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时间:2019-05-15 09:5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形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如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如滔滔江水,美如清水芙蓉。让我们梦回唐朝,体验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

学习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灵飘逸的写作特点。2.品味王维田园诗的超凡脱俗、格调高雅的情致。3.背诵这四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解读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的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是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的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 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名句识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考点演示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案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插茱萸两个意象,抒情一反前两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缺少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需体贴。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主要是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思想奋发向上,其诗歌创作的基调也是积极乐观的。后来张九龄罢相,朝政日非,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仕进转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这期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惟以禅诵为事。因此 2 他的思想也趋于消极遁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为幽静恬淡甚至带有枯寂。

二、写作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该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辛夷坞》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送沈子福归江东》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王维知南选,到襄阳。这期间,他的行踪处于江汉一带,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观猎》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其中一首。

1.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笃志奉佛,亦称“诗佛”。他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蒸藜炊黍(shǔ)

(2)啭黄鹂(zhuàn)..(3)芙蓉(rónɡ)(4)红萼(è)..(5)风劲(jìnɡ).

(4)罟师(ɡǔ).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3)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 颈联:独处山林 怡然自乐 尾联:与世无争 淡泊宁静禅寂生活

首联:田家劳作 静谧祥和

田园风光颔联:自然景色 生机盎然

前两句:春天来到 辛夷花开

寂寞→宁静淡泊 《辛夷坞》后两句:春天不永 花开花落前两句:送行之地→景《送沈子福归江东》后两句:依依惜别→情(哀而不伤)

首联:空摹声势

渲染气氛颔联:狩猎场面《观猎》

颈联:猎毕收科尾联:猎后追想

悠然自乐

《积雨辋川庄作》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细描细绘,表达了诗人厌倦尘世喧嚣、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创造了一种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辛夷坞》

充分描绘了辛夷花美好的形象,渗透着诗人对时代环境寂寞感的体味,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送沈子福归江东》

诗歌写了诗人在长江上游送别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基调明快,哀而不伤。《观猎》

写一次普通的打猎场面,表现了打猎主人公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英武精神,又写了猎归后的轻快和喜悦的心情,蕴涵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积雨辋川庄作》 1.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王维诗的特点之一。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无论是田园风光,还是山川景物,都描摹得细致入微,神形毕肖。《积雨辋川庄作》就是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的一个范例。诗的首联,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出一系列人物活动的画面,生动传神。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 4 所得。在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舞,意态娴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辋川之夏,百鸟之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最突出的特色。2.闲静孤寂,兴味深远。

王维后期的诗作,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积雨辋川庄作》便是其后期代表作。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出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诗中无论是描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还是令人陶醉的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的辋川山庄,便是对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的逃离。诗人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借清斋素食,机心已失,淡泊自然。因此,整首诗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而被推为盛唐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辛夷坞》

1.描摹细腻,平凡中见美感。

《辛夷坞》是《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辋川集》是一组描写田园风光的组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整首诗描绘了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呈现出一种生命律动的美感。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此诗绘景状物写得幽美,但只要联系诗句“涧户寂无人”,就不难感受到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不念皆寂”,在对辛夷花开花落的描写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辛夷也就是芙蓉花,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送沈子福归江东》 化虚为实。

诗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形象感人,深厚蕴藉。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情: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你去吧!将自然界的景色比作心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写之景如在眼前。

《观猎》

1.遣词用字准确凝练,前后照应。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阻碍,观察刻画极为细致。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写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用字俱妙。2.诗中藏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实指。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直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在此用来就多一重意味,写出狩猎主人公亦具有大将风度。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它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恰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满志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

第七句语出有典,相传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

3.灵转自如,气势贯通。

综观全诗,上半部分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趣,远非实际功利所能计量。下半部分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既生动描写了猎骑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猎罢归来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上下贯通,一脉相承。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发,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首尾回环映带。

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显著特色。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作简要说明。

