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教学案例分解
优秀教学案例 《笋芽儿》教学设计(第1课时)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 杨 艳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笋、唤、揉、漆、轰、扭、钻、唠”八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笋、芽、呼、唤”4个字。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之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含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竹子。
2.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师随机画出笋芽儿图。
3.对,你们看图,她在哪儿?她有个可爱的名字,谁知道叫什么呢?叫笋芽儿。
4.齐读课题,提醒注意儿化音。
5.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笋芽”,“笋”中横要长,右边出头。注意提醒学生以词语为单位进行临写。学生在本子上写两个,师指导、评价。
6.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万物复苏的春天,走进这美丽的竹林,看看可爱的笋芽儿是怎样一步步长成健壮的竹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者向同桌请教多读几遍。
2.通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填空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春雨呼唤笋芽,笋芽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笋芽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妈妈给笋芽穿上一件件衣服,笋芽钻出了地面,笋芽在大家的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三)识字检测
1.带拼音识字,生介绍识字方法。比较或归类识字。
2.去拼音识字。
3.词语闪视。
4.词语分组,生说一说每组词语的特点;拓展表示声音的词语,如嘀嘀嘀。
(四)精读感悟,随文识字、写字
1.学习一、二段。
春雨怎样唤醒了笋芽?谁来读读有关的自然段。
(1)读一、二段。
师: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还有吗?春雨姑娘弹奏的乐曲。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指名读,分两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4)这是春雨姑娘在呼唤笋芽儿。她怎样呼唤笋芽儿?想一想,说一说。
(5)指导朗读春雨姑娘的话,读出低声呼唤的语气。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主要是以联想为主,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生深刻领悟字里行间的意思及蕴涵的感情,做到有效的朗读与感悟。
(6)第二段用表演的方法学习。
①笋芽醒来了吗?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②笋芽儿醒来了,做了一连串的动作。请从第二自然段找出来,画上三角形,指名汇报。请一名小朋友当笋芽儿,这名小朋友要加上表演。
大家当笋芽,全班同学一起做动作,老师读第二自然段。
③师:四周为什么一片漆黑?笋芽儿还没有钻出地面呢。
④全班一起表演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得学生都动了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中“沉睡”和“漆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学习三、四段。
(1)雷公公是怎样唤醒了笋芽儿?指名小组读。
师:轰隆隆,轰隆隆,这又是什么声音?这是雷声。还有吗?雷公公在敲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指导朗读:轰隆隆,轰隆隆;指名读,指导读好“重重地敲”。
这是雷公公在呼唤笋芽儿。他怎样呼唤笋芽儿?雷公公对笋芽儿说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雷公公的话,注意读出声音的粗重。
分男女生读春雨和雷公公的自然段,对比朗读感受低声呼唤和粗重的嗓音呼唤的不同。
笋芽听见了雷公公的呼唤,心里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2)指名朗读第4段。
找动词,指名汇报;加上动作指导朗读;齐读第4段
笋芽儿为什么会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笋芽儿在向上钻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指名说。
①泥土把笋芽儿的背压弯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②石头把笋芽儿的头顶痛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③树根、草根把她缠疼了,但笋芽儿仍然──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你想对笋芽儿说什么?
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像笋芽儿一样,冲破种种困难,奋发向上,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的、勇敢的孩子。
3.学习第五段
(1)妈妈看到孩子使劲往上钻,他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指名读。
(2)看图,了解笋芽一件一件的衣服。指导读出妈妈的语气。(3)从妈妈的唠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关心和关爱。
你的妈妈平常对你们经常唠叨什么?也是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你从妈妈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爱。
(五)写字:“呼唤”
(六)设疑小结
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妈妈的关心下,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吗?它又看到了怎样的世界?我们下节课学习。
(七)作业超市
1.画一画可爱的笋芽儿。
2.写一写你最想对笋芽儿说的话。笋芽儿优质课一等奖
2016-01-13 13:08 21次
共1课时 笋芽儿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大多数知识知道一些植物的形状、名称、颜色、花朵、果实,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用途等知识还不清楚。自主学习的意识已经具备,也掌握了可行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仍旧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加扎实有效的讨论交流,获得新知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笋芽吗?(板书课题:3 笋芽儿)
2、谁来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
3、了解笋芽与竹子的关系。
4、导入课文: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绿了,花开了,就连笋芽也忍不住要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活动2【讲授】初读识字
1、初读课文: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试着读通句子。师适时指导。
2、学习生字:同位两个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教师适时点播指导(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笋”字。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唤、唠、揉、抚、扭、滋、润”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
(3)调动生活积累识字。如,漆黑、轰隆隆、自豪。
(4)动作演示识记。如,揉一揉、扭动、向上钻。
(5)借助图画、实物识字。山冈、笋、辫子。
3、接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活动3【讲授】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自读自悟成果 通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春雨呼唤笋芽,笋芽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笋芽使劲往上钻;妈妈给笋芽穿上一件件衣服,笋芽钻出了地面,笋芽在大家的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随机板书:春雨 春雷 竹子
活动4【活动】精读感悟
(一 学习一、二 段
春雨怎样唤醒了笋芽?谁来读读有关的自然段
1、读1、2段
(1)一段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
(2)师: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
(下雨的声音)还有吗?
