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时间:2019-05-12 18:1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第一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学案式”教学与“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的结合研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课时(乙酸)教学纪实

(宁县一中 王文库 甘肃宁县 745205)

关键词: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当堂训练 课后反思

引 言: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学案式”教学是近年来课改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先学后教” 的“洋思”教学模式一脉相承。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实施;对于教师也是挑战,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教学定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学案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提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是我在高一十班乙酸(新授课)的课堂纪实,通过教学过程和当堂测试的结果,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学案式”与“先学后教” 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 入:(3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醇,通过学习乙醇我们知道了乙醇是一种含有羟基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我们知道乙醇因为有羟基就能与活泼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和钠没有水和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中羟基的氢没有水中的氢活泼。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烃的另一种衍生物乙酸,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乙酸中还有什么官能团吗?

生:羧基(异口同声)

师:对,乙酸含有羧基,我们知道有机物是以官能团进行分类的,官能团不同性质不同,官能团相同性质相似,我们今天将围绕乙酸中的羟基对乙酸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学习。下面我们来检查同学们的学案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6分钟)

(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自主探究,分别叫五个小组的5名学生回答以上五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以求覆盖本课时的所有知识点,)

(一)、学生汇报答案(4分钟)

1.乙酸俗称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能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故纯净的乙酸又称为___________。乙酸易溶于_____________,普通食醋中含有__________的乙酸。

2.乙酸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官能团为__________,名称___________。

3.乙酸在水中可以电离产生H+,具有酸的通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向石灰石中滴加乙酸溶液,可以观察到有_________产生,说明乙酸与碳酸相比_________的酸性较强。

4.乙醇和乙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________与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反应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为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一般加入浓硫酸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且要加热。

5.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香料,也可以用作________、________的溶剂等。

(二)、教师点评 略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探究1:放视频1,视频有以下内容(三分四十秒)

1、乙酸与紫色石蕊的反应

2、乙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3、乙酸与活泼金属镁的反应

4、乙酸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看完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说明乙酸具有什么性质?

2、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还是弱?为什么?

学生甲、乙、丙、丁、戊,五个学生代表各自小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乙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能和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说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乙酸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强酸制弱酸理论,说明乙酸是酸性比碳酸的强。

探究2:放视频2(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二分四十秒)看完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2)实验中药品的添加顺序。

(3)资料显示: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请分析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甲、乙、丙、丁、戊、已六个学生代表各自小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反应中需要乙酸、乙醇、浓硫酸,其中乙酸、乙醇是反应物,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通过向学生解释浓硫酸为什么是是吸水剂而不是脱水剂,给学生复习一下化学平衡移动和反应限度的知识)(2)实验中先加乙醇,再加乙酸,最后加浓硫酸(向学生解释后加乙酸是因为乙酸的密度略大于乙醇,后加容易混合均匀。最后加浓硫酸是为了防止浓硫酸与乙酸、乙醇放热出现液滴飞溅,伤人,顺便复习一下稀释浓硫酸)

(3)通过前面学习知道乙酸能和碳酸钠反应,所以饱和碳酸钠能吸收和乙酸乙酯一起蒸出的乙酸,而乙醇和水能以任意比混合,容易中的水能吸收蒸出的乙醇,而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几乎不溶,密度小于水在上层,会出现分层,通过分液漏斗可以分离出乙酸乙酯。(教师顺便总结,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有香味,推理到所有的酯都有香味,都难溶于水。)

四、当堂测试:(要求学生9分钟完成)

(一)训练题(5分钟)

1.下列有关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酸是乙基和羧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B.乙酸又叫醋酸,是一种有机一元弱酸。C.乙酸具有酸的通性。

D.温度较低时,乙酸会变成晶体,因此乙酸又称作冰醋酸 2.下列关于醋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醋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B.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醋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调味品食醋中含3%~5%的醋酸

3.下列物质既能与金属钠作用放出气体,又能与纯碱作用放出气体的是()

A.C2H5OH

B.H2O

C.CH3COOH

D.C6 H6

4.(09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0)烹鱼时加入少量食醋和料酒可以使烹制的鱼具有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来自于()A.食盐

B.食醋中的乙酸

C.料酒中的乙醇

D.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 5.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A.溴苯和水

B.乙酸乙酯与乙酸

C.溴乙烧和乙醇

D.乙醇和水 6.下列物质最难电离出H+的是()A.C2H5OH

B.H2O

C.CH3COOH

D.H2CO3

7.能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杂质的试剂是()A.饱和Na2CO3溶液

B.NaOH溶液

C.苯

D.水.化学式为C2H6O的化合物A具有如下性质: A+Na慢慢产生气泡

浓硫酸 △

A+CH3COOH

有香味的产物

(1)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化合物可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A.一定含有羟基

