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参评教学案例
《动物好朋友》教学案例设计
设计意图:
传统的儿歌教学活动着重于教师的反复“教”,孩子的机械“念”,这样反复三、五次后,儿歌本身的新颖性、趣味性对孩子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动物好朋友》这一内容长,“人物”多的儿歌,运用这种“机械识记”的教学方法,就更不可取了。为此,我将这一儿歌精心改编成有趣的故事,在课前给孩子讲述。故事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更方便于孩子对情节和人物的记忆。在此基础上,配以丰富的图片,形象的动作,有趣的动画,引人入胜的游戏,儿歌教学水到渠成。辅助活动更是对训练幼儿词语的准确性,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方面大有助益。
目标:
1、学会念儿歌《动物好朋友》。正确运用名词、动词、量词等,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
2、体验传统儿歌中顶针手法的趣味,并初步尝试续编儿歌。
3、接触生字,初步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准备:
录音设备、儿歌中的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FLASH)、过程:
一、有趣故事仔细听
1、师: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就叫《动物好朋友》。(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
2、师:故事中都说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还记得吗?(据孩子的回答,将相应的动物图片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反思:丰富的故事内容比简短的儿歌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语言特色,能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幼儿更方便记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活动,为记忆儿歌打下坚实基础。)
二、生动儿歌多样学
(一)巧借图片,学习儿歌——弄清儿歌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动作”。师:小朋友们,故事中的小动物现在都被我们请到黑板上,老师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有意思的儿歌,想听吗?(师指着黑板上的动物图片带领幼儿念儿歌。)
(二)动作表演,练习儿歌——指导孩子准确运用量词和动词。
1、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代表性动作(如:小山羊伸出食指表示,小白兔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小青蛙张开五指表示等)
2、师:小朋友们轻轻地离开小椅子,和老师一起动一动,念一念吧。
(三)动画演示,试背儿歌——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黑板上的这些动物朋友你们喜欢吗?(喜欢)它们也喜欢你们。可是呀,小白兔悄悄告诉老师,如果你们能认识它们的另一个模样——生字,小动物们就更喜欢你们啦!
2、多媒体展示:(动物的脸被生字卡遮住)孩子们齐念儿歌。
(反思:学习儿歌的过程最为枯燥乏味,怎样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反复去识记儿歌呢。第一环节的看图片念儿歌,针对孩子对儿歌内容尚不熟悉的情况,形象的图片起到“提示”作用,在教师引领下帮助孩子记忆儿歌中“人物”及其相应动作。当图片的吸引力不再,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适时安排第二个环节让孩子起来做动作,新的活动能把孩子开始分散的注意力重新抓回课堂,此时需要重点指导孩子记住“种”、“跳”、“唤”、“只”等动词和量词。经过这样两个环节,记忆儿歌已基本完成,教师推出第三个环节让孩子看动画。让孩子只能看到蹦跳的动物身体,而看不到动物的脸。画面定格时,教师指示遮住小动物脸的字就是它的生字,即加深了儿歌的记忆,又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当然,本节课识字并不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种活跃课堂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使识字融入孩子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三、跟随音乐尽情舞
师录音播放《手拉手,好朋友》:让我们和老水牛带领的动物好朋友们一起手拉手,跳舞吧!(反思:课堂保持劳逸结合,让孩子得到适当休息)
四、带上头饰畅快演
给孩子带上头饰边念儿歌边表演(出教室)。
(反思:课已完,趣未尽,让孩子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走出课堂,融进课外活动中„„)
课外延伸活动:
可组织一次续编儿歌的活动,老水牛后面接着其它的动物:
(老水牛,正洗衣,碰到一只大公鸡,大公鸡,刨着土,看见一只小灰鼠„„)
(附儿歌:
动物好朋友
小山羊,去种树,路上遇见小白兔。小白兔去插花,路上遇见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唤来一只大白鹅。大白鹅游呀游,碰到一只老水牛。老水牛,当领队,指挥大伙来排队。排好队,向前走,大伙都是好朋友。)
第二篇:参评教学案例《花瓣飘香》
„ 创境激趣 以读为本 构建魅力课堂
-----《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浅层阅读现象:或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或是以多媒体视觉形象替代对文本的阅读。这些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其精神和个人情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因而也就无法进入多姿多彩、意蕴深刻的文本世界。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丢掉了魅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案例主题
《花瓣飘香》(苏教版第六册)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母亲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动人心弦。读过课文,孩子们会更懂亲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使他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从而让教材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凭借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载体。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想象能力。
3、体会小女孩对妈妈的关爱,感悟她美好的心灵,受到亲情教育。
三、案例描述
片断一:
课件出示: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月季花图。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图片,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或想到了谁?
