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教学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及其发展历史,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古人生存状态。
(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
(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
(4)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
(5)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
(6)从古代诗歌看古代战争。
(7)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
(8).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从古代诗歌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从传统文化活力中得到力量。
3.课题介绍: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的参考。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而且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本课题研究,通过古代诗歌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资源准备
1.推荐书籍:
(1)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
(2)《中国交通史》(白寿彜著)
(3)《中国古代交通》(赵去旗著)
(4)《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三、探究活动
1.围绕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状况;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四、有关资料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中国古代出行交通素描
我国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了商王朝。从甲骨文内容来看,除了用于征战以外,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了的车马坑来看,车子已有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当时已由发达的车马制造业。从甲骨文“舟”字等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3、古代的道路
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①.《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③.《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④.《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4.古代交通
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船(不用解释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马(此诗是说给杨贵妃火速运荔枝的事,其间大部分交通当然需要嘛,不然荔枝就不新鲜了)
其日牛马嘶《孔雀东南飞》—牛车(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驴(诗里如是写着,既然杜甫骑驴,自然是交通工具)
无数铃声遥过碛《凉州词》—骆驼(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自“铃声”看出。)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2、《春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上面给你列了马和船了,这个是车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古诗
诗歌是一定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不同的诗歌往往能多样化、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古代的交通都是采用原始、粗糙落后的工具,因此,信息交流很困难,人们的交往很受局限。古代落后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设施的简陋,因此出行艰难,使人们出行时弥漫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之情,也产生了很多的送别诗。一部古代的交通史,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部文化史。古诗中有很多关于古代交通情况的信息,初中学生也储备了一定的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那么,该如何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到古代交通的状况呢?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可见,连山起烟雾。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课内:
1、《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春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8、《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9、《早发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12、《渔家傲》 李清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外: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分析:
以上大多数为送别、乡愁诗。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也很落后。可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种,一种是马,一种是船。这落后的交通设施和道路打不发达就造成了思乡和“家书抵万金”的情况。看来,交通的落后是制约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原因。
5.有关送别的古诗标题
①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②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无名氏《送别》
⑦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⑨唐?高适《别董大》
⑩唐?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五、试题样式
(一)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结果:1.
2.3.
(二)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①
②
③
④
(三)写出古诗中有名的送别诗四句。
①
②
③
④
中考连接:
[05四川省眉山市]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2)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
(一)1.交通设施:馆驿。交通工具:马。2.交通道路:路。交通工具:马;马车。3.交通工具:船。民间通信。
(二)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④行道迟迟,载渴栽饥。
(三)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05四川省眉山市](1)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2)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2分),表达有个性(1分)。)
教案示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首先请同学们观看现代交通。资料内容包括,陆路: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水路:海底隧道、气艇、游轮等;空中:飞机。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现代交通的特点吗?(要点提示:发达、神速、便利、安全等等)
3、请同学们欣赏剪辑的《杨贵妃》电视片段。
狂奔的马,累死的人,荔枝飞到长安城。有诗为证: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而今这“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水果——荔枝,在古代为什么被看作是帝王穷奢极欲的见证呢?这,都是古代交通不便惹的祸。我们从古诗词中发现了古代交通有哪些形式呢?
二、展示收集资料,交流提取信息
1、学生将课前已准备的资料、信息展示。以“我从某某古诗中看到了古代交通(道路、工具、设施、海陆——)”为话题谈谈对古代交通的了解。
2、自由选读补充信息。
(1)从《蜀道难》中我们了解到了古代的道路之一——栈道(多媒体出示古代的栈道图,学生讲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用夸张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蜀道的重重艰辛。从成都到西安的2000多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及其支脉横亘其间。古蜀栈道穿越秦岭、巴山间,开辟于悬崖峭壁旁,依附于悬崖峭壁,云缠雾绕;凌踞于急流湍河,如鸟欲飞。两千多里的蜀道,有三分之二是在山岭河谷中,全部栈道到底有多长,今天已经很难得出具体的数字。它们一段又一段,沿着山壁河谷伸向远方,给人无限遐想。蜀中有一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所以,历代文人用“飞阁”“云栈”命名蜀道,“栈道连天”来形容蜀道是很贴切的。栈道的结构十分科学,其修筑过程又十分艰巨。栈道的凿孔、架梁、立柱、铺板等工序,几乎全部是在绝壁上凌空作业,在今人看起来一个很简单的工序,那时候也许要花费很大气力的。在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的古代,能在悬崖峭壁间修建一条蜀道,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我们今天是难以想像的。栈道作为一种特有的道路形式,被后世视为奇迹,将蜀道与长城、运河媲美,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不能不被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折服。
(2)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及古代民间通信
馆驿是一条短巷,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馆舍(犹今之政府招待所),故名馆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驿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将邮驿改称为驿站。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3)出示古代常用的交通工具图,并伴以相应的诗歌。
这里可要求学生穿插大量的送别诗,课内的、课外的,忆读、朗读。从诗词中找寻交通信息: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可见,连山起烟雾。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放映资料片:我国古代航海记载,感受海上行船的危险。
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低下,横渡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试想,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不是艰险至极吗?你看,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这样的行程安全系数有多大呢?
