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3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素材人民版2教案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素材
福利国家的利与弊
在经济学家看来,通常所说的“福利国家”是包括混合经济、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政策目标的总称。“福利国家”名称的由来虽然很早,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重建问题时才得以真正确立的。其时,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政府要向贫穷、愚昧、肮脏、疾病、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开战,也即要建立“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大选,英国工党吸收了“福利国家”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与此同时,英国战时首相、声望极高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却奔走于各大国会场上,为战后安排筹划。7月28日,正在波茨坦同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主席斯大林举行峰会的丘吉尔得到了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的消息,他极为震惊却不得不接受了这一现实。实际上,丘吉尔的失败恰恰说明英国民众的政治成熟,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谁会为战后英国带来福利,而非英国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占据多大地盘。“福利国家”自战后英国起很快被西欧、中欧、北欧国家所接受,福利制度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出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然而,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福利制度有利也有弊,当务之急是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时,一定要从真正的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利得其法,趋利弊害。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也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美国“新经济”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2月,美国经济出现持续107个月的良好运行态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这种三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企业效益、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经济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美国“新经济”。
234-
第二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3
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的爆发。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
课时
1课时
导入 :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教师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新课:
一、1929年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动动手:找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爆发国、特点、开始标志、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了解。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本课小结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个性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单元检测(十一) 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检测
(十一)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此关税法()A.是美国挽救经济危机的良策
B.是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际运用 C.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
D.使1929年经济大危机进一步的恶化和扩大
解析:选D 《霍利—斯穆特关税法》采取增加进口税率、遏制进口产品的措施,其实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再结合1930年正值大萧条时期,其结果必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故D项正确;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良策,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开始应用,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不是美国经济落后的表现,而是保护美国经济的表现,故C项错误。
2.(2016·洛阳期中)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解析:选A 罗斯福新政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能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导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D项错误。
3.(2016·皖南联考)“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
新政,罗斯福新政仍然是资产阶级执政,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涉及向无产阶级政权的和平过渡,故C、D两项错误。
4.读《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如图),对图中c段产生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一战的结束使经济得到复苏 D.
现。这表明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是()A.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其发展方向 B.以激励措施引导经济发展 C.实行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模式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选A 本段材料共三句话:
(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解析:选C 当时正处于二战中,故A、D两项错误;削弱说法有违史实,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故C项正确。
10.(2016·洛阳期中)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A.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选D 材料只体现苏联进口外国机器,不能表明苏联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故B项错误;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故C项错误;1931年和1932年是苏联
解析:选C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1937年完成
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6分)解析: 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0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四篇: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单元测试题-卷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单元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混合制经济,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报告的主旨不可能是肯定不要干预经济的模式.
B.材料内容重点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而是讨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C.结合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我们可知,当时美国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都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故而可以看出本报告的主旨是主张摆脱,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束缚,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调节手段.
D.从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只能看出西方经济体制的手段特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产生的影响,学生要联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要求来分析材料.
回答本题时,学生要对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事实准确把握,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对经济进行直接全面的干预,7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滞胀,大部分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而寻求新的自由主义管理模式,80年代出现了混合制经济,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2.《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己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答案】D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农业带来严重灾难,为此在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对于由减产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资本家,故D正确;
B项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故 B错误;
AC两项是对工业的调整举措,故A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第1页,共8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3.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70年代呼吁缩小政府规模,将全力放归人民,实际上是要减少国家干预的力度,缓解过分干预经济所带来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不是联邦政府的势头,而是它的具体措施.
C.材料不涉及到福利国家政策的表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会缩小福利国家政策的规模,和覆盖面.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不符合事实,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建立了一种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材料中也只是体现出减少国家干预,而不是放弃国家干预. 故选A.
5.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经济进行调节,不是完全放弃市场调节作用,故A错误;
第2页,共8页 C项与史实不符,新政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材料中主要对新政的认识上出现误解,新政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理解.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6.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匾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取了()
①整顿银行金融业 ②发放紧急救济金 ③以工代贩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主要说的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故②③④正确;
整顿银行金融业属于金融系统,故①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行政的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来确保充分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全,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7.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①② 【答案】D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可知,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有限、而对美国经济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的二战,①③正确,D符合题意;“消除了”
第3页,共8页 说法太过绝对,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排除②,排除AC;④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故选D。
8.1930至1936年我国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造成这一时期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危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B.国民经济建设引进机器设备 C.抗战时期需大量进口军事物资 D.长期内战生活资料依赖进口 【答案】A
【解析】从时间判断,中国在1930-1936年入超的海关税占近代入超总值的近一半,这就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时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都很大,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引进机器设备,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进口军事物资,故C错误;
材料未涉及生活资料依赖进口,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以后,每隔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判断,中国在1930-1936年入超的海关税占近代入超总值的近一半,这就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时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都很大,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9.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济政策原则”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知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D项正确.
