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教学设计
六.《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桃村镇北楚留小学四年级
一、学情分析
现在很多学生在公共行为习惯方面做得很不好,不仅公物用过了之后乱丢乱放,自己的物品也经常找不到,针对这一情况我校设计了本课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很多学生不懂得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而设置的。主要通过张青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看到很多人把车子,筐随手乱扔乱放的情况而引出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乱放东西坏处多。
本课共有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请你读一读”,在课文中通过张青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看到很多人把车子,筐随手乱扔乱放的情况。使学生从课文中很容易感受到乱扔乱放东西的坏处;影响整洁、美观、用时不好找,做事无条理,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第二个部分:“建议大家做到”,紧接课文,其内容是课文的延续和补充。其目的一是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观点及行为要求;二是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具体导行。这样安排增强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要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合适的地方,用完放回原处。
2.懂得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既整洁,用时又好找,又省时,不会误事。3.懂得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是做事有条理的表现,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很重要。
【情感目标】
体会到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好处多,愿意培养这种好习惯。【能力目标】
把东西摆放在合适的地方,用完及时放回原处。
四、教法建议
1.为了使学生理解东西要放在合适的、固定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演示课件,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理解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方便好找,整洁。
2.要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用学生中的正面事例为其它学生树立榜样,列举学生中的错误做法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五、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东西不乱放的好处与坏处,知道东西要放在固定的、合适的地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东西要放在合适的地方。
六、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电脑出示课文“请你读一读”中的内容,并配以插图。教师提问:
想一想,像图中这样乱放东西会怎样?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即 板书:乱,不便于管理,不便于使用„„
二、学文明理 教师提问: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用过东西不放回原处的现象?
学生回答
1、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边看图片边讨论。
2、教师提问:
乱放东西的结果怎样?(此时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对乱放东西的结果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可以继续 板书,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乱放东西的坏处。)
3、教师小结:
乱放东西就会找不到东西、还会耽误时间、耽误事情、心里着急,还可能会养成做事没有条理的坏习惯,害处可多了。
4、教师提问:
怎样做就能避免这些麻烦?
5、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板书:东西不乱放
6、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
大家大家讨论得很好,你们的意见很正确。7.教师提问:
物品乱摆放有很多的坏处,那么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把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能找得到东西,不耽误时间,不耽误事,不着急。
板书设计:
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东西乱放 东西不乱放 乱,不耽误时间
不便于管理 不耽误事 不便于使用 不着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具体导行 1.过渡语:
通过看上一节课的事例我们知道了东西不能乱放,那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什么地方合适呢?让我们到张青的家里去看看。
2.电脑演示张青的家 3. 教师提问:
这些东西摆放的地方合适吗?你在家里把它们摆放在哪里,为什么?
4.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在老师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上帮张青收拾家。5.学生独立操作后,在 教师机上边演示边汇报,同学之间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相互争论,教师评判的原则是东西放的位置安全、方便、不妨碍整洁即可。
6.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 7.教师提问: 这些东西用过后应该怎么办?平时你把它们放在什么地方? 8.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讨论的内容。
9.学生汇报后 教师给予引导,对正确的进行肯定,不正确的启发同学自己修正。
二、全课总结
1.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好,大家懂得了做事要有条理的道理,希望你们今后都能养成学习、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板书: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们一起用一些语句来总结一下这节课。
2.学生阅读“建议大家做到”中的语句。3.师:今天这节课后我们开展一项活动。4.学生课后开展整理摆放好身边的物品活动。5.师:老师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板书设计:
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
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
2、学生分析。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有了前面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教学重难点:
1、学习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方法,归纳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通过图层叠加法,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与分布地区。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课件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据说每天晚上中央1套天气预报的收视率要高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这是为什么呢?对,因为天气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提前了解。正因为如此,“气候”这一节也成了本学期地理课的重点内容,讲课之前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像关注天气预报那样来学习了解中国的气候。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知识回顾,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二、知识回顾
1、出示问题(课件展示):
(1)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2)夏季我国普遍高温,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
A、远离海洋
C、纬度高
B、海拔高
D、冬季风的影响
(3)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关中平原处于哪个温度带?
