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样例5)

时间:2019-05-12 18: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

第一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知识点

第一二章

1、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系统方法的含义: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第一代和第二代ID模式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

分代原则:学习理论

ID1模式的主要标志: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ID2模式的主要标志: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4、知道 ID1和第二代ID2的代表性模式: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代表性模型--“肯普模型”

第二代教学设计(ID2)的代表性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

5、说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

教学系统设计把课程设置计划、教学大纲、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6、知道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括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7、简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8、知道教学系统设计常见的层次,并简述各个层次的意思: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

9、知道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并能简述模式中各要素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学习需要分析: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解决“教的如何”的问题;

第三章知识要点

1.简述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工作步骤:

第一步:规划

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如内部参照法或外部参照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包括问卷、评估量表、面谈、小组会议及案卷查寻)、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

第二步:收集数据。考虑样本的大小和结构。样本必须是每一类对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收集数据还应包括日程的安排以及分发、收集问卷等工作。

第三步: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经济价值、影响、某种顺序量表、呈现的频数、时间顺序等对分析的结果予以优化选择和排列。

第四步:写出分析报告。(1)概括分析研究的目的;(2)概括地描述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的参与者;(3)用表格或简单的描述说明分析的结果;(4)以数据为基础,提出必要的建议。

2.举例说明伯顿划分的六种学习需要:(1)标准的需要

个体或集体在某方面的现状与既定标准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主要是国家统一的标准测试以及国际认可的各类课程标准。(四六級、普通話等級)(2)比较需要:同类个体或集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等。(月考某科分数比较,某项比赛成绩比较)

(3)主体认为的需要:个体对改进的需要和渴望。主要表现为现有行为或技能水平与渴望达到的行为或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某同学在十分钟内解了15道题,他认为应该能解20道题)

(4)表达需要:个体把感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渴望。(学生主动向老师索要与课程相关的书籍目录)

(5)预期需要:一种未来的需要。(地平线发展报告)

(6)紧急事故需要:一种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却可能引起重大后果的需要,反映在教育者设计教学内容时,表现为求生训练、故障排除训练等。(各种应急演练)

3.阐释学习需要分析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含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确定采用教学设计的方法能否解决该问题,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及约束条件,明确进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重要性;形成总的设计目标。

作用:鉴别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的教学目标,为分析学习内容、编写学习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等各项教学设计工作提供真实的依据。

4.说出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简述各种方法的作用。

基本方法: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3.内外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

作用:○1学习者现状与已经确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学习者与已定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需要○2学习者与外部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学习者与外界社会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需要○3根据外部社会需求调整修改已有的教学目标,并以修改后目标所提出的期望值与学习者的现状相比较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5.列举学习需要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是学习者差距与需要,不是教师的差距与需要,更不是对过程和手段的具体需求。○2.获得的数据需真实、可靠,避免从“感觉”需要入。○3.协调参加合作者的价值观; ○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手段),要避免在确定问题前就跃到解决方案的设计。○5.需求分析是永无止境的过程。○6.需求分析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但都很重要。

6.知道确定教学设计优先课题的方法。

价值判断;(1)排序

#差距优先的标准:1)差距的大小; 2)目的的重要性;3)影响学习者的范围;4)减少差距的可能性

价值判断:(2)定量----a

7.简述进行教学设计必要性分析的意义。8.能够对某门课程分析自己的学习需求。

第四章知识要点

1.举例说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

(1)认知领域 ○1言语信息: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记忆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的能力。(例如:叙述某作家最著名的著作及出版日期。)

○2智力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记忆和思考的主要方法。(辨别—>概念形成—>规则应用—>高级规则)辨别技能:利用视、听、嗅、触、味觉去区分事物或符号之间差异的能力(如:儿童能辨别圆和椭圆等几何图形);概念形成:从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并把它们归在一起,赋予同一个名称的能力(如:什么是花、水果、安全、教育、勇敢);规则应用:揭示了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高级规则:在运用规则的过程中,把两条或更多的规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解决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

○3认知策略:是学生内部组织起来的、借以调节和控制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如: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2)动作技能领域:学习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表现在身体运动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等方面,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如:能正确、迅速地操作某种实验仪器。)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3)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学生对人、事物或活动的认识)、情感成分(对人、事物的好恶)和行为倾向成分(选择行为的可能性)。

(如:形成对学习、劳动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品德。)