3质疑解惑:你对古代交通还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想了解什么?
三、合作探究,加工信息
1、自主选择话题后,同一话题的同学组成一小组,组上成员互相交流资料,围绕主题有秩序的发言,并推荐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2、组上成员展开讨论,对众多资料进行筛选,去粗留精,材料一定要为主题服务。
3、老师到各小组听取学生的讨论,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整理、提炼搜集的材料。提醒每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4、各组共同撰写小论文。要求要有题目。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论点——论证论点——结论来布局。论据为你搜集到的能证明你观点的古诗。
四、成果展示,共同评价
1、口头展示,评价。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发现、探究的主题。可朗读所撰写的小论文,也可采用演讲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报形式。
学生互相评价。评价标准:观点是否明确;材料是否为观点服务;所选用的诗歌是否恰当;是否有说服力。
2、书面展示,评价。将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以手抄报形式、板报形式展示出来。
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要点提示: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4、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成立一个兴趣小组。
(2)根据一个主题,确定研究课题(感兴趣的、有点认识基础的)。
(3)作好计划,分工明确。
(4)搜集、整理资料。
(5)集体研究:交流、汇集、删选资料,深入探究。
(6)撰写论文,成果展示。
第二篇:《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一、教学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状况(路、桥、栈道)(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车、舟、马)(3)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从古代诗歌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从传统文化活力中得到力量。
二、教学步骤
1、情景导入:用反应现代交通状况和交通工具的图片作为导入,资料内容包括,陆路:立交桥、地铁、高速公路;水路:海底隧道、气艇、游轮等;空中:飞机。
让学生们概括现代交通的特点。从而思考古代的交通状况怎样?古人出行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古人出行是不是也像现在人这么潇洒?观看《老梁讲故事-----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片段,这“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水果——荔枝,在古代为什么被看作是帝王穷奢极欲的见证呢?这,都是古代交通不便惹的祸。我们从古诗词中发现了古代交通有哪些形式呢?
用这种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明确本课题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让第一组的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明确古代的交通状况有路、桥、栈道。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微课的形式给学生介绍栈道,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什么叫栈道以及栈道在古代的作用。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歌体现出以上的几种交通状况,结合学生搜集古诗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蜀道难》——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玄宝
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山行》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路傍曲》——陆游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基于以上内容的讨论教师询问学生们古代的交通状况如此的恶劣,那古人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出行?本环节由第二组的同学回答。学生们搜索出有车、马、舟常见古代交通工具。教师继续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诗歌带有这几种交通工具。学生通过齐背,单独背的方式回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朝)
陶渊明《饮酒》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唐朝)
王维《使至塞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朝)杜牧《山行》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朝)
李商隐《乐游原》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宋朝)陆游 《路傍曲》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山路回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已亥杂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5、探究古代人出行观念,由第三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三、合作探究,加工信息
以上大多数为送别、乡愁诗。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也很落后。可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种,一种是马,一种是船。这落后的交通设施和道路打不发达就造成了思乡和“家书抵万金”的情况。
1、自主选择话题后,同一话题的同学组成一小组,组上成员互相交流资料,围绕主题有秩序的发言,并推荐一位同学做好发言记录。
2、老师到各小组听取学生的讨论,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并指导学生整理、提炼搜集的材料。提醒每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成果展示,共同评价
主要是口头展示,评价。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发现、探究的主题。可朗读所撰写的小论文,也可采用演讲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报形式。学生互相评价。评价标准:观点是否明确;材料是否为观点服务;所选用的诗歌是否恰当。
第三篇:古诗综合性学习
《古诗综合性学习》复习课
西山北路小学 康金霞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古诗词,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并能按一定标准给古诗词分类。
2、通过朗诵古诗、吟唱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古诗的魅力。
3、通过古诗知识竞赛的方式,积累诗歌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古诗。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搜集、阅读了许多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古诗同行。(板书课题)
2、在学习中,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了4个小组。现在首先请组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
3、组长们的介绍真是各具特色,相信你们接下来的展示一定也十分精彩。
二、经典诗文我最爱:
1、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各组制定了学习计划,确定了主题,我想,你们已经根据各自的研究主题搜集了很多古诗吧?能在全班交流吗?