生1:-----生2:-----生3:------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以此为前提,学生产生了“想学”、“要学”的内驱力,学习会变得主动、持久,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片断二:
师:请阅读课文,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并视情况参与小组讨论)
师:进行全班接龙游戏,每小组选一位同学说一句,到最后一位说完。生4(组2第一生):我家门前月季花开了。
生5(组3第二生):一个小女孩从花丛中摘下一片花瓣。生6(组5第三生):我和小女孩谈月季花。生7(组9第四生):我送一盆月季花给小女孩。
师:四个组中的同学已完成了故事接龙,大家来评一评,再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8:是个懂事的孩子。生9:孝顺的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开始。
片断三:
师: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生10: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
师:“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从花丛中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两句话都是描写小女孩摘花的,比较一下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生11:文中“俯、摘、捧”三个动词写小女孩摘花更具体、形象。
师:真棒,该不该来些掌声?
设计意图:同样都是写小女孩摘花,显然文中的句子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作为三年级作文的起步阶段,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来进行细节描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自然段正是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最好语言范例。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抓住动作进行描写的好处,学生有了深切感受,自然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片断四:
师: 细细品读3-10自然段,圈画出能表现小女孩懂事的词句,认真读读这些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师:你圈画了哪些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生12: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感受小女孩为了让妈妈高兴,但又不会影响了别人观赏的心理。
生13: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体会到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的孝心。
生14:“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爸爸叫我”、“不要惹妈妈生气”体会到小女孩很听爸爸妈妈的话
师:哪位同学能带着感情把刚才几位同学的话读一读吗?
生15:---------师:通过刚才的一番品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为别人着想、听话的、关心妈妈的小女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十自然段。
师:和同桌交换自己的感受,并分角色读好这段对话。
生16、17、18(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这段对话背后隐含的小女孩的
品质,并不是十分难以感悟。同时作为与小女孩同龄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从以上两者出发,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圈画、写感悟、交流等方法,把握整个文章的主旨,也从中感受到小女孩优秀的品质。整个阅读过程,完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点拨。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习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片断五:
师:小女孩送给妈妈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 生19:她送的是她的一片孝心!
生20:是一份真情!
师:当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呢?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生21、22表演:----------------------师:同学们,其实人人都有一颗珍贵的爱心,你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片美丽的花瓣,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像花瓣一样飘出幽幽的清香,让你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芬芳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欣赏一下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迁移。先让学生圈画词语谈感受、接着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最后加以实践,特别是表演一环节的安排,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巧妙地使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四、教后反思
《花瓣飘香》中的小女孩送给病中妈妈的不仅仅是花瓣,还有一份孝心、一片真情。整篇课文体现着人性美,人情美,如花瓣飘香沁人心脾。那么《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我觉得动情是关键。我们的语文课不是
完成某种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某种境界。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立足于人物对话,让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读的方面我采用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另外,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浮于文字表面,流于阅读形式,唯有踏踏实实的在字里行间挖掘,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起情感共鸣,内化为他们的自身感受,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才会有魅力!
第三篇:黄山小学科学课参评教学案例
黄山小学科学课参评教学案例
《植物的生长靠什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①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执教:歙县桂林中心学校 吴 兵
②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2.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蒸馏水中,其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探究其原因;
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②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 ③愿意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理清实验设计思路,定好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夹、载玻片、滴管、土壤浸制液、蒸馏水、实验图表等;
2、布置学生课前完成活动1中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汇报实验
师:我们桂林镇在农业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我给同学们看几张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是什么农作物?在哪些村盛产?
(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各村庄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宋村——葡萄、江村——甘蔗、大坑黄村——茭白、山边——大白菜等)。生:我知道,这是有名的“宋村葡萄沟”里的葡萄,去年暑假我去过,太美了。
生:这个我认识,我家也有,是甘蔗。江村那边最多。
生:这个是茭白,我家在大坑,我家田里都是。星期天我还跟爸爸一起去掰了。
生:这是大白菜,我家地里也有,不过没有竦口那边多。师:哦,你们很注意观察,更注重用事实说话,像个小科学家。
[评:教师从当地的实际切入,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缓和了公开课的紧张气氛,又让学生有学习的立足点,有研究的抓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从同学的回答中,让老师感到同学们很关心我们身边的事情。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细致的研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植物生长方面的问题。
(出示课题:植物的生长靠什么)
师:我们光喝水不吃东西行吗?如果我们只给植物喝很纯净的水,植物能正常生长吗?请你们把上次实验的植物都拿出来,结合自己的实验谈谈你的想法。
生:我通过实验发现:在纯净水中的豆芽生长速度比在土壤浸制液中的生长速度要慢,而且纯净水中的豆芽长势也不好,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精神,无精打采的样子。
师:你测量的长度数据分别是多少呢?