2.列举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方法。

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

3.说出组织学习内容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4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4.知道学习内容及学习内容分析的含义。

学习内容,就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习内容分析的含义:围绕着总的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过程。范围: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深度:知识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联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

5.说出学习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的类型

2、选择学习内容

3、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

4、初步评价学习内容

5、得出:教学内容知识和能力框架

6.举例说明如何进行言语信息、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7.对你所熟悉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内容分析方法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提示:应包括知识点及类型、内容间的逻辑关系、重难点等。

第五章知识要点

1.说出小学生和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维具备初步逻辑的或言语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性。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出现在四年级前后(约10—11岁)。小学生学习动机多倾向于兴趣型,情绪发的主要矛盾是勤奋与自卑的矛盾,意志比较薄弱、抗诱惑能力差,需要更多外控性的激发、辅助和教导。

2.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说明该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智力与思维的萌芽阶段。

○2.前运算阶段(约2至7岁)(2~5岁)自我中心阶段(6~7岁)幼儿后期 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知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性,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约7至11岁)认知结构中有了抽象的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思维可以逆转;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至15岁)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依赖,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说表明: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都是从具体到抽象。教学系统设计中应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3.能够针对某一门具体的课程的做学生的初始能力分析。

4.举例说明分析学习内容与确定教学起点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初始能力就是教学的出发点。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具有相同内涵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而不同指向。

5.知道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特征,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特征:⑴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ce)⑵沉思型(reflective style)和冲动型(impulsive style)(3)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

学习风格分析(从自己的习惯、需求、偏爱等方面从学习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六章 知识要点

1.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特点:教学目标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详细。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对教学意图概括性的说明,它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目标组成的系统。

2.阐释布鲁姆关于认知学习的分类。

知道:指回忆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则和理论等。知道是这个领域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借助三种形式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二是解释,三是推断。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鉴别,分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其中的组织原理。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

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强调创造能力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要超越原来的学习内容,并需要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3.用实例说明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比如: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比如: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体验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

比如:通过学习酸雨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4.知道常见测验题目的形式,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编制目标测验题。

1)回忆性题目——简答、填空

言语信息(概念、规则中也包括言语信息)2)识别性题目——判断正误、配对、单项选择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3)结构化回答题目——问答题、作文、动手实验等

5.阐述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及编写方法。

接受

指学生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

反应

指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并以某种方式积极作出响应,同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评价

指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组织

指学生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学生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内外结合法 间接测量

6.对给出的学习目标的实例,能用本章所介绍的标准予以评价。

7.知道辛普森等人关于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体系。

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目标的分类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与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和作用等信息,以便指导动作。

准备:指从心理、生理和情绪等方面对特定的动作做好准备。知觉是准备的先决条件,知觉和准备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有指导的反应:指学习复杂动作技能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模仿和尝试错误。机械动作:指学生的反应已经成为习惯,达到自动化水平了,能够熟练、自信地完成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够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创造出新的动作。

第七章 知识要点

1.列举历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活动程序。

○1.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直观教学

○2.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模式{(明了)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 ○3.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过程模式

○4.布鲁(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5.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知道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3.说出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简述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定义: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而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方式。

集体授课:有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缺点:互动性较差

小组相互学习: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讨论,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缺点:不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可能出现课堂纪律混乱 个别化学习:缺点: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4.知道常见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能针对学习目标、学生等因素选择(或自主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模式:○

1、基于网络的课堂“情境—探究”学习模式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3、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 ○

4、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策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情感式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教学策略

5.简述网络教学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网络教学中对整个课堂的控制是教学的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标、提供导航、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把因特网上相关内容预先下载到服务器上,让学生脱机浏览。

6.举例说明适合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的教学活动。

上机实训课:如网站建设、平面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音视频剪辑包装课等等

第八章 知识要点

1.分析教学媒体的概念及其特性。

概念:在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1.教学媒体的共性:(1)工具性(2)能动性(3)重复性(4)组合性(5)固定性(6)扩散性

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2.结合实际,说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3.知道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和程序。能够为练习性的教学设计课题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并叙述选择的理由、阐明运用的设想。

依据:依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媒体的使用是灵活的,可替代的。

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其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依据媒体的经济特性和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环境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师生技能等。