B.一定含有羧基 C.A 为乙醇

D.A 为乙酸

(2)含A的体积分数为75%的水溶液可以做

______________。(3)A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A和CH3COOH反应生成的有香味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二)教师讲解:(4分钟)略

五、布置作业:完成完成教材P76, 5、6、7题和配套练习册(1分钟)

六、展示下节课学习目标:略(1分钟)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包括教师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在课前进行,课堂只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教师点评)、当堂测试(学生当堂完成8道测试题,教师教师讲解)、布置课后作业,展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六个部分,通过在高一十班实施的结果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1、学生对学案式教学模式热情很高,预习比较扎实。

2、在自主探究环节,由于问题设置比较简单,进行的比较顺利。

3、当堂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目标的要求。

4、在合作探究阶段,由于情景模式创建过难,学生讨论始终达不到实质问题,导致合作探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5、学案式教学模式环节过多,加之有些环节设置不够合理,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本节课进行了42分钟。

对 策:为了更好的贯彻“学案式”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扎实备课,着重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力争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新课的导入,迅速进入角色,做课堂的主人。

2、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探究,为高效课堂,留下时间。

3、教师在设置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紧扣课标,把握难易程度。

第二篇:5.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谈“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阳光雨露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实施目标,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

一.构建这种教学模式的三维目标

1.培养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通过他们自己的操作和探究,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角所具有的特征,还发现了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或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究,并在探究中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想,操作并加以验证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有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2.培养合作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机械地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例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我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去看书,并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交流,台上同学讲,台下同学不时补充,提问,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或得了最精炼准确的答案。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3.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研究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课本不同的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和诱导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第三篇:合作探究式教学

浅谈合作探究在学科中的运用

康 倩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称为群体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群体为主体,让学生组成小组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注意这种合作还包括与教师一起的研讨与学习。)

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一是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它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它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合作探究法是一种新兴的热门教学方法,它以探究相关课题为载体,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分析等互动活动,促进知识主动内化吸收的一种方法。与前两种合作教学相比,这是最有发展空间的一种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较于“表演”、“游戏”,“探究”是一种新生方法,可借鉴的有效方法不多,科学的、多元的实施方法还在不断试验之中。第二,合作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生活中有很多奇特的现象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合作探究的实施途径主要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生生合作探究。米老师的课和陈老师的课在探究假分数为整数和带分数的环节,以生生合作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已有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分别从观察、判断的角度探究。

二、关于合作教学有效运用的思考

以上是合作教学的综述,主要介绍的是“怎么合作”。在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中,“合作”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新气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合作教学已经基本达到每个教师都竞相运用的普及程度。从表向上看,或许我们有些教师的数学合作活动和上面的案例相差无几,那为什么教学效果却是南辕北辙呢?因为他们只是模仿、复制后的“形似”,而并没有从观念上真正理解合作教学,更不知道如何科学运用合作了,所以达不到“神似”。衡量合作教学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归根结底还是教学效益,那就是,合作教学的运用,到底有没有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促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学中某一环节所安排的合作教学是不是带来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才是合作教学运用的根本目的。为了使合作教学有效运用,我们必须理清楚几个问题:

(一)合作教学是为了学“合作”,还是为了学“知识”? 因为进行了合作活动,所以学生对于内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于知识增强了体验性、了解了如何学、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生生的交流,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合作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知道,合作与学科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具有双重性。从合作教学的开展看,合作与学科两个元素缺一不可;从教学结果看,能力培养是显性目标、第一目标,合作能力培养是在合作教学中潜生的隐性目标、第二目标。根据上述观点,对照我们现实中的合作教学,发现有不少教师一味强调合作,出现盲目合作的现象。表现有二。第一,合作泛滥。不考虑教学内容为合作而合作。能独立完成的简单学习任务,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如音乐课,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在音色、音强、配器上不符合通过合作来表现的,违背音乐内容地进行合作表演。第二,合作变质。合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音乐学习,但合作探究中不少合作学习凌驾在知识之上,只进行加强合作、学会合作的说教与训导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无视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这两种情况都是重合作活动略知识本体的情况。在合作教学中,合作与学科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合作是合作教学的前提,学科是合作教学的载体。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过程,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而这一实质性合作过程,只有溶入各种审美、体验、探究活动,才是名副其实的合作教学,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合作能力。

(二)合作教学如何发挥最佳教学效益?