生:纯净水中豆芽长是6.4厘米,土壤浸制液中是7.0厘米。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我是从根部开始测量的。师:有用其它的测量方法量出来的吗?
生:我是只量新长叶子的大小的。也发现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土壤浸制液中的新芽长度是1.2厘米,纯净水中新芽的长度是0.7厘米。
[评:这里的测量最好事先定好一个标准,不然学生就会感到有点困难。要么从根部量起,要么量单片叶子的长度] 师:哦,你也发现同样的现象,有不同的吗?
生:老师,我是用了4棵同样长度的豆芽做的实验。在土壤浸制液中的两棵都比在纯净水中的两棵长得都好。结果跟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师:你为什么要用4棵呢?
生:我怕万一出意外的话,还有一棵可以比较。
师:你的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做多组实验或者是重复实验,用多组数据来证明科学道理。其实,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做这个实验就是四十多组实验,这些数据是足以证明一个道理的,这个道理是----生:(自由答)植物在土壤浸制液中生长的比在纯净水中生长的好。师:那么,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土壤浸制液中有些东西在纯净水中是没有的。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生:我想也是的,浸制液是从土壤中用水泡出来的,土壤中肯定有东西跑到水中了。
师:你的直觉告诉你肯定有,是吧。那我们该怎样去证明我们的猜测呢? 生:用放大镜看。
生:放大镜不行的,我看过的。什么也看不到。
师:你的想法不错,但放大镜肯定是不行的,有一种显微镜可以看到。生:老师,拿给我们看看呀。
师:由于我们学校条件有限,没有高倍放大的显微镜。我们只能想其它的办法。
生:老师,书上是用酒精灯烤载玻片的办法来证明的。
师:对,这个办法我们可以做到的。但我们还有其它方法吗?动脑筋想想。(沉默片刻)
生:老师,我有一个办法,把纯净水和土壤浸制液冰冻起来,再观察。师:你是怎样想到?
生:冬天的时候我发现脏水冻起来的冰要脏点,土壤浸制液中如果有其它的东西,那么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吧。
师:你观察真仔细,我想也有可能。课外你去试试,好吗?并把结果给大家看看,行吗?
(课后老师专门找到这个同学,给她一定的指导和鼓励,该学生也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自己发现问题的实验)
[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学生发言中的创新火花,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探究,分析原因
师:在做实验前,我们回忆一下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生:酒精灯要用点燃的火柴从上往下点,加酒精时必须熄灭火焰,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罩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生:载玻片是玻璃做的,玻璃加热前必须要预热,加热时离开火焰一点。师:加热后的玻璃不能马上放入水中,这样容易裂开,也不能用手直接去拿,会烫手。还有,实验时的垃圾一定不要乱扔,集中放到一起,以免造成污染甚至危险。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怎样进行。生:这个实验就是用火烘干载玻片上的水。师:载玻片上的什么水? 生:是土壤浸制液和纯净水。
师:应该滴多少?就一个载玻片,该怎样安排这两种水滴?
生:我认为各应该滴两到三滴就行了,两种水滴不能混淆到一起,那样就 分不清了。
师:两到三滴?你们想,我这样滴行吗?纯净水滴两滴,土壤浸制液滴三滴,可以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是两到三滴吗? 生:应该两种水滴一样多。
师:对,一定要同样多的水放在载玻片上,并用火让水分快速蒸发。如果是两滴的话,都是两滴。或都是三滴。这像我们上次实验一样,要用同样多的水,同样大的瓶子,放在同样的地方才行,否则,我们不知道到底是那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
[评:对比实验的一个关键就是只有实验因素不同,其他因素要完全一致。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了滴加水滴要完全一样,这是学生往往要忽视的。] 师:大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到书上。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实验操作,鼓励胆子比较小的女生亲自操作实验,与学生谈论实验中的现象等)师:老师发现几个很好的现象,第4组,做好之后马上就把酒精灯盖灭了,很有节约意识,也是好的实验品质。第2组,完成后就把实验器材整理整齐了,这个习惯真好。
[评: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在学生做分组实验之前让学生回忆了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实验之后又表扬了在实验中做的好的小组,这一点很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生:我发现水分蒸发后,土壤浸制液中有些灰灰的东西留下,纯净水中几乎没有。
师:这些灰灰的东西我们称它为杂质,这个实验中现象很明显。其它组是不是有同样的发现。
生:是的。
生:老师,这些杂质是什么呢?
