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秋人教版数学五上第二单元《位置》word教学设计.doc
第二单元 位置
位 置(累计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42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二、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三、作业
练习五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进一步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起了一定的帮助。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平面图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地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第三篇: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备课人:章建敏
第二组 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爱家乡的个性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
备课人:章建敏
第二单元单元目标
1、能认识22个认读字,掌握18个生字,学会课文中30个词语。
2、会背诵古诗词三首,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3、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5、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6、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7、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8、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9、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好一篇想象作文。
10、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备课人:章建敏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洛阳、渝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会写“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洛阳、渝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会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难点: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会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对字词的锤炼。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会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收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备课人:章建敏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是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泊船瓜洲》。
2、学生提出问题
① 一水间(提示:“间”是什么?“水”是什么?)② 春风为什么又绿江南岸?
③ “照我还”是什么意思?(提示:照?什么照?还?还哪里?)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意思。现在还有什么疑问?慢慢读一遍,读完之后,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了什么?
3、板书诗题,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了解京口位置。
“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作于此。
4、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5、指名交流
6、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备课人:章建敏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哪几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层次,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备课人:章建敏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端正书写整首诗。
六、作业
1、默写《泊船瓜洲》
2、收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洛阳、渝关、那畔、千帐 聒”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会背诵古诗词两首,默写《秋思》。
3、感知两首诗词大意,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会背诵古诗词两首,默写《秋思》;
2、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教学准备:
备课人:章建敏
1、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及有关作品。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备课人:章建敏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8
备课人:章建敏
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 9
备课人:章建敏
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四、作业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故事。教学后记:
6、梅花魂
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漂泊„„”等词语。能正确理解“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事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解课文,通过读读、划划、议议,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备课人:章建敏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漂泊„„”等词语。
2、理解课文,通过读读、划划、议议,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揣摩这种感情。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漂泊„„”等词语。理解“颇负盛名 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1——3段,能划出描写外祖父喜爱美化的句子并体会含义。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1——3段,能划出描写外祖父喜爱美化的句子并体会含义。初步理解“梅花魂” 中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学习1——3段,能划出描写外祖父喜爱美化的句子并体会含义。初步理解“梅花魂” 中所蕴含的深意。教学准备:梅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配《梅花三弄》背景音乐。在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由于它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每户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指名让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师:(教师板书“魂”),查字典说说魂的意思。
备课人:章建敏
齐读课题。,你心中有疑问吗?
是啊,梅花只不过四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疑惑。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思念故乡、喜爱梅花。
3、课文时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教师提炼板书: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4、学习1——3段
这几段写了哪两件事?默读划出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交流体会句子。
① 有生以来„„慢慢抹净。指导朗读 交流体会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一副墨梅图有什么稀罕?一项宽容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大动干戈?
“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是什么意思?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导入下文的学习)外祖父有生气时,又有落泪时,找一找落泪处,全文共有几处?读一读
②交流第一次落泪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外祖父为什么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你从中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除了这些诗句,外祖父可能读到哪些诗句时还会潸然泪下? 师小结:《梅花魂》这篇课文写了外祖父——一位华侨老人“思念故乡、喜爱梅花”,课文深情回忆了他读诗落泪、真爱梅图,因不能回国二哭泣以及宋墨梅图和梅花手绢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几件感人的故事。
是啊,看到梅花,看到多多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经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作者感受到外祖父那可眷 12
备课人:章建敏
恋祖国的心,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下节课再交流。
三、作业
1、书写生字
2、作业本1-3题。
3、摘录梅花的诗2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并揣摩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2、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了解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教学准备:
一、回顾课文内容,进入学习情境。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思考: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动?稍后全班交流。
二、交流感受深的内容,精读课文。根据学生交流,随机讨论相关的内容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与外祖父分别的日子,指名读4——11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交流第二次落泪,谈谈感受 交流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
师:在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他那幅珍贵的墨梅图送给了莺儿,读一读外祖父对莺儿说的话。课件打出第13自然段的内容。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吗?
师: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具有铮铮铁骨、刚强不屈的有气节的中国人。(课件出示一组人物配诗文的画面。师逐一介绍。)
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英魂,他们的品格令人敬佩。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来读读这段吧。
备课人:章建敏
学生齐读这一段。试背这段。
师:这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有气节的中国人的英魂,课文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魂”字有怎样的感悟和理解。
墨梅图是外祖父珍爱的宝贝,为什么要送给莺儿,让她带回祖国去呢?他嘱咐莺儿要好好保存这幅墨梅图,你从中又能悟出什么呢?
