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5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

第一篇:《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

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教学过程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

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讨论一:、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用一堂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题:、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第二篇: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案

设计时段:1课时 设计思想:

中国山水画分古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两节课讲授,笔者准备将鉴赏与临摹相结合,体验中国山水画工具、材料与技法。这节课鉴赏古代山水画,通过中外作品的比较,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涵。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比较分析山水画的特点、发展脉络。整体介绍和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欣赏重要作品时都对作品作简要介绍。通过启发性谈话,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分析作品时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尽可能多引导学生参与到鉴赏中来。教材内容分析:

①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盛行,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不同时期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②以宋代《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成就,并以此理论赏析《游春图》。③《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代背景,艺术成就。教学目标:

①知识学习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②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作品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③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赏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美,培养高尚的情操。

重点和难点

① 结合具体作品选讲《林泉高致》的部分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②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③《清明上河图》是风俗性山水画,它多方面表现了北宋末年首都汴梁(今开封)的城市面貌,对社会风俗作了百科全书式的描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杰作。有重 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图片、自制课件、国画作画工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在音乐声中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魅力。时间是3分钟

(连续播放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代表作,同时播放古琴曲。)组织学生进教室,安定学生的情绪,作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时间是12分钟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最高成就: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播放《富春山居图》和《密德哈尼斯林荫道》的图片)

学生讨论后选派代表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总结:“山水”、“江山”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是祖国的象征,它的内涵要比西方的风景画概念要大得多。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仅在内涵上不同,而且艺术特色各有所长。

与学生共同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总结中国山水画的特色。——咫尺千里(播放相关的课件,学生通过对应的图片赏析,进行分类比较)

1、散点透视(以小观大,高远、平远、深远、阔远)

2、笔墨见长,讲究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境、造镜相结合)

3、讲究构图,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4、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皴擦点染(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点苔;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教师在宣纸上作简单的技法示范。

5、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学生将多幅图片进行比较,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分类,体会不同的风格。)介绍以《林泉高致》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

三、讲授新课,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时间是20分钟

中国山水画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将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作横向比较,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在技法上的发展和完善)

1、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

观看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伸臂布指)

2、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山石只勾线,不用皴法。青绿山水

迄今为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卷轴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请同学们用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的理论知识分析这幅作品。“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春天气息、愉悦的心情“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季节变化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

(画中的山水着青绿,画法谨细。人物、船、村舍,都画得很精确。能较好地处理景物之间的远近透视关系,咫尺千里。湖面粼粼的波光、人物游春时悠然自得的情态,在青绿的主色调烘托下,把一派春日融融的气氛,表现得很充分。)

唐代李思训等人进一步发展了青绿山水。

3、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写实、技法开始丰富、皴法越来越多

五代两宋时社会安定,贵族士大夫们喜爱游山玩水,寻求精神娱乐,于是这种能满足人们审美娱情需要的绘画十分盛行。画家们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山水画表现技法也因此得以丰富,特别是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皴法越来越多。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画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人畜虽皆画得其小如蚁,然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宋)马远《踏歌图》

4、元代以后山水画达到鼎盛时期。——文人画兴起,水墨山水、浅绛山水盛行。(重点介绍)

文人画兴起的历史背景:蒙古族入侵中原,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冷遇,一些文人画家寄情山林。他们的绘画不再是单纯地描绘对象,更多地通过笔墨来寄托胸怀,抒情遣性。审美情趣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1、山水画成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

2、强调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3、画在宣纸上,发挥笔墨的独特艺术效果。

4、题字作诗,配合印章,诗文、印章和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倪瓒(1301年—1374年)无锡人。出身江南富豪,早年丧父,信奉道教。至正年间,江南灾荒连年,义军四起,倪瓒为逃避官租和义军,散其家资,遁迹于五湖三泖间,寄情山水诗画。倪瓒性情孤僻狷介,爱洁成癖。

山水画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他的绘画格调和创作思想,对明清两代文人画影响很大。

浏览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体会元代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

四、经典赏析。时间是8分钟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树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中段写汴河,汴河由黄河受水,从西向东横贯汴京城南部,流入淮泗,是当时南北交通孔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历史文化价值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线条遒劲老辣,与一般的界画大不相同。——艺术价值

五、小结本课。时间是2分钟

中国山水画从隋朝的确立到元代达到高峰,其后经历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从而使之成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已超越了许多其他绘画体裁,无愧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课后拓展: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现代山水画》,请大家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找一找现代山水画对古代山水画的继承和创新。并请大家在课后准备好书画毛笔、宣纸和墨汁等工具,下节课请大家尝试山水画的创作。

播放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代表作,回顾本课的内容,在欣赏中结束本课

第三篇: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还完成了在中国画论中居于首位的理论著述,为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画大家的出现准备了历史条件。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甚至省略山水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视为点景,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决不忘

表现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感情与愿望。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形貌上的,仅能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会生活环境的侧面,但或者通过有限的取景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了对国家乡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写自然景物的外貌及其丰富变态,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不同意境的构筑,实现画外意与“意外妙”,去吸引观者,感染观者。为创造动人的意境,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观赏了解认识、感受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之总和酝酿为胸中丘壑,胸中意象,按写境与造境两种意境构置方式诉诸笔下。所谓写境,即寄情于实际存在的景物,更强调审美对象的实在性与具体情。所谓造境,即对现实景物进行更大胆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与艺术幻化,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理想与愿望。二者境象虽有具体与宽泛的不同,却无不以情与意为主导。

在形象的描写上,中国山水画强调留影,亦即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而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同时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既反映树石类别的特点,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则的使用上,则反对依样葫芦,主张灵活变化,实际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要求“以小观大”,“折高折远”,游动视点,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比之人物、花鸟画更重视“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所谓“势”也就是具体形象间的联系,所谓“开合起伏”,则是这样联系中的节奏变化。对“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的高度重视,是在静止的画面或简或繁山水的形象组合中体现大自然内在联系与运动的重要手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一般的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者有“染”,干者有“擦”,趋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对人物、花鸟画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色彩的使用,及书画的结合则具有相同于人物、花鸟画的特点。

第四篇: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三 课后总结 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分组合作的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面对一幅陌生的作品,由以前被问到感受如何时经常表现出哑然无语的状态,到现在能有条理的讲述自己的视觉感受,并大胆的说出自己对一些作品的评价与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学生课后归纳整理的陈述稿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课外资料对山水画作了进一步的延伸。

第五篇: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放映录象)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

下载《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章第五节: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国画侧重班 卢钦英 1005030409 一、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中国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

    《中国古代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案

    中国古代山水画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一001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

    山水画教学设计

    《山水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苍溪县陵江镇庙垭中心小学校 贾雪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

    中国山水画赏析

    掬一捧烟雨 会缓缓地流进心底 我想就这样 带着这些传奇 凝结这刻宁静 隐没在西湖画卷的水墨里 ——西湖水墨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无数独特的文艺。不似油画色彩繁多;不像......

    山水画赏析教案

    课题:山水画赏析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山水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意境美,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增强民族......

    开启“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之门

    开启“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之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