(春雨姑娘弹奏的乐曲)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指名读,分两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4、(这是春雨姑娘在呼唤笋芽儿)她怎样呼唤笋芽儿?想一想,说一说。
5、指导朗读春雨姑娘的话,读出低声呼唤的语气。有感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主要是以联想为主,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生深刻领悟字里行间的意思及蕴涵的感情,作到了有效的朗读与感悟。)
6.第二段用表演的方法学习
(1)笋芽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我们大家都当当春雨姑娘叫叫沉睡的笋芽,请一名小朋友当笋芽,这名小朋友要加上表演。
(3)师:四周为什么一片漆黑?
(笋芽儿还没有钻出地面呢。)(1)老师当春姑娘,大家当笋芽,师生和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得学生都动了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中“沉睡”和“漆黑”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二)、学习3、4段
1、雷公公是怎样唤醒了笋芽儿?自己读读有关的自然段。自读
2、指名读3、4段
第三段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
(1)师:轰隆隆,轰隆隆,这又是什么声音?
(这是雷声)还有吗?
(雷公公在敲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轰隆隆,轰隆隆
指名读。
(3)(这是雷公公在呼唤笋芽儿)他怎样呼唤笋芽儿?
学生发挥想象雷公公的话,注意读出声音的粗重。
笋芽呢?谁来读?
加上动作指导朗读。
(4)有感情的连读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文的学习基础,所以对于本段文字与春雨姑娘呼唤笋芽一段相似,因此教师采用了“放”的形式,即不做重点了解,而是以读代讲,运用学过的方法,请学生自主理解。)
(三)、学习第五段 妈妈看到孩子使劲往上钻,他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2.指名读 3.看图,了解笋芽一件一件的衣服。(1)看图:看到笋芽的衣服了吗?
(2)指名上来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出妈妈的语气。
小结: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妈妈的关心下,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四)、学习第六段
1、指名读第六段
2、出示此段:
(1)师:笋芽儿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3句话,并标红。
(2)师:还看到了什么?发散思维想象
(3)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的语气。
(2)师: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儿,会说什么?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块块长大!)
(3)笋芽高兴极了,你也高兴的读读这一段吧!
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七段
读中感悟:
(1)师:现在,你就是笋芽,闭上眼睛,听
师读第1、2句话,你有什么感觉?
(温暖、幸福)
(2)出示第七段1、2句 谁还能这样读读,让大家有温暖、幸福的感觉?
指名读。
(3)师:在大家的关怀下,笋芽儿长大了。出示后面的句子。齐读。
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4)朗读全文
A、通过深入的学习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朗读全文。B、学生自由发言。
(本课告诉大家春天里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以及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C、指导积累词句
师:这篇课文的某些词句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那些词句,读或背给大家听听。
活动5【作业】全文总结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笋芽儿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笋芽儿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笋芽吗?(板书课题:3 笋芽儿)
2、谁来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
3、了解笋芽与竹子的关系。
4、导入课文: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绿了,花开了,就连笋芽也忍不住要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活动2【讲授】初读识字
1、初读课文: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试着读通句子。师适时指导。
2、学习生字:同位两个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教师适时点播指导(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笋”字。
(2)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唤、唠、揉、抚、扭、滋、润”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
(3)调动生活积累识字。如,漆黑、轰隆隆、自豪。
(4)动作演示识记。如,揉一揉、扭动、向上钻。
(5)借助图画、实物识字。山冈、笋、辫子。
3、接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活动3【讲授】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自读自悟成果 通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春雨呼唤笋芽,笋芽醒了;雷公公呼唤笋芽,笋芽使劲往上钻;妈妈给笋芽穿上一件件衣服,笋芽钻出了地面,笋芽在大家的关怀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随机板书:春雨 春雷 竹子
活动4【活动】精读感悟
(一 学习一、二 段
春雨怎样唤醒了笋芽?谁来读读有关的自然段
1、读1、2段
(1)一段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
(2)师: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
(下雨的声音)还有吗?(春雨姑娘弹奏的乐曲)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3、指名读,分两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4、(这是春雨姑娘在呼唤笋芽儿)她怎样呼唤笋芽儿?想一想,说一说。
5、指导朗读春雨姑娘的话,读出低声呼唤的语气。有感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主要是以联想为主,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学生深刻领悟字里行间的意思及蕴涵的感情,作到了有效的朗读与感悟。)
6.第二段用表演的方法学习
(1)笋芽呢?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我们大家都当当春雨姑娘叫叫沉睡的笋芽,请一名小朋友当笋芽,这名小朋友要加上表演。
(3)师:四周为什么一片漆黑?