2、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1)思乡诗。(2)四季诗(3)送别诗(4)诗歌知识。
三、知识竞赛我能行: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古诗知识题,咱们来一场古诗知识竞赛,能行吗?
2、同学们分小组答题,答对一题得一朵红花,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红花多。
(一)诗情画意猜诗名:
1、老师这儿有许多好看的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是哪首古诗吗?
2、看图猜诗:
(二)你说我答猜诗人:
1、老师来介绍诗人的情况,在老师叙述的过程中,只要你猜到了诗人的名字,可以随时举手。
2、请仔细听:
(1)王维(2)杜甫(3)王昌龄(4)陆游
(三)名句荟萃对对碰:
1、进入第三关──名句荟萃对对碰!
2、学生答题。
3、诗海浩瀚,知识无限,经典诗词,值得传诵。
(四)妙语生花用古诗:
1、积累了这些多的诗句,能灵活运用吗?让我们试着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一些诗句。
2、学生答题。
3、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就是有意义的知识。
(五)智力陷阱考考你:
1、同学们课外也编写了一些古诗知识题,拿出准备好的题卡。明确要求:如果你们答错了题目,则就要从你们的红花中拿出一朵奖给出题小组;如果答对了题目,则出题小组拿出一朵花奖给你们。
2、学生进行两轮的出题竞赛。
四、总结活动:
1、在“与古诗同行”的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请你们为这次活动写一个总结!
2、学生写总结。
3、交流“总结”。
4、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第四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活动重点 1.诗歌赏析。2.写作编辑。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活动准备
1.确立项目:编辑、朗诵、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以上各项,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书法绘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生而定;每人必须写一篇作文500字,题目就是“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诗词编辑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为宜。
2.分组并推选出组长。选出活动主要策划人(或由班长、语文课代表代理)
3.组建评委(包括教师与学生,最好能聘请兄弟班级的同学和其他任课教师参与)4.教师指导
a.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b.进行活动内容的技术性指导。
c.对小组长和总策划进行必要的培训。课时安排
1.活动全过程四周。2.成果展示一课时。活动过程
总策划提交活动计划
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1.可上网查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教学设计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http://roadcom.126.com 2.诗词编辑。
a.体例。
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赏析、评价、编后等。
b.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作家、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时代(朝代)等分类。
(注:入选的诗篇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尽量广泛涉猎)
3.诗歌朗读要扎实有效地训练,所选篇目不宜太短。
4.书法绘画可联系有关老师与专家请求指导。多出作品,以便选优参赛。
5.所有同学都要尽可能大量地阅读。阅读的面要广些,理解的层次要深些。不仅要参考别人的评价,更要有自己的创见,为写作提供素材。阶段性成果交流(两周后)总策划实施督导:
1.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并就页面设计、装潢、打印等问题商讨具体意见。
2.诗歌朗诵:在小组内热身、选拔,确定参赛名单。
3.书法绘画:可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同学和教师们欣赏,请他们提出意见,选择优秀作品参赛。4.作文:作文交流,选出上佳作文准备展示。最后准备(一周)1.完善活动成果。2.筹备课堂成果展示。总策划主持筹备: a.推选主持人,以节目主持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b.落实参展作品。c.安排展示程序。d.展示过程演练。成果展示 主要程序: 1.诗词编辑。
a.作品展示,资源共享。教学设计
b.评选:根据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设计、页面装饰等,由评委确定等级。c.报请学校展览。2.诗歌朗诵。
a.优秀选手进行诗歌朗诵。b.评选:由评委评出三甲。3.书法绘画。
a.通过多媒体进行作品展示。
b.评选:评委评出等级,推出优秀作品报请学校展览。4.作文。
a.获优作者宣读作文。b.自由评析。5.策划人总结。活动小结
通过这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中华诗词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培养了学生的才艺。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评析,诗歌理解和朗诵,诗意的绘画和书法以及撰文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特别是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这些对他们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几乎退居幕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完成,自己总结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将大大地提高他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将大大地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篇: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内容提要]:十里秦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我国古代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淮种种历史文化。
[关键词]: 古诗 秦淮河 文化
