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

时间:2019-05-12 18:2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

第一篇: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了解孟浩然的生平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孟浩然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识记山水田园诗歌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教学难点: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宿建德江

【导入语】

播放少儿歌曲《春晓》,“春晓”这首歌把我们带到了童年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温馨。那么,“春晓”是哪个诗人写的呢?(明确:孟浩然),可见,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孟浩然的诗歌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诗歌《宿建德江》。

【山水田园诗介绍】

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⑴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⑵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⑶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诗人交谊甚笃,后应进士不第,返襄阳,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当时,孟浩然患有痈疽(拥狙),就是一种毒疮,将要治愈了,医生嘱咐他不要吃鱼鲜。孟浩然设宴款待王昌龄等老朋友,纵情宴饮,抵制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因为吃鱼病发而死。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译诗】

移动船只,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使我又增添一份新的哀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十分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内容解析】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诗内容的是“愁”字。

2.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移舟泊烟渚”,此句点题兼写环境。“移舟”点出江行,“泊”字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3.“日暮客愁新”中“新”有何内涵?

明确:“新”的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4.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明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工整的对偶句写景:野旷、天低、江清、月近。一写远眺,一写近观,抓住建德江畔景色的特点,写出它的自然之美,并以清新之景衬羁旅之愁,使情物化。

【小结】

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情怀。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树梢被初晴的阳光照得明亮,傍

晚,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相与:互相。

众人以贫贱为耻,互相攀比,追逐荣华富贵。而我却胸怀坦荡,所爱好的在于打猎、钓鱼这种闲适的生活。高山、河流时常昏暗,我暂且回到家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我的菜园里种满了葵菜和藿菜,围绕着我的房屋种有桑树和榆树。鸟雀们知道我悠闲无事,都飞来聚集在我的房屋旁边。我所希望的在于过悠闲的生活,而不愿意和官府打交道。一天天和南山一同老去,心中傲然,只有浊酒一壶与我相伴。

游终南山

终南山巍峨雄伟,好像充塞于天地之间,日月似乎是从危耸的山石上生出。高高的山峰,入夜还残留着阳光,幽深的山谷中,即使是白天也一片昏暗。在终南山中,人自然正直无邪,山路虽险,心里却异常平静。大风吹过松柏,枝叶都向一边倾斜,松涛阵阵,万壑俱响,更显山谷清幽。到了这个地方才后悔读书,天天追求的是一时的功名。

作业布置:预习《边塞战争诗四首》。

第二篇:语文:1.5《山水田园诗四首》测试(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移舟泊烟渚()()林表明霁色()...相与上膏腴()()所乐在畋渔()...满园植葵藿()兀然倾一壶()..解析:注意拼音规则的正确使用,纠正平时的习惯性误读,如“霁”常被读作“qí”。答案:bï zhǔ jì gāo yú tiǎn huî wù 2.名言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2)终南阴岭秀,________________。(3)我情既浩荡,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翔集依我庐。(5)日与南山老,________________。(6)长风驱松柏,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尤其要注意“畋”“壑”等字的书写。

答案:(1)移舟泊烟渚(2)积雪浮云端(3)所乐在畋渔(4)禽雀知我闲(5)兀然倾一壶(6)声拂万壑清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宿建德江》这首诗,完成3—4题。3.“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3.解析:注意抓住诗眼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答案: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解析:通过分析诗句中运用精妙的关键字词如“旷”“低”“近”等来把握诗歌的内涵。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8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6.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5.解析:紧扣住诗题中“送”字理解诗歌感情基调,“渺茫”一词的含义和包含着的作者的心情就可以体会出来了。

答案:“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6.解析:注意分析设问在诗中的运用效果。

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7.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8.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7.解析: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答案: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第二问可紧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二、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仿照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是由两个比喻句组成的一组关系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比喻句之间有转折关系,这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第三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这四首诗,了解孟浩然、祖咏、储光羲、孟郊的生平及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2.体味这四首诗在写景、状物、抒情各个方面的独到之处。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领悟诗的意蕴。4.在诗歌鉴赏分析中,领略这四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注 ①须:用。②飞盖:飞车之盖。