答案 本诗的颔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 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2.《辛夷坞》字面上客观地描写山涧的辛夷花,不露情感的脉络,但其中寄寓着诗人委婉细腻的感情。试分析: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辛夷花由秀发到凋零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宁静与落寞的情怀。3.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答案 《送沈子福归江东》诗中,诗人开篇先写了送别渡头的景物,烘托了送别气氛。

三、四两句即景寓情,情景妙合,自然地抒写出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依依不舍地望着友人乘船而去,眼前剩下的只是大江南北两岸无限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觉得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像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由此忽发想象: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随处可见的春色,从大江南北一齐涌向你,随你乘船而去吧。诗人在这里,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象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4.《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观猎》诗前半部分写出猎,发端突兀,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射猎场面;同时写出了猎鹰的迅捷敏锐,骏马潇洒地扬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超的猎技和射猎动作的迅疾。

而诗的后半部分写猎归,收笔意远,以写景作结,非营地景色,而是回看行猎处的景色,已是“千里暮云平”,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彼此呼应,形成对比:当初是风起云涌,是出猎时的紧张;此时是风轻云淡,是猎归后的从容。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灭。.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虏云。.然:同“燃”(4)每愁胡虏翻。.翻:反复,叛乱(5)长驱登塞垣。..塞垣:边塞的城墙 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6)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从军行(其一)》后两句:怀乡思亲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蓟中作》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间四句:思考、描绘

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前两句:保家卫国

典故 《塞下曲》后两句:杀敌要彻底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蓟中作》

《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塞下曲》

这首诗基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典故的使用,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从军行(其一)》

1.由情入景,承转自然。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戍边将士的寂寞孤独。

三、四句转为抒情。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2.善于用字。“更”字用得很是巧妙,它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敏感,流露出一丝对羌笛的抱怨之情。因为这笛声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乡思之苦;“无那”一词,在抒发这种相思的痛苦时,诗人运用了曲笔;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蓟中作》

1.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2.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3.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让诗歌大放异彩。例如诗中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既是夸张,又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到热海的水热的程度,有身临其境之感。

2.大胆奇异的想象。例如“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 坂通单于”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火,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想象奇特,瑰丽多姿。

3.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对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四句诗化用四个典故,用词简约而意蕴深长。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热海奇异的景色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案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夸张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3.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报国决心。

第三篇: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教学目标 :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方法设想: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背诵《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关于作者

1、王维: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字摩诘,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画家,苏轼评论他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通音律。做过几任官。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 1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补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三、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

2、堪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注释】:(1)、空林:疏林。(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3)、藜:这里指蔬菜。(4)、黍:这里指饭食。(5)、饷:致送。(6)、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7)、啭:鸟的宛转啼声。(8)、黄鹂:黄莺。(9)、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10)、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11)、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12)、野老:指作者自己。

3、讨论,简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把画面描绘出来。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比较好?

析: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炼字)

总结: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摹画面。

析:视觉: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

听觉: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因此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主要抒写什么?„„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如果让你过这样的生活如何?„„不久就会觉得孤寂寡淡了吧?但是诗人却能从中领略到极大的趣味,为什么?因为他早已厌倦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所以表面上是在写太过清幽孤寂的生活,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析:野老是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为什么呢?„„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为什么?„„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所以这里诗人是在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抒写诗人澹(dàn)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鉴赏要点: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

四、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讨论、简析

这首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什么?„„“发”。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的后两句写花的什么?„„“落”。写春天不永久,有花开就有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3、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5、主旨: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6、质疑探究:你是否认为《辛夷坞》只是表达了淡泊情怀?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五、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