2、指名学生回答。
3、明确:
(1)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南北差异大(高达50℃以上)。主要原因是纬度南北跨度大(大陆最南约4°N、最北约53°N)。(2)B(3)关中平原处于暖温带,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苹果、梨、猕猴桃等暖温带水果,因此我们的家乡咸阳是全国闻名的苹果之乡。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欣赏两幅画(课件展示),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第一幅湿润,第二幅干旱,同样位于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为什么东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湿润,而西部内陆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板书)。
三、探究新知
(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学生仔细阅读课本34页图2.18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课件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其中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岭、()河附近至()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市、()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其中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2、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3、归纳我国年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多媒体展示)。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学生圈划并齐读“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4、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
5、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6、明确:因为东部地区靠近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到达,降水稀少。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
(1)四城市从南向北排列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_________________月,武汉为_____________月,北京为______月,哈尔滨为_____ 月。
(3)结论: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_______________,明显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文字后,小组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4—10月?
3、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4、多媒体课件演示:(1)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2)我国东部地区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3)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图。
5、明确:受夏季风的影响,锋面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所以我国各地的降水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
4—10月。
6、学生阅读课本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计算北京1965年和1959年年降水量差值后,谈感受。
7、明确: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1、学生阅读课本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明确我国有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探究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
(1)学生在干湿地区划分图上绘制800mm、400mm、200mm三条等降水量线,分析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
明确: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指导学生将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叠加,思考并讨论:我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为什么还属于湿润地区?
明确:该地区虽然降水在400——800mm之间,但由于距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加之纬度位置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地区。
(3)结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一个地区年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3、不同的干湿地区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1)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作物不同:湿润区,水田为主;半湿润区,旱地为主;半干旱区,灌溉农业、牧业;干旱区,绿洲农业、牧业。(2)地面植被不同: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3)房屋的建筑形式不同。
4、拓展延伸。
(1)我国跨有四个干湿地区的省区有哪些?(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
明确:大致相当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
(3)为什么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和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会分别成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明确:火烧寮属于季风气候,且位于迎风坡地带,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雨量丰沛,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托克逊深居内陆盆地,不受夏季风的影响,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干旱少雨,所以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四、学以致用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本37页活动1。
2、明确:
甘肃夏河县的房屋采用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平顶房屋方便晾晒;浙江绍兴市的房屋是斜顶,因为当地降水丰富,斜顶房屋利于排水。
五、学生谈学习收获
六、课后任务
认真阅读并完成《绩优学案》25页——26页练习题。
七、老师寄语
学好地理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
学好地理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
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一、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1、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1、降水时间分布的特点: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10月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的原因:受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影响
三、我国的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大致分界线:800、400、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3、划分的标准: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九、教学反思
第三篇:《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教学设计
[《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教学设计]
《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教学设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崇仁小学张世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6“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思想内容表达清楚,怎样展开合理想象,丰富作文内容的。2.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要写清楚你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用途。要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我想发明的一种东西》教学设计》习作指导:
一、以谈话、实例激趣、揭题
1.谈话:同学们一定读过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吧!他从?
四、激励性总结
其实,搞小发明就这么容易,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生活现象,进行认真研究,提出自己认为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付之行动和努力,你的小发明就会成功。如果长期坚持,你当“发明家”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五、课后作文
请你联系实际,大胆想象,按一定顺序,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要写清楚你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用途。题目自拟,写完后认真修改。
---------------------------
第四篇:《中国的气候》教学用过那些经典的生活实例?
