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0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它是汉武帝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置此官。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置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5.

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即是此诗显著特点。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篇:《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篇一:《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它是汉武帝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置此官。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置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

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即是此诗显著特点。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篇二:咏怀八十二首教案

【任务性预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于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能力提升】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

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而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2、结合阮籍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的理解?

阮籍所处政治现实极其残酷: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政治气氛极为恐怖;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道德虚伪现象严重。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阮籍本人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不能公开反对,只能醉酒佯狂躲避矛盾。《夜中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里的苦闷心情、看不到希望的忧思。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我的研究专题】

1、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

结合“推荐作品”(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

2、解读阮籍的人格悲剧:

是时,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利争斗几乎贯穿这一时期的终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疑将整个社会推入了黑暗的深渊,文人这一敏感的特定阶层在面临这一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其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但被剥夺,而且其政治信念和伦理理想也遭到彻底的摧毁。

阮籍是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与“迹”有异,“才”与“性”相离;行为上“慎”与“狂”兼具,“真”与“伪”同体;作品则外在风貌与潜蕴内质有别,以至相悖。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阮籍的人格悲剧,也就成了客观公正评价阮籍的前提和关键。

3、诠释阮籍独特的人格魅力

阮籍是个不拘礼法但心地坦荡高洁之人,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外形放浪不羁如浪子而心地高洁坦荡如长天白云的人格魅力。

4、品味阮籍的酒与泪

阮籍以放诞纵酒为朝隐的同时,内心流着伤痛的血,他的爱与绝望,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深沉,在那个花间飞血的时代是如此绚丽。于是自残式的狂饮每化作穷途之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的穷途之哭,哭出了士人千般痛苦和万般无奈,哭尽了历史的困惑和时代的悲凉!其痛苦在于,想归隐不能,想和光同尘不能,想尽孝不能,想保持内心淳正亦不能。他才高,比兴借喻,纵论古今;他气傲,不谄媚,不阿谀,危言危行。然而,魏晋的烽烟湮没了他的才、他的识。一车一人,独行苍茫大地,车上载着酒,泥路高低不平,车颠簸着,突然马停了,他睁开醉眼一看,路走到了尽头。前无去路,后无聊赖,泪水无端夺眶而出,接着声声抽泣,而后滔天号啕,歇斯底里,响彻荒郊野外,一时千禽尽哭,万木同悲。

阮籍站起来了,不是凭借武功,不是依靠呐喊,很难想象,他的武器竟然是酒。酒,让阮籍在醉态中抗拒着这个时代的无序,也正是酒的乱性,梳理着阮籍内心深处的文化人格,那身影也因之挺立起来,最接近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人格的本真。便终生逃于酒,恋于酒,酒成了他的生命水和忘情水,但酒果能忘情吗?只怕酒入愁肠,化成悲苦绝望的血和泪!王恭曾让王忱比较一下阮籍和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郁积不平,须用酒去浇它。”因这一浇便冲淡了那济世的雄心,因这一醉便消释了那万古的愁怅。于是,在酒垆少妇的花裙下,他醉了;至爱母亲的丧礼上,他醉了;日暮途穷的绝壁上,他醉了;朝廷议事的大堂中,他醉了;刀光剑影的军营中,他醉了;蜿蜒流转的小河边,他醉了??醉眼看到的宇宙是瘦的,天地是小的,而杯中乾坤浩大,壶里日月悠长。他用酒浇灌了他的生命之花,那花香飘了千年,你看他:在明月下以明月入酒,醉里便把世情辨明了。在轻风中以轻风入酒,醉里便将王侯看轻了。在秋水边以秋水入酒,醉里便让愁思冰释了。在荒野里以荒野入酒,醉里便使壮志空荒了。

5、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国古代文人的活法。

请收集并阅读相关诗文,看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不幸与强权时所持的人生态度。

从屈原投江殉国到陶渊明归隐田园,再到阮籍饮酒自封,我们看到是历史的悲哀,看到的是忠贞的苍白。无情的风雨,吞噬了多少栋梁之才,可恶的乱世,撕毁了多少忠良美梦!历史功过,谁来评说?