(笋芽儿还没有钻出地面呢。)
(1)老师当春姑娘,大家当笋芽,师生和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得学生都动了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中“沉睡”和“漆黑”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二)、学习3、4段
1、雷公公是怎样唤醒了笋芽儿?自己读读有关的自然段。自读
2、指名读3、4段
第三段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学习
(1)师:轰隆隆,轰隆隆,这又是什么声音?
(这是雷声)还有吗?(雷公公在敲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2)指导朗读:轰隆隆,轰隆隆
指名读。
(3)(这是雷公公在呼唤笋芽儿)他怎样呼唤笋芽儿?
学生发挥想象雷公公的话,注意读出声音的粗重。
笋芽呢?谁来读?
加上动作指导朗读。
(4)有感情的连读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文的学习基础,所以对于本段文字与春雨姑娘呼唤笋芽一段相似,因此教师采用了“放”的形式,即不做重点了解,而是以读代讲,运用学过的方法,请学生自主理解。)
(三)、学习第五段 妈妈看到孩子使劲往上钻,他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2.指名读
3.看图,了解笋芽一件一件的衣服。(1)看图:看到笋芽的衣服了吗?
(2)指名上来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出妈妈的语气。
小结: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妈妈的关心下,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四)、学习第六段
1、指名读第六段
2、出示此段:
(1)师:笋芽儿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3句话,并标红。(2)师:还看到了什么?发散思维想象
(3)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的语气。
(2)师:刚钻出地面的笋芽儿,会说什么?
(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
(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3)笋芽高兴极了,你也高兴的读读这一段吧!
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七段
读中感悟:
(1)师:现在,你就是笋芽,闭上眼睛,听
师读第1、2句话,你有什么感觉?
(温暖、幸福)
(2)出示第七段1、2句
谁还能这样读读,让大家有温暖、幸福的感觉?
指名读。
(3)师:在大家的关怀下,笋芽儿长大了。出示后面的句子。齐读。
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4)朗读全文
A、通过深入的学习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朗读全文。B、学生自由发言。
(本课告诉大家春天里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以及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C、指导积累词句 师:这篇课文的某些词句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那些词句,读或背给大家听听。
活动5【作业】全文总结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用心观察,你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
第二篇: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篇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中学 段彩凤
邮政编码:710054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学校
段彩凤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定义,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理解了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难度不大,但对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出现困难。【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台秤上提升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圆规上悬挂钥匙、在斜面和挡板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
和情境,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给学生分组展示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分享成果;联系实际,收获成功的快乐。
【教学手段、方法】
导学案+实验探究体验+合作讨论+多媒体
【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一个、带有细线的滑块一个、圆规一个、一串钥匙、自制斜面一个、自制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一个、滑块一个、足球一个、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2分钟)故事引入:一天,小明和家人去郊游。在路上,他们看到一辆货车不小心陷
入了路边的泥坑中,很多大人在后边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出来。这时,小明主动请缨,说:“我来试试!”只见他找到一根粗绳,把它的一端绑在车上,另一端绑在旁边的大树上,然后在绳的中央位置处稍一用力,竟然将车缓缓拉了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
那么,是不是小明学过功夫,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完新课,我们再
来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设计:教师讲故事,课件出示情景,学生听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3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叫两位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复习学案和预习学案的内容,其
他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复习合力、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性”的理解,加深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法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4分钟)
师:通过预习,我们明确了力的分解就是已知合力求解分力的过程,力的分
解的法则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是我仍然有几个疑问:(课件出示问题)
(1)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分解一个大小、方向确定的力,如果没有条件限制,为什么能得到无
数组分力呢?
(3)当已知两分力的方向,得到的分力是几组呢?具体怎样作图?
