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0: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

第一篇: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

参评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撰稿人:双河中学 贺祝军 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赵州桥教学设计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教学设计:

1、教师先对我国园林做粗略介绍: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

园家如计成、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与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叮咚,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2、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

教师设问: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学生就以上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教师随机请一名学生谈一谈他的看法。

3、继续播放课件: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4、教师小结: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5、话题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以皇家园林代表作颐和园、私家园林代表作苏州园林展开话题讨论。

6、教师总结 :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7、课外拓展 :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艺术的抒情散文。

撰稿人:双河中学 贺祝军

第二篇:中国古代山水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各种皴法的认识。

一、导入:请同学们闭上眼,播放音频:山泉流动的声音和啾啾的鸟鸣声。

二、提问:听了刚才的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仿佛到了大自然当中。

提问:同学们都到过哪些名山旅游过,你觉得哪里最美?

学生回答——林州红旗渠,石板岩,桃花谷,辉县八里沟等。

三、我们现在每逢节假日都喜欢外出旅游,喜欢游览的心情古今都是一样的,但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能像徐霞客一样足迹遍布我国的名山大川。有很多时候,古人提倡“目游”,即屋里挂一幅山水画,手捧一壶清茶,往藤椅上一躺,目光随着画中的山间小径游移,好像自己已经到了名山之巅,江河之畔一样。这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兴盛的原因。

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来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代的山水画的特点。

播放幻灯:

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2、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3、《洛神赋》局部,重点标出进出的树和元代的文人画中近处的松树进行对比。

4、《洛神赋》中的山和《游春图》中的山进行对比。

五、学生讨论:魏晋时期和成熟期的山水画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总结:(1)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风景没有脱离风俗画,风景知识衬托。“人大与山,水不容泛”“画树如伸臂布指”

(2)隋代(山水画的独立期):山水画已经和人物画脱离,人物只是点缀。“远山无石,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远树无枝,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六、播放幻灯:唐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吴道子《青山访友图》并讲述传说:李思训数日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

提问:李思训数日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说明了什么?

——中国山水画出现了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的分别。

七、中国古代山水的成熟期

播放幻灯:五代荆浩《匡庐图》,简介荆浩是河南济源人,晚年隐居于林州洪谷山。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

五代南塘巨然《秋山问道图》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北宋米芾米家山水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马远《踏歌图》

提问:以上这些绘画的用笔方法都一样吗?你看到了哪些用笔方法?此处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这些皴法。

总结:披麻皴,牛毛皴,马牙皴,米点皴,斧劈皴。

八、播放幻灯:

1、太行山

2、南方的山

3、陕北黄土山

4、武夷山并和刚才的山水中的皴法进行印证。得出结论:艺术远处生活,山水画的用笔方法同样来源于生活。

九、绘画练习:每位学生发太行山风景速写一张,木炭条一根,五分钟练习。

第三篇:优秀参评教学案例

《动物好朋友》教学案例设计

设计意图:

传统的儿歌教学活动着重于教师的反复“教”,孩子的机械“念”,这样反复三、五次后,儿歌本身的新颖性、趣味性对孩子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动物好朋友》这一内容长,“人物”多的儿歌,运用这种“机械识记”的教学方法,就更不可取了。为此,我将这一儿歌精心改编成有趣的故事,在课前给孩子讲述。故事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更方便于孩子对情节和人物的记忆。在此基础上,配以丰富的图片,形象的动作,有趣的动画,引人入胜的游戏,儿歌教学水到渠成。辅助活动更是对训练幼儿词语的准确性,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方面大有助益。

目标:

1、学会念儿歌《动物好朋友》。正确运用名词、动词、量词等,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

2、体验传统儿歌中顶针手法的趣味,并初步尝试续编儿歌。

3、接触生字,初步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

准备:

录音设备、儿歌中的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FLASH)、过程:

一、有趣故事仔细听

1、师: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就叫《动物好朋友》。(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

2、师:故事中都说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还记得吗?(据孩子的回答,将相应的动物图片按顺序贴在黑板上。)

(反思:丰富的故事内容比简短的儿歌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语言特色,能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幼儿更方便记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活动,为记忆儿歌打下坚实基础。)

二、生动儿歌多样学

(一)巧借图片,学习儿歌——弄清儿歌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动作”。师:小朋友们,故事中的小动物现在都被我们请到黑板上,老师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有意思的儿歌,想听吗?(师指着黑板上的动物图片带领幼儿念儿歌。)

(二)动作表演,练习儿歌——指导孩子准确运用量词和动词。

1、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代表性动作(如:小山羊伸出食指表示,小白兔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小青蛙张开五指表示等)

2、师:小朋友们轻轻地离开小椅子,和老师一起动一动,念一念吧。

(三)动画演示,试背儿歌——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黑板上的这些动物朋友你们喜欢吗?(喜欢)它们也喜欢你们。可是呀,小白兔悄悄告诉老师,如果你们能认识它们的另一个模样——生字,小动物们就更喜欢你们啦!

