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变迁。
2、了解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书籍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主要参考书目:《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我们知道什么是花黄吗?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 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二. 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进程 1原始社会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2商周衣裳之始
形成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3.周代,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4春 秋 战 国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
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下裳必裁12幅,以应12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5.秦
汉
服
饰
1)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于记事)。
2)丝绸之路将中国制造的蚕丝、锦绣等种种中国文化传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带来东方,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6.魏晋
轻薄飘逸,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7.唐代服饰: 8宋代的服饰
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9、清
清代宫廷服饰按穿着的不同场合和用途,可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种类丰富,雍容华贵;从天子到末等官员、从皇太后到命妇均有其相应的穿戴制度,等级森严,不得僭越。整体上更加繁琐。
10.近代服饰: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整个社会包括服饰方面也日渐变化。
1)中山装
四个兜代表礼义廉耻,袖口钉三个扣代表三权主义,胸前五个扣代表五权分立
2)袄裙
3)旗袍
三. 服饰与文化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 ---郭沫若 中国古代服饰具有强烈的统一精神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任何人的穿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中国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理度的象征。一个高官,一旦被摘取乌纱帽,脱去紫红袍,他立刻就是平民;而一个布衣,一旦金榜提名,冠服加身,他就成了达官贵人。这是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特征。
四. 服饰与生产力
服饰的变革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了服饰,同时也为生产劳动和生存需要带来方便。
一般说来,服饰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御寒、遮羞、装饰。大抵上说,衣服最先的起源首先是御寒,后来,人们有了羞辱观念,才懂得遮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懂得进一步装饰,加以美化。因此,这三个作用实际反映了服饰文化早期进化的三个阶段。当然,今天的服饰,早已把三个作用融为一体了
五. 服饰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 1.汉族自己的传统服装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没穿过自己的民族服装,这确实是非常可悲的。现在被当作中国女性传统服装的旗袍是不“称职”的。首先,且不论它浅显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否堪载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它的构型本身是畸形的——不否认它有它的独特之美,但这种美却单薄、平面、静止。它最初的定位是特定人群对特色时装的需要,因此对身材、季节有着严格的限制;它诞生于舞台沙龙,因此很难有立体的生动——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在画中欣赏,却不易在举手投足中捕捉出飘逸的动感之美。2008年北京奥运,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奥运会,届时全球的焦点都会聚集在我国。这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纠正许多外国朋友(以及许多中国人)对我国华夏文化误解的好机会!
汉族服饰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服饰,是华夏文化的结晶。无奈由于蒙元及满清统治者的原因,使到汉服几乎在历史舞台上消失。现在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一想到中国服饰,必定是马褂旗装。
2.比较三国学生成人仪式的着装
服饰是文化,更是传统。让我们可以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做些力量。
第二篇:中国古代结婚服饰
中国古代结婚服饰——唐朝婚礼服饰(图)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唐朝婚礼服饰
唐朝婚礼服饰
唐朝婚礼服饰
中国古代结婚服饰——明朝婚礼服饰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 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明朝婚礼服饰
明朝婚礼服饰
明朝婚礼服饰
明朝婚礼服饰
中国古代结婚服饰——周朝婚礼服饰
周制婚礼服饰:爵弁玄端——纯衣纁袡
周礼婚制中的婚礼服饰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礼服饰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新娘服饰】
*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周朝婚礼服饰
周朝婚礼服饰
周朝婚礼服饰
第三篇: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显著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与“常服”同时并行,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南北向交流有所不同,这次的特点是东西向的服饰大交流。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址。但由于宋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等因素,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辽金元三代均为少数民族掌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清兵入关以后,为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强制施行“剃发令”,并相继制定了官民服饰制度﹑服色制度等。结果导致传统服饰制度的最终消灭,形成满族服饰的统一地位,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至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辛亥革命发生,掀起了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更大的变革,服饰的发展重新回到了一个更自由的状态。
第四篇:汉代服饰教学设计
汉朝女子服饰教学设计
一、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 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裙子多以素绢为质料,用四幅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腰用绢带,两端缝有系带。
二、留仙裙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类似今之百褶裙。
西汉的皇后赵飞燕爱穿裙装,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再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她像风筝一样飘起来,宫女慌忙追赶去抓她的裙角,赵飞燕的裙子被出褶皱,赵飞燕穿上皱纹的裙子更漂亮了,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关于“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诗词中。例如,张炎的《疏影》:“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褶。”又如朱彝尊《风怀二百韵》:“留仙裙易皱,堕马鬓交鬤。”
三、深衣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四、饰品
发饰: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主要有堕马髻、倭堕髻、瑶台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作露髻式。皇后首饰还有金步摇、笄、珈等。
鞋履:汉时主要为高头或歧头丝履,上绣各种花纹,或是葛麻制成的方口方头单底布履。另外还有诸多式样和详细规定
第五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和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按朝代顺序,分别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两个方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总结: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我们知道,是秦王朝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以后历朝历代基本都继承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对它进行了不断的改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在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紧紧地抓住两条线索: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一)君权与相权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出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以后历代的中央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是维护皇权的基本原则从来不曾改变,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仆关系。
由于皇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许多事务要由宰相来处理,宰相位高权重,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君、相之间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或者产生一些矛盾。
1.汉朝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中,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只是丞相的助手;丞相则是掌握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前期基本上沿用了秦的制度,只是将三公改为司徒(丞相)、司马(太尉)、司空(御史大夫),丞相的权势过大势必威胁到皇权。
事例说明: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要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拒绝执行。
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在封建社会,国家是皇室的天下,如果相权过大,那么会对皇帝的行为产生制约,不管是不是明君,多数的皇帝都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因此多采取一些措施来限制相权,从而保证自己的权威。设问: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如何保障你的权威?
总结:
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裁撤丞相这个职务;
二是找一些容易控制的人当丞相;三是增设一些机构,分割丞相的权力。
在汉朝,整个政府机构的设置还不是很完善,皇帝需要助手来帮他处理国政,因此没有办法把丞相这个职务撤除。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采取了他自己的办法来保障自己的权力不受影响。首先,频繁地更换丞相,在他在位的54年间,前后有过12个丞相,其中多人是被免职或处死,经过这些年,相权遭到很大的打击。其次,起用布衣丞相,这些人没有家族势力,容易控制。
再次,分割相权,建立“中朝”。汉武帝破格录用身份低微的人,任用设在宫廷中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让他们参与议政与决策,(尚书原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而已,没有事务决定权。)加上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经常参加参议机要,这些人形成“中朝”,慢慢地就变成了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力,正式设置了尚书台,扩大其权力,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成为虚衔,连九卿的职权也被尚书台下的六曹侵夺了。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丞相制度
汉朝之所以要设置尚书台的目的是制约相权,但随着尚书台职权的扩张,相权实际上又转移到了尚书身上,这不能不引起皇帝的猜疑,于是又设置其它机构,以分割尚书的权力。
三国时,魏文帝又将尚书台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了中书省执掌机要,审理奏章,发布诏令。西晋时又设立了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到了南北朝,门下省又变成了参与决策的机构。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隋唐在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省六部。
提问:根据你们所了解史实,能否说出三省六部指的是哪些机构?
隋唐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负责决策,草拟和颁诏书,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则是执行机构,其下设六部(由尚书台的六曹发展而来的),其长官都是尚书,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小结:
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
用一段文字说明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
五、板书设计:
一、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1、汉朝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丞相制度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1、汉朝的地方行政机制:从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2、隋到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3、元朝的行省制度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