2、讨论,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析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下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 6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请同学用形象的语言再现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3、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讨论,赏析 巧构妙思 字字珠玑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展示了与李白、杜甫不同的风格,在艺术 7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上造诣很深,美学价值很高,是可以与杜甫相媲美的。他以卓越的艺术才能,运用生花妙笔,传神地描绘出祖国河山千姿百态的妖娆风貌,给人们展示了大自然或雄浑或旖旎的差别万端的姿容,使读者读其诗如赏画观景,心情为之怡悦。古人评价其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确实,他的诗或富丽宁静,或含蓄隽永,或雄浑奔放,手法之多变,风格之多样,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他的《观猎》一诗通过一幅将军骑猎图赞扬将军性情豪爽、武艺高强,表现将军逐马鸣镳之乐,表现了以雄浑取胜的特色。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探讨,有六点值得借鉴的技巧。

(1)、高山坠石,逆起得势

《观猎》开句写道:“风劲角弓鸣”,突兀奇来,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很多人推崇这种突兀起笔之法,清人方东树说:“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其首联“若倒转便是凡笔”。这些评价都是精当之论。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2)、避实就虚,以物衬人

《观猎》第二句点出“将军猎谓诚”后,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而写“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人在大雪初融后的枯草原野背景下点染两笔:寻猎物的猎鹰疾飞,追禽兽的骏马奔腾。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写罗敷的美貌,用“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 8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忘其锄”来衬托,历来极为人们所称道。《观猎》以物衬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键儿须快马,快马须键儿”(《南北朝鸣歌》)。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3)、典故显形,山水不露

《观猎》前两联写出猎,颈联写猎罢归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4)、以静显动,余音不尽

《观猎》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一个打猎过程在前三联中已经完成,下来还有什么可写?“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人独出心裁,写将军归来以后,兴犹未尽,回首观望,其恋恋不舍之情一露无遗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追忆刚才的欢乐?是在筹谋下次再猎?还是另有所思?„„读者尽可以去作合理的想象。尾联这一平缓反衬,不仅反映出适才纵横驰聘的景色;而且表现了将军出猎顺利,兴致盎然,极目远眺,神游象外之情态;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余音。如果换用颈联那样的句子作结,诗便嘎然而止,一切余音便荡然无存,诗完意尽,表达效果就差之千里了。(5)、结构严谨,章法浑成

这首诗出句奇,中间巧,结尾妙,四联所写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巧取巧舍,避熟出新,勾勒出一幅精妙的骑猎图,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絮絮 9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如生、叱咤风云的将军形象。诗的结构相当严谨,章法天然浑成。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6)、斟字酌句,一石三鸟

王维诗有文字简洁而往往一字奏奇效的特点。《观猎》一诗,选字用句也颇为不凡。“风劲角弓鸣”,“风劲”二字,看似平淡,但在诗中作用不小:其一,它绘出了将军出场的环境,显示了将军顽强的意志;其二风强箭难射,显示了将军射艺之高;其三,强风之中尚能听得见弓箭簌簌鸣声,可见弓之强,从而显示了将军力之大。“将军猎渭城”,一个“猎”字,一破题,二注“角弓鸣”,三领全篇,也可谓一石射三鸟。此外,“鹰眼疾”之“疾”,“马蹄轻”之“轻”字,“忽过”、“还归”、“射雕处”等,都是化平坦为神奇的字眼和语句。“疾”不仅写出了鹰眼得锐利,还写出了鹰发现猎物之快速;“轻”不仅写出了马行之快,追猎之速,还露出了猎者欢快、轻松的情绪;“忽过”、“还归”,行云流水,显示了将军出猎顺利,收获良多,意畅而不觉物重,于是纵马腾跃的情态。仅四字两个动词便把将军欣喜若狂之情,自豪踌躇之态惟肖地刻划了出来。这里,“还”通“旋”,快速的意思。“射雕处”一句可算作诗人写诗的点睛之笔。前面不管写将军勇武也好,自豪也好,而将军武艺究竟如何,给读者的印象还不是十分明了的,这最后一点,突现出将军是射雕手,读者的崇敬之情便顿时为之而生。雕是非常难射的,而将军能射,其武艺之高强,尚有谁比?读者读诗至此,不免要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进而为诗人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如此看来,《观猎》这首诗立意新奇,意境旷阔,技艺高超,全诗写“观”,句句绘形,字字珠玑,清新感人,值得玩味、借赏。

