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教案_公开课
《诗经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理清线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难点:领会 赋、比、兴手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二、《诗经》简说
1、总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六义”:
1、内容体制:风、雅、颂。○风: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宫庭乐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2、表现手法:赋、比、兴。○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叙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如是。
三、教学《氓》
《诗经 卫风 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卫风 氓》,去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一)、诵读
1、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2、正音正字(先掌握文注中的生字,补充如下。)
匪(fěi)愆(qiān)将(qiāng)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渐(jiān)裳(cháng)糜(mǐ)角(jiǎo)隰(xí)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匪 fěi 非,不是。载:zài,文言助词。(多音字,另音zǎi,一年半载。)渐:jiān,“浸”意,如渐染。(多音字,另音jiàn,逐渐。)
3、朗读指导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⑵、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兄
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 “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4、示范朗读
学生轻声跟读。
5、自由练读 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二)、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解理解诗歌,注意常用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如:
言: 言既遂矣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静言思之 句中语气词,无实义。
通假字:于 — 吁
说 — 脱 泮 — 畔 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三岁
贿
宴)活用的词语: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2、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三)、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并从每节中找出体现中心的诗句。提示: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许婚,结婚。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五章,陈述婚后不幸遭遇和回娘家不被理解的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明确:一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三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四 控诉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自主合作探究,研习重难点。(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研习。)
1、《氓》按情节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思路)
明确:全文是按“恋爱 —— 婚变 —— 决绝”的思路叙述的。
2、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婚恋三部曲,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结构)
明确: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思想上也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性格变得清醒、刚烈。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性情暴虐。
3、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 ——悲伤 ——怨恨。
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可见,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
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表现是怎样的?“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4、从全文看,女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善良、痴情、忠贞、守贫、刚强。(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5、请结合写作时代,谈一谈本诗反映了什么主题?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主旨: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随着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6、本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涵咏诗句、体会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一、二、五章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容颜。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又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五)、艺术特色小结:
1、对比手法;
2、叙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3、比、兴手法。
(六)、自由诵读,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训练学生当堂背诵前两章。
(七)、探究阅读。
1、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要点:
1、男子负心说。
2、年老色衰说。
3、财富说。
4、社会风俗说。
2、应如何看待诗中的爱情悲剧? 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联系当时社会实际。
3、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认识:(畅所欲言)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爱也要有理智;
○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3、正确的婚姻、家庭观是什么?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4
第二篇:诗经二首教案(公开课)
课题:《诗经二首》
授课人:
授课班级:九(13)班
授课时间:2014.3.13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的文学地位。
2、《诗经》的内容分类:风、雅、颂。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学习《关雎》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他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四、学习《蒹葭》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如果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看,诗写一个男子或女子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1、兴比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叠词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第三篇:诗经《蒹葭》校级公开课教案
蒹葭
——寻美之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精神美。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德国曾经进行过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为何我们2500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的推崇呢?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境界很美的一篇——《蒹葭》。一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历一次寻美之旅。
二、从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意。
都说好诗是读出来的,我们同学先拿出课本,将这首诗自由地朗读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确,读第二遍的时候,注意诗歌的节奏,争取把它读通顺。开始。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板书:美
那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进一步来探寻它的美。这首诗一共有三个小节,大家观察一下,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叠词的运用,让诗情更加浓郁。还有什么特点?
很工整,有一种建筑上的美感,诗经以四字为主。
1、音律美(重章叠唱)
边读边分析、体会字、词的韵味。如“苍苍”“萋萋”、“采采” 叫一个学生读:蒹葭苍苍。
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蒹葭苍——苍——把蒹葭苍苍的“苍苍”改成“苍盛”行不行?读读看。
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再把这三句读一下,感受这芦苇的苍茫。
重章叠唱,有几章?三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板书:音律美(重章叠唱)同桌二重读,师生二重读。
2、意境美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我已经看出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蒹葭的意境。能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一下此时此刻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吗?你看到了什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坚信就在水的一方,心情应该是幸福欣喜憧憬。重音应该在哪个字上?
请一个同学读一次,再齐读一次。
同学们,假如我要在这个句子当中加一个感叹词,你认为应该加什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 啊”,为什么?