2、多媒体展示:(动物的脸被生字卡遮住)孩子们齐念儿歌。

(反思:学习儿歌的过程最为枯燥乏味,怎样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反复去识记儿歌呢。第一环节的看图片念儿歌,针对孩子对儿歌内容尚不熟悉的情况,形象的图片起到“提示”作用,在教师引领下帮助孩子记忆儿歌中“人物”及其相应动作。当图片的吸引力不再,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适时安排第二个环节让孩子起来做动作,新的活动能把孩子开始分散的注意力重新抓回课堂,此时需要重点指导孩子记住“种”、“跳”、“唤”、“只”等动词和量词。经过这样两个环节,记忆儿歌已基本完成,教师推出第三个环节让孩子看动画。让孩子只能看到蹦跳的动物身体,而看不到动物的脸。画面定格时,教师指示遮住小动物脸的字就是它的生字,即加深了儿歌的记忆,又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当然,本节课识字并不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种活跃课堂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使识字融入孩子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三、跟随音乐尽情舞

师录音播放《手拉手,好朋友》:让我们和老水牛带领的动物好朋友们一起手拉手,跳舞吧!(反思:课堂保持劳逸结合,让孩子得到适当休息)

四、带上头饰畅快演

给孩子带上头饰边念儿歌边表演(出教室)。

(反思:课已完,趣未尽,让孩子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走出课堂,融进课外活动中„„)

课外延伸活动:

可组织一次续编儿歌的活动,老水牛后面接着其它的动物:

(老水牛,正洗衣,碰到一只大公鸡,大公鸡,刨着土,看见一只小灰鼠„„)

(附儿歌:

动物好朋友

小山羊,去种树,路上遇见小白兔。小白兔去插花,路上遇见小青蛙。

小青蛙,跳下河,唤来一只大白鹅。大白鹅游呀游,碰到一只老水牛。老水牛,当领队,指挥大伙来排队。排好队,向前走,大伙都是好朋友。)

第四篇: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参评作品参考体例

附件4 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参评作品参考体例

教学设计题目

【教材依据】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即准确叙述本节教学设计来源的版本、章、节的详细名称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作品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紧扣本节课题阐明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清晰透彻,学情分析结合实际,体现出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教学目标。作品结合教学内容,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途径、情感与评价、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4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作品能准确列出本节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叙述。

二、教学准备

作品清楚叙述作者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器材准备等情况,反映出作者的教学预设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整篇作品能够围绕教学课题进行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教学器材和技术手段,采用的教学资源能说明教学问题,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能合理地运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有效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学情特点,体现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能反映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较强的创新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对他人教学具有借鉴性和指导作用。

四、教学反思

作品是实施过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性反思,不要泛泛而谈。既要总结有益的教学经验,又要分析教学不足与失误。特别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生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以达到促进自己教学能力提高和专业成长的目的。

第五篇:参评教学设计《认识平行》

四年级数学《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

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陆纪新 225778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39-P41。【教材简析】

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外可见。本课是本 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操作确认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平行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行的含义。【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能正确使用工具画平行线。

2.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形成表象,并通过观 察、操作等活动,加深平行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大胆求证的思维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

1.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2.在操作中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点。【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 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求知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调动

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小棒、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1.复习直线

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学习了有关直线的知识,回忆一下,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直的,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归纳:直线的特点。2.复习“平面”

师:同学们看,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有一些字,能读读吗? 生:我、们、爱、数学 问:这些字都在同一平面上吗? 生:不在。

问:哪些字在同一平面上?

生:“我”和“们”,“数”和“学”。

3.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

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思路】直线和平面两个概念是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知识基础,所以开课后的谈话和提问帮助学生梳理了已学的知识,把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原有的知识背景中,以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降低新课学习的难度。

二、认识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位置的关系 1.出示情景图片,引导观察。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5幅图片,它们是路灯、高压线、铁塔、跑道、窗户、篱笆。

(课件演示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师:在路灯这个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灯杆,在高压线、铁塔的这个面上用两条直线表示它的两个脚,在跑道、窗户、篱笆这些面上也能找到这样的两条直线。师:这5幅图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两条直线。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摘录板书:两条直线 同一平面 2.揭示研究方向。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过渡: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隐去,并且编上号(电脑演示)得到这样的五组直线。

3.认识相交。

师:你能根据每组直线的特点分一分类吗?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分类结果。)

师:你们都分好了吗?眼睛看上来,谁来说说第几组和第几组是一类? 生:我是把()和()分为一组„„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举手看看,我看到了有的同学没有举手,那你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记录每一种分类结果)。

引导:我们班的同学有两

(三)种不同的分法,但是都把①、⑤组分成一类,你们是怎么想的?你来说说。(指名汇报)生:交叉了(相交)

师:交叉了(相交)你能指指在哪交叉了吗?(生指)

小结:两条直线交叉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我们叫做——相交。(板书)4.认识平行。

师:你们也把第③、④组分为一类,大家都没有意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指③、④)

引导:我们知道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你能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怎样的?来,闭起眼睛(指③)这两条直线延长了,又延长,再延长,相交了吗? 生:没有相交。

问:(指④)这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吗? 生:不会。板书:不相交

师:来看第②组,这是刚才分类的时候争议最大的,它是属于相交还是不相交的呢? 生:第②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是相交的。师根据学生分析后的结果调整分类。