2、用生动的语言复述将军打猎的过程。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3、体会如下词语的作用 枯 尽 疾 轻 忽过 还归

4、体会诗歌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慢性格。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上李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应。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名句识记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考点演示 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

答案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 1 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哭晁卿衡》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就在这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失友之痛。《丁都护歌》

天宝三年,李白毅然离开长安,开始游历山川,期间,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天宝六年,李白漫游于丹阳横山一带,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诗,反映纤夫之苦。

《越女词五首(其三)》

诗人李白在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渌水荡漾清猿啼(lù).(2)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3)水澹澹兮生烟(dàn).(4)忽魂悸以魄动(jì).(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fēi).(6)怳惊起而长嗟(huǎnɡ).(7)吴牛喘月时(chuǎn).(8)君看石芒砀(dànɡ).(9)见客棹歌回(zh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 求:寻找

(2)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过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著:穿上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5)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饶:多

(6)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佯:假装 3.填空。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5)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6)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是诗人南游前别东鲁诸公所作。这首诗表面上是用梦游天姥山而作的诗歌向友人作别,内容丰富、曲折,实际上是以此表达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这首诗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的思想个性,更体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诗的意境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传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做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哭晁卿衡》

晁衡是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中的一位,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丁都护歌》

“丁都护歌”原本是乐府旧题,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李白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最后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卷三)。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越女词五首(其三)》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深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作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天姥的高而大“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共同衬托了天姥的高大。2.形象美与情感美。(1)诗的形象美。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的,是直观的。因此马克思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最坚决。李白非常擅长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椽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深意长的送别画面。《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入云霄之势,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一面的赏析,“不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陆一帆《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2)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涵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昂扬?而后来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美还表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到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炫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哭晁卿衡》 1.运用赋的手法。

“日本晁卿辞帝都”,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2.想象手法的运用。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在海上三神山中绕行。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两句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 6 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皓的明月沉入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与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觉得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此诗也能体现他的这种风格。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丁都护歌》

1.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

首联两句说自云阳乘船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环境便很典型。“吴牛”即江淮一带的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地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褴褛的一群人,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第四联写纤夫的心境,并未直接描写心理,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结尾四句为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作者更在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便形象地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2.细节描写。

“水浊不可饮。”“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个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发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代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原因。

《越女词五首(其三)》 1.平实的语言。

本诗语言朴实,并无华丽的辞藻,但采莲女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鲜明的形象。

此诗写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看见客人来,就摇着船,唱着歌离开,显得既羞涩又活泼爽朗。“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微笑着将船摇进荷花丛中,假装害羞不出来。少女们充满活力的面庞如一幅生动的画面,她们躲藏起来,更让人觉得可爱。

1.(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2)李白的留别诗与古代一般的赠别诗有什么区别?

答案(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阅读诗歌要善于抓住诗眼。这首诗是作者的“发愤之作”,是一首抒发个人强烈情感的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是写“梦游”的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还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恰恰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里,这两个诗句把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也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所以说,这个结句是全诗的诗眼,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集句,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之情推向了高潮。

(2)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多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的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面地借留别,以梦游的方式抒发胸臆,表现主题。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境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这主题无疑是对权贵的极度蔑视,是对浑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我人格的护卫,更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呐喊,它饱含着诗人多少悲伤的血泪啊!

梦游天姥——因为是梦游,诗人便将自己游历过的奇山大岳之美凝聚在天姥山中;因为是梦游,诗人便将自己日日渴求的人生寓托在天姥奇景之中。留别——别的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肝胆相照的朋友,当然要唱出心底的壮歌:勉人,亦自勉。这样奇特的构思,如此高亢的格调,不愧为留别诗之千古绝唱。

2.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时期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三、四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景物,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怀念与悲痛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蓄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自然贴切,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3.《丁都护歌》中“上征之苦”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上征之苦”主要表现在天气炎热,征夫口渴难忍,磐石多且大等方面。4.《越女词五首(其三)》为我们塑造了采莲女怎样的形象?