程序:1.描述对媒体的要求:对媒体的期望具体化

2.采用合适的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3.列举符合要求的媒体,作出最佳选择 :要考虑一些的实际因素,如获得的可能性、成本的值得性、使用的便利性、师生的偏爱性等。

4.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把知识点、学习水平与媒体的关系,及其应用方式表达出来作为教学过程实施的参考。

第九章 知识要点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何仁生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期末考试知识点

1.知道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2.知道调查的两种形式。

1.问卷

设计者或评价者通过书面提问“对象”来收集资料。

优点: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资料,资料也比较容易整理。收集的资料真实可信。

缺点:编制表格要求高,有一定难度。2.面谈

事先准备好谈话计划和纲要。提问时,要措词明确,不能有暗示或倾向表现。简练地记下谈话内容。

3.陈述教学评价的含义及目的。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知道常见的教学评价工具类型及特点。

工具类型: 1.测验

2.调查

3.观察

4.学习文件夹

本知识点整理因时间紧,任务重,可能会有错误或者遗漏,望读者见谅,发现错误自行改正。考试卷面勿留空白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中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2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

3自主性 高中生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

4进取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 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希望有单独的空间,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6社会性` 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规范都很感兴趣,对新事物既敏捷又易接受。热心参与社会活动,乐于对社会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校生活中,自治、自理、自立的要求强烈。

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处在18-22 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达到了人生中的最佳时期。不仅观察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记忆力方面,识记范围大幅度扩大,逐步从少年时期的机械记忆转向意义记忆,能够按材料的顺序和主次整理使之系统化,便于记忆。

3.大学生智力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优点。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现象罗列和教科书、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答案,不轻信名人,不轻信书本,不轻信宣传,喜欢独立思考,寻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想法,也常常反复论证,并能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

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1962年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

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 1.起点水平分析:测验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2.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

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3.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4.学习动机分析:(Keller的ARCS模型)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问卷等。

这些分析都有些理论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分析呢?(中学生的一般特征)1)认知发展方面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2)情感方面

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教案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三、教学程序设计

四、教材处理设计

五、师生活动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教案创新与个性特点

八、书写要求

教学系统设计:(乌美娜94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萌芽时期(1920s)、理论初创(60年代)、纵深发展阶段。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系统方法: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即使系统最优,有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系统分析的特点: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3、以令人满意为准则。

教学内系统四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媒体、材料 3教学环境 4人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学系统设计是操纵和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程序。3.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多种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性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协作活动。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领域:(高文)1作为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2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3作为系统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研究方法:“形成性研究”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分析法(共时性角度、历时性角度)、教育传播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行为设计理论、教学规划设计理论、教学结构设计理论、教学实施设计理论、教学评价设计理论等。

1、加涅,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学习条件论: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学习过程: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2)教学事件论: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对先前知识的回忆、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慧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4)“九—五矩阵”论(九个教学事件与五种学习类型的匹配关系)5)加涅提出了目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描述性理论、处方性理论)并把教学方法分为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和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继往开来” 精细化理论(1247):学习新内容时,首先要建立整体的、全局的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细化地学习各个部分,在头脑中形成“框架-细节-框架-细节”的知识蓝图。一个目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概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选择、定序、总结、综合)、七个策略(学科课程的细化设计、每堂课程的内容设计、总结、综合、新旧知识联系、学习动机、自我控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学习类型(事实、概念、程序、原理),纵轴代表行为水平(记忆、应用、发现)

教学处理:就是教学算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是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技能的交互作用模式。

首要原理:以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包括:1.学习者必须介入解决实际问题1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3将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4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应用5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融为一体。

4、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

什么是学习环境?(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3)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4)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意义的学习的五种属性:有意义的、主动的、真实的、建构的、合作的。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学习活动分析,基本框架式活动理论,其模型包括六要素:1)问题/项目空间2)相关案例3)信息资源4)认知工具5)对话和协作工具6)社会/情境支持。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设计思维:(认知心理学角度)程序性设计思维、典范性设计思维、叙述性设计思维。

系统分析模式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的是学生,产出的是受过教育的人。

A、肯普模式(349)(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制定教学策略;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九个教学环节:选择课题的任务和总的目标要求、学生特征、学习目标、课题内容和任务分析、预测、教学活动、辅助性服务、教学资源、学习评价)

B、迪克凯瑞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标模式)

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反复的实施、评估和修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图)