小结:(指③、④)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板书),叫做互相平行。

提示课题:下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互相平行” 板书:认识平行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9页,(指)“互相平行”“互相”是什么意思呢? 问:一条直线能叫做互相平行吗? 生:不能

引导:那么至少需要几条直线呢? 生:两条。

师:(指课件)好,这里有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说红直线是蓝直线的(平行线),反过来也可以说蓝直线是红直线的(平行线),红直线和蓝直线互相平行。问:老师这还有一组平行线,谁能像老师那样也来说说这一组呢?(指课件)【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构建,力图使学生从生活情景和经验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另一方面,重视抽象数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组织讨论互相平行这一概念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分类,使学生了解到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不同的位置关系,通过比

较,使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

三、巩固练习,深化平行线的理解 1.判断4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互相平行,下面教师想考考你们,这有四组直线,第几组是互相平行的。

(指名汇报)你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第4组不是互相平行的? 生:因为它延长后是相交的。

2.从图片中找平行线(书本39页)课件出示:黑板、秋千、五线谱。

问: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出互相平行的线吗? 3.从实物找互相平行的例子。集体汇报。

小结:只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平行的。4.从图形中找平行的线段。(41页第3题)

【设计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体验。

1.活动:利用身边的或这老师提供的材料做一组平行线。课件出示材料。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小棒、方格纸、小红星本纸、白纸,请同学们从中选择材料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做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多。学生四人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反馈,评价。

折的方法、画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思路】通过操作活动,折、画、摆、说,采用“个体探索→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的思维由表及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平行的特征,使学生数学的思考得以加深和发展,不但深刻的理解其特征,还培养了创新意识。

五、师生合作,学画画平行线。

师: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组的平行线,老师也想画一组,可以吗?(教师用一把米尺的边连话画几组平行线)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画的这几组平行线有什么局限吗? 生:画出来平行线只能跟米尺的宽度一样。

师:要画出不同宽度的平行线该怎么画?你们看,我这样画行吗?(教师换用三角板画,先画一条直线,再慢慢移动成不平行)师:这样行吗? 生:不行,歪了。

师:好,我小心点移?(又移歪了)这样行吗?(不行)师:怎样才能确保平行?(给个依靠)可以这么做?

(引导出可以拿一把直尺做依靠)有了依靠了,下一步该怎么样?(移动)然后呢?(画)师:谁来和老师一起画这条线?(师生合作完成)师:还能再画一条直线与它平行吗?(师生合作完成)师:还能画吗?能画多少条?

让学生知道可以画无限条。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画一组平行线,做试一试的练习

六、全课小结,拓展铺垫。

1.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还有什么问题? 2.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七、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相交

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

不相交

→ 互相平行

【教学反思】

一节新授课时的教学下来,觉得自己有几个方面是抓住了教材编排的特点,而且在处理“同一平面”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上也有一些创新之处。形成了互相平行的关系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重难点及编排意图上力求通过直观感知“同一平面内”去理解和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但教材没有现成可以借鉴使用的实例去铺垫。我只有通过课前一定的渗透并让学生首先掌握“同一平面”这个概念。利用一个写有“我们”、“爱”、“数学”的长方体,直观地展示了“同一平面”和“不在同一平面”的两种关系对比,使学生得到区别和表象的建立,从而初步构建了教学重点的基石,有了这个概念表象的建立为下一步“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就具备了观察、想象、体会、验证的条件。

2.对于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教学是重组空间观念的研究开端,需要在直线的特点上进行突破,尤其是第二组的延长后相交对于学生判断引出的质疑、猜想和验证与教材中所展现的“不相交”看似相悖却隐含着“相交”概念的渗透和构建,的确需要这样的感知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与教材的编排实现了足够的呼应。

3.操作实践的练习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利用利用身边的或这老师提供的材料去做一组平行线,实现了从数学知识模型的建立到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德目标。创造性强烈,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归纳形成的概念于实践操作中加以验证和发展。

但也应该注意到,引起和唤起学生对具体数学表象的重视并感知和质疑的教学形式、处理方式还十分的不成熟及不到位。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课堂求知的原动力。突破这样的瓶颈对于任何一节数学课堂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和难能可贵的,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注意向这样的课堂生成对于教学目标重难点服务的珍贵之处,对于闪现着智慧光芒的学生创新精神给予重新的审视和必要的重视。

注: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提交到评选平台的教案都必须遵守百度文库的版权说明。

下载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评优秀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人文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认识从汉到元政......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制作教学,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教学设计

    历史风云网 www.lsfyw.net为您提供:新课标岳麓人教人民版各课教案课件试题人物图文简介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等; 历年高考题、高考三轮复习资料、高考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参评(推荐)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 赵猛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第70--71页及73页1、2题) 二......

    船长教学设计(参评)(最终5篇)

    《船长》教学设计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简泉小学 李惠娟 一、教案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

    黔东南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参评(共5则范文)

    2012年黔东南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参评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 2、 学科:数学 3、 课时:第1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本2——4页内容。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 胡春娥 一、教材分析 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