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18:2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的文献综述

李昊 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翻转课堂被认为是颠覆传统的新型教学模式,自引入国内以来受到了热捧和关注。翻转课堂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变化,而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突破。本文对国内翻转课堂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虽然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拓展,但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翻转课堂的实践运用等主题,对翻转课堂的支持系统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

(一)、文献的分布

自从2012年翻转课堂走进国内后,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就在国内的形成较的影响力,在2014年核心期刊CSSCI文献数量量就达到了68篇,而博硕士论文最早出现在2013年,到2014年达到了44篇。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国内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受国内学者的关注度较高。

从2012年CSSCI出现了第一篇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到2014年12月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015以及今年翻转课堂相关的文献数量达到了一个较为缓和的阶段,可以发现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教学设计和理论探究,而更多的文献侧重于研究翻转课堂中的实际教学问题。翻转课堂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开展翻转课堂研究会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主题的分布

将文献研究关注的不同主题分为基本理论研究、设计与开发研究、实施与应用研究、评价与反思研究、其他方面研究等方面,对132篇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可以看出,在样本文献中对于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设计与开发和实施与应用两方面。

(三)、研究领域的分布

关于翻转课堂的论文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学历教育也就是大学教育,比例高达43%。其次是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分别占到20%和18%。无可厚非,高校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 资源和设施,且高等院校中众多专家学者善于从事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研究,对于新兴的领域具有研究和实验应用的优势。而中小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群体,其对新兴课程改革领域具有着 极大的兴趣,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也是极为重视。整体来看,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尚处在实验论证和积累经验的试点阶段,尚不适合大范围全面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技术和资源较为落后的地方,也不存在实行的环境。

二、翻转课堂研究文献内容综述

对中国知网(CNKI)132篇样本文献进行了深入研读分析,对当前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应用研究和热点方向进行了归纳分析。

(1)翻转课堂的设计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翻转课堂自从2012年进入国内后,对于文献的数量上观察,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呈井喷之势,国内研究文献增速快但是不稳定,首先国内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是从介绍国外的成功案例开始的,通过对翻转课堂起源的追溯,国内对美国的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设计的研究学习并引用。随着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的深入以及一些新的课程模式的出现和兴起,国内对翻转课堂设计的研究融入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MOOC、微课、游戏化教学等。新兴的学习模式与翻转课堂很好的进行了融合,丰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为翻转课堂引入现实教学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翻转课堂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翻转课堂在2013年左右开始被适用于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当中进行了实际课堂的

应用研究,在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包括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融合研究和对比研究等等;以及翻转课堂和新兴教学资源的融合,比如:MOOC、微课等需要借助网络平台的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为MOOC、微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而MOOC、微课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二者的融合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3)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数据文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翻转课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的文献数量不断上升。利用CiteSpace、SPSS、聚类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于历年有关翻转课堂文献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图表或数据的形式将近年翻转课堂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并进行分析研究。很好地揭示了国内翻转课堂发展的过程,从中发现侧重点和薄弱点。对今后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三、翻转课堂的发展分析

翻转课堂从2012年至今,从文献数量研究来看相关的论文 数量一直成上升趋势,体现了其受到大量学者的重视,成为学者探讨教育改革,课堂创新的热点。然而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的热点方向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首先,翻转课堂理论的引进(2012年),表现在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对翻转课堂理论和 案例的研究与介绍,这是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开端。其次,对翻转课堂的设计研究,集中在2013年,大量的文献体现了学者对 翻转课堂在不同教学科目中的教学案例设计,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再次,对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主要在2014年,文献反应了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对翻转课堂在现实中实验,这一阶段体现了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和课程对翻 转课堂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翻转课堂的反思,体现在2015年,出现了相当可观的有关翻转课堂的反思的文献,主要是对翻转课堂的可行性、价值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在以后研究的热点会集中在翻转课堂和新兴的教学资源的融合上,如翻转课堂和MOOC、微课、Moddle平台等的结合。以及翻转课堂与新兴的教学资源的 融合后的教学实践应用,都将成为以后学者的关注点和聚焦点。2016年也有学者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堂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翻转课堂中师生行为的量化研究,更贴近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侧重点从翻转课堂的设计与理论研究向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和量化研究方向转移。相信今后国内的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的全面、深入。