前端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绩效分析:人类绩效改进(HPI)系统地分析问题、明确目标、分析现状、揭示差距、剖析原因、寻找对策。(原因分析法:洋葱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着手因果法)

 学习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过程,其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总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学或培训方案论证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依据。(学习需求:社会和行业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者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方法:内部参照需求分析法、外部参照需求分析法

 分析学习者特征:1)一般特征:与课程内容无关但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特征,包括学习者文化、心理与社会等因素,如民族、地域、宗教、年龄、性别、职业、经验、教育程度、角色、科技素养以及使用的语言。2)学习特征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包括先决知识技能(对起点知识技能的分析、对目标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信息感知风格“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信息加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焦虑水平“高-低”)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

方法:1.确定学习者(标准化、历史性、叙述性)2.收集既定学习者资料的方法(查阅、调查、安置性评价) 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1)归类分析法2)图解分析法3)层级分析法4)信息加工分析法5)卡片法6)解释结构模型法。

 学习环境分析: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乔纳森)

基础教育衡量教学的标准(三维)知识维度(知识、技能)、能力维度(过程、方法)、态度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具体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识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

教学模式:生成(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替代(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图)促进记忆的信息加工活动:复述、联动、组织、精加工 促进语义的信息加工活动:概念图、类比、想象

行动序列是通过学习组成某一程序的一系列步骤来掌握的,包括认知和操作两方面。斯滕伯格在对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成分智力、知识-获得成分智力和操作成分智力 但节课的组织策略:导入、主体、结尾、评估。问题教学目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

态度的教学策略:由受尊敬的榜样角色示范欲求行为、实践欲求行为、强化欲求行为。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传授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指导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在以元认知为中介的条件下的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设计

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多媒体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参与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集体。(社会强化功能、信息交流功能)

学习管理过程与监控的设计主要包括环节控制、作业管理、促学措施和活动设计等。

行为教学目标的撰写方法:ABCD表述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教学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教学媒体设计的教学特征依据: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高效能性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形式:辅助式、直接式、循环式。

选择利用教学材料步骤:1)选择可用材料2)修改现有材料3)设计新材料。5P原则(海涅克):预览材料、准备材料、准备环境、让学生做好准备、提供学习经验 支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支持自主学习的方法、支持协作学习的方法)、情感支持、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

企业培训的方式方法的案例

教学系统方案的评估方法: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

诊断性评估:在教学系统设计之前,对目标对象的知识技能、智力体力、情趣风格以及感情态度等状况进行“摸底”,借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具备的的基本条件,设计出可以满足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环境中。什么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阶段(三个)

教学设计人员用来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他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过程。1 一对一评价2 小组评价3现场试验

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阶段(两个 每个阶段分析)

“设计评价研究,收集数据,验证教学材料对目标学习者的有效性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新性

教育评价分类:基准(常模参照评价、标模参照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方法(定性、定量)、评价的主体(自我、他人)、内容(过程、成果)

档案袋评价:按一定目的收集的反映学习过程以及最终产品的一整套材料,这些材料借助信息技术得以很好的组织管理。(录像带、书面文章、图画、计算机编程)量规评估:“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

第三篇: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1、杜威在1900年提出应建立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已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桑代克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杜威和桑代克的构想是建立教学设计学思想的萌芽。2、20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迅速发展,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将其提出的刺激--反应(S--R)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创造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

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A、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提供了思想;

B、20世纪60年代末期,教学系统方法形成并且运用到各层次的教学中,教学系统的理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C、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被吸收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从而使得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具有系统性、具体性、设计活动的理论性和创造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有利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畴: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远程教育、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开发。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来完成目标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等,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共同完成。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

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瑞

士的斐斯泰洛齐、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苏联凯洛夫(五步教学法);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查的方法。

信息传播模式图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瑞格卢斯教学策略分类思想)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教学内容(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纵轴代表教学目标(记忆、运用、发现)

4、史密斯--雷根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一、概念: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区别:前者关心的是具体的教学问题,后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以教为主

2、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主导--主体”模式)以教为主:

A、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

10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该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式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B、史密斯--雷根模式

这种模式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

教学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从而编写测验项目

策略设计(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从而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

教学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而后修改教学

特点:不仅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还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流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形成性评价。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粉丝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整个以学为中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1、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

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

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动机理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动机起作用的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

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设计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    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目标定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育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a.认知学习理论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识记: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