1.从内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呈现异质分组合作性,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循环。

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为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思想,各小组间应该势力均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协作能力。若按照座位、学号、性别等自然合并,随机组合,势必使小组之间实力悬殊,淡化竞争气氛。因此,要在对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基础、音乐思维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按一定的比例合理搭配学生,使之分工明确、有序合作、实现信息组合、智慧组合,发挥最大群体优势。

三、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教学的最佳教学效益并不是把好学生学好,把差学生学掉,而是持有全体总进步的思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合作活动中享受音乐,培养交往能力。每一位学生包括缺乏自信、思维迟钝、不善言谈、五音不全的学生。合作教学中教师要一视同仁给所有学生提供的表现机会,使每位成员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

从外部条件看,促使合作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益的策略有: 第一,科学安排合作时间,创设美感合作空间。

合作活动的时间必须以合作的内容为依据,教师在组织合作教学前应事先有所估算。合作时间和课堂时间不存在绝对的关系,不能因为临近下课就匆忙结束合作小组,也不能因为上课时间过于充裕而使合作小组无休止进行。因为时间因素所导致合作学习的“走过场”和与“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美”应该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合作教学更强调宽松和谐情境的创设。合作空间上,过去彼此分隔的“秧田式”空间环境抑制了美感的传递。可用半圆形、圆形、梯形、马蹄型、内外圈型的座位安排,这类空间安排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相互交流,也增进了课的美感。

第二,合作教学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

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在合作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不能仅孤立抓住合作教学,要以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整合各种方法。合作教学中除了溶入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探究学习,还可以溶入创造教学。比如,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群体的智慧制作沙球、排箫、笛子等各类简易乐器;可以利用铁皮、塑料袋、沙球、废纸、电灯等素材合作模拟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可以进行即兴节奏问答、即兴旋律接龙、即兴表演音乐短剧等。

四、结语

合作教学的引入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客观要求,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中也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合作教学进行的研究与实验,音乐合作教学研究则源于世纪之初,实践表明,音乐合作教学中的合作表演、合作游戏、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互相帮助、互相接受、互相信任的意识,能改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学会参与,学会交流。但从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性发展角度看,对于音乐合作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因此,对音乐合作教学的探究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

3、留写日记的作业。

4、留想象的作业。

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探究式教学模式总结

李翌

我围绕学校数学教学模式确立研究课题是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研究。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能力,以体现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沟通互动的精神,使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知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针对数学应用题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我在应用题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探,确立模式名称“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审明题意,分析关系。3自主探究,交流归纳。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选择素材要注意生活化、儿童化,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创造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买电器时让一名学生当导购员介绍一下电器的名称,其他同学当顾客,你想买什么?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各有千秋。二 审明题意,分析关系

审明题意是解题的重要环节,题意弄不明白,学生就无从下手,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时,我常用实物演示法、手势法、改变句子说法、问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题意,在明确题意后,我又教会学生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三. 自主探究,交流归纳

自主探究刚开始还不能完全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解题意、理顺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教师在学生汇报反馈加以归纳总结,甚至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精心设计模拟习题、变式习题,此外还要设计对比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以上四个环节在进行教学时我有不少收获: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问题非常广泛,有些问题是老师也料想不到的。

2.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思路,就是教会学生去想,是送给学生打开应用题大门的钥匙,学生已经会分析、会思考,形成初步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教师的归纳是点睛之笔。也是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

4.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很大,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较短,理论基础还不丰富,使自己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虽然注意训练学生审明题意,但是还很不到位。不少学生存在看不清题,没弄懂题就下笔的坏习惯。

2.少数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3.小组的合作探究还很不到位,有的时候还停留在表面。

4.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是本课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

这些困惑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深入。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朔到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中,而明确提出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则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施瓦布。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 年到1960 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 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 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 发现法(Method ofdiscovery)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Learning through discovery),并无高深玄妙之意。”(续润华,2003:86)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 年代直至70 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璟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的探究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探究式教学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与科学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探索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世界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并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以师生互动交流为基本动力,以自主、问题、沟通为基本特征,以高效、愉悦、人道为基本品质,为全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的统一。尽管当代教育学者对探究教学有不同的表述,但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义:一是教师的指导,二是以学生的“学”或“探究”为主。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探究教学的主体。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和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并互相促进,只有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讲,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参与性。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控者,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来反映学生思维深处的碰撞,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2.过程性。探究式教学不仅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更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将结果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提出、解决、发现的过程,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缺乏了探究的过程,就失去了探究教学的意义。

3.开放性。探究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如在课题选择、教学形式、教学空间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体验性。探究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获得了感悟和体验,这种感悟和体验将会内化为学生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给学生自身带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探究式教学的类型

探究是一种涉及广泛的复杂活动, 学者们一般从两种维度来划分探究教学, 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 将其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按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 将其分为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1.定向探究