活动设计: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4页的内容,必要时可
以画图;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已知两分力方向时,力的分解图。三分钟后,叫学生依次回答问题,教师纠错,课件出示答案和作图方法,并强调问题答
案。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力的分解的任务是什么,并
且清楚当已知两个分力方向时,如何作图分解力的方法,为后边的教学打下
基础。
2、合作探究(10分钟)
师: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当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如果能设法确定
合力的分力方向,就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确定的分力了,而且我们还
可以用学过的三角形知识求解出两个分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为四组,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 学案上本组的任务。强调:学习伽利略的研究思路:观察——猜想——实验
——结论;最后的分力要用合力和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
任务布置和仪器提供:
第一组:分解斜向上的拉力。提供仪器:电子台秤、带细线的滑块 第二组: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斜面和滑块。
第三组:分解物体对三角形支架的作用力。提供仪器:圆规和重物。第四组:分解竖直挡板和斜面间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带有竖直挡板铺有
海绵的斜面、足球。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位。
3、小组展示(15分钟)
活动设计:每个组派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分别从小组的观察、猜测、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结论、合力的分解结果进行展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
充,外组成员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4、随堂检测(6分钟)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总结在具体问题中分解一个力的三个步骤: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⑵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个分力.⑶ 根据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5分钟内完成学案上的两个随堂检测题。教师公布答案,并简
单讲解。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练习,熟练解题思路。
5、总结评价(3分钟)
活动设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对照学习任务,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
6、联系实际(3分钟)
活动设计:(1)师生共同思考分析课前故事“四两拨千斤”的物理原理。
(2)布置学生课外思考:高架桥为何要修很长的引桥?为什么刀
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
实验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课本66页1、2 篇二:《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义乌中学
王树民
一. 教学目的㈠课标内容
㈡教学要求 二.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㈠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㈡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的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及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具体问题(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应适当放慢速度,培养学生作图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㈠教具:
重物、钩码、支架、细线、电子秤、滑块、薄木板、DIS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模拟帆船、电风扇、实物展示台 ㈡教学过程的师生行为表
㈢教学流程图
㈣具体教学过程(实录)新课引入:
老师:介绍要学习的课题——力的分解(板书)。
(引言)力的分解内容我们没学过,但我们一直在用力的分解知识。举例1:牙齿的作用。
举例2: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展示图片:
①拖把拖地—作用在拖把上的力(有什么效果,效果如何?)
②盘山公路(为何曲折?)
③铁架衍桥(人字形支架受力,如何选材料?)
展示帆船图片:说明风是动力来源,顺风最好,无风只好停赛。设问:逆风时,帆船可以逆风前进吗?
实验:气垫导轨上放模拟帆船:①演示顺风时的情景;
②再演示逆风时,帆不改变角度,船后退; ③改变帆的角度,船前进了!
帆船可以逆风前进,学了力的分解后我们就可以揭开其中的奥秘 新课教学
老师:前面学习了力的合成,今天要学习力的分解,我们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
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代替(强调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方法);反过来思考,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力代替作用效果
⑴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过程(板书)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你认为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律?说说你的理由?(师生互动,请同学说明遵循什么规律及理由),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⑵分解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老师:如果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怎么求解?(先由学生说,篇三: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很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生活实例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体验运用规范作图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难点: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实验器材(绳子、实心球、电子秤、钩码、直尺、系绳的笔、自制的塔吊模型等)
设计思想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提供了多处让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到效果的客观存在性,认识到效果的唯一确定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平台,形成深刻的感受,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课堂引入
活动一:趣味游戏——把绳子拉直
游戏内容:在绳子上挂上质量为2kg的实心球后,两
位同学“拼命拉”也无法把绳子拉直。
联系生活:生活中与之类似的实例有:观光索道、悬索大桥、斧头劈材等。设计意图:创设冲突,点明主题。
衔接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了。
课堂教学
活动二:概念构建——什么是力的分解?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 演示实验:先用一个力F将橡皮绳拉
至O点,再用两个力F1、F2将橡皮绳
拉至O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F与F1和F2 可以等效替代,进而建立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等概念。
问题2-1:合力F还可以怎样分解?
学生活动:演示合力F的不同分解方法,进而发现: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力可以有无数种分解方法。
问题2-2: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任意分解一个力吗?如果我们要求解橡皮绳AO段、BO段的弹力,应该怎样分解合力F?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通常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合力。
问题2-3:分力的方向已经确定,分力的大小应该怎样确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画出力的分解图示的方法。
衔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学习的重点就应该是: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三: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塔吊模型)
分组实验:学生利用系绳的笔、系绳钩码(50g)构建方
框内的塔吊模型。
设计意图:因为没有明显的形变,所以我们很难直接看到
塔吊吊上重物后,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其他问
题中寻找力的作用效果时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们用放大
的思想,构建物理模型,用演示实验和亲身感受明确力的作用效果,这无疑是解决问题非常好的一个办法。
衔接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例。
活动四: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斜拉木块模型)
教学过程:生活实例→建构模型→猜想效果→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规范作图→写出分力表达式。
设计意图:结合塔吊模型,引导学生总结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步骤。活动五:自主探究——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斜面滑块模型)
问题5-1:利用直尺、钩码(200g)、课本等器材,设计实验,观察钩码的重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5-2:画出重力的分解图示。
问题5-3:写出分力的表达式。
设计意图:利用分析塔吊模型和斜拉木块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自主探究重力的作用效果。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是与斜面的倾角有关的,即改变斜面的倾角,两个效果将同时发生变化。为了让学生理论推理的结果得到体验,教师设计了两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桥和盘山路。
活动六:释疑解惑——为什么绳子不可能被拉直?
