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新授课 型 课 教学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3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4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学重点、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课时安排 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边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景观。“居住”样的有趣的)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承转)(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那
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信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物质娱乐生活 信息流通快慢 教育条件 道路 房屋
丰富多样 快 好 交通方便密、密集、高 城市 不方便稀疏、分散、矮 乡村 较贫乏 慢 差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居民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大一些的叫做城镇,叫做村庄,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城市人口密集,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
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 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P62学生观察课本
件。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教师提问)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 呢?如:我们绥阳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小结)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承转)3(讨论)把学生分成“北极地区的因纽、“北非的平顶屋”、组,观察“东南亚的高脚屋”
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风格)高温多雨()(下部空、防浸、东南亚的高脚屋)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北非的平顶屋因纽特人的冰屋)严寒((低矮、无窗、保温好)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又与社会经济生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教师总结)
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正因为不同地区、(承转)的文化遗产。
二、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民族风情等社会制度、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宝贵的资合理地改造自然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料!板书设计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
一、聚落的形态、么是聚落1、落的形式23、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落的形成与发展1
、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学反思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1页和2页、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教材3页活动题2、3、4,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
2、(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探究结论】、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等。
2、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的影响。
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4页和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面对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进行保护与开发?
【教师精讲点拨】泰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景区游客过多、环境承载过重、违章建筑多、有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泰山的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济南,南接曲阜;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典故、美丽传说、碑林石刻,是世界地质公园。
【探究结论】开发泰山文化,泰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帝王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还有石敢当、药材和泰山传说等民俗文化;要坚决拆除泰山景区内的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严禁破坏景区内的一草一木,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景观特色;讲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通过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利用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通过对如何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讨论,让学生得出应怎样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思路。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4页和页的“综合运用”
一、二题
六、附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4、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民居与自然环境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
第三篇:2012年新湘教版华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华梁中学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案
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60—61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6.做课本第61-63页活动题。
(二)小组讨论:
1.读课本第60-61页3-
17、3-
18、3-19三幅图片,结合课本60—61页文字,试从生产活动、规模大小、建筑形式、环境四方面说一说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2.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三)集体探究:完成课本第62页活动题。
(四)说一说: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居民与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3.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 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 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 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 和、欧洲以及 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 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 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 工具。人们借助语言 和 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 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 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A、北美洲的西部
B、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C、热带雨林地区
D、亚洲的北部
7、下列属于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珠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青藏高原
8、人种的划分主要依据是()A、居住地区 B、体质特征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9、阿拉伯人属于()A、黑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棕色人种 D、白色人种
10、下列地区,以黄种人为主的是()A、欧洲及美洲的大部分 B、大洋洲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亚洲东部
1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2、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英语 B、俄语 C、汉语 D、法语
1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4、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的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5、伊斯兰教徒被称为()A、神父 B、和尚 C、穆斯林 D、喇嘛
16、中国的藏族、蒙古族多信仰()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喇嘛教
17、世界上第三大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三、连线题
1、人种及主要分布的大洲 黄种人 非洲 白种人 亚洲 黑种人 欧洲
2、主要语言与使用的地区或国家对应连线
汉语
俄罗斯 英语
欧洲
俄语
中国
法语
法国
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西亚
四、读下面世界地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地居民主要通用的语言是
,主要的人种是
。⑵图中B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
。⑶图中C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E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⑷图中D地居民通用的语言是
,信奉的宗教是。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上册《3.4海洋资源》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板书】 1.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板书】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板书】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板书】 2.我国最大的渔场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板书】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指导读图】
同学们看我国沿海渔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哪儿盐场分布较多?由于海岸线漫长,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盐场很多。我国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从图上可知,北方渤海、黄海产盐多,南方东海、南海产盐少。【提问】
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
【板书】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指导读图】
看海底石油资源情况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说明我国石油资源前景广阔。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在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书】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讲述】
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问题,请同学讨论书上的“想一想”,哪种捕鱼方案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捕鱼方案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长期这样下去,鱼产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案可取。因为这样做能保证人类对其继续利用。
【教师承转】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我国近海过度捕捞,使水产品产量逐年下降,有的鱼种甚至灭绝。为了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问,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板书】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引导读图】
看海洋污染示意图。随着向海洋进军,海洋污染问题也随即出现,请同学说出海洋污染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学生读图回答,海上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板书】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结】
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