第二篇: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产生起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中国期刊网和国家图书馆搜索、查询情况来看,关于翻转课堂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但还没有专门的研究著作。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论文进行梳理,以期为翻转课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研究翻转课堂这一新鲜事物,首先要明确的是它的内涵,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

杨伟杰认为翻转课堂是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做作业,老师协助他们完成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秦炜炜认为翻转学习是学生利用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合作、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翻转课堂正是基于翻转学习的—种教学方式。

(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来看

李利认为翻转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协调安排,进行差异教学,由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协作化学习;张妍等认为翻转课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或能力而采取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为支持,将课内外和课前后学习活动和任务等进行翻转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

张金磊从传统的教学过程入手,认为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而知识内化则通过学生课后做作业来完成。而翻转课堂是将这种形式进行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张新明等认为翻转课堂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之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完成,而将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内,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观点的碰撞,将问题思考地更加深刻。

二、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优势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有利于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秦建华等人从翻转课堂两个环节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都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后台监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真正实现差异教学;王海杰等则从教学方式的改变的角度论述了翻转课堂对因材施教的支持,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单方面讲解的教学方式,在课外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教师在课上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实现差异教学;朱宏洁等人也同样认为,翻转课堂可以通过控制视频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有利于增强交流互动,促进知识内化吸收

刘震等人立足于课堂的参与度,认为翻转课堂的运用改变了灌输,走向了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还能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秦建华等人则从不同的主体间的互动出发,认为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之间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在课上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交流,师生之间也更方便进行一对一辅导、答疑解惑等,而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可以在资料收集、视频制作等过程中相互学习,增加交流互动。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王红等人认为,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可以完全自主地掌握在家学习的时间和节奏,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视频进行快进或反复观看,改善学习效果;李海龙等人认为,翻转课堂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吴忠良等人也认为,翻转课堂使师生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学视频进行知识的传递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

(四)有助于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使家长参与学生学习王红等人基于家长角色的转变,认为翻转课堂使家长的角色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监督者,有利于配合教师监督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王小彦则从家长对学习关注内容的转变角度出发,认为翻转课堂使家长从之前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转变为了关注在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从而使家长与教师一起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构建 翻转课堂传播到我国之后,学者们尝试着将其与中国教育现状相融合,基于不同的支持服务平台、具体的理论和思想和不同学科或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和设计。

(一)基于支持服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张新明等人基于QQ群+Tablet PC构建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型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堂知识内化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通过00群和平板电脑进行视频学习,交流讨论,疑难反馈等活动,保证信息的传递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沈书生等人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课内和课外为时间的分段,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外围支持力量三个层次,学生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可以向老师和外围的专家等寻求帮助,教师在课外制作视频,在课内指导学生,外围的专家、学者通过电子书包对学生进行帮助;陈晓燕基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出了“三分析一三备一四步一二反思”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分析学生、数字材料和笔记疑难,备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课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按“方法学法指导”“出示最终目标”“协作/探究活动”“当堂反馈”四步进行,课后教师则要对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教学安排进行反思。当然基于具体支持服务平台构建的教学模式还有如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对支持服务平台的设计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但同时由于这些模式与某一特定的平台相结合,不利于在全国或者大范围的推广实施。

(二)基于融入具体理论或思想而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张金磊等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在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翻转课堂创设学习环境,以教学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钟晓流等人则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太极思想,设计了太极环型模式的翻转课堂,以课上课下为时间界限,包括教学准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四个部分;姜艳玲等人结合学习成效的金字塔理论设计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了学习过程分析和课程设计环节,这两个环节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驱动、交流探讨、反思等步骤密切结合,反复呈现知识技能,使之可以得到永久储存。这类融合具体理论和思想的教学模式比较系统地说明了其组成部分,是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难与真实课堂有效结合,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三)基于某一类学科和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王海杰等人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设计出了适合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设计教学流程,强调课前教师制作视频时更注重听、说环节的设计,在课上更注重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背单词等任务,而在课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徐苏燕调查研究了在英语课堂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几所小学,探索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自主探究,第二部分是激活已知图式、分享构建新支架、归纳总结拓展,第三部分是完善知识框架,与之相对应的具体部分是体验感知,语言规律探索、语言实践和话题知识建构;基于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还有如李海龙等人以问题为中心,针对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这一课程设计的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一类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具体学科和课程,对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其缺点是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课程之中,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四、我国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翻转课堂的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可以将其概括为师生素质、学校硬件条件和制度、翻转课堂理论支撑三个方面。