过程简述:理性分析:引导学生从“规范作图”和“理论推导”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规律:合力一定且两分力大小相等,两分力夹角越大,分力越大→实验体验:利用橡皮筋和钩码体验规律→变换条件:把橡皮筋换成一根头发→猜想结果→实验验证→提出问题:若已知钩码的质量,能否求出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给出计算结果→类比悬索桥→解释生活实例:斧头劈木桩。
设计意图:呼应课堂引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同时将看似复杂的日常现象提炼为简单的物理模型,从而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并实现新的创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布置作业
1.课后“问题与练习”:
1、2 2.课外拓展: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石拱桥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
查阅网址: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JCY200900005291.htm文章标题:《了解力学原理 自制拱桥模型》
(2)帆船为什么能够“逆风航行”?
教师演示:电吹风、玩具汽车(安装一面用纸板制作的“帆”)
查阅网址:.cn/Article/CJFDTotal-SLHG200419016.htm 文章标题:《力的二次分解及应用》
设计意图:课下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寻找到其中的答案,由此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出口,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无数解 唯一解
找效果,定方向
无限制条件 力的作用效果
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力可以远大于合力
画图形,定大小
第三篇: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
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三、教学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录像带、自制支架受力装置、细绳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类比法、讲解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录像提出实际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难点。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录像]公园滑梯、大桥引桥,盘山公路.
[师问]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
[学生] 讨论
[师]同学们先别急,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第六节
力的分解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鼓励)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跟上面情况相反的一类问题.例如,[演示] 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如图1所示.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产生的效果
图1
图2
[学生] 一个力同时拉伸了两根橡皮绳
[师问] 那么能不能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演示] 请同学用沿BO方向的拉力 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 专门拉伸OA,当、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位置,如图2所示
[师生分析]、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实际上也可以是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板书)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讲解]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教师举例说明)
求跟一个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
(板书)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师]: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试比较图
1、图2的实验和“互成角度的两
个力的合成”实验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师小结]这两个实验尽管在实验装置上略有差异,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长来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是已知两个力求与它们等效的合力,图
1、图2的实验则是已知一个力求与之等效的两个分力.如果把图
1、图2的实验步骤颠倒就成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了.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板书)
2、力的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教师以图
1、图2实验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图.
(通过实验,讨论并确认判断分力方向的原则)
[师讲解]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条件限制可分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问]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确定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表 明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请看下面实例.
(板书)
3、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确定F的两个分力F1、F2
θ
图4
图5
[演示] 将一薄塑料板架在两个等高的支撑物上,形成一个悬空的平面,将一重物放在平面上,会观察到明显的形变。现给物体施加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学生观察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如图3
[学生描述] 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弯曲程度变小,同时重物前进。
[师生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力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学生板演](2)分力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4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师讲解]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代替
例2:物体倾角为θ的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G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
(学生思考,略加议论.)
[学生实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
[学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师讲解]当书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时,我们只感到手掌受到书的压力,说明书所受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只产生了一个使它紧压手作用效果.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我们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1)说明这时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书沿手掌下滑和使书紧压手掌.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学生板画如图5,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G1=GSinθ
G2=GCosθ
[师]:故重力G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它的两个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讨论]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有人说图中(图4)的重力G可以分解为下滑力G11和对斜面的压力G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注意纠正他们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分力重复分析的错误,以及把G2认为是对斜面压力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一个已知力与其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指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时要依据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分力并非物体实际受到的力,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用分力进行替代而已.)
(3)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解释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与前面的问题相呼应,同时体现学以至用的思想)
(学生分析,教师给以鼓励)
[小结]通过例1,例2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
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巩固练习
[练习1]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B垂直于墙,斜绳OA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G的物体,如图6.怎样确定杆OA,OB的受力方向?