师:你的问题问得很好,老师这里有些资料,书上也有点资料,你们看看。再说说杂质里都有什么成分,书上的资料可以拿笔做做记号。
(学生阅读资料,并重点做记号)师:谁说说?
生:原来杂质中有动植物的遗体腐化物,有土壤中的矿物质,还有我们人类施的肥料。
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生:资料中说,这些是植物的营养,植物就是靠吸收这些养料生长的。师:是的,这些杂质对植物来说可是宝呀。这些杂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植物的营养就越丰富,植物也就长得越好。
生:哦,我现在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老下肥了。
三、制定课外实验计划
师:我们身处农村,平时跟自然界接触的机会很多,根据你们的观察和体会,说说或者猜猜,植物的生长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阳光、肥料、土壤、空气、水、季节、天气、雾、农药、青蛙、温度)
生:我认为跟阳光有关。师:为什么? 生:我家屋后的田里老被遮到阳光的油菜长得就比较差。生:跟肥料有关。刚刚我们学的。师:你即学即用哦,不错。
生:我认为跟土壤有关,我家田里的油菜就比山坡上的长得要好。生:我认为跟时间有关,因为不同的植物要在不同的时间里种。师:你说的这个时间我们可以理解成季节,是吧? 生:嗯。
师: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生:还有雾。师:有原因吗?
生:我讲不出来,只是感觉好像有关系。
师:哦,感觉有时也挺重要,不过我们千万不能把感觉当作真理来用哦。生:还有青蛙吧,书上不是说青蛙捉害虫吗?害虫没了,庄稼就长得好呀。所以跟青蛙肯定有关系。
师:分析得很好呀,我支持你。
生:我认为跟温度一定有关,我家种大棚蔬菜的。爸爸说冬天能长辣椒、西红柿主要就是大棚里温度高。我也进去过,里面的温度比外面真的高好多。
师:那以后这个实验大家就请你爸和你当指导员,愿意吗? 生:我只知道一点点。师:还挺谦虚嘛。
生:不过我爸知道的多。他肯定愿意帮忙的。师:好,就这么说定了。
[评:教师把学生的父母都拉进学习的角色中来了,资源被充分运用起来了。] 生:还有农药。现在谁家不用农药,电视上讲绿色蔬菜,我想很难。师:你的想法很好,农药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很关心食物的安全问题,如果你研究下去,肯定有喜人的发现。
[评: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能积极地把科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以扩大学生研究的空间。] 师:我们的经历可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平时都愿意帮爸爸妈妈干点农活,都爱思考问题,也挺关心一些大事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今天,我们就先拿土壤来进行研究。探究土壤跟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先把书上关于土壤分类的资料看看。(学生自学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土壤按其性质分,一般可以分成三种:壤土、黏土、砂土。壤土中的养分多,保水保湿,透气性好。黏土保肥但透气性差,砂土透气性强,但养分容易流失。
师:你总结得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老师准备的三包土壤,根据资料介绍,区分一下,哪包是壤土、哪包是黏土、哪包是砂土,小组内可以讨论。
(学生区分三种土壤,教师巡回观察并听取学生分类意见,同时发放实验报告单)
师:同学们分得很好。请大家把土壤放到中间,看到手中的科学研究报告。科学家做实验,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真实可靠。现在你们手中拿到的就是一份实验报告,下面,我们一起来填写。
师:我们的问题是?
生:探究壤土、黏土、砂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师:你的猜想是什么?
生:我想植物在壤土中生长的最好,在黏土中中等,在砂土中最差。生:我也这样认为。师:你将怎样的进行实验?
生:我们选三个小盆,各种一棵豆芽。把它们放在一起,每天浇同样的水。然后观察纪录。
师:根据我们以前的实验,同学们说说,在对比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我们应该选同样的盆,放同样多的土,选同样的豆苗,放在同样的地方,浇同样多的水。
师: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我们除了土壤不同之外,其它的一切条件都必须一样,这样我们得出的实验结果就肯定是土壤不同造成的,而不会是其它原因了。
师:我们为什么要选植物的幼苗? 生:幼苗好种呀,容易活。
生:幼苗可以种到小盆里,测量方便。
师:除了你们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幼苗成长速度快,在短时间里实验结果会比较明显。生:老师,我们要做多长时间呢?