(一)师生素质方面

杜鹏认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形成了灌输的教育观念,而这一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田爱丽等人基于教师综合能力的视角,认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由全体转为个体,教学方式由讲解为主转变为答疑解惑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从知识掌握转变为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些变化都对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李海龙等人认为翻转课堂使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意志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力提出了挑战;付小倩等人认为当前我国学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这也是要使学生真正受益于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学校硬件条件和制度方面

何克抗从我国当前的网络化教学普及的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当前还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等学校具备网络教学环境与条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难以具备这样的条件,翻转课堂缺乏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杨晓宏等人认为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的顺利推广。董黎明等人认为翻转课堂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必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杜鹏从班级规模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内主流的班级为大班化教学,人数较多,难以做到翻转课堂所要求的个性化指导。

五、翻转课堂本土化实施策略和发展路径 针对翻转课堂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施和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研究

王忠惠等人认为面对翻转课堂这一“舶来品”,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并借鉴异国的经验来构建本土化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全面了解、把握外域理论的内容、实践条件及完善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客观认识我国教育自身的现状、困境及发展方向;然后,要充分认清我国教育的特点对外域理论造成的异化,最后要正确对待外域理论适应、改造、检验的过程;王东立足于翻转课堂与“洋思模式”对比的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实践从宏观上提出了四个建议,即要重视“翻转课堂”和“洋思模式”等传统教学观念的整合,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作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微观层面的研究

卢强在对“非线性编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进行实证调查之后进行反思,对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和策略,他认为首先应该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其次要精心制作课程教学视频;最后要重建“对话”,即应营造—个尊重、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的交互;张文杰结合中学的教学,从微观上对翻转课堂的实施的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式,他认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应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视频的质量;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也要建立教学平台,要求学校购置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视频教学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最后针对当前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不够、专业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提出要加强对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六、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学术界在对其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内容的不足

学术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国外已形成的模式及操作过程的传播及介绍上,还处于基础理论的普及阶段,对于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做出创新性的研究还不够,缺乏适合国内教育实际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观点的分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得到学术界进一步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批评和反对意见,沈军辉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三个层面对翻转课堂在我国的运用提出了疑问,认为不管是

当前的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还是学生素质的现状都表明我国当前还不能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王忠惠等人认为翻转课堂对原有教学顺序的打破限制了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视频传授知识的做法在一些文科课程中并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汇,而翻转课堂所导致的教师主导地位的减弱更会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肤浅化和表面化。

(二)研究展望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确定翻转课堂的研究趋势为: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性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中运用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么翻转课堂操作所需要的条件具体有哪些,它在哪些学科或是课程中运用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哪些学科并不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构建问题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对我国的教学现状来说是一种“舶来品”,因此,如何紧密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翻转课堂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更是难点。

3.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问题

翻转课堂的优劣和操作需要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来说明和探索,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投入和参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自《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作者:张晓燕)

第三篇:国内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前言

影响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学方法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为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解决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发展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已有很多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而本文主要对现有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研究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笔者试图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并相应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为今后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现状

教学质量主要由“老师—教—学生”这三个方面构成,并以“教”为中心。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那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改革。

自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更是明显增多。出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论者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玉龙、喻成成就对教师如何讲好课从互动教学、启发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这三方面进行介绍如何更好的实行教学[1],把这三种方法放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是有利的;王晓军在把握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课题主体上,充分分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特点的,探讨了教师教学的一些新方法[2],提高了一堂课的质量,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当然,也有学者介绍国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研究的新成果。如刘华的《谈香港课堂教学方法之借鉴》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香港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然后又阐明了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3],为现有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汤婧、姚利民则介绍了国外几种教学方法,并说明了它们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4]。最我国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许多教学论教材也开始对其分析,这方面的成果在现在有很多。如鲍德全老师,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中学化学老师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见解[5],类似的文章还有倪文华的《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6];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经验总结思考,分析了几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整个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许多学者就教学方法的合目的性与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杜慧慧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了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7],类似的还有孙淑珍提出了多媒体、课堂讨论、课下实践这三种方法以提高学习质量的观点[8];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及选用,有论者从改革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顾沛就提出了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观点,深刻剖析了研究性教学在概念、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9],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是很有时代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和创新性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对于广大社会来说,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为更好的传承教学方法在这里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科学、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和科研影响的问题应该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关注。