诗意解读 十里田畴,稻谷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农家的疏篱上,点缀着朵朵鲜活的槿花。果实累累,有的青,有的黄,显示出璀璨的色泽,勃勃的生机。

从秋之晨那润泽的雾气中感到秋的降临,一抹淡淡的浮云遮住太阳,树林深密处已觉凉爽宜人。驾车行驰于江村道中,倾心于这自在清新、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用留恋荣耀的仕途。名句识记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考点演示 该词寄托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答案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对奔走仕途,而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碌碌生涯的厌倦和对回归到质朴的田园生活中的渴望。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恬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有《孟浩然集》,存诗两百余篇。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无怪乎诗人在《望蓟门》一诗中写出“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迈诗句了。当时诗人虽近暮年,但他那建功报国的迫切心情并不减“班超投笔”、“终军请

② 1 缨”当年。诗人这慷慨激昂的诗句震撼千古,为盛唐诗坛击响了一个最强劲的音符。储光羲(约706-约762),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润州延陵人。19岁(唐开元十三年)中进士,诏中书省试文章及格,任命为安宜(今江苏宝应西南)尉。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因仕途失意,不满时政弃官而走,一度与盛唐山水田园诗圣手王维隐居终南山纵酒谈诗。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储光羲重登仕途,被授以监察御史之职。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翌年叛军攻陷京都长安,储光羲被俘,无奈接受叛军委职。肃宗李亨登基后,于公元763年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储光羲被贬往岭南,他愤而辞官,以诗酒自娱。由于生活抑郁,远离故土和亲人,精神孤寂,不久便客死贬所。储光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在京时和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素有交往,诸家诗集中多有他的作品和事迹。晚年,其诗多写田园生活,清新流畅,有人把他比作晋代的陶渊明,从他的《田家杂兴》一诗中,可见陶诗的质朴与风骨。

孟郊(751-814),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及过中年,中进士,五十岁应东都选,授潥阳尉,以吟诗废务,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定居洛阳。郑馀庆移镇兴元军,任为参军。赴镇途中暴疾而卒。其为诗惨淡经营,苦心孤诣,多穷愁之词,即苏轼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属苦吟诗派,继承杜甫而别开蹊径。与韩愈酬唱,世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世称“郊岛”。五言古诗硬语盘空,多自诉穷困和愤世嫉俗之作。绝句质朴简练,有古乐府神味。有《孟东野诗集》。

二、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

从诗的内容上看,《宿建德江》一诗当作于公元720年前后。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一怀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小船、落日、游人、旷野、江树、明月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终南望余雪》

这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余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的生活经历较为曲折。他登进士第后任安宜等地县尉,不久辞官归乡,曾与王维等人隐居终南山多年。旋又出仕,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接受伪职。后因此而被贬窜南方,2 卒于贬所。他在贬职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诗篇。如《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等,是其直接写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由于作者想表达的是返璞归真、养性怡情的思想,言玄理的成分较多,艺术上并不成功。《游终南山》

这是孟郊五言古体诗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在公务之余,曾有幸去游历终南山。终南山自魏晋至唐,一直是“隐士”的摇篮、旅游的胜地。诗歌可分三个层次:诗人在诗中首先描绘了终南山的险峻、挺拔;次而写了终南山中的人,心地平坦,与世俗中的人心险恶形成鲜明对照;进而,诗人比较隐晦地表明自己的理想——走进终南学参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移舟泊烟渚(bó)

