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时间:2019-05-12 18:1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 恪尽职守 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12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重点学写“憾、凹、漱”三个字;体会二类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初步感悟反衬的写法。

2.搜集当年抗争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

【切入和主线问题】

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引导学生感悟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无私精神。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谭老师的 英雄壮举。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谭老师的恪尽职守及无私大爱。

【拓展读写】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补充资料】 谭老师简介,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详谭老师那样舍己救人的英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交流。

3.思考并笔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2.交流对“5.12”地震和谭千秋的了解。学生交流汶川地震的有关的资料,教师投影出汶川地震的惨状,相机补充资料,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谭老师就是地震中涌现出的舍己救生的楷模。学生交流对谭老师的了解。指名读资料。

①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同位互查、开火车读)

谭老师

洗漱

废墟

坍塌

震撼

凹下去

感受

诠释

生死攸关

眼含热泪

血肉模糊

预设 :

①“漱”读音易错,注意让学生反复识记。

②“憾”学生容易把右边上面的部分写成“成”或者少写“ˉ”,可以采取书空、教师范写的方式加以强化。

③“凹”的笔顺容易写错,要通过教师范写,学生反复书空加以强调。以上两个生字都要在指导后描红、书写两遍。

3.指名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于学生概括不全或者说的啰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概括。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二、精读课文

㈠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你从哪些自然段中体会到了这种精神?

1.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大爱无私

2.默读8、9、10、11自然段:反映了谭老师的什么品质?请用小标题概括。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誓死救生------大爱无私--------恪尽职守

㈡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的想、画出有关的句子,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要地写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指导的段落一:(第8段)“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⑴指名学生谈体会。

⑵教师引导:“震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场的人都震撼了?

⑶相机引导学生:这一感人至深的场面你是怎样了解到的?(救援人员的话)这里引用救援人员的话,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种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谭老师高尚品质的写法在文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那种舍生忘死,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1、“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2.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⑷激情朗读8----10段:短短的几句话,蕴含着多少的敬佩、悲痛和泪水。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深情朗读。

预设:重点指导段落二:(第11段)在学神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⑴学生自由谈感受。

⑵去掉一个“再也”并江结尾的“!”改成“。”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这种反复的写法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谭老师的恪尽职守,更能体现学生们对谭老师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读出对老师的热爱和思念来!(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说这个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的理解。

指名交流、谈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们永生难忘。)

⑷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片真情。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谭老师的精神。

三、谈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

1.学了这一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恪尽职守

誓死救人 爱生如子

(小结: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亲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四、布置作业:

1.有声有色读8----------11自然段。

2.继续搜集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3.抄写课后2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听写前先看一看------听写-------小组间相互批阅-------小组长上台讲评、订正出错的字,教师随机强化-------学生修改错字。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回顾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

自己感情朗读全文-------练读、指名读、赛读8、9、10、11自然段-------用简练的话讲主要内容及谭千秋的品质。

三、升华

你从谭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交流搜集的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及小故事

五、小练笔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回顾全文,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自由表达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将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1.学生进行习作。

2.交流点评。

3.修改。

4.交流修改后的习作。板书:

6最后的姿势

誓死救生

恪尽职守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大爱无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的高尚品质,明白了“英雄不死,精

神千秋”的含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学会了侧面烘托正面的写作方法。表情朗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可谓受益匪浅。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5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第四篇:六年级《最后的姿势》评课稿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评课稿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所教学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我的收获很多。陈老师教学风格沉稳,胸有成竹,课堂重点突出,收放自如,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她的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学生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课文中有三处描写 “最后的姿势”的句子,陈老师不但让学生勾画出,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关键词句的朗读、想象、体验,唤醒了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画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和可怕。有效的情境创设,训练了学生读中想象的能力,使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大爱无私的形象更加清晰、高大。

三、写作方法的指导到位。本节课陈老师重点在对学生进行侧面描写烘托的指导上。又通过两篇文章的训练阅读,再次感受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品质的作用。

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深远。通过反复朗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让学生不但将谭老师的形象与精神印在心中,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航向。

第五篇: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二、说学情。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都从新闻报纸等传媒中知道了这一事件,但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过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

五、说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朗读法

六、说过程:

1、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平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阅读感悟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另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进行范读。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感情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一些关键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读,生接读的方法,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这样的强化朗读,便使得学生不易遗忘。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较多的有效的练习。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1)读的练习: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2)说的练习: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3)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五、说作业设计。

因为这是一篇文笔流畅,情感真挚的美文,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用演讲的方式诵读。另外,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有着无私的大爱的人们,课后请同学搜集资料。读一读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事迹。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正面描写

舍己救人 侧面描写

无私大爱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一个提炼,简洁明了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再回顾板书,巩固理解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在。以及文章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下载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的姿势(推荐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

    《最后的姿势》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最后的姿势》,我被谭老师那舍弃自己,保护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他那为学生支撑起的通往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的宽广,而他的身躯成了一座丰碑,永远的屹立在......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总评: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篇1自从学习了第6课《最后的姿势》之后,我的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千秋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的脑海里不......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大地震是我国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故事。其中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刚领完新书回来,闲着没事干,便拿出新语文书翻了起来。突然,一个特别的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最后的姿势》。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他是一位恪尽职......

    最后的姿势教案

    《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通什中心学校 李化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

    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大全)

    《最后的姿势》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