师:我们先观察纪录10天,看看结果怎样,到时我们再一起讨论。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纪录,直至开花结果。
师:纪录表会填吗?
生:会,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统计图。
师:对,是统计图,希望你们能真实、认真地填写。还有,底下的自我评价表也要认真填写,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问题,就得像科学家一样的实事求是,坚持不懈。老师希望能看到大家的实验成果。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反思
本次课程是在县公开课中试教,后期又进行了改进,把第一个实验在课前完全做完了,实验的数据和发现也在课前要求学生填写完成,这样就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就我这两次的执教过程,有一些思考如下:
1、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先后改动了3次。开始时是按着书上的顺序进行,但我始终感觉还是空泛了,我坚决换了设计,改了之后的导入虽不错,可我还是觉得跟学生的情感不能很好地共鸣。在冥思苦想后,我决定从大的视角入手,从整个桂林的农业布局切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结合农村的农业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情感,有体验,使研究过程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了。
2、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所以对比实验的要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了。在公开课的时候,我设计的是思路是,在最后设计实验的时候集中一起强调,所以对由任课教师布臵的第一个实验没有很注意,使得对比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没有很好体现。改进后的设计就把对比实验的要求遍布在各个实验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三个实验完成后,既知道了对比实验的要求,又巩固了对对比实验的要求。使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在学生头脑里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清晰又牢固地掌握了。
3、科学家是教不出来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时空中发展,是我的教学原则。一堂科学课如果没有新的思想产生,就是一堂失败的科学课,而且这种新的思想的产生是无法预设的,预设出来的就不是新的思想了。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产生,那就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鼓励学生再思考一下。本次课程中,产生了这么几次新的思想,一是在证明土壤浸制液的实验上,有学生提出了用冰冻的方法来证明,我对这个全新的方法予以了鼓励,并在课外及时给予了指导。二是在提研究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农药和绿色食品关系的问题,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城市的消费理念中,其地位是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而解决的根源就在植物的生长管理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研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4、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是科学课的至上追求。在现在的学生中,不乏有好的想法和问题,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地进行研究,不知如何地设计实验、怎样地数据的收集,还有实验的分析、交流和总结。这是他们的盲区,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本节课中我强化并拓宽了实验三。给学生设计了适合他们的科学研究报告,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填写,让学生通过这次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真正地体会到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从而为后面自主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自己开展实验有个实践的范本。
5、积极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在平等、互尊的环境中交流是我的倡导。本次课程中的交流是多向的,即有师生交流,又有生生交流,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通过有效的交流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探索过程及探索成果,通过研讨使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
第四篇:参评论文和案例统一格式
参评论文和案例统一格式
1、纸型:A4纸
2、页边距:上:3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
3、行距:单倍行距
4、字体字号
标题:小
二、黑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小
三、黑体、加粗、居中
正文:四号、仿宋,其中一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二级标题:四号、楷体、加粗,三级标题:四号、仿宋、加粗
5、论文和案例上不再出现作者姓名和学校
第五篇:优秀大学生参评材料
优秀大学生参评材料
---在逆境中奋斗 在奋斗中成长
一、个人简介
xx,男,中共党员,xx年x月生,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xx班学生。曾担任电子系机电协会会长。
两岁多时父亲在井下挖煤不幸去世,母亲也因此而改嫁,从此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日常生活费用靠远方亲戚接济,非常不幸的是奶奶已经于2009年11月份永远的离开了他;另外还有四位伯父,但是其中有三位都没有成亲,而且二伯父右手还是残疾并且身体患有严重的疾病。2008年进入xx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就读,大二时(2010年初)在湘雅医院检查出患有顽症强直性脊柱炎,需长期治疗。现在深圳华星光电有限公司实习。
二、获奖情况
2009
国家励志奖学金
xx学院院优秀团员、xx学院院一等奖学金
xx学院院三好学生
2010
国家奖学金
xx学院院三好学生标兵
xx学院院一等奖学金
xx学院院三好学生
xx学院院优秀学生干部
xx学院院优秀团员
三、在得与失中奋发前进