F
F1
F2
图7
A
B
O
图6
[学生演示实验]:(1)如图7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模仿图6的情景,让一位学生告诉其它同学手指和手掌的感受。
[学生] 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即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
F1—拉手
F2—压手
(学生板画并计算,教师给以鼓励)
[练习2][学生实验]教师在黑板画出上图8,体会拉力F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用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如上图8所示.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师讲解]这几个实验都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下杆受压.因此,这个拉力F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 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情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对支架作用.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拉力F的两个分力的求解
6、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主要是学习力的分解知识.希望同学们注意分力与合力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区别;尢其要注意按实际作用效果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是进行力的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应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布置作业
1.教材15页练习上(1)、(2)、(3)、(4)题
2.质量监测习题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分解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
(一)欢喜庆功宴;
(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第五篇:事故案例2014.6.9分解
事故案例汇编
1、中船澄西“1.12”物体打击事故
一、事故经过
1月12日13:10左右,南通市津通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外包工程单位)员工王金波在公司衡山号船坞内进行“巴拿马-6”轮2#舱底板拆旧作业监护时,被上方约2米高处坠落的船底板砸中(2.45x1.67m),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王金波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作为监护人员,明知警戒区域内可能存在危险,但冒险进入生产作业警戒区域,被脱落的船底板击中,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皇林未严格按照《切割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没有用卷扬机或者手拉葫芦挂住钢板,而是利用钢板柔性(已切割钢板下垂)下放钢板,造成船底板突然坠落,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津通公司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未组织落实《切割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未有效布置落实船底板下放的安全防范措施,也未及时发现和制止工人的违章操作,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冷作车间对津通公司作业区的现场管理不到位,未组织落实《切割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未及时消除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是事故发生的管理原因。
4、“巴拿马-6”轮项目组编制了单船安全策划,其中对船底板换板工程制定了安全控制措施,但对措施的检查落实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之一。
5、坞底自然光不足、拆旧产生的烟尘较大,津通公司在船坞设置的照明不足,也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之一。
三、事故单位整改措施
1、修理船舶开工前,项目组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要进行作业安全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向施工部门交底,并做好记录。
2、施工部门在施工作业前,应编制作业安全分析,向施工班组、工程队交底,并做好记录。
3、施工班组、工程队每班开工前应召开班前会,针对作业内容布置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进行签字。
4、各生产部门应梳理本部门主要作业活动,对存在一定风险的关键作业应编制作业指导书,对现有作业指导书中的安全措施进行梳理完善。
5、拆旧作业应严格执行《切割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切割后物料禁止自由坠落。较大钢板拆旧时未采取防坠落保险措施,四角留根长度不少于10厘米。拆旧作业区应设置警戒或防护栏杆,并配备人员监护,防止人员进入。
6、现场施工作业应具备良好的作业条件,设置必要的照明、通风。
7、设计部门编制生产工艺时应明确作业流程和主要安全要求,进一步研究修船工艺、工法,提高本质安全程度。
8、生产主管、作业长、班组长等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安全专职监督人员应严格落实安全检查相关制度,尤其是节假日、上下班前后四个“半小时”时段的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9、公司各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和能力培训,采用体感化、图片化、动漫化等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进数,提升安全培训效果。
2、澄西(广州)“2.4”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4年2月4日12:00左右,中船澄西远航船舶(广州)有限公司在实施海洋工程931平台进坞作业过程中,公司“龙拖10号”拖轮在前往作业位置时发生撞击,导致船体右侧破口,大约十五分钟后突然发生倾覆,“龙拖10号”拖轮上4名船员落水,其中1人当场获救,其余3人溺水身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龙拖10#当班驾驶员从平台艉部右侧驶向预定作业位置过程中,操作失误使该拖轮右舷尾部碰撞到“LEA”轮(停靠在澄西广州1#泊位)螺旋桨上,造成龙拖10#机舱区域右侧船壳板竖向破口(长120mm,最大宽度150mm),江水不断从破口处涌入机舱,致使龙拖10#翻沉,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龙拖10#当班驾驶员对水流影响判断不准、操作失误,导致龙拖10#与“LEA”轮螺旋桨碰撞。