篇三:咏怀八十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教学进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知人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嵇康、山涛、刘伶(裸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籍容貌环杰,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有名的抒情组诗。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借古讽今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

三、论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面对白色恐怖,动辄得咎,一批头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另外,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四、诗歌鉴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 —→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 —→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 —→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北林”、“外野” —→凄清幽冷之境界—→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五、细处探微

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

六、艺术特色

1、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2、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七、小结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八、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九、作业:练习册“拓展迁移”。

第三篇:咏怀八十二首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教学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知人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嵇康、山涛、刘伶(裸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籍容貌环杰,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有名的抒情组诗。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借古讽今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

三、论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面对白色恐怖,动辄得咎,一批头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另外,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四、诗歌鉴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薄帷”、“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 —→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 —→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 —→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北林”、“外野” —→凄清幽冷之境界—→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五、细处探微

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

六、艺术特色

1、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2、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七、小结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八、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九、作业:练习册“拓展迁移”。

第四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有一位叫阮籍的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经常驾车出行,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下车痛哭,然后驾车返回。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猖狂”之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板书),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关于作者: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 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虚与周旋,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为了保全自己,他

三、内容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

问1:诗人为什么“夜中不能寐”? 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而此时的诗人依然难以入眠。为什么呢?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一定是由于心事重重、纠结于心才会有如此的行为表现。为了排遣心中的情绪,诗人起身弹响了琴弦,此时的琴音一定传达着作者的心音。到底是什么情绪?纠结于心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暂时无法知道,接着可以往后看。“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写的是:明亮的月光从薄薄的帐幔外照了进来,清风吹开了我的衣襟。这里的“明月”“清风”两个意象是想告诉我们月色皎洁、清风舒爽,眼前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呢?抑或是想告诉我们半夜的景象显得凄清、冷落,让作者心生孤寂、悲凉之感呢?

问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特殊的喻意呢?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孤独、失群的鸿雁在野外悲哀地号叫,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方的树林中鸣叫。鸿雁的孤独、失群是否可以理解成阮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的人格,而哀号则反映出其内心的愁苦、悲哀。鸟儿在黄昏时就应该选好了栖宿的树枝的,结果在深夜时分依然在树林的上空盘旋飞翔。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成:阮籍空怀满腔的才华和抱负,结果却一直在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找不到一个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由此看来,前面的意境应该在于营造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说:诗歌的最后两句终于道出了前面诗人行为表现和意境特点的真正原因,点透了全诗所蕴含的情感,即“忧愁思虑”,具体来说,应该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一剪梅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宋词在发展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词人,其中就有这么一位:她曾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曾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曾讲“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的词给浩渺的宋词中带来了几多水韵,带来了几多温馨。当然她的愁也总是那么值得人去回味,她就是—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她的《一剪梅》,一起来看一看她的愁到底深几许。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父亲李格非为苏轼学生是当时著名学者,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课文解析

师:既识其人,则需品其味。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首先请大家齐声朗诵《一剪梅》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味。

大家读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试着找出它的诗眼(词眼)明确: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师:那她究竟愁在哪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1、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起始七字极尽含蓄,但却有着深刻的意蕴。

红藕香残——虽然表明荷以残,香以消,给人带来丝丝凉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她从视觉、嗅觉上在客观景物中表现出秋的到来。

玉簟秋——写出了竹席的清凉,一个“秋”字,触发情怀,是缘情生景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她从触觉出发,在主观感受中表达秋的到来。

总的来说,这七字将主客观,景与情都深深的融在了一起,它为全诗定下了幽美的基调。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师:这一句是作者自己借以排遣寂寞的方法,可是她真的排遣掉了吗?这一句中有两个字非常重要是哪两个呢? 明确:没有。“轻”、“独”。

一个“轻”字,虽言轻,但却极具分量。写作者轻手轻脚。生怕惊扰到别人,小心翼翼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是因为轻,所以才能“独”上兰舟。因此“独”是对上文的“轻”的回应,词人本想借舟消愁,可结果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就像《琵琶行》中所写的那样“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一样的孤独,一样的落寞。过去作者能和丈夫双双泛舟,而今却独自划桨,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因此寂寞怎么能够排遣的了呢?