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屏显:“溯游从之,____!宛在水中央。”)
对 “唉”字,齐读 加了字的原文,淡淡的惆怅、失落。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就在主人公身边。你除了看到的,还听到了什么?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感受诉诸笔端,借助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有人说,如果把一首诗。读成了一幅越来越丰富的画面,那就算读懂了这首诗。你们诗意的描述,让我,让我们大家都一起沉浸在了一种无以伦比的意境之中。(板书:意境美)
3、精神美
回到诗歌,再沉醉地读一读。自由读。
请一学生配乐朗读
真美,你的朗读仿佛把老师也带进了那个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苍苍的蒹葭在茫茫的秋水之上,随风摇曳,晓雾朦胧,烟水迷离,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在你眼里,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从那几句看出来。
在6个“从之”中可以看出来。3、6、9、12,极言甚多。念一下这三行。“溯回从之”要读得急切,其他悠长。声音的悠长带出了情感的绵长。再多次朗读。
我们无需同情主人公的追寻未果,更应看重他追寻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主人公的那种执着追寻的精神。(板书:精神美)
这首诗流传了2500多年,难道仅仅是主人公追寻而不得的故事感动了你吗? 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指也。朱熹——《诗集传》
对于本诗中的“伊人”还能不能有其他理解?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况且诗中并无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当然诗无达诂,所以见仁见智
闻一多:我们很难确定它的找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让我们将这首百读不厌的诗句再一次深情吟诵: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顺着蒹葭,这秋水畔的芦苇,一起经历了一次愉快的寻美之旅。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以及诗歌主人公传递给我们的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之美。我相信,主人公的这种精神一定可以激励在座的为理想而奋斗的我们。千百年来,这首诗感动了太多的人,台湾作家琼瑶就把它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蒹葭》所带给我们的余音绕梁之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只是一个引子,我们的寻美之旅还远未结束。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我们心中的美,也正在水一方。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带着这种执着的精神,一起走上追寻美的道路。
第四篇:《诗经》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先秦文学:诗经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教师板书以下成语,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出自哪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逃之夭夭、信誓旦旦、在水一方。”
继记载原始劳动的神话等作品问世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标示着先秦诗歌已取得重要成就。
第二阶段: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步骤一:简要回顾诗歌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1、甲骨卜辞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比较:《乐府诗集》相和歌辞 “江南可采莲”一段)
2、二字节奏:《吴越春秋》中原始歌谣“弹歌”。步骤二:了解从《诗》到《诗经》之路。
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字知识理解“经”的意义。
提示:《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诗经》又称《诗》、《诗三百》。《诗经》是后世儒家学者将其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
步骤三:了解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1、你认为孔子删诗,编订《诗经》的说法可信吗? 提示:《诗经》来源和编订有三种说法:献诗、采诗、删诗说。包括采集于各地的民间诗、公卿列士所献诗及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乐歌。作者有公卿大夫,有中下层的“士”,下层平民集体创作,编者应为周王朝乐官。
2、请学生就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诗经》分类的理解。提示:《诗经》诗歌均为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不同分风、雅、颂三类。“风”: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颂”:宗庙祭祀舞曲,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步骤四:了解用诗和传诗。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诗经》在当时有哪些用途? 提示:引诗(引证)、赋诗言志(不歌而诵谓之赋)。
《诗经》编成书后流行于诸侯国,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孔子以之教授学生,强调其实用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秦火之后,《诗经》为何还能保存下来?
提示:因易于记诵的特点,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有齐、鲁、韩、毛“四家诗”,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毛诗》。
第三阶段:学习《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步骤一:学习周民族史诗,祭祖颂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记述了从周世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事迹。
教师简述《生民》等诗歌内容,请学生讲述后稷故事,了解周王朝开国历史。
黑格尔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胡适曾断言:“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对比《荷马史诗》,谈谈你的认识。
步骤二:学习农事诗。
周王朝以农业立国,重视生产。《豳风·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诗,共8章,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面貌,及农夫与公家的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步骤三:学习燕飨诗。
燕飨的特有功能:亲亲之道,宗法之仪,统治阶层的内部人际关系协调。
天子宴群臣、宴宾客:《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用)
兄弟之会:《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步骤四:学习怨刺诗。
古诗素有“美刺”传统,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
举例: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步骤五:学习征役诗。写征战、徭役所见、所闻、所感,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1、正面(肯定战争的正义价值):《秦风·无衣》。
2、反面(厌战思乡):
战士角度:《小雅·采薇》、《豳风·东山》。思妇角度:《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赏析:《小雅·采薇》:以采薇起兴,最后写战争结束,战士归来悲喜交加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千古名句!后世折柳赠别的诗源于此。