2、碰撞后,驾驶员未及时组织查明原因,轮机员没有及时发现和汇报情况,而是驾驶龙拖10#离开了碰撞第一现场,直至车舵失电,才发现机舱大量进水,寻求救援;从碰撞、机舱进水至翻沉约15分钟的时间内,未采取果断有效的救援、逃生措施。
3、龙拖10#作业当日在岗船员未达到《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的要求、坞修车间对属下拖轮船员在船的动态掌握不清楚等。
三、事故单位整改措施
1、加强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安全管理高压态势。
2、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加大“四不放过”的力度和考核力度,运用“一票否决”制,提升全公司安全监管能力。
3、制定的船舶驾驶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和演练计划及科目要张贴在拖轮各主要舱室,并按《水运安全技术操作规范》和海事的《适任证书培训教材》要求进行演练,提高船员的安全技能。
4、开展船员的专项技能培训,组织人员考取《船员服务簿》、适任证书,邀请海事专家和兄弟单位船舶航行管理专家授课,各拖轮船长之间的交流学习。开展公司内各拖轮间的交叉检查,并推行船员专业技能比赛。
5、在坞修车间增设船队队长岗位(负责船舶引水和船队管理工作),提高作业船舶的综合管理能力。设立船队安全检查小组,定期检查船队运作的隐患和治理工作。
6、规范招聘录用员工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审查程序,加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排查人员招聘、录用、培训和证件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所有在岗人员开展一次排查和清理。
7、完善特种船舶拖带方案的制定、审批、交底。编写特种船舶拖带的管理规定,明确各环节的职责。
8、强化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召开安全生产专题研讨会,组织四个专业隐患排查小组(技术、安全、质量和设备),分四个层级(公司、部门、项目管理组、班组)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对隐患闭环周期长的治理项目制定完成节点表。
9、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加强班组处置方案,加强班组建设。发动各班组重新修订现场处置方案,并制定班组演练计划,实施演练,加强班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提升员工素质。
10、开展项目管理组成员的安全技术专项培训,并组织考试,考试成绩与岗位绩效挂钩;对班组长做全面的岗位安全职责培训和考试,直到考试合格(不合格者调岗)。
11、认真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制度。在全公司范围对规章制度作全面的排查梳理(废、改、立、留)。
12、按照军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全公司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并邀请专家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3、中船钢构/江南集团“2.23”车辆伤害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4年2月23日20时左右,上海弘驰船舶服务有限公司(中船钢构外包工程单位)员工于海龙驾驶5T叉车在驳运设备基座(长600cm、宽130cm、高25cm、重约4T)由西向东行驶在江南造船集团分段装焊车间外的北面通道时,恰遇一名员工李忠辉(江南造船集团外包工程单位员工)骑自行车由东向西骑行,两者相向而行,发生碰撞,导致李忠辉当场死亡。
二、事故单位整改措施
1、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对所有外协单位的临时堆放点清进行清理;对特种设备(含外协单位)进行全面排查治理,要求外协单位的特种设备进场前必须向公司申报备案。
2、加强对外协单位的管理。公司人力资源部及生产管理部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了外协单位在公司区域内必须符合公司的有关安全规定,确保施工中的安全可控。加强外协单位作业车辆的管理,严格杜绝无证车辆(含特种车辆)在公司区域内作业。
3、组织特种车辆驾驶员安全学习和安全培训。
4、安装叉车电子限速器。
5、安装声光警示装置,涂刷叉车车轮颜色等。
6、工程项目外协外包后要转包第三方的,必须经公司同意,没有同意的前提下不得转包第三方。
4、中船澄西“3.11”意外溺水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4年3月11日15:30左右,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江阴9#”拖轮在运送带揽工到公司三号码头,靠近码头时,带揽工袁以林从拖轮上直接跳向码头,不慎坠入长江,紧急打捞救援后于16:30送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身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袁以林安全意识淡薄,搭乘“江阴9号”拖轮未穿着救生衣,在拖轮顺水45度临时停靠3号泊位码头,艏部甲板距码头边沿存在1米左右的落差,且拖轮船艉随着落潮向外缓慢漂移,右舷与码头夹角不断变大的条件下,从艏部右舷仓促登陆,意外失足落水,是本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江阴9号”拖轮违章接乘人员,未对搭乘的带缆人员提出要求或提供救生衣,拖轮停靠3号泊位时未安排搭设稳固梯道或拉设安全网,也未安排水手接引和监护,任由登陆人员无序攀爬上岸,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2、2号48500吨船移泊作业指挥船长薛伟,违章指挥“江阴9号”拖轮接乘移泊结束后返回车间的带缆人员,对搭乘人员穿着救生衣及上下轮的安全措施未作布置落实,是本起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3、坞修车间坞钳四班安全管理存在缺陷,临时带缆工作未指定现场管理负责人,带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集体未穿救生衣违章乘拖轮,登岸过程混乱无序,是本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4、坞修车间水上作业管理存在漏洞,人员搭乘拖轮统一由船队调配的规定执行不到位,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不健全,未明确拖轮对临时搭乘人员的管理要求,未明确拖轮停泊、上下轮的管理要求,致使搭乘人员未穿着救生衣,上下拖轮秩序混乱且无可靠安全措施,是本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事故单位整改措施