运用: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 分析: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

综合: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

评价: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的价值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c.适应、创新)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力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行为领域)梅瑞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内外结合的表述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a、符合大纲所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达到合格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不良学习者应完成的目标

b、符合大纲所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中等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不良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c、符合或超出大纲所提出的最高要求,达到优秀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优良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中等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征分析: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演阶段:指儿童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的,其思维c.主要有一下特征:直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演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d.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具有了假设--演绎思维,其思维的 抽象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概念: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的特点: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

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概念图,绘制概念图是判断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种有效的技术

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清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后,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确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的有效方法:编制预测题、访谈、观察

学习动机概念: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内部动机:指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学习者态度分析常用方法:问卷量表、访谈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② 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里却在削弱 ③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者意识强烈

④ 学习这儿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⑤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⑥ 学习目标多样化

⑦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学习者对见算计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教学方法:通常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意义和机械,第二个维度是接受和发现

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转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入式学习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脚手架:是指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现有能力的支持的形式 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的条件:分工合作、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必要指导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情景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特点:突破了范围的限制、CL交互的可控性、附

属角色的隐藏、复杂地层工作的简化、全面展开问题情境、在线资源、教师的角色转变 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实时实地CSCL,非实时实地CSCL,实时远距CSCL,非实时远距CSCL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点:

a.c.e.f.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开放性

1.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具备的特征:自然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非良构的问题 有一定的开放性)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合作交流优化方案,实施方案)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b.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是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d.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阶段,七个步骤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活动任务和目标设计,活动方式和操作流程设计(确定子活动及其操作流程,子活动的操作方式和角色分工设计),活动的条件分析和支持设计,活动的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

课堂中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采取合适的选择模型,做出最佳选择,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学习资源分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学习资源来源: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组快性、有限性),概念形成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有以下类型: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情境创设和探究工具、交流和协同工具、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自我测评和学习反馈工具

课堂氛围分类: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目标”,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音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a.运用先行调控策略,实现预防问题行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b.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c.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行为问题矫正的选择,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①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② 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和工具:

1)档案袋评价:指的是手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使得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档案袋功能: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档案袋的基本结构:观察的信息资料群,作业实绩的标本群及考试信息群 2)研讨式评定

3)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4)缝补性评价 5)电子化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a.教育性:看是否能够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b.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c.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 d.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六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1)制定评价计划(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选择被试并阐明成果的背景条件)2)实施评价计划(收集评价信息,整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结果)

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条件因素

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力图解答两个问题:

  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是否优化了教学?是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培训方案的形成性评价阶段:自评,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教学的清晰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可行性),小组评价,实地试验,应用中的评价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1(范文)

1.从系统论角度定义教学系统设计的人有:加涅、肯普、史密斯、雷根,这些人的定义与何克抗的定义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做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何克抗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学习。联系:

何克抗和加涅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的联系是,他们都认为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规划,计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何克抗与肯普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的联系是,他们都认为教学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再创建教学的过程。

何克抗和史密斯、雷根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的联系是都认为教学系统是将理论转换成具体的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2.和教学系统设计相关的新名词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我认为的云计算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多,在互联网上的相关服务越来越多,需要的计算也会多起来,用云是现在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可以很形象的描述出现在在互联网上对服务的计算之多。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的定义: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碎片化学习。在企业内它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推送给学员。

我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可以选择一些细碎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不拘泥于时间限制,不必须一段完整的时间,这样就对时间没有了那么多要求,也可以学习细碎的知识点,这种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客观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第五篇: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概念题(共28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

2、系统方法:

3、认知结构:

4、学习需要:

5、认知发展:

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

7、认知策略:

8、教学媒体作用:

9、媒体内容:

10、生成型教学策略:

11、替代型教学策略:

12、先行组织者:

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14、学习策略: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二、填空题(共51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和()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2、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

1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需要分析法和()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的不同。

14、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起点能力。

15、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是(、、、)。

16、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7、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常涉及三个方面:(、、)。

18、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者任务是运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用()等方式主动配合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研究,使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符合()的要求。

19、教学目标的功能:(、、、、)。

20、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有关。

21、智力技能是运用()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

22、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是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前提。

23、掌握学习教学的变量有(、、、、)。

24、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是()。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46、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中,学习者特征库主要通过特征测量记录学习者的()、()和(),既可用于了解学习者的主要特征,也可用于()。