三、总结:

(一)看到的现教学方法研究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的界定不规范,不明确。

纵观现有的研究,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明显存在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就国外研究来说就有三种代表性的定义:休金娜认为“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10],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达尼洛夫等人认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领导的学生的工作方式”[11],犯了“定义过窄”和“属种颠倒”的错误;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活动的途径与办法”[12],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2.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混乱。

虽然有许多人主张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但由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所提出的分类依据也各种各样,会有很多的学者认为由于各个的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出现各种各样的方法分类也就不足为怪。但是,站在理解和学习的角度,避免各种教学方法不一,笔者认为教育方法的分类必须还得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3.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从搜集的文献中很容易看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都是使用经验总结法,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主观性太强,权威性不够,可信度不高。

4.提出的一些改进策略实践性不强。

大多数学者提出的改进策略都是太多雷同的、范围很广的方法,这些策略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运用到实际中又显得难于下手,太过于空洞,实践意义不大,可用价值不高。

(二)启示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的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广大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指导,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会、感受、探索和和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2.在研究内容上,《国家中长期教育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要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

根据这条规定很容易看出我国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很有限,研究者可以适当的向这方面转,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科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3.现有研究写作风格大多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理论性太强,显得枯燥乏味。

笔者认为,对以后的论文,应该多加一些教学案例,说明具体做法,或者附带教学视频,化抽象为具象,真正务实得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内容丰富性。

4.从研究视觉上:笔者认为,后来的研究者眼光要开阔长远一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龙,喻成成.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新课程(教研)[J],2010(07)

[2]王晓军.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时代人物[J],2008(04)

[3]刘华.谈香港课堂教学方法之借鉴,现代企业教育[J],2009(08)

[4]汤婧,姚利民.国外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大家[J],2011(08)

[5]鲍德全.对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见解,学周刊[J],2011(11)

[6]倪文华.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新课程[J],2011(09)

[7]杜杜慧慧.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出国与就业[J],2011(19)

[8]孙淑珍.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华章[J],2010(06)

[9]汤婧,姚利民.国外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大家[J],2011(08)

[10]休金娜.中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1]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1.[1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第四篇: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翻转课堂是什么?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下面的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 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 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翻转课堂背后的学习理论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他们的网站上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实验(据个别教学、掌握学习、传统的群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20%达到。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现在美国高中的情况:全美国每天有7200学生中途退学,一年下来就有高达1300000左右的学生辍学;每年只有69%的高中学生能完成学业,而余下31%的则不能毕业——数据来自美国自适应学习网络平台公司Knewton的“翻转课堂信息数据图表”。从中可以看到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掌握学习法,以便更清楚弄清各种原委。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看似完美的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群体教学模式还顽固的存在着,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

鉴于此,现行的教学策略采取群体教学与掌握学习结合方式——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反馈通常采取形成性检测的方式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不过这种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中已是面目全非: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大幅倒退。

而现在,如果你关注翻转课堂,你会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现象,你会发现真正的掌握学习在21世纪的学习中实现。而罕学院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聚奎中学的做法:

在明确方向后,翻转课堂实验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我们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其次在高2014级中随机选取了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8学科中主要“翻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和四个注重

四个转变:从“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四个注重:注重了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少讲多学,合作共赢

翻转课堂与聚奎中学原有的“541”高效课堂模式结合,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比教的教更重要、更关键。传统课堂40分钟的讲解浓缩为15分 钟,教师少讲、精讲,节约群体授课平均化教学的时间,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所理解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共赢”包 括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 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 生都“动”起来、“忙”起来,增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3、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