《中国的气候》教学用过那些经典的生活实例?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针对最近《中国的气候》的授课情况,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大家探讨: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
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引导提纲:
气候复杂多样——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气温:
读2—14 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
读2—15 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
温度带的划分:
读2—16 中国温度带图
降水:
读2—17 中国年降水分布图
干湿地区的划分:读2—19 中国干湿地区图
第二步:解决自主学习中学生无法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是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二是提出小组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解决疑难;
三是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可讲解解决疑难的方法和规律;
四是针对学生未及时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设疑。
第三步: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和分析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分析0℃等温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地形图入手,这样可以找出这条等温线经过的准确位置。
第四步:问题反馈。以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教师心中有数。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如增强学生利用学过的地里知识来达到温故知新的能力利用等高线的概念得出等温线的概念;利用前面学习的关于温度带的划分来掌握我国根据各地积温的不同而划分的温度带。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读2—14《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和读2—15《中国7月平均气温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时,我试着设计了“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算一算我国1月份南北温差约为多少?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算一算我国7月份南北温差约为多少?”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便能归纳出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三,在当堂检测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并注重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不仅体现了地理知识新理念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而且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所提倡让地理走近学生的生活的要求。如看录像后判断哪些水果是热带的,哪些是温带的问题设计;再如知识拓展中“小诊所:七月份,北京正在下雨,小明的爸爸要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开会,妈妈特意在爸爸的旅行包中装了雨伞;过一段时间,妈妈要到海南出差,爸爸又把雨伞装在妈妈的旅行包中,你认为爸爸、妈妈谁的做法合理?说说你的理由。”的设计都是本着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利的知识来设计的。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应着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结合,把分析方法、记忆方法等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让学生掌握。如分析和记忆气温和降水的规律。
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因果关系处理不到位。如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在本节课中没有涉及到,难免学生心中会产生很多的疑惑。
三、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有些地方费的时间较多,而有些地方因为时间的原因不得不结束学生兴趣正浓的问题。如:知识拓展的最后一个问题“小小旅行家:有个哈尔滨人冬季坐火车到广州旅行,想象会有什么情况出现。”学生正兴致勃勃地探讨时教师不得不宣布下课。
第五篇: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学设计
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活动设计
孤山镇第二幼儿园 靳红梅
活动目标
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3.愿意做一个不拿别人东西的孩子。活动重点:
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活动难点:
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活动准备
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师幼问好
(二)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2.(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生病了,迟到了------)
3.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 1 的家,所以它就哭了。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
二、基本部分
(一)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
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活动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
2.提问:
(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
(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
(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
3.讨论:
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不能抢,要借------)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好了,现在小朋友们都把玩具请出来吧!”
(二)出示幼儿自带的玩具,学习向别人借玩具。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名称和玩法。
师:“哇!这么多漂亮的玩具呀!老师都想玩一玩呢?可是,你们带来这么多的玩具,有些老师认识,有些老师还不认识呢?也许有的玩具还很能干呢?可是老师都不知道他们的本领,谁能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认识,让更多的小朋友也喜欢它,好不好?”
(引导幼儿大声介绍自己的玩具)。
师:呀!小朋友的玩具都很漂亮,老师也想玩呢?你们愿意借给老师吗?好,那我就来试试看。
2.教师示范向小朋友借玩具:xxx,你的玩具真好玩,我也想试 2 一试,你能借给我玩玩吗?
3.幼儿互相向同伴借玩具。
师:你们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吗?那你们也去试试看,能不能像老师一样借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千万要记住,要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这样别人小朋友才会喜欢你,才会把玩具借给你。好,那我们就行动吧!想借谁的,就走到谁跟前去,快点,小心你喜欢的玩具被别人借走了。(引导教幼儿借玩具,可以叫借到玩具的小朋友上台来说说,他是怎么借到的)
(四)玩玩具,结束课堂
师:“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开心吗?小朋友不仅知道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还借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呀!你们是在太棒了,又学到了一个本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好,你们现在尽情的玩玩具吧!”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玩具。活动延伸:
1.讨论:幼儿园的玩具能不能带回家?
2.定期让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与同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