1、坞修车间应立即组织制修订水上作业的管理规范,明确人员搭乘、拖轮搭靠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杜绝类似事故发生。
2、坞修车间应组织全面梳理部门主体危险作业活动,编制作业指导书,实施JSA分析,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隐患排查和检查,确保风险管理受控。
3、坞修车间应组织船队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学习管理规范,落实对水上作业和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杜绝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确保安全生产。
4、坞修车间应加强带缆作业管理,组织带缆作业人员学习带缆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带缆作业现场管理责任人,临时带缆作业人员都应有专职带缆工负责安全管理,对临时带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
5、坞修车间船厂还应吸取搭乘拖轮人员数据超标的教训,本次搭乘人员13人,不符合海事部门《关于加强百客船乘载船员以外人员安全管理的通知》中规定的“非船员人数不得超过12人”的管理规定。
6、坞修车间船队还应完善拖轮救生杆、救生绳等救生设施的配备,加强应急救生演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5、黄埔文冲“3.26”起重伤害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4年3月26日8:55左右,广州广润工程有限公司(黄埔文冲外包工程单位)在吊装机舱排烟管时,先将两条排烟管吊至主甲板右舷侧,拟分次吊入机舱,期间一条排烟管从主甲板滑落至机舱,砸到护船员凌伟祥肩部,致其受伤。经紧急送医院,终因救治无效后于4月14日死亡。
二、事故原因
(一)直接原因:起重指挥不当,在确定放下排烟管的位置时未认真检查现场环境,把排烟管放在临边位置,导致管子从高处滑落伤人。
(二)间接原因:
1、起重工对排烟管的捆绑方式不当,造成管子调运存在事故隐患,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之一。护船员凌伟祥没有注意机舱内的作业环境,站位不当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2、该船主甲板开口处临时护栏安装不规范,未安装踢脚板,存在物件高处坠落伤人的隐患,时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之一。
3、造船事业部该起重班组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进行有效地安全技术交底,对起重工安全培训不到位,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之一。
三、事故单位整改措施
1、立即组织起重作业安全排查。各生产单位要重点检查起重作业安全确认制的执行情况,起重工作业行为的安全性、规范性,特别要注意检查散件吊装的安全性。公司起重作业安全专业组要进行一次专业检查,重点检查起重工、吊车工的持证情况及有效性,检查起重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行为。
2、加强对高处开口或孔洞临边防坠措施的检查,在安装安全护栏的同时,必须严格按规范安装踢脚板,放置高空坠物伤人。
3、组织起重工重新学习起重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牢记起重作业“十不吊”,做好学习记录。
4、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员必须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对吊散件捆扎不牢、串吊物料的、或起吊物下方有人等危险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并予以严肃处理。
5、加强吊车司机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对出现起吊散件捆扎不牢、串吊物料的、或起吊物下方有人等危险行为的,坚决不能配合起重工进行吊运作业。
以下6起事故尚在处理过程中,仅通报事故经过:
6、长兴重工“4.9”火灾事故
2014年4月9日上午11:05左右,在上海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1#船坞中在建VLGC2#货舱作业时,液罐表面绝缘材料(聚氨酯)发生火灾。事故发生后长兴重工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至12:50左右,火势基本得到控制。事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7、华南机械“4.22”燃爆事故
2014年4月22日下午15:50左右,梧州东盈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华南机械外包工程单位)员工姚享超站在胎架上进行钢板坡口风割修边时,该胎架另一端突然发生爆炸(距离6米远),造成的冲击波将该员工掀翻至地面,导致头部受伤,经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为气体管线发生泄漏,在密闭的胎架下积聚,遇到焊接火花后发生爆炸。
8、沪东中华“5.8”高坠事故
2014年5月8日21:45左右,上海建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沪东中华外包工程单位)油漆工张昌良在长兴基地1#码头集装箱船的货舱横隔舱喷漆作业结束后,整理气体皮带时不慎从舱口围坠落到舱底(高度约28米),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9、广船国际“5.21”起重伤害事故
2014年5月21日4:40左右,上海创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船国际外包工程单位)在南沙厂区1#总组场地吊装装船机伸缩臂过程中,松卸扣时伸缩臂突然滑落,导致伸缩臂上的3名员工坠落(高度约10米),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
10、广州澄西“5.21”车辆伤害事故
2014年5月21日19:30左右,南飞船舶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广州澄西外包工程单位)叉车司机张庆生在行驶到材料码头十字路口时,将一名骑电动摩托车的女工撞倒,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11、上海外高桥“6.5”物体打击事故
2014年6月5日下午16:34左右,上海沪南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外包工程单位)员工唐永健在曲面车间进行分段拼版装配作业时,在分段下方用手拉葫芦对一块钢板进行位置调整时,钢板突然从胎架上滑落,将该员工压倒,紧急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