质疑——-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回归整体、再次解疑——当堂检测
1、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离学生生活较远,要想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先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提前把任务布置好,让全班同学分工查找,然后班内汇报。在交流时代背景资料时重点教学词语“扫荡”和“晋察冀”。通过“扫荡”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晋察冀”,了解雨来生活的地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区的人们作出的贡献。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问什么问题?要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价值问题?如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
3、理清文章的脉络,说出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共分几部分?分别写什么事?请用小标题慨括出来。,画出情节曲线。
4、细读课文,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在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时,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设计问题:“面对敌人,雨来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画出相关语句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他的品质。重点语句如李大叔跳进洞里,“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把缸搬回原地。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但这个动作鲜明地表现了雨来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民族危亡的关头,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抗击敌人的重任。还如敌人用糖、金戒指利诱他,又花言巧语地哄骗他,还表示自己“大大地喜欢小孩”,要他说出李大叔在哪儿、谁给他的书。雨来不上当,“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反复说自己“什么也没看见”。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把敌人的侵略本性看得清清楚楚。后来,敌人露出了穷凶极恶的本相,凶残地拷问他,“扭”、“拉”、“抽”、“打”、“揪”、“拧”、“抓”,一系列野蛮的暴行,使雨来半天喘不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抓住敌人的动作,怎么“拉”,怎么“打”,怎么“拧”,让学生们体会敌人的残暴,同时也更能衬托出雨来的坚强不屈、勇敢无畏。同时也可以设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雨来的品质。如:你怎么看待雨来不对敌人说实话?敌人掏出糖块时,雨来是怎么想的?敌人向他伸出鹰爪一样的手扭打抽打他时,雨来害怕吗?可以把雨来的表现,与自己所知道的12岁的孩子做比较,体会雨来的坚强勇敢。
5、抓细节描写来深化文章主题。本文的细节描写是:雨来鼻子里流着血,“血珠掉下来,溅到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在自己的祖国”。设计的问题是: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说出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6、体会并说出文章的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设计的问题是: 文章有几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一处在课文开头描写雨来故乡还乡河畔芦苇花村的景色。这些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很多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第二处在第六部分开头,还是还乡河,还是芦花。浮云在天上飘着,“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河里像“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第三处在第六部分,人们找不到雨来,以为他牺牲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了河岸的寂静,这寂静反衬出乡亲们心情的不平静,失去小英雄雨来,人们内心悲愤的心情不能平静。
7、回归整体,再次解疑
课文前两部分写了雨来家乡景色美,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和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与整个事件有什么联系呢?前面的描写就是下面雨来能够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重要条件和思想基础,为下文整个的展开作了铺垫。
8、当堂检测: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出的检测题是: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主要写了____________,表现雨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
2、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习作
1、学习完《小英雄雨来》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
2、写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比如“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西安事变”“海娃、张嘎、雨来的原型”、中国和日本会不会发生新的战争?打起来会怎么样?等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有看见!扭、拉、抽、打、揪、拧、抓(毒打)没看见!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常琳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单元主题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们决定采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题教学”,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主题教学有利于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主题教学让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今在更大的空间,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情感熏陶,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或许读过一些鲁迅的显浅的作品,但是并不真正喜欢读他的作品。这是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离学生比较的遥远,学生很难正确理解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以及感受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再加上鲁迅的作品寓意深刻,思想深邃,语言内涵丰富难懂,这样学生就更难读明白了。从而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认知只停留在“大作家”的初步层面上。这就需要我们在主题教学的过程当中,围绕着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时代背景资料以及有关鲁迅先生的各种事迹和他的作品。
其次,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结构完整地完成写人记事的文章。但是往往选材不够典型,描写人物时缺乏诸如心理、动作、神态等的描写。通过此次的主题教学,意在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单元目标
1、学习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读懂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完成写人的作文。
5、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叙述事例离现在学生的时代久远,学生读起来不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让他们多去收集有关资料,那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但关于那个时代以及鲁迅的资料也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选取有效信息。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六、教学措施及手段
1.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内容。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优美的词语,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单元课时安排
少 年 闰 土 3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3课时
一 面 1课时
有 的 人 1课时
口 语 交 际 1课时
习作 3课时
回 顾 拓 展 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常琳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材首先列举古今中外的几位著名诗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然后分两个板块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生活:一是“诗海拾贝”,二是“与诗同行”。两次综合性学习生活是一脉相通的,前者主要侧重于诗歌欣赏,后者侧重于诗的创作。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世界,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行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加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2、过程与方法:
策划、活动、交流、评价、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一)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2.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五、单元教学建议 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六、教学与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活动。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1课时安排教学。《书海拾贝》……6课时 《与诗同行》……5课时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诗经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一、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设计:一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生想象当时的情景。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西江月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净沙•秋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一节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
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②解释个别词语。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见:同“现”。听取:听到。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茅店:乡村小客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飞鸿影下:雁影掠过。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轻叩诗歌的大门》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0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3.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诗歌及工作资料。2.预习古诗,扫清障碍。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开展过两次这种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
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制定学习计划(预习模块)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习等)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1)搜集诗歌(2)整理诗歌(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1)自己动手写诗(2)举办诗歌朗诵会(3)合编小诗集(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五)教师小结
我们要利用语文课阅读课时间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开展这次活动学习。还要同学们利用课外一些时间去搜集整理。通过报刊、书籍或者访问别人来搜集诗歌。看看哪些是自己最喜欢的,别忘了几天后我们要展示成果呢。
第二模块:展示“诗海拾贝”学习成果
一、导入:我们经历了几天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学习的课本上的诗吧(回顾书上的六首诗)。我们还利用阅读课搜集了很多诗歌,咱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搜集的哪类诗歌。听了他们的汇报,谁有话要说?„„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你们这一周收获很大。而且按不同的方式给诗歌进行了分类,这些是各种肯定有你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三、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教师小结
第三模块:展示“与诗同行”学习成果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与诗同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汇报。这几天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很高兴,为了这次展示,你们一定准备好了。
二、小组汇报 1.诗歌朗诵会
第一步:必诵诗篇目(主要是“诗中的秋”中的几首,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先从近处着手)
第二步:自选诗歌
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积分。2.知识竞赛:
填一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我国第一首诗歌是《 》。普希金是()国的著名诗人? 3.展示诗集
三、学习总结 1.教师指导。
2.小组互相交流活动收获。3.全班总结。
四、教师总结: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音韵的优美;诗歌还蕴涵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今后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吧。
五、拓展活动:
认真阅读材料中同龄人的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自己动手写写诗,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
给诗歌分类 按内容分: 按题材分: 按形式分: 按体裁分: 按国家发: 按创作方法分: 按时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