三、读悟交融,升华情感。
1、师: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总,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深深地眷恋。请你有感情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3、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各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4、学习“阅读链接”。试背。
四、重积累,拓展延伸。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摘录思乡爱国的诗篇。
板书: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教学后记:
备课人:章建敏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2、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2、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2、准备“摇花乐” 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题目、读题目)自学导读提示,导读提示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交流。
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懂得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3)理解导读提示里提出的问题。
二、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词疑难。出示词语,各种形式朗读
2、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备课人:章建敏
4、“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自读课文,悟出精彩。
1、读课文,看摇花乐的课件,在课文中找出桂花带给我快乐的语句。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分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词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3、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同年的快乐带给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要罗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词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4、学生边读有关词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你怎么理解“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句话里有“可是”一词,你注意到了吗?从“可是”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仔细读读这个句子的争端课文,看谁有新的发现。
3、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这些句子里,哪个字最突出桂花的香气呢?那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5、一个“自己的”,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事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 16
备课人:章建敏
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物,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代替它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积累语言求发展
1、读了课文,你内心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2、在课外阅读中,在你的生活实际中,你有没有感受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呢?说一说。
3、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婀娜、点缀、守望相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备课人:章建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乡之情的方法.1、“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2、“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3、“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18
备课人:章建敏
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4、“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赏读作业,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 19
备课人:章建敏
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述说。课教学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参阅一些好的经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20
备课人:章建敏
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充分展开想象,有条理地写写20年后的家乡风貌。
2、学习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手法,抓住一个物、一个人、一件事,从某个侧面来写。
教学重点:
1、充分展开想象,有条理地写写20年后的家乡风貌。
2、学习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条理清晰。教学准备:例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再现情境。
多媒体呈现《回乡偶书》的生活情境.2、教师谈话:诗人刚回到故乡时,儿童谁也补认识他了。当他在故乡住下来后,发现离别家乡这么多年,什么都变了,跟记忆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了,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同学们,再过二十年,你们可能在大洋彼岸当电脑专家,也可能在国内的一座城市当一名环保志愿者;你可能是一名时装设计 21
备课人:章建敏
师,或是在异地务工的普通人------无论你在哪个地方,也不论你在干什么,家乡,一定会珍藏在你的记忆中。今天,让我们大胆发挥想象,放飞自己的心灵,以《二十年后会故乡为题写一篇习作。
二、课文回顾,总结特点。
1、学生讨论:学习本组课文后,你在表达方面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教师小结:本组的课文都与家乡有关,作者的感情总是通过一定的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写想象作文也要借鉴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从某一个侧面来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三、问题引路,开启思路
1、出示问题,启发思考。
(1)你的故乡有哪些主要景致?二十年后,故乡的景致会发生什么变化?
(2)二十年后,你回故乡的途中会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你回故乡打算拜访哪些人?久别重逢,你们见面会是怎样的场面?
(4)你回故乡后有什么趣事发生?
(5)与二十年前相比,你家的摆设与用具有什么不同?
2、相互交流,拓展话题。
3、典型交流,打开思路。
找3-5各学生交流构思结果及过程,如:
写故乡房屋(街道)的变化;写与故乡同学、伙伴聚餐的欢乐情景;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瞬间场面;写与长辈、亲人的深夜畅谈;写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写重又故乡某处景观时的抑难激情。
四、独立习作,个别指导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习作,教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并在巡视中找到优秀的习作。
五、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备课人:章建敏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七、赏评。
教学后记: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2、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3、读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自炼句的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韵味。
教学重点:继续体会、总结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积累表达乡思的优美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总结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平时的作文中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
备课人:章建敏
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三、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 24
备课人:章建敏 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四、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教学后记:
第四篇:六年上第五单元二课时教学设计
Unit 5 I t Was Here Just Now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陕旅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I t Was Here Just Now.课文内容,以方位为依托,渗透一般过去时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时态,首先由系动词be的过去式入手来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流利朗读并理解Let’s talk 部分对话。掌握对话中以下四会单词和短语:heavy,in front of, just now, last night,yesterday;掌握重点句型:have to do sth,be lost
2.初步认识一般过去时态,掌握is,am的过去式was,are的过去式were的正确用法。
3.启发学生养成有序摆放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流利朗读并理解Let’s talk 部分对话,掌握对话中四会单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初步认识一般过去时态,掌握is的过去式was,are的过去式were的正确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is,am的过去式was,are的过去式were的正确用法。教学准备:ppt,录音材料及音响,卡片,彩色图片,磁铁 教法:视听法,情境教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生展示 学法:带问题听录音,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练习,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
一、展展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作业展示What do you wear on a...day?师生
共评。
二、说说
1、复习上节课单词,引出方位词,谈论物体的位置,学习
新方位in front of
2、在情境演示中渗透一般过去式,引入was,以及过去的时间词just now, last night,yesterday...三、听听
1、教学挂图导入Let’s talk
2、ppt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材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探讨问题答案
3、组织学生跟读录音,模仿发音
四、练练
1、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内练习朗读并表演
3、抽查小组进行展示
五、讲讲
1、ppt展示本课挑出来的含有时态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发现规律。
2、以简易时间轴,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过去时态的含义,以及was,Were的用法。
六、用用
1、出示去年我的房间陈设图,点名一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示范交流。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房间去年的摆设,使用was,were进行交际。
3、抽查小组进行交际展示;现场加大难度,点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旨在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时候是一般现在时态使用is和are,什么时候是一般过去时态使用was和were
七、总结,课后作业
1、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lesson?