曾经,他也和大家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家,备受父母的呵护,可是在他很小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变成了孤儿,让他不得不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他深信上天是公平的,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人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他的座右铭。它激励着他在困苦中奋起,自强不息。从小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他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正是因为他的好强使他这一路挺了过来。回想两年前,因为高考的失利,他与理想中的本科院校失之交臂,带着低落的情绪,他来到了民政学院电子系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正当他用“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来给自己加油打气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了他面前,好几千块钱的学费,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来说不在话下,可对于从小靠着祖母及亲戚朋友接济长大的他来说,那无疑是一笔巨额的费用。正当忧虑之中,又是他那些善良的亲戚们帮助他筹集了大一学年的学费,是他们的爱心与关心把他送进了大学的校门。入学后,系部为他建立了贫困生档案,老师为他争取了教职工爱心助学金,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了爱心的力量是伟大的,也让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感谢他们,感谢所有支持他的人。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为了能在书山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选择了以“勤”为径。期盼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以前的事实已经不能改变,他必须学会接受,但是以后的美好生活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来到了大学,他发现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他时刻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每天都要树立一个小的目标坚定大的理想。他信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习惯了早出晚归,当所有同学还沉浸在梦乡时,他已开始晨练,或走进教室进行课前预习;当寝室同学已回到寝室时,他还一头扎在图书馆,经常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在专业学习方面,他会珍惜每一堂课的时间,常常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经常和专业老师交流讨论,晚上当其他同学都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会一如既往的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为明天的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会主动向他们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另外,在工作中他力争做到任劳任怨,为了校园的洁净,同学们的方便大学以来他一直担任义工,搞卫生,送水成为了他大学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会花费他一些时间,但是每当同学们得到方便之后,他都会觉得充实,在周末的时候,他还会去校外兼职,虽然物资上收获不多,但在与人交流等方面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付出总会有回报这句至理名言的真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并因此获得一等奖学金和院级三好学生称号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份认同并不是结束,它只是激励他前行的又一大动力。这次获奖代表的不只是一项荣誉,也是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殷切关怀,这一切都将激励他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成长的特殊环境让他养成了一个爱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善于思考,是一把通往知识圣殿的金钥匙,也是当代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只有和先进组织为伍的时候,才能倍感前进的动力,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积极的思想,无论是对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富裕还是自身的未来都该如此,如今已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他,对思想升华的追求一直在他的心中保存,要求自己不断的向党组织靠拢,终于在今年上半年他通过了党组织的初步考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当今最先进的组织里,时刻不忘做好应有的表率作用,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前进的动力。通晓古今之变,追溯万物之源,学其东西南北,成就济世之才,这是历代人们追求探索学问的方向和目标。他清楚的意识到了这种形势。这迫使他需要广博地学习;开拓各学科的知识面和掌握各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大学以来,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外,他还参加了武术协会、数学建模协会、院宣传部的学习,参加了助理辅导员的培训,说实话,从助理辅导员的培训中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也许是他们的优秀也逐渐的让他不断的走向优秀。现在正担任机电一体化协会会长一职,他希望通过这么一个平台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在得与失中奋发前进
2009年对他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它的特殊性在于他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正当他的大学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又遇到了人生中的挫折。2009年11月份,他唯一的至亲—他的祖母不幸辞世,他甚至没有机会见她最后一面。虽然悲痛但他没有沉浸于其中,因为他相信祖母在天之灵也希望看到他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化悲痛为生活的力量。当他还没完全从亲人的离去的悲伤中走出来时,苦难接踵而至,他的身体健康再次受到病痛的威胁,甚至走路都受到了影响,疼痛感让他总是无法入睡。今年3月,他被检查出有脊柱炎,治疗费用需上万元,一时之间他的情绪再次变的低落,人生之路还长,身上的责任还重,他该如何面对,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相信他是可以挺过去的,果然上天不负有志之人,在学院领导的关怀,系部老师和亲朋好友的积极帮助下,治疗费用逐步得到解决,病情得到及时控制。目前身体状况恢复的不错,基本已无大碍。他很感谢学校领导特别是系领导、老师、辅导员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对他的帮助,知恩图报,他将以他的实际行动回报你们的大恩。
其实一个人有所得也会有所失,但是无论是得是失它都会成为过去,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过去,把它当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只要他们努力,他们是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的。他始终相信,一分耕耘孕育一分收获,一分汗水浇灌一分成功,让他们共同撒播希望的种子,辛勤耕耘,在得与失中奋发前进,翘首以待下一个丰收的秋天!
如今的xx,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经过系部重点推荐,现在xx公司实习,我们坚信,坚强乐观向上的他,一定会在奋发中收获自己丰收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