4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48、要对以教为主ID模式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不仅必须既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且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还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

49、“分析学习者特征”这一环节一般包含对学习者的(、和)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50、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和()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教学方式。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51、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由于有(、、),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有(、、)。

三、多项选择题(共16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名目种类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可分为()

A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B 以媒体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C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D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属于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模式是()。

A、史密斯-雷根模式

B、肯普模式

C、狄克-柯瑞模式

D、加涅的系统分析模式

3、“史密斯——雷根模式” 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 组织策略

B 传递策略

C 评价策略

D 管理策略

4、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理论依附性

B、动态性

C、可扩充性

D、系统性

5、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

A、教学条件变量

B、教育方法变量

C、教学模式变量 D、教学结果变量

6、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或理论。

A 设计性

B桥梁性

C 规定性

D 描述性

7、奥苏贝尔所指出的认知结构变量是()。A、可利用性

B、加工性

C、可分辨性

D、稳固性

8、海尼希(Heinich,1990)等人认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学习者特征的()。A、学习态度

B、起点特征

C、学习风格

D、一般特征

9、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是()。

A、并列组合关系

B、类属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总括关系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6、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7、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确定教学从哪里开始,通过学习者分析确定为什么要教学,通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

8、认知策略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智力技能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9、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动机,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0、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分辨性”。

11、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规定。

12、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三中结果。

13、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特征。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先行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当前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上下位(或下上位)关系,具有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能直接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

22、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实施“逐级归纳”策略,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是实施“渐进分化”策略。

23、网络环境下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一接受”教学方式。

五、匹配题(共5小题)

1、请在右栏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左栏的学者配对()(1)加涅

A、双主教学设计模式(2)梅瑞尔

B、细化理论(ET)(3)何克抗

C、教学处方理论

(4)瑞格卢斯

D、成分显示理论(CDT)(5)史密斯-雷根

E、九五矩阵

(6)郑永柏

F、教学事件理论

2、下列左边的学习风格和右边的学习方式配对()(1)场依存性 A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2)场独立性 B通过阅读和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3)具体-序列 C对社会学材料的学习与记忆效果较好。(4)具体-随机 D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5)抽象-序列 E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

(6)抽象-随机 F知觉比较稳定,不易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3、请将左栏学习者的认知表现和右栏的认知风格进行配对()(1)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A、场独立型(2)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B、场依存型(3)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C、沉思型(4)很快的检验假设,做出反应较快 D、冲动型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2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角度简述教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

23、简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4、简述乔纳森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模式的影响和改进

25、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6、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为第三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ID3)的原因。

27、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28、简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内容

29、简述协作式学习的优点。30、简述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31、简述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主要作用。

32、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

34、简述乔纳森提出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

35、简述认知工具的作用。

36、简述以教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7、简述以学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8、简述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

39、简述认知结构在意义接受学习中的作用。40、简述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所具有的特点。

41、简述绩效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七、论述题(共12小题)

1、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迪克-凯瑞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斯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进行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如何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相关信息?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的四个概念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4、比较分析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第三次作业)

2014-2015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5、论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6、论述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征

7、论述信息化学习环境对学习内容的作用

8、论述加涅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不能全面支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教为主ID模式的理由。

9、比较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贝尔理论的优缺点。

10、试述绩效技术定义与教学设计定义的对比分析。

11、论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共同点和不同点。

12、论述绩效技术的关键特征。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系统设计期末知识点1(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名词解释: 第二章: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结

    绪论 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假设: 1.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系统设计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发展 3.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而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

    教学系统设计 期末复习总结 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

    会计制度设计知识点1

    知识点1: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与内容(第一章) 任务一:1.会计制度设计的要点有哪些? 2.怎样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内部控制的导向性? 答1. (1)、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岗位访问、开座谈......

    《教学系统设计》试题1(合集5篇)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___________、教学理论和____________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的____________相互结构组织形式。 2.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

    计算机系统结构期末知识点总结(DOC)五篇

    单元1 1.系统结构:由程序员设计者所看到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及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 2.层次结构:第0级和第1级具体实现机器指定功能的中央控制部分;第二级是传统机器语言......

    教学系统设计[最终定稿]

    第一章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P10 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③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P11 1、 学习理论与教学设......

    教学系统设计

    填空题: 1.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他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 教学目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