2、主题作业:用本课所学知识调查采访身边人过去在哪里,并完成调查表格,下节课两人一组进行ask and answer.
第五篇:2014年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_位置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
课题1: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的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了解确定位置的信息需要 教师:孩子们,我们是哪个班? 学生回答。教师:如果只说五年级或者只说班级,行不行?(不行,都不能准确的表示我们这一班)看来,用年级、班级这两个信息介绍了我们的班级,别人一听就明白了。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1、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教师:现在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学生回答)这些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位置,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用两个信息来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2、展示学生的写法(黑板上展示)
3、交流、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
(1)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这些写法都用两个数据来表述)(2)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一般,我们把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板书:列 行)(3)统一定位。
通常先确定列数,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这样每一个座位与位置一一对应,简洁明了。巩固:教师指座位,学生口答。
4、提炼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理解(2,3)的意义。
教师:用(2,3)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好吗? 学生:说说想法,大家议一议。教师:鼓励学生写一写。(强调先列后行的约定)(2)读法。
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3)揭题。
教师:用有顺序的两个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4)数对的作用。
教师:数对让我们充分体会到数学表达的简约之美。请用数对写出甲、乙两位同学所在的位置。甲同学在(,)乙同学在(,)?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5)针对性练习。
请用数对表示小强、小刚的位置,为什么(2,4)(4,2)表示的不是同一个人?
在图中找出数对(1,4)(2,4)(4,4)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2、在方格纸中用彩色笔给(9,3)(3,4)(7,4)(5,5)(9,5)(7,6)。
3、(6,4)、(7,4)、(8,4)、(7,5)、(7,3)这几块拼起来会是什么图案呢?
(四)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1、展开想象,找生活中的数对。教师:用数对表示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例子吗?
2、根据理解,欣赏生活中的数对。
出示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扫雷图、十字绣、奥运会活字表演等。
(五)课堂总结,延伸
教师: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对数对都了解了哪些?
小结: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需要两个数据,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数对。请大家想一想:在三维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 教学反思:
课题2: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教学准备:方格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列、行标准
教师:这是动物园的地图,(课件出示),动物园内的大象馆、猴山、海洋馆等不规则地分布着,说说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列、行不明,难以描述)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示意图,可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那些分散的场馆就好似方格中的格点了。
(二)观察起点的位置。
1、方格纸上的0表是什么?(既是列的开始,也是行的开始;同时明确列从左往右,行从前往后。)
2、大门的位置用数对(3,0)表示,明确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3、用数对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学生说说看法。
(三)拓展练习
1、熊猫馆的位置在第()列第()行,用数对表示为(3,5)。
2、海洋馆的位置在第()列第()行,用数对表示为(5,3)。
3、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0,1)大象馆(0,4)猴山(3,3)
(四)观察讨论,深化数对的意义,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思想。选择其中的两个位置进行比较,你发现什么?
发现一:数对(3,5)和(5,3),同样的两个数写的位置不同,实际的位置不同,因此在写数对时要按照规定“先列后行”描述。发现二:猴山和海洋馆都在同一行上,因此第2个数都相同。教师:这一行上还有许多点,他们的列数不确定而行数确定,能用一个数来概括这行上的所有点的位置吗? 学生:可以用(x,3)表示。
发现三:熊猫馆(3,5)和猴山(3,3),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它们都在同一列上用(3,y)可以表示这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小结:同学们不仅要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而且还能找到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你们发现了规律,提高了认识,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