(2)林表明霁色(jì)..(3)相与尚膏腴(ɡāo yú)(4)所乐在畋渔(tián)...(5)满园植葵藿(huò).2.填空。

(1)写出《宿建德江》中的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终南望余雪》中写“雪”的句子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4)《游终南山》中描写终南山巍峨雄伟的句子是: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5)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6)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7)唐朝山水田园诗很盛行,东晋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谢灵运。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移舟泊烟渚。.渚:水中小洲(2)林表明霁色。..霁色:雨雪初晴时的阳光(3)相与尚膏腴。..膏腴:肥沃,此指富贵(4)所乐在畋渔。.畋:打猎(5)高峰夜留景。..留景:残留着阳光 4.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6)兀然倾一壶(wù). 3(1)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译文:大风吹过松柏林,枝叶都向一边倾斜;松涛阵阵,万壑俱响,更显山谷清幽。(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空旷,极目远望,似乎天比树低,江水清澈,月映水中,月亮与人更接近了。

《宿建德江》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终南望余雪》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通过抒写自己不慕荣华富贵,追求田园之乐,表现了自己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节操,体现了 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怀。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方法。《游终南山》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诗中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

《宿建德江》

1.诗人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表现力强、意蕴丰富生动、韵味十足的字是诗中语言的精华所在。古人把在骨节眼处锤炼出的好字称为“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这些字使全句游龙飞动,最能翻出新意,开拓情趣,它也是洞察诗中旨趣的窗口。诗中,孟浩然触景生情,以一个“低”字写出心中的压抑落寞;以一个“近”字展现心中的寂寞和悲凉。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浮于眼前,耐人寻味,荡气回肠。

2.诗人在构思上也颇具匠心,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同,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极有特色。

《终南望余雪》

1.诗人在这首四句短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景色,描绘出终南山雪后寒意画卷。诗人从侧面着笔,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从诗眼寻到了诗意。首句一个“秀”字,即“峻秀”,把终南山玉树临风的卓绝风姿一笔点出。第二句“积雪”,又写岭巅云端之积雪,仅留高处的“余雪”,因为山腰、山下之雪先化,山峰积雪自然是“余”下未化之“雪”。这两句中又暗含一个“望”字,故前两句已将题中之文全部包涵其中了。后两句先写出雪后晴朗的暮色,再切题中“余雪”两字。因为雪后一扫空中的阴霾,山色因斜阳暮照而显得格外明亮,这便是“望余雪”时的终南山特征,同雪前、雪中大不一样。积雪与浮云互相照应,使空旷的冬天更具清冷深邃之感。

2.情景交融。

三、四句望中生感,对仗整齐,把雪后之景、雪后之情如画绘出,山顶积雪能增城中暮寒,情景交融,山中雪景呼之欲出。

3.运用烘托手法。最末一句将城里寒意尽数烘托而出,足以同前三句联构而成佳篇。《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1.语言朴实、清新,平淡中有深意。2.在对比中凸现自己的情怀。3.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游终南山》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2.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1.简要分析《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答案 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了。

2.(1)《终南望余雪》中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白雪、树林、霁色。表现了作者对终南山优美景色的喜爱与赞美。(2)你认为哪一句描写的景色最美?试作赏析。答案 开放题,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3.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大放光彩,渊源可追溯到晋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细细品味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看有何异同。

答案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是以五言古体的形式,以描绘农村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为题材。从景物描绘中,表现出诗人的节操和志向。艺术风格上崇尚平淡自然。同时,它们又有所不同。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是以农家生活为题材,较能切近社会生活,把自己的志向与现实生活相比较,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而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的诗在对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描绘中,表现出一种恬淡的风格,意境玄远,超凡脱俗。4.吟读孟郊的《游终南山》,体会其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答案 孟郊的《游终南山》在写终南山景色的同时,更写出山中人的品格,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在艺术上追求“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第四篇: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一)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灯谜:爆竹

【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声势煊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后二句则暗示贾元春的受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贾家的荣华富贵顷刻土崩瓦解。A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概念——咏物诗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四、诗作解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诗人简介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著作作郎。长于歌诗,性好诙谐。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辛弃疾《定**》)“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3、内容解读