4、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间层级的学生,很难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 “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科技能解决班级教学弊 端,帮助学校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 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由于教学内容得到永久存档,期末复习时,学生如要补漏,只需点击,教师的教 学内容即可重现。

5、让优等生可以加速学习

翻转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我们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学科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得到个 性化教育服务。在优势学科中,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一优势学科。

6、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将一部分练习(目前主要是选择、填空和判断三种题型)上传至服务器,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自学完后,马上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学习的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决定是否再次学习本课内容,错误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及时纠正。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立即知道 这名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而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

第五篇: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与意义功能

1、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描述性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

2、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和校本课程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运动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科学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但课程改革失败了。随着新课程运动在实践中的严重受挫,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2]

3、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校本课程的意义

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3]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一些,如果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去教,就会造成发达地区的学生吃不饱,落后地区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可以弥补国家统一课程的这一缺陷。[4]

5、校本课程的功能

校本课程的根本功能是育人,这种育人功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具有培养富有主体性的个性、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的功能,且有塑造研究型教师的功能,具有造就专家型校长的功能,还具有彰显学校特色创设特色学校的功能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统合功能。同时,它还具有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体或群体的指向、激励和评价等功能。[5]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成果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建立开发组织,然后进行现状分析、设定课程目标、编制方案、课程审议、实施与评价等。[6]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

(1)教育哲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方式,而且更是一套价值观念和教育哲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学生的需要,提倡因材施教及个别化教学,强调儿童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儿童的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伙伴互动、集体民主决策、自主权和个人解放等,这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的取向。[7](2)后现代课程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勾画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开放性是后现代的根本特点。系统是自组织的,在湍流、耗散甚至混沌的环境之中具有转变的能力。转变、多重解释、可供选择的模式化成为理解和构建意义的基础。多尔认为: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自组织是指自然或客观事物本身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多尔提出课程要利用自组织,课程的学习者需要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理解,并有足够的信心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表达所呈现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像力和离奇的方式与那些材料游戏。因此这就要求课程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观点时,干扰才能够引起自组织。[8](3)实践课程模式思想

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强调实践的课程哲学思想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要求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发展了反思性探究方法。[9]

4、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因素,是其他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校长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应该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其作用,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不能忽视。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许多现实性的支持条件,其中教师素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开发高质量的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以及行动研究的素养。[10](2)理论与技术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课程开发观等理论,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教育科研方法成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支撑。[11](3)信息和资源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要拥有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包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动向,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发展动向,我国课程改革的信息,中考与高考最新情况,学科教育发展的最新走向。

(4)政策与行政

校本课程政策的支持、师资培训制度的支持、考试与评估制度的支持、行班命令的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政策和行政支持系统。[11](5)资金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专用经费和物质保障,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在这方面给予支持。[12]

5、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1)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强调结果,关注分数,过分倚重学科知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而个性的生长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时,校本课程旨在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校本课程评价应强调过程性、个别化,不宜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认同和鼓励。校本课程是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应把学习结果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把评价过程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更高的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评价应立足过程,重视综合评价,做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2)评价模式

校本课程评价可借鉴的课程评价模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斯塔克的回应模式、CSE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斯塔弗比尔姆的CIPP模式、目标达到模式、外观模式、个案研究模式、错误分析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认可模式、阐明模式、替代经验模式、教学研究模式等。[13](3)评价体系

对校本课程评价的体系包括对开发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实施效果的评价。[13]

三、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及存在问题

1、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1)上海市实验学校——课程决策体制的转变造就了学校的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在实验班教学中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当时的课程停留在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活动编写讲义、裁剪拓展的水平,1986年以后国家和上海市的课程改革政策,让实验学校课程开发跨上了“长期使用”、“系统开发”的台阶,到90年代进入成熟期,学校开始出版成熟的教材,这些教材受到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高度评价,许多教材随之被六省市许多学校索取试用。上海市实验学校感叹,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才需要,没有“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全国性的课程决策管理体制的转变,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意义,校本课程也将失去生长的条件。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校本课程以“多样性”来满足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发展的功能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有了发挥专业才干的场所,而且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学校社会职能的实现需要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而校本课程开发则能够帮助学校全面实现课程的社会职能。[14](2)上海市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的校本课程开发