答案 诗歌描写采莲女见有远客乘船而来急忙躲开表现了她们的纯洁多情。她们欢快地躲在荷田里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真实而生动。采莲女活泼、羞涩、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这四首诗,了解孟浩然、祖咏、储光羲、孟郊的生平及其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2.体味这四首诗在写景、状物、抒情各个方面的独到之处。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领悟诗的意蕴。4.在诗歌鉴赏分析中,领略这四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注 ①须:用。②飞盖:飞车之盖。

诗意解读 十里田畴,稻谷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农家的疏篱上,点缀着朵朵鲜活的槿花。果实累累,有的青,有的黄,显示出璀璨的色泽,勃勃的生机。

从秋之晨那润泽的雾气中感到秋的降临,一抹淡淡的浮云遮住太阳,树林深密处已觉凉爽宜人。驾车行驰于江村道中,倾心于这自在清新、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不用留恋荣耀的仕途。名句识记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考点演示 该词寄托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答案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对奔走仕途,而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碌碌生涯的厌倦和对回归到质朴的田园生活中的渴望。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恬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有《孟浩然集》,存诗两百余篇。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无怪乎诗人在《望蓟门》一诗中写出“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豪迈诗句了。当时诗人虽近暮年,但他那建功报国的迫切心情并不减“班超投笔”、“终军请

② 1 缨”当年。诗人这慷慨激昂的诗句震撼千古,为盛唐诗坛击响了一个最强劲的音符。储光羲(约706-约762),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润州延陵人。19岁(唐开元十三年)中进士,诏中书省试文章及格,任命为安宜(今江苏宝应西南)尉。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因仕途失意,不满时政弃官而走,一度与盛唐山水田园诗圣手王维隐居终南山纵酒谈诗。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储光羲重登仕途,被授以监察御史之职。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翌年叛军攻陷京都长安,储光羲被俘,无奈接受叛军委职。肃宗李亨登基后,于公元763年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储光羲被贬往岭南,他愤而辞官,以诗酒自娱。由于生活抑郁,远离故土和亲人,精神孤寂,不久便客死贬所。储光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在京时和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素有交往,诸家诗集中多有他的作品和事迹。晚年,其诗多写田园生活,清新流畅,有人把他比作晋代的陶渊明,从他的《田家杂兴》一诗中,可见陶诗的质朴与风骨。

孟郊(751-814),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及过中年,中进士,五十岁应东都选,授潥阳尉,以吟诗废务,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判官,定居洛阳。郑馀庆移镇兴元军,任为参军。赴镇途中暴疾而卒。其为诗惨淡经营,苦心孤诣,多穷愁之词,即苏轼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属苦吟诗派,继承杜甫而别开蹊径。与韩愈酬唱,世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世称“郊岛”。五言古诗硬语盘空,多自诉穷困和愤世嫉俗之作。绝句质朴简练,有古乐府神味。有《孟东野诗集》。

二、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

从诗的内容上看,《宿建德江》一诗当作于公元720年前后。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一怀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小船、落日、游人、旷野、江树、明月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终南望余雪》

这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余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的生活经历较为曲折。他登进士第后任安宜等地县尉,不久辞官归乡,曾与王维等人隐居终南山多年。旋又出仕,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接受伪职。后因此而被贬窜南方,2 卒于贬所。他在贬职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诗篇。如《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等,是其直接写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由于作者想表达的是返璞归真、养性怡情的思想,言玄理的成分较多,艺术上并不成功。《游终南山》

这是孟郊五言古体诗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在公务之余,曾有幸去游历终南山。终南山自魏晋至唐,一直是“隐士”的摇篮、旅游的胜地。诗歌可分三个层次:诗人在诗中首先描绘了终南山的险峻、挺拔;次而写了终南山中的人,心地平坦,与世俗中的人心险恶形成鲜明对照;进而,诗人比较隐晦地表明自己的理想——走进终南学参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移舟泊烟渚(bó)