定向探究又被称为指导型探究或部分探究。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它既包括教师提供具体教学事例和程序, 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探究, 也包括教师给定要学的概念和原理, 由学生自己发现它与具体事例的联系的探究。

2.自由探究

自由探究又被称为开放型探究或完全探究。自由探究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 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而是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 起着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自由探究由于由学生独立完成, 所以不仅费时,而且极容易出错, 因而课堂教学不可能大量使用自由探究, 否则很难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3.归纳探究

归纳探究指学生先获得一系列观察资料, 然后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形成假设, 经过检验后形成概念、原理或得出某种概括。归纳探究的特征是“ 经验先于概念或原理”。归纳探究使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理解。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形成过程技能和探究态度,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4.演绎探究

舒尔曼认为当教师只提供概念或原理, 由学生自己探索它们与具体事例的实质性联系时, 教学便是演绎探究的教学。实践和实验表明, 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时,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采用演绎探究效果更好。

六、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策略 1.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探究式教学需要产生一种学生互动性强、参与愿望强烈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 面对学生表述离散性相对较大的教学课堂, 教师应具备优良的语言技巧, 既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巧妙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2.以问题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开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 要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展开思考, 提出合适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 开展研究方案设计的讨论。要组织学生合作实践研究, 启发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合理地总结出结论, 合理地表述结论, 并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更多的探究热点、兴奋点, 以引起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思考, 形成更浓的学习兴趣。

3.探究过程要促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探究式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产生探索和发现的成功喜悦等积极体验, 使学生既能更透彻地理解新知, 又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4.注意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交叉运用

探究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比较、迁移、类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设计模式为: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方案——探究实践——分析归纳——阐述交流——评价结果。1.创设情境

教师需用合理的构想、恰当的材料、精炼的语言,来引发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关注, 并致力于形成鼓舞人心的、令人兴奋的课堂气氛。2.提出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上课时采用要学生按“ 探究任务单”操作的“指令式”教学方法, 并不是真正的探究式教学, 它严重忽视了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等重要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会照做而不利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激发条件, 要使学生产生质疑、困惑, 从而提出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3.探索方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假说、科学猜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的研究方案通过探索、讨论、取长补短, 确定合适的探究方案。4.探究实践

教师要鼓动学生动手实验, 认真观察现象, 自主地搜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 并指导他们做好记录, 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获取充足的感性材料和生动体验。5.分析归纳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比较、处理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 对观察到的现象、信息材料和实验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

6.阐述交流

教师要鼓励学生试图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阐述, 阐述既要有结论的表述, 也要有对形成结论的实际证明材料和必要的理性观点。要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论证各自提出的解释, 发挥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作用。7.评价结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让评价真正起到促使学生形成更高涨的探究热情和更科学的探究方法的作用。要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为进行新的探究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探究式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在运用中学习、在探索中创造。具体来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建教学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教学过程能在和现实情况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学习,无疑对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学习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和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和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提示,从而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师生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由教师指导 进行。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 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七、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挥

探究式教学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研究者的角色。探究式教学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积极的研究。

(一)教师要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导演

教师要成为出色的设计师, 创设好教学情景;教师要恰当地组织课堂, 使它热烈而不浮躁, 形散而神合;教师要善于调控气氛, 合理调节师生关系, 有高度的亲和力, 让学生充满自信。

(二)教师要在教学语言的技巧性与艺术性上下功夫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探究式教学, 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 这就要求教师有独到的语言技巧,教师的语言要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宽容,让师生之间形成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平等, 从而产生自然的介入和高度的参与。

(三)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

教师应加强多方面的学习, 要相互合作、互相启发产生新想法, 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分解困惑来取得良好的心理支持, 来缓解工作上、心理上的压力。

(四)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

在探究式教学中向学生展现更多信息, 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奋点和热点, 用更多的声像兼备、形象生动的课件,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点, 巧妙化解学生的思维难点, 展现出教学的亮点。

八、探究式教学实施的问题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几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展开讨论。

1.选题没有针对性。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的问题,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然是探究性的,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很随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花架子,而失去了探究教学的实际意义。

2.存在重形式轻主体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提倡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几点是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策略: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 导演” 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下载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地理教学模式 ------王爷府初中曹建义 一、基本设想 所谓“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

    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精选五篇)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因其教育对象的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生被动的“学”的传统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效率低......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宁宝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

    探究式和情境教学模式大揭密

    一、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们可以了解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共同特点以及不同之处。 二、教师简介 王笃勤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常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主要研究......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我国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涵义出发,探讨高中物理探究式......

    “探究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构建“探究式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生命课堂 山城区十小 一、“探究式五环节” 教学模式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