A项只是宏观调控的部分,不全面,应排除.
BC两项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
故选D.
本题以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的言论为内容考查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理论.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的分析理解.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的培养.
第4页,共8页 10.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1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答案】B
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D.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解析】A.社会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题干所给材料中“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表明,高福利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福利制度的前提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依据所学,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福利政策并没有改变这一点.
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并正确认识“福利政策”的本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信息说明罗斯福采取救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内容有:大力整顿银行,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解决了严重的失业问题;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12.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提倡“新经济” B.发展社会主义 C.建立福利国家 D.实施计划经济 【答案】C
“新【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中“三驾马车”不符,BD项都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D;“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是福利国家的内容,故C项正确。故选C。
第5页,共8页 13.“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这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忽视农业生产 C.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D.中国的三年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减少粮食产量,跟材料“减少粮食的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
B项说法绝对,排除。
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故C项正确。
中国的三年经济困难原因多样,主要是“左”思想的危害,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4.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C
20世纪70年代,【解析】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所以C项正确;
A项错误;
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二战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项错误.
故选C.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
本题主要根据时间来分析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的出现原因、解决方法等知识.
15.据统计,截止1946年12月,法国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这可说明当时()A.科技革命推动作用显著 B.社会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 C.美国经济援助已见成效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度增强 【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对政府的操控,而不是科技革命的作用.
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现不出全面恢复.
C.1946年,美国对法国的经济援助还没有出现实质效果.
D.从材料中政府持有私人企业的股份,可以看出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第6页,共8页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黄金阶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6.材料 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环境保护的黄金十年。1970年2月,尼克松首次向国会提交关于环境问题的总统咨文,从而开创了美国总统每年就环境问题向国会提交咨文的先例。咨文内容涉及大气、水、土壤污染、环境质量标准等37个方面。美国国会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通过了27部环境保护法律和数百个环境管理条例,涉及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联邦政府改变了以前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的局面,成立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同时,尼克松政府将环境作为其缓和冷战、调整外交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强与北约国家环境合作,加强与环境保护组织的合作,推动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设立联合国环境基金等。
——摘编自程天金、杜譞、李宏涛《美国环境治理演进及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环境治理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治理全面;注重立法;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加强国际合作。
(2)作用:推动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客观上利于美国外交环境的缓和。
【解析】(1)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治理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材料“开创了美国总统每年就环境问题向国会提交咨文的先例”可以看出政府重视的特点;从材料“咨文内容涉及大气、水、土壤污染、环境质量标准等37个方面”可以看出治理全面的特点;从材料“美国国会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通过了27部环境保护法律和数百个环境管理条例,涉及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注重立法的特点;从材料“成立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可以看出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的特点;从材料“加强与北约国家环境合作,加强与环境保护组织的合作,推动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设立联合国环境基金等”可以看出加强国际合作的特点。
(2)本题考查美国治理环境问题所起到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可知,美国环境治理政府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这必然推动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有利于环境的改善;美国加强同北约国家等国家合作,推动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设立联合国环境基金等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客观上利于美国外交环境的缓和。
17.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
第7页,共8页 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3)依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英国采取的“福利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答案】(1)特点: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
(2)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消极影响: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穷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可以得出特点是逐渐把福利制度作为政府的义务;以
立法形式推动福利制度建设;最初的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有针对性的选择救济对象。(2)本题考查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三“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贡品,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可以得出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第二小问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消极影响是过分关注公平导致效率低下;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第8页,共8页
第五篇:专题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教案1-罗斯福新政评价)
专题6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教案1新政比较、评价、农业)
评价罗斯福的标准(美国国内党派之争、国家关系的亲疏、国家意识形态、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不同史观角度、今天的视角等)
从不同史观的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1.(2013年杭州二测)(26分)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13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9分)
3.(2013年江苏省四市)(14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其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2分)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分)(2)“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3分,如写“罗斯福新政”只给1分)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6分)
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分)
实质:都是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3)“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其它国家克服危机提供借鉴;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西方国家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每点3分,共9分)
2.(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分)(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2分)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2分)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2分)原因: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②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o(2分)
(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四点任答二点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