秦淮风光地处南京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直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美称‚十里珠帘‛。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本名——淮河,又名‚龙藏浦‛。①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六朝时代达到鼎胜,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到了宋代逐渐复苏成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再度达到繁华的颠峰,金粉楼台、繁华椅丽。清末民初,内秦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直到1949年以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根治秦淮河,进行规模的治理,重点开发建设了秦淮风光,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六朝金粉,王谢候府的秦淮一直是文人诗词中忧伤美丽的意象,做为一个千年古都,在历经朝代变迁、草枯草荣后所以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挖掘不尽的,自古,文人对于有‚十里珠帘‛
潮在悄悄的退落,月光若明若暗,江潮若隐若现,而远处,在茫茫的夜色里,两三点星星的渔火焰焰地闪烁着,那该是 对岸瓜州边停泊的渔船忽灭忽明的火光吧!如此夜色,完美到令人心痛苦。诗人便也无端的惆怅起来。于是,月美、夜美,连忧伤也便成了美。
秦淮的晨景和夜景之美在诗人咏叹下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说起秦淮美景便少不了风景明胜。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亲临金陵有感而发作下《金陵五题》,其中提到了两个风景名胜。
鸟衣巷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人们俗称其为‚鸟衣巷‛,鸟衣巷由此得名。东晋(317—369年)时,以王导、谢安为首的两个世家大族,都居住在鸟衣巷,人称其子弟为‚鸟衣郎‛。入唐后,王谢宅地沦为废墟。‚王谢古居‛③在鸟衣巷东,内悬王导、谢安画像。王谢家族中出现过‚王羲之、王献之、谢眺、谢灵运等文化巨人。‛‚王谢古居‛陈列馆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馆中藏有六朝历史和六朝书画、雕塑、瓷器、生活等专厅,是人们了解六朝文化的窗口。
另一首《石头城》中提到的石头城则位于南京清凉山西,自虎踞关龙燔里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臵了金陵,并在清凉山上筑城‛④石头城由
楼、厅、堂高低曲折,错落有致。
进入园内,西边的郁金堂是莫愁旧居,屋内陈设大方,更有许多名联播送古色古香‚李尧栋的‘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孙依言的‘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画图间’;最有意思的是王恺运的一联‘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漾,春时桃李又芳菲’,据说王恺运早年寓居金陵,听说金陵多才子,看不起外省人,便写了幅对联回击‘吾道南来,尽是镰溪一派;大江去,王非湘水余波’。这还不够,在一次关帝庙酒宴上,又挥毫写下了‘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低头’大煞了江南名士气焰。‛⑥
齐梁时期的《河中水之歌》对莫愁形象进行了描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布,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⑦这首诗刻于郁金堂内壁,刻画出了莫愁光彩照人的形象。
清人袁枚钟情于莫愁湖,于是作诗‚欲将西子西湖比,难向烟波叛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柏云飞。‛
三、爱情
‚秦淮河十里珠帘是六朝时期贵族就集居地,隋唐后一度冷落,明清又再高度繁华,富贵云集,‛青楼林立,画航凌波,成
其一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但渡无所若,我自迎接妆。其二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邻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其三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其中第一首诗以作者自己的中吻表达了对桃叶的爱恋,一句‚我自迎接妆‛表现出一种超封建礼教的疼惜和爱幕。因为在夫权社会,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因献之却炳弃了男尊女卑夫为天的传统把爱妾奉若上宾,可畏是举案齐眉,显出了浓情无限。
第二、三首则以桃叶的吻表达了对诗人的爱幕感激之情,诗中一句‚桃叶连桃根‛表现出了两人相儒以沫,生死不离的感情,着实令人艳羡。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也写出了一段爱情心史‚妾发初颜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住长于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干。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旧行迹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
岸密密的楼阁逼的窄窄的,连夕阳也进不来,显得愈加柔弱且幽暗,又怎么载得动前朝的烟云往事。尽管那轮明月依旧,然物是人非,又岂能在一忧郁的河流里强行去捞起一册湿漉漉的《桃花扇》。
新中国成立后,秦淮和虽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沿河整治使它成为一已历史文化与现代美观交融的景观走廊与游览胜地,现代人们对环境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历史上一直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商业区的秦淮河畔具有的优越自然和人文环境日益受到青睐,将会近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秦淮这块千年之地深厚的文化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怀古思今。
[注释]:
1、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读,入长江。选自《秦淮河史话》第8页韩品峥、韩文宁,南方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张祜所作古诗《题金陵渡》选自〈唐诗精品〉58页,主编彭庆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3、‚王谢古居‛因是王导、谢安两大家族旧居,故此得名。选自《秦淮河史话》第27页韩品峥、韩文宁,南方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选自《秦淮河史话》第115页 韩品峥、韩文宁,南方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5、选自《汉魏六朝诗选》聂石樵著南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