赏析:《君子于役》:写傍晚怀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妻子的思念和关切,情景交融,缠绵悱恻。
步骤六:学习婚恋诗。《国风》中最多,艺术性最高。背诵:请学生背诵几首熟悉的婚恋诗。
1、热恋的歌。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意中人的思念,描绘热恋情景,讴歌爱情甜蜜,情调欢快。
举例:《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郑风·溱洧》。
描写相思:《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
歌唱专一:《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2、婚姻诗。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与子偕老。幸:《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宜其室家。
不幸:《卫风·氓》以哀伤情调,描述婚恋悲剧,揭示了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叙事诗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四阶段: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赋、比、兴的手法。成为古诗歌的基本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理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A 赋: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灵活多变,包括写境、抒情、对话、形态描绘。
B 比:比喻,有明喻、暗喻。个别比喻以外,还有通篇用比,如《硕鼠》。
博喻: 《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美目盼兮。C 兴:本意是“起”,托物起兴,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引出诗人内心情感。多放在诗的开头,比兴融合。
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关雎》以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情景,引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联想;《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作用: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
2、句式和章法。
四言二拍,节奏感强。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般隔句押韵,韵在偶句。
3、《诗经》的影响。
轻叙事重抒情:抒情诗传统。
诗歌内在精神: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举例: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六)诗歌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
第五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预习《楚辞》和散文。
第五篇:诗经 教案
一、品读《氓》
(一)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那么诗中女主人公曾经拥有过那五彩缤纷的爱情气球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一、二两章。不难看出,故事讲述的应当是一见钟情的一对男女,显然男子已经心仪很久,“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虽然看出男子的心机,但也不能否认男子的心仪;而女子则迅速坠入这个蚩蚩模样的男子的情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从人称的变化,到依依难舍的行为表现,更有相思心苦的“泣涕涟涟”,重逢喜极的“载笑载言”,“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使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
点拨:
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了“氓”求婚以及女子恋爱、结婚的过程,细节的刻画非常成功。
(二)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什么成为不堪一刺的“气球”? 讨论,各种角度的解读:
1.男主人公道德低下。由“将子无怒”见其喜怒无常,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见其道德之低下,反复无常。
2.女子年长色衰而遭人遗弃。从“桑之未落”到“桑之落矣” 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自然印记,却也正是一个青春女子走向衰老的隐喻。
3.古代社会女子的经济、社会地位卑微。关于爱情的沉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反映了女子的卑微与无奈;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我们看到那个为了爱情而直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女子在饱受夫权的蹂躏之后,也许因为她对爱情的主动、大胆还受到了族权或家族的压力。
(三)《氓》抒写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经历?
明确:由对爱情的一片痴情到被丈夫抛弃后的怨恨沉痛,再到痛定思痛后的清醒、刚烈、决绝!由爱而恨,爱恨交织,一个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望、绝望和悲痛源于生活现实,这浓烈而深沉的吟叹源自人生难以消弭的苦难。(一)女性的自觉
于磋女兮,无与士耽,痛苦的生活经历及内心感受,使之以女性的目光关注女性,审视女性的处境、心态和命运。她通过观照自己,进而观照社会,过滤人生,以期对社会、人生,尤其是女性世界有更多发现、更深了解,显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她清醒地认识到,男、女不仅在社会地位上显有差异,在两性情爱方面也迥然不同。女子色衰男子便爱弛,自身的惨痛经历更是刻骨铭心,这就使她自然而然地悟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深刻教训,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普天之下的女子,务必在情感生活中把握分寸,切切无与士耽。这是一位被不幸婚姻深深伤害的多情女子对所有女性寄予的一份特殊关怀,更是女性意识的自觉呈现。像这样的女性意识的自觉,在诗经中其他怨妇诗里是见不到的。那些诗中所写的/怨妇,当其倾注全部心血建构的爱情婚姻大厦一旦轰毁之后,便深陷苦海,始终不能自拔,哪里顾得上关注别的女性呢?(二)理性的自省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面对自己舍弃一切托付终身之人竟然先热后冷,进而至于暴矣,完全无视自己多年辛勤持家之劳,不难想象,身受贱视和虐待的女主人公,爱情幻灭,婚姻破裂,虽然哀叹自己命运不济,遇人不淑;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0,四面楚歌、孤立无助的她,也许还有过伤心绝望的意念,但她最终没像遵大路谷风等/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那样仅止于哀怨和悲叹,并考虑如何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和自身负责。这与诗经中其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们不同,她们无不因婚姻悲剧而为感情左右,失去理智,惟独氓之女主人公保持着清醒和理智,因此氓只可以被称为/怨妇诗而不能被简单的归为弃妇诗。(三)怨而不怒
当女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绝望后,对无情无义虐待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然而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没有任何过激言辞,更谈不上对氓采取报复行为,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己焉哉。诗中的女主人公以其怨而不怒之温柔、善良、敦厚、克制、忍受深深打动人心,是儒家诗教中的理想形象,也是男权中心社会认可的理想女性。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无限的同情;因其在悲惨的遭遇中仍能保持高尚的节操,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理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