师:那她此时在想什么呢? 明确:云中谁寄锦书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师:云中谁寄锦书来中的谁是指何人呢?(赵明诚)谁会把信带到呢?(鸿雁)

可是大雁归来时,并没有捎来书信,后面一句“月满西楼”又写月光洒满了西楼,足见时间很晚了,可见作者思夫之深,愁之极尽。

4、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眼前之景,花落水流,极尽表现出伤感,而两个“自”也写尽无奈。作者借景抒情,字字与“相思”紧扣,可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一种相思,两种闲愁。

同样的相思,却带来了两地的闲愁;而两地的闲愁,又化为一种相思。作者在相思之时、闲愁之中,由自己的感受,推断出这种相思并不是单方面的,她相信在此时自己的丈夫也在思念自己,这体现出作者对自己爱情的自信,足见作者夫妻两人心心相印,感情之深,师:那这种愁到底有多深,相思到底重几分呢?文中的最后一句为我们道明了答案。

6、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无计可消愁——这种相思,这种离愁,没有办法可消除。师:怎么没有办法消除呢?

明确:因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个“才”,一个“却”形成了连接关系,表现出“愁”之速;又构成起伏,使之连绵不绝。致使相思之情、离别之愁无法排遣,这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体上说,这首词是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由此可见,她的词的

四、板书设计

情景:

①玉簟秋寒

②独上兰舟 ③月满西楼

④ 庭院清影 情感:

思念

惆怅

担心

孤独

怨恨

关切 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师:少妇思夫既如此,那游子思妇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接下来让我们再共同看看黄遵宪的《今别离》,体会一下不同的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排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黄遵宪《今离别》(其一)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一、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诗歌赏析

1.师: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有何特点?

明确:“快”。

师: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

明确: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文章一开头的“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师:文章是怎样来描述“快”字呢?

明确: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师:作者在诗作中将新式交通工具和古代的车舟做了一个对比,这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师: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明确:古人写离别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比如:《一剪梅》。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以其独特的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第五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2012-5-15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有一位叫阮籍的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经常驾车出行,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下车痛哭,然后驾车返回。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猖狂”之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板书),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关于作者: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 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虚与周旋,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为了保全自己,他

三、内容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

问1:诗人为什么“夜中不能寐”?

明确:“夜中”是“中夜、半夜”之意,说明夜已经很深了,而此时的诗人依然难以入眠。为什么呢?可以想见的是,诗人一定是由于心事重重、纠结于心才会有如此的行为表现。为了排遣心中的情绪,诗人起身弹响了琴弦,此时的琴音一定传达着作者的心音。到底是什么情绪?纠结于心中的到底是什么?这些我们都暂时无法知道,接着可以往后看。“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写的是:明亮的月光从薄薄的帐幔外照了进来,清风吹开了我的衣襟。这里的“明月”“清风”两个意象是想告诉我们月色皎洁、清风舒爽,眼前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喜悦呢?抑或是想告诉我们半夜的景象显得凄清、冷落,让作者心生孤寂、悲凉之感呢?

问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特殊的喻意呢?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孤独、失群的鸿雁在野外悲哀地号叫,盘旋飞翔的鸟儿在北方的树林中鸣叫。鸿雁的孤独、失群是否可以理解成阮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的人格,而哀号则反映出其内心的愁苦、悲哀。鸟儿在黄昏时就应该选好了栖宿的树枝的,结果在深夜时分依然在树林的上空盘旋飞翔。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成:阮籍空怀满腔的才华和抱负,结果却一直在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下找不到一个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由此看来,前面的意境应该在于营造凄清冷落的氛围,表达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说:诗歌的最后两句终于道出了前面诗人行为表现和意境特点的真正原因,点透了全诗所蕴含的情感,即“忧愁思虑”,具体来说,应该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

下载《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怀八十二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教学过程 (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课堂类型 欣赏课

    课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学习通过多种途......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推荐五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三国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八十......

    新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 一、导入 播放《昭君出塞》歌曲《倾心相许》。长河远逝,岁月无痕,真心真意永存你我心底 ,红尘落尽繁华散去你的身影还在卓然独立,在我们的史册里,她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

    《咏怀古迹》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 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