*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积:指时间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这两句说,古蜀国国君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冤魂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对此传说提出质疑,又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多,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个呢? 写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黑暗现时的不满。

4、主旨分析: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解读: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

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主旨:《葡萄》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希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不少读书人的终身追求。唐代引荐风气很浓。意在借此委婉表达自

己仕途困顿,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张曙共勉。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牡丹: 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3、表现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主旨: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5、课后练习二: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满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忘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均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题为石头城,却不从石头城入手,而是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大家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填空:(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

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 指______。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4、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五、佳作欣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事物特征:清高。

2、所言之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画 菊 南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事物特征:独立孤芳,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持节操。

2、所言之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心声。

补充注释: “百花”影射屈节仕元故宋臣属。带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铮铮铁骨,“北风”一语双关,明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事物特征:菊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抒发了自己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事物特征:孤寂、忧伤,遭嫉妒,但依然执著地坚守节操。

2、所言之志:诗人运用象征和比拟手法。借助“梅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虽惨遭嫉妒和排挤,但依然坚守高尚节操的志向。

六、今人咏物

咏卷笔刀 咏口香糖

也曾利刃腹中藏,柔媚自矜香软身,刊木生涯未感伤。一流手段在粘人。虽是铅刀聊一割,食之无味终将弃,助人笔底出锋芒。犹把残躯委浊尘。电风扇 钢笔

一生都在散布 你有一个软肚肠

风言风语 装着一个混沌的世界 偶尔住嘴 你有一个硬舌头

头脑又开始发热 吐出幅幅清晰美丽的图画

七、当堂练习

请你选取你所熟悉的物,写一首咏物诗。

附:

1、要求:按照解读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指出诗歌所言之志,分析所用表达技巧。完成下列表格。

2、过程:老师板书列表。

学生发言,教师做出点评,并小结。事物 特征 所言之志 表达技巧

子规 因含冤而化鸟哀鸣 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葡萄 半枯半荣

需要牵引藤蔓来扶持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希望得人引见扶持以成就大业 牡丹 高贵富丽 作者追求的一种人格境界 对比 侧面烘托

小松 由小而大,生命力强盛

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比喻

第五篇:语文:5.山水田园诗四首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5、山水田园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移舟泊烟渚()()林表明霁色()...相与上膏腴()()所乐在畋渔()...满园植葵藿()兀然倾一壶()..解析:注意拼音规则的正确使用,纠正平时的习惯性误读,如“霁”常被读作“qí”。答案:bï zhǔ jì gāo yú tiǎn huî wù 2.名言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2)终南阴岭秀,________________。(3)我情既浩荡,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翔集依我庐。(5)日与南山老,________________。(6)长风驱松柏,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尤其要注意“畋”“壑”等字的书写。答案:(1)移舟泊烟渚(2)积雪浮云端(3)所乐在畋渔(4)禽雀知我闲(5)兀然倾一壶(6)声拂万壑清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宿建德江》这首诗,完成3—4题。3.“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3.解析:注意抓住诗眼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答案: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解析:通过分析诗句中运用精妙的关键字词如“旷”“低”“近”等来把握诗歌的内涵。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8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6.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5.解析:紧扣住诗题中“送”字理解诗歌感情基调,“渺茫”一词的含义和包含着的作者的心情就可以体会出来了。答案:“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6.解析:注意分析设问在诗中的运用效果。

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①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②③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7.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8.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7.解析: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答案: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第二问可紧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二、语言运用

9.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仿照比喻形式,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是由两个比喻句组成的一组关系相对或相反的句子,比喻句之间有转折关系,这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读书做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曾隐居鹿门山。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以隐士终身。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一个人的才智本应报效国家才能得到更大发展,孟浩然才学出众,却因不愿媚俗而以隐士终身,对此,你有何看法?

下载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