上海市大同中学1990年酝酿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知识论》课程,1995年秋季课程正式实施。该课程由多位教师联合开发和授课,《知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的课程,课程范围包括语言领域、逻辑领域、数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历史学领域、价值判断领域、知识与真理领域等,一门课程实际上包括了多个领域的校本课程的配合开发。课程的开发实施不光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取得成果,在教师成长、创建学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成绩。[15](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1]

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锡山高级中学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为指导,从选修课和活动课入手,进行了新的课程革新计划,建立了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1](4)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层递进与全员参与

20世纪90年代,南师附中以“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实验”为切入口,逐步组织全校所有专任教师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开发必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等校本课程,成绩显著。

(5)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依托地方和学校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武进高级中学将校本课程开发扎根于地方资源的沃土,利用常州经济发达,吴文化底蕴深厚,地方高科技集团,绿色农业示范区,春秋时期淹城遗址,中华恐龙园以及校内的资源,以“整合”为开发方式,以“尊重”为开发原则,以“发展”为开发目标,逐步形成了“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异域文化与本土知识”、“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三大主题,重点探索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的新途径,最终使“合格+特长”的办学思想成为现实,得出了“走向校本天地宽”的结论。

(6)浙江省新昌中学——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16]

浙江省新昌中学从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出发,贯彻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中以建构开放体系,强化德育功能,注重实践体验,弘扬学校特色为其运行机制,开发形成了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管理、学会做人等五大系列的校本课程,最终在德育教育、创造教育和学科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7)北京陈经纶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近三年来,陈经纶中学探索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他们把原来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将开发自主权交给教师,要求教师围绕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学校将学生对课程需求的调查结果提供给教师参考,为了利用校外资源,还实行对外的课程招标。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七大类: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科技发明探索类课程、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体育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等。校本课程每门课七八个学时,每学期安排两期,系统性强的课程可两期连接。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

(8)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根据学校特点,构建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面向尖子生培养的提高性课程,有学科特色以扩大知识面为主要功能的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科技、艺术、体育类课程,注重实践锻炼、动手操作的综合实践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中得到高效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特长学生。[17]

2、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职工的工作时间不足,理论、技术、智能准备不够。目前的中小学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校本课程开发所应有的课程理论和相应技术,甚至在一些学校,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没有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应的智能准备,有的不熟悉课程开发的理论,不知道如何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再加上在职进修不能保证,这就使这些教师无法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而给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5]

(2)一些学校为了应付校本课程的开展,并不是系统研究课程开发的理论,制定操作方案,仅指派个别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而且多为个人独自开发,开发的课程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18]

(3)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从校本课程的宗旨出发,内容停留在介绍知识的层面上,拼凑材料,把课程开发看成编一本书。[18]

(4)学生、家长、社区、课程专家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的不成熟、家长的不支持、社区的不配合、专家的不充足都制约校本课程的发展。[12]

(5)考试制度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目前的高考和人才选拔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因为我们国家升学考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学生、家长、教师都把考试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各级各类学科的考试与招生制度不改变,校本课程开发便很得到认可。[11]

(6)经济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许多学校无力满足。[12]

3、校本课程开发的负面影响

(1)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点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而且都按学生兴趣开设课程,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并且还会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

(2)课程规划组织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以后,学校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从而扩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这样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质量难以控制,也难以检查基层学校的工作,从而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并给学生的转学流动等带来困难。

(3)校本课程要求注重内部评价,又强调学校之间较少可比性,因而常常导致评价标准不高,评价标准不严密等问题。而且由于国家统一考试的存在,这又会导致不重视内部评价,从而使内部评价不能按原初理念贯彻始终。

(4)校本课程开发较注重相关成员形成的共识,而不大注重甚至不愿承认课程开发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亦不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冲突处理和相异论点的磋商,从而使得形成的可能是一种表面上的或是书面上的共识,这自然不利于校本课程的真正的发展。[5]

(5)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导致基础教育严重分化的隐患。办学基础好的学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才、资金优势,大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实现办学的目标和特色;办学基础差的学校,由于资金、人才资源缺乏,其独立开发出来的课程质量以及运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效果必然每况愈下。最终可能导致我国基础教育严重的两极分化。[19]