(2)林表明霁色(jì)..(3)相与尚膏腴(ɡāo yú)(4)所乐在畋渔(tián)...(5)满园植葵藿(huò).2.填空。

(1)写出《宿建德江》中的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终南望余雪》中写“雪”的句子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4)《游终南山》中描写终南山巍峨雄伟的句子是: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5)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6)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7)唐朝山水田园诗很盛行,东晋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谢灵运。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移舟泊烟渚。.渚:水中小洲(2)林表明霁色。..霁色:雨雪初晴时的阳光(3)相与尚膏腴。..膏腴:肥沃,此指富贵(4)所乐在畋渔。.畋:打猎(5)高峰夜留景。..留景:残留着阳光 4.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6)兀然倾一壶(wù). 3(1)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译文:大风吹过松柏林,枝叶都向一边倾斜;松涛阵阵,万壑俱响,更显山谷清幽。(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空旷,极目远望,似乎天比树低,江水清澈,月映水中,月亮与人更接近了。

《宿建德江》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终南望余雪》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通过抒写自己不慕荣华富贵,追求田园之乐,表现了自己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节操,体现了 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怀。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方法。《游终南山》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诗中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

《宿建德江》

1.诗人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表现力强、意蕴丰富生动、韵味十足的字是诗中语言的精华所在。古人把在骨节眼处锤炼出的好字称为“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这些字使全句游龙飞动,最能翻出新意,开拓情趣,它也是洞察诗中旨趣的窗口。诗中,孟浩然触景生情,以一个“低”字写出心中的压抑落寞;以一个“近”字展现心中的寂寞和悲凉。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浮于眼前,耐人寻味,荡气回肠。

2.诗人在构思上也颇具匠心,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同,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极有特色。

《终南望余雪》

1.诗人在这首四句短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景色,描绘出终南山雪后寒意画卷。诗人从侧面着笔,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从诗眼寻到了诗意。首句一个“秀”字,即“峻秀”,把终南山玉树临风的卓绝风姿一笔点出。第二句“积雪”,又写岭巅云端之积雪,仅留高处的“余雪”,因为山腰、山下之雪先化,山峰积雪自然是“余”下未化之“雪”。这两句中又暗含一个“望”字,故前两句已将题中之文全部包涵其中了。后两句先写出雪后晴朗的暮色,再切题中“余雪”两字。因为雪后一扫空中的阴霾,山色因斜阳暮照而显得格外明亮,这便是“望余雪”时的终南山特征,同雪前、雪中大不一样。积雪与浮云互相照应,使空旷的冬天更具清冷深邃之感。

2.情景交融。

三、四句望中生感,对仗整齐,把雪后之景、雪后之情如画绘出,山顶积雪能增城中暮寒,情景交融,山中雪景呼之欲出。

3.运用烘托手法。最末一句将城里寒意尽数烘托而出,足以同前三句联构而成佳篇。《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1.语言朴实、清新,平淡中有深意。2.在对比中凸现自己的情怀。3.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游终南山》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险”,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2.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1.简要分析《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答案 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了。

2.(1)《终南望余雪》中写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白雪、树林、霁色。表现了作者对终南山优美景色的喜爱与赞美。(2)你认为哪一句描写的景色最美?试作赏析。答案 开放题,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3.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大放光彩,渊源可追溯到晋宋的陶渊明和谢灵运。细细品味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看有何异同。

答案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是以五言古体的形式,以描绘农村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为题材。从景物描绘中,表现出诗人的节操和志向。艺术风格上崇尚平淡自然。同时,它们又有所不同。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是以农家生活为题材,较能切近社会生活,把自己的志向与现实生活相比较,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而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的诗在对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描绘中,表现出一种恬淡的风格,意境玄远,超凡脱俗。4.吟读孟郊的《游终南山》,体会其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答案 孟郊的《游终南山》在写终南山景色的同时,更写出山中人的品格,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在艺术上追求“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下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