(6)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教师开发能力的隐患,职业道德的隐患。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具有创新意识,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只是完全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其成长和发展都处于传统的保守僵化的气氛当中,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为鼓励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常把教师职称、奖金等评定同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成果挂上钩。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存在部分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盲目追求对“数量成果”的开发,导致许多劣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冠名,堂而皇之地走上课堂。[19]

(7)重复开发的隐患和加重学生经济负担的隐患。目前的校本课程一般都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和教师独立承担开发任务。这种“各自为政”的开发局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开发,给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国家、地方课程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优势,课程开发的费用较低。而校本课程主要面对的只是本校范围内的学生,学生基数太小,造成了课程开发的高成本。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受用者,理所当然地又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费用的承担者。显然,学生会因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加重经济负担。[19]

四、校本课程研究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加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来减少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教育平等,但并不是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教育不平等现象[20],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发挥了资源优势,而资源贫乏地区相对更加落后。有人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观念、经费、师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要加大投入的观点[21],但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解决的办法也多没有上升到国家要校本课程方面制定倾斜政策的高度,其实,不光是对农村地区,对所有教育落后和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都要加强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减小可能因校本课程开发而加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可以在如何制定和落实这方面的政策方面加强研究。

2、多元智能理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就主要方面来看,人类有七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类的认知本领需利用一组能力、才能或心理技能(即智能)来描述,而个体智能的差异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的不同。这就为校本课程开发多样性和面向学生不同智能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能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智能所具有的情境性。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要形成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要形成多样性、情境化的评估观。校本课程就是为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文化背景和情境的课程。[22]

3、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学生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教师专长,但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多考虑的是教师的专长,学生需求的分析大多停留在主观臆断的层面。校本课程开发要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课程开发方案征求学生意见,课程评价和修订要提高学生的发言权。

4、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量的核定

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既然被认为是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的一项新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将其工作纳入工作量的统计之中,以改变本职工作却以额外负担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各环节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修订相应的制度,以保证工作量的认定,并可能开展校本课程方面的研讨交流,评选优秀课程,建立专项奖励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崔允漷 教育发展研究 2000年02期

2.“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 吴刚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 吴刚平,王策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4.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潘学中 教学与管理 2000年08期

5.论校本课程的正向功能和负面影响 顾书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崔允漷 ,吴刚平,傅建明 当代教育科学 2003年22期

7.校本课程发展的哲学取向及复生的原因 余志文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后现代课程观与校本课程开发 李国良,宋永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年02期

9.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 吴刚平外国教育研究 2000年06期

1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 林一钢 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03期

11.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 傅建明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10期

12.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张学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年01期

13.校本课程评价 林一钢,黄玉鑫 江西教育科研 2002年09期

14.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发展——对上海市实验学校案例和其他国家经验的思考 张民选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5期

15.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及分析张浩良,陈德生,杨明华,柳苇诚,周树发,姚晓红,傅建明,沈兰,崔允漷教育发展研究 2000年07期

16.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王力红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6期

17.开发校本课程 办出学校特色 杨小村 中国教育学刊 2002年06期

18.校本课程开发应防止“五化” 施玉昌 四川教育 2003年09期

19.警惕当前校本课程光环下存在的隐患 林俊荣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0.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机会不平等”辨 林一钢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年04期

21.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22.多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郭陆军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1期

下载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 音乐课堂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和实质 从翻转课堂入选2011年美国十大教育技术事件起,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开始在全球悄然流行。翻转课堂指教师赋......

    翻转课堂

    通过学习,懂得了不少知识: 翻转课堂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

    翻转课堂

    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育理论。 2、要探究翻转课堂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途径和方法。研究设计“学习任务单”是......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李占权2014年11月 内容提要 ●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 ●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部分: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 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姜海超 [摘 要] 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并设计出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顺利实施的教学平台,以期为我国实现教育模式创新......

    浅析“翻转课堂”

    浅析“翻转课堂” 摘要:翻转课堂近几年来逐渐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教育者的一个热点话题,它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刻。每一个学习者几乎都拥